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挽明 >

第197章

挽明-第19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生命都有可能不保的状况下,有那个武将敢在军事会议上,反对几个读书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计划呢?

    于是战前的军略会议,往往就成了总督、巡抚的作战方案布置会议,甚至于有些武将根本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去做什么的,他们只记住了,某月某日之前必须赶到某地,否则就是失期之罪。

    现在按照皇帝的变革,虽然军官失去了对下属军士随意处罚的权力。但是同样的,军官们也不必再畏惧上官及文官大帅,找借口随意处置他们了。

    三名武官顿时转为支持崇祯对于军纪处罚权力的改革了,孙承宗等人则对此不以为然,毕竟军纪这种事,永远不会加诸于文官身上。

    “制定条令的目的,是要让一个平民在最短的时间,成为一名按照命令行事的军人。朕不相信,一个平时连军令都不愿意遵守的人,上了战场之后,会听从将领的指挥,同敌人去搏杀。

    朕所以要把军人和百姓隔离,就是要他们从进入军营这一刻开始,养成按照命令行事的习惯。只有这样,军队上了战场之后,才不会一哄而散。

    制定条令的目的不是处罚军士,因此当军士违反轻微条令要求时,主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屡教不改的再进行军纪处罚。

    对于违反战时条令的,自然要从严处置。但是对于违反了生活作息等平时条令的,则尽量从宽。

    对于军中各种羞辱性的惩罚一概废除,对于肉刑应不得致人伤残,否则要追究执法人员的过错。”

    对于崇祯的这个说法,孙承宗、袁崇焕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这两人都曾经独自统帅过一只大军。对他们来说,统帅军队作战最艰难的,不是安排作战计划,而是如何让这些军士们按照自己的安排去行事。

    为了能切实的指挥得动手下的军队,他们都习惯于提拔一些亲信武官作为军队的指挥官。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们能够调用的,也只是手上极少数的一部分军队,对于其余大部分的军队,他们始终抱着怀疑的心态。

    大明的世袭武官制度,实质上已经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一名文官带着几个幕僚走马上任,就想要完全的掌控一只被这些地方将门经营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军队,无疑是一个神话。

    当大明朝廷的权威尚未堕落时,地方的军头们还会稍许收敛一些,但是当中央的权威并不是那么令人凛然不可侵犯的时候,军头们就迅速向着割据一方的军阀道路上前进了。

    比如明军在辽东数败于建奴之后,位于辽西的将领们就开始有了拥军自保的心思。

    这些将领的心思其实很简单,自己的军队肯定是打不过建奴的,而朝廷似乎也派不出更强的军队去攻打建奴,还需要依靠他们来抵御建奴对于关内的攻击。

    如此一来,他们顿时把对朝廷的畏惧之心消去了不少。朝廷既然派不出人去对付建奴,那也说明朝廷同样派不出军队对付自己。

    而为了让他们保卫山海关不受到建奴的攻击,辽西将门报上去的军饷几乎就没有被驳回过,而且粮饷发放也比从前及时多了。

    对于辽西将门来说,再也没有比现在更美好的时光了。只要能和建奴这么一直对峙下去,他们又不用上战场拼命,还能捞取足额足量的军饷,谁愿意破坏这样的大好局面呢?

    所以孙承宗说要收复关外八城时,辽西将门尚能勉力服从,但是当孙督师想要让这些军队跨过辽河,去同建奴交战的时候,辽西将门就开始拖后腿了。

    孙承宗从宁夏调来的大将马世龙,就被这些辽西军给坑进去了。而袁崇焕看到了孙承宗试图从外地调将领,来打破辽西将门对于辽东军的尝试失败之后。

    就试图从辽西将门内部找出缝隙,扶持辽西将门内部的人员,从而打破辽西将门对于辽东军的控制。

    这两人都有过统兵的经历,因此对于崇祯提出的用条令来控制军队的设想,顿时有了共鸣。

    孙承宗思索了许久之后,还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陛下,以条令来治军,似乎确实能令军士效命于军令。

    但是执行军令的毕竟还是人,这些军士若是常年累月的在军中听从军令行事,那么若是军中将帅蓄有异志,而军士茫然不知,听令而行,那么岂不是祸起萧墙?”

    听了孙承宗的话,朱由检下意识的就想反驳,这位老大人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也太长远了。

    不过当他抬头看着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孙承宗之后,心中不由恻然,这位老臣可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在拼搏,而是确实的为了大明王朝在拼命。

    朱由检想到此处就心平气和了下来,他努力的向孙承宗解释道:“朕觉得,这个世界上想要完全杜绝将帅对于军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防止这种最坏的状况发生。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担忧将帅的反叛,而拒绝加强将帅对于军队的控制权,这无疑于因噎费食。

    现在推行的军士复员退役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变兵为将有的传统。而军政、军令不再集中于一人身上,也已经大大的减少了叛乱的可能性。

    当然除此之外,朕以为还需要对军士们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防止军士们对于某人产生愚昧的效忠心理。”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终于还是坚决的说道:“从排一级开始,设置一名宣教员,除了教授军士文化之外,要负责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军中不再宣传忠君报国,而是要宣传保家卫国…” 

第290章 总参谋部的成立() 
对于崇祯前面提出的复员制度,军政、军令分离制度,孙承宗等几人还能接受,毕竟这些制度还是有利于朝廷掌控军队的方式。

    不过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军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并且把忠君报国的口号变成保家卫国,让他们下意识的就提出了反对。

    茅元仪就首先发难道:“陛下,您之前刚刚说过军队不需要进行判断,需要进行判断的是陛下和内阁及本兵。但是现在您又说,要对军士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好让他们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这是不是太过于矛盾了?”

    朱由检身体前倾,手肘支在桌面上,双手互握挡在了下巴前方。他绞尽脑汁思考着,和这些文官谈事就这点不好,他们总是喜欢寻根究底,而不是毫无怨言的去执行自己的命令。

    “这么说吧,总参谋部和军队的统帅不需要进行战略上的判断,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有足够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判断,这显然不符合朕和兵部统帅军队的规定。

    所以朕要求总参谋部和军队中的统帅,不需要对战略进行判断。他们只需要把可能性,及猜想的后果列举出来,以供朕同兵部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而朕需要军队中的普通军士及低阶武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和他们的家人。

    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自然不会在战场上背叛大明或是逃亡,或是被某些野心家操纵,对抗朝廷的命令了。

    换句话说,军队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又不能有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矛盾而又统一的命题。朕希望,你们不必被这个命题所迷惑住。”

    除了尤世威和吴怀之外,其他人都听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对于这些文官来说,崇祯的这种说法很绕,但是并不难理解。

    崇祯说了一大堆,中心意思只有一个,皇帝需要一只完全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但却冠上了保卫国家的名义,能代表这个国家的难道不是崇祯自己吗?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几位官员也就释然了。崇祯想要通过总参谋部控制新军,而他们只需要掌握住总参谋部这个组织也就足够了。

    袁崇焕显然意识到了总参谋部成立中蕴藏着的巨大机遇,他主动向崇祯请求道:“陛下,臣非常愿意参与组建新军参谋部的工作。”

    “不,你不行。”朱由检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对道。

    不仅是袁崇焕,茅元仪、孙元化等人都对崇祯如此大的反应感到意外。

    孙承宗觉得自己应当站出来替弟子说几句好话,他诚恳的对崇祯说道:“袁自如久任军伍,对于军阵之事较为娴熟,由他筹集这个新军参谋部,想必不会出什么问题,臣还愿意推荐鹿善继一起参与组建新军的参谋部。”

    无法把孙承宗等文官排斥出总参谋部,朱由检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他可不愿意,把新军交给一个他看不懂的历史人物身上。

    正如袁崇焕等人心中想的一样,参谋体制将会完全取代之前的明军统帅体制。而新军从无到有的建立,将会是参谋制度的初次尝试。

    如此一来,初次组建新军参谋部的人,将会对新军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袁崇焕的为人,朱由检到现在还没有看明白,自然是不愿也不敢把这只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军队交给他。

    朱由检迟疑了下,便说道:“朕打算从组建新军开始学习军事,所以朕会亲自组建新军的参谋部,总参谋部可以从旁协助朕。”

    孙承宗有些头晕,虽然从崇祯的谈话中,他能够感受到崇祯对于军事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无所知。

    但是作为大明的皇帝,沉迷于军事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他试图说服崇祯,“陛下,您现在既要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又要处理国家重要的政事,怎么能分神再关心新军筹建的事务呢?

    臣以为这种具体事务还是交给臣下去处理,而您只要按时的进行核查进度就可以了。如果连具体事务您都要一一过问,那么臣子们还能做什么呢?”

    朱由检正色的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组建新军就是军国大事,至于其他事情,想必内阁众位阁臣会处理的很好的,朕没必要担心…”

    在崇祯的坚持之下,孙承宗几人还是屈服了。孙元化负责牵头编制军器制作监督制作的条例,茅元仪和吴怀负责编制整个新军的建制及各种条令,鹿善继和袁崇焕协助皇帝筹建新军。

    于此同时,会议还正式宣布了五军都督府总参谋部成立,孙承宗成为了第一任参谋总长,而其余七人成为了总参谋部的参谋。

    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朱由检以随意的口气向总参谋部交代了第一个任务。制定一个整顿川、滇、贵三省驻军的计划,并重新制定军功赏罚的制度,废除首级功。

    武英殿的会议开得非常漫长,结束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孙承宗走出武英殿的时候,脚步略显沉重。

    离开宫禁,同孙元化分手之后,茅元仪快步上前走到孙承宗身后说道:“学士大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规劝陛下,我们怎么能和那些武臣在一起共事,这完全不合规矩。”

    孙承宗并没有说话,紧紧跟在他身边的鹿善继替他回答道:“这位陛下登基以来,什么时候尊重过规矩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按照规矩,我们根本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建一支军队。

    从柳河之败后,难道大家还不醒悟吗?如果没有一只能够听从命令的军队,再好的策划都是一场空。

    如果我们拒绝了同这些武臣共事,显然也就失去了组建新军的机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回到京城就变得毫无意义。

    难道你还想让督师在京城待上一段时间,然后又被打发到关外,被那些武人所愚弄吗?”

    袁崇焕两眼发光,一脸兴奋的说道:“乾岳兄说的不错,这次是我们难得的好机会,只要我们能够参与整个新军的组建活动,恢复辽东将不会再愁手中无军可用了。”

    茅元仪似乎被两人说服了,沉默了一阵后说道:“可是陛下不是已经同建奴议和了吗?我想陛下未必会同意再次挑起对于建奴的战争。”

    袁崇焕突然笑了笑说道:“战争也未必会是大明挑起的,如果是建奴主动向大明进攻呢?”

    茅元仪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这怎么可能,从努尔哈赤开始,建奴就想同大明议和。建奴人口还不到百万,光是辽东地方他们都填不满。

    现在陛下主动同建奴议和,他们兴高采烈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主动撕毁和约,再次挑起同大明的战争。他们能从战争中得到什么?难道他们还狂妄的想要入主中原不成?”

    袁崇焕只是简单的回了一句,“建奴的行动,我们可以等着看。”其他人也许不清楚,但是袁崇焕很明白,断绝了关内的物资输送通道后,单单靠着辽东的物产是无法养活,后金同蒙古附庸部落的。

    后金的优势商品是皮毛和人参,但是这两样必须要运到关内才值钱,在辽东本地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