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挽明 >

第187章

挽明-第18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京营兵变,他们认为机会来了,刚刚病愈不久的董卫贤和吴家兄弟,带着4名相交深厚的部下,趁乱冲进了翠红楼,把女儿董双喜抢夺了出来。只不过他们运气不好,出来时撞见了平乱的部队。

    在京城之内劫夺妇孺,按律应当判处死刑。但是根据这件事背后的故事,也可以从轻发落,比如发往边境戍边。

    如何审判,这正是让薛贞头疼的事。堂下围观听取案情的百姓和军士们,对于董卫贤和吴家兄弟几人都深表同情,但是他们也只敢窃窃私语不敢出声罢了。

    毕竟站在这几名军士对面的,是一位权势显赫的侯爵。而且按照欠债还钱的民间观念,虽然许恒做的有些过分,但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谁让你向别人借钱还不上了呢。

    而董卫贤虽然值得同情,但是这翠红楼跟他可毫不相关,他这么带人进去抢夺了女儿出来,的确也是犯了王法。

    当然出于同情弱者的本能,这些百姓还是希望这些官员能够从轻发落董卫贤几人,如果能让父女团圆就更好了。其实他们大多数人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薛贞做事一向以陛下的意思为准,但是这次崇祯并不想落下什么话柄,只是告诉他要秉公办事。在崇祯向来,一个在军营中放高利贷,并逼良为娼的勋贵,已经不需要他再暗示什么,才能判断是非对错了。

    然而崇祯忘记了,他的价值观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唯物主义教育。而在大明某年,甚至于连基本的儒家道德,这些士大夫们都已经守不住了。

    在大多数的官员眼中,大明之民是指官员、缙绅、勋贵和有产业的地主,至于普通的军士和百姓,并不在他们认可的民这个概念之中。

    阳武侯既然没有直接进行放贷和掠夺民女为娼,在薛贞眼中就和这件事无关,而且许恒已经在京营兵变之后消失了,理论上这就是件无头案了。

    去掉了这件案子高利贷的部分,从翠红楼中抢人论起,这就完全是董卫贤几人的罪过了。毕竟翠红楼是从许恒手中购买的人,而不是从董卫贤家中抢夺的人。

    薛贞不由对着右边的大理寺卿潘士良问道:“潘正卿,你对这件案子是什么看法?”

    虽然内阁改制方案中,大理寺同刑部终于平级了,且掌握了案件最终审核权,但是现在毕竟还没有落实下来,且薛贞的资历也比潘士良老的多,因此他并不敢怠慢。

    不过潘士良虽然还保持着之前对薛贞礼节上的尊重,但是说出的话语,却变得很有自己的主见了。

    “…本官以为,这董卫贤几人参加兵变在前,劫掠人口在后,实在是罪无可恕。主犯当论绞,从犯可发往九边效力。”

    薛贞听了脸上到没什么表情,他随即又转身向左边的右副都御史楊維垣问道:“那么杨副都御史,你又怎么看?” 

第276章 三法司的讨论() 
楊維垣没有立刻回答刑部尚书薛贞的问题,作为曾经魏忠贤的心腹,在魏忠贤下台之后,他虽然立即撇开了自己同魏忠贤的关系,但是并没有积极的向崇祯靠拢。

    因为他并不觉得刚刚登基的崇祯能独立掌控朝政,因此想先看看朝廷的风向再说,他这一犹豫便错过了机会,只能看着李夔龙成为了新皇的新贵了。

    3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让楊維垣看清朝廷的风向了,也稍稍了解了这位少年天子治国的方式。

    虽然看起来崇祯推行的内阁改制,损害了皇帝自己手中的权力,但是却也让皇帝从文官集团的斗争目标中解脱出去了。

    但皇帝把权力交出来一部分之后,朝廷中官员们就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成为皇帝让渡出来的这部分权力的掌控者。

    如此一来,居于权力争夺圈之外的皇帝,反而成为了地位超然的权力分配者。在楊維垣看来,事实上崇祯给出去的权力又重新回到了他手上。

    他相信,朝中有不少人并非看不清这个事实,只不过没有谁能拒绝权力的诱惑而已。

    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帮助主君成为圣君;和从皇帝手中获得权力,实现自己的施政理想,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多数士大夫接受的教育是为了前者,而有理想的士大夫们心里想着的却往往是后者。

    而对于崇祯用人的喜好,楊維垣觉得他也已经足够了解了,就是皇帝所看重的,不是文名高著的词臣,也不是什么声望卓著的名士,而是真正能做事的人。

    在这种状况下,楊維垣知道,要想进入皇帝的视野,首先就必须要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件案子无疑是一个机会,正因为如此,楊維垣显得格外的慎重。

    他从没考虑过这件案子按照律法应该怎么判,而是一直在想崇祯究竟希望这件案子怎么判。

    对于薛贞的提问,他只是稍稍沉默了会,便开口对着身边的姚士恒问道:“姚御史你怎么看?”

    姚士恒有些发愣,他一直在想,为什么皇帝会让他参与三法司的会审。毕竟按照规则,他还不够资格参与三法司会审这么隆重的政治活动。

    这件案子的详情昨天就送到了他手中,但是姚士恒却有些不知所措的茫然。

    作为御史的弹劾工作,同参与三法司的断案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并不需要担负什么责任,因此姚士恒心里不会有什么负担。

    但是对于后者,他的心里就感觉有了几许负担。虽然他知道,以他的品阶,就算是参与了三法司会审,也只是一个泥塑菩萨,应该没人把他的意见当一回事。

    不过姚士恒却依然以为,自己如果参加了会审,就负担起了对案卷中这些人的责任。

    听到楊維垣的询问,姚士恒猛然清醒了过来,他正想着自己是否也应该符合大理寺卿的意见。

    不过当他的视线掠过跪在下方的董卫贤身上时,又对这个人的遭遇起了几分同情之心。

    短短一年之内连续失去了儿子和妻子,家业、女儿也被人夺走了,如果换成是自己恐怕早就悬梁自尽了吧。

    现在按照潘士良的意见,不仅要把女儿重新送回翠红楼,而董卫贤本人也要被处死,这还真是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而在这案子里,事实上董卫贤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过,他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借了一点钱而已。

    “下官以为…”姚士恒看着低头跪在苇席上的董卫贤,口中始终发不出附和潘士良的话语。

    姚士恒平日最大的消遣就是看一些话本小说,他平生最为敬佩人物,一个是北宋的包文正,另一个是本朝的海刚峰。

    往日里,他常常在夫人沈蓉面前推崇这两人,不过熟悉他绵软性子的沈蓉,却讥笑他。

    “君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君与两位贤令平日行事可谓南辕北辙,观君之慕二贤,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往日姚士恒对夫人这尖酸刻薄的评价简直是深恶痛绝,但是现在这段话却莫名的出现在了他的脑子里。

    姚士恒顿时大感羞愧,原来夫人对他的评价还真不是讥讽,就如同现在,明明他打心眼里认为这董卫贤罪不至死,但是他却缺乏勇气为此而同阳武侯进行抗争。

    今日的天气虽然无风,但是阳武侯薛濂却感觉自己的脸都快冻僵了,他现在的心中依旧充满了怨气。

    再他看来,这不过是家奴和几名穷军汉之间的纠葛,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要坐在这里陪审。

    身为大明勋贵的一员,薛濂认为自己对皇帝忠心耿耿,从没有过不敬的念头,这难道还不足够吗。

    而这几名穷军汉借钱还不了,还胆大包天,敢在京城之内劫人,这种行为简直是耸人听闻的罪过。像这样的案子,就应该判七人斩立决,以威慑那些试图在京城内犯罪的不法之徒。

    牵扯在这样一桩案子里,自觉颜面无光的阳武侯,自然是想要尽快了解此案,结束被人围观的尴尬场面。

    潘士良只处死首恶的提议,虽然还达不到他心里的预期,但是能让他尽快离开的话,他也打算就此息事宁人了。

    但是姚士恒犹豫不决的神态,终于让他把不满稍稍宣泄了一些出来。

    虽说大明中期之后,勋贵就矮了文官一截,但那是文官集团不允许勋贵插手国家政事,并非是把勋贵如同武官一样视为奴仆。

    大明的勋贵们虽然失去了对国家政事的干涉权力,但是在地位上依然还是高于文官集团的。

    依靠儒家的礼仪道德规范治理大明的文官们,在某种程度上是默认了勋贵的特权地位的,就如同他们也同样承认了皇族在地方上的特权。

    正因为如此,不是中枢重臣或是文官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当陷入了同勋贵的私人恩怨之中时,是不会得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文官集团向皇帝表白,自己并没有强大到危害皇权的程度上。

    而大明的皇帝,一向都有意无意的纵容这些勋贵,有些时候单纯是想要恶心文官们。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皇帝不想让勋贵彻底的成为文官官僚体系的附属。

    薛濂虽然不能向刑部尚书薛贞发泄不满,但是对于姚士恒他的顾虑就没这么大了,好歹他总算还记得姚士恒有一个御史的身份,因此并没有破口大骂。

    “姚御史,如此清楚明白的案子有什么难断的,为何如此迟迟不决。都像你这样耽误时间,这案子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难不成姚御史一心想要同本侯为难不成?”

    薛濂语带威胁的话语,并没有让姚士恒软弱下去,相反看着跪在下方若无其事的赵鸿升,他感到了满心的厌恶,突然想要放纵自己一次。

    “侯爷的话有些过了吧,如果不是侯爷纵奴为恶在先,又怎么会弄出今天这样的事来。

    下官以为,董卫贤的行为国法难容,但是其情可悯。既然董双喜并未逃走,董卫贤等人应当依律照减一等,流放戍边也就差不多了。”

    “姚士恒,你…”阳武侯顿时脸色通红的站了起来,指着姚士恒便想要破口大骂。

    “阳武侯注意你的举止,这里是公堂之上,你想被本官弹劾吗?”刑部尚书薛贞顿时沉下脸呵斥道。

    薛濂憋着一肚子火,终于还是不敢无视薛贞的话,缓缓的坐了回去。

    右副都御史楊維垣看着阳武侯的神情,不由微微一笑的说道:“姚御史的意见,也就是本官的想法。”

    薛濂一脸诧异的看着楊維垣,他同楊維垣之间虽然不算是什么朋友,但是两人之间也算是相熟的关系。

    他可从来没听说这位副都御史,是一个喜欢主持正义的正直之辈。别说现在这案子的证据有利于自己,就是不利于自己,这位副都御史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卖自己一个人情。

    他现在居然为了区区几名微不足道的穷军汉,同自己为难,这可不是为官之道。

    薛贞只是意外的看了一眼楊維垣,他心里思量着,“难不成,陛下令内阁讨论的军属、烈属保护法令的事,他也收到风声了,看来内阁议事也并不是那么保密啊。”

    薛贞清了清喉咙,便下了决定说道:“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董犯7人虽然罪行确凿,但是毕竟没有犯下大恶。

    姚御史说的还是不错的,本官以为,不如把主犯三人发往云南,其余从犯发往九边…”

    对于三法司的这个判决,阳武侯自然是大为不满。董卫贤及吴家兄弟脸色木然,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们身后的几名军士脸上则是喜怒参半。

    围观的军士和百姓们,则为董卫贤等人没有判处死刑而欢呼一片。也许在他们心中,和一位侯爷对上,这个判决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特别是赶来旁听的京城百姓,原本他们对于兵变的军士们痛恨异常,但是听了董卫贤的故事之后,他们也为之心中恻然,站到了同情军士的一方。 

第277章 严打() 
刑部大院内三法司会审完毕后,围观会审的军士、百姓在刑部属员的指挥下,从仪门东面的小门鱼贯而出。

    一位年轻人扶着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年人,慢悠悠的跟在人流后面走出了刑部。刑部门外,一位正想上马的30余岁的青年,看到这位老人,顿时重新下了马。

    他把缰绳丢给一边的家仆,匆匆走到老年人身前深深揖手说道:“学生蒋德璟拜见老师。”随即起身后再次揖手行礼。

    袁可立仔细打量了一眼面前的青年,才笑着对他点了点头说道:“原来是申葆啊,真是老了,居然一时都没有认出你来。”

    袁可立随即对着身边年轻人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