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渡口来人:“禀太子,越国使者已经下船上岸。”
太子横面无表情道:“好,知道了。”
侍从退下,太子横对上官大夫道:“大夫,现在我们迎接越使。”
上官大夫应道:“太子请。”
不多时,太子横便迎上公子玉一群人。
礼毕。
太子横亲自作陪,陪同公子玉向郢都而去。
车上,公子玉在与太子横的交谈中,不断的看到车外的楚人在纵意狂欢举办喜事,诧异的问道:“敢问太子,不知楚国最近可是发生了什么大喜之事,为何我一路走来,都见楚国各地都在办喜事,连这郢都也不例外。”
太子横摇头道:“确有大喜之事,若是公子早来一断时间,就会赶上我楚国举办的盛会了。”
公子玉眼前一亮:“敢问太子,这是何故。”
太子横感叹道:“无他,不过是仲春之会罢了。”
仲春之会!
公子玉顿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只是现在仲春之会已经快被各国淘汰,难道楚国还在流行。
想着,公子玉便问了出来:“太子,难道这上古的遗风还在贵国流传?贵国还能在全国组织起仲春会!”
太子横脸色浮现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尴尬,看着公子玉的注意力在车外,便模棱两可道:“大概还行吧。”
说话间,太子横想起去年楚王重新组织仲春会的情况,那一次倒也是一场大盛会,只是,有人欢笑有人愁。
去年,按照规定,所有的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都应该参加,不少贵族为了响应楚王号召,也派自己的子女去了。
结果,许多贵族联姻成功,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贵族君子没有带回妻子,却带回来了一个妾。
更加糟糕的是,还有少量贵人家的女儿失踪了,等找回后,不少人今年已经是孩子他妈了。
可谓颜面尽失。
在楚王不同意按照身份等级,划分不同区域,禁止参会人员乱闯乱走的情况下。
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出现未婚先娶妾这种失礼的情况,更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女儿被人骗了。
于是在今年的仲春会前,家中有适龄子女的贵族们,便提前订好婚约,不再参加那个仲春会了。
对于普通人也一样,儿子就算了,至于女儿,做门当户对人家的妻,总比被人骗去做妾或者不知道被骗到什么地方强吧!
于是,今年这个准备许久的仲春会,参加的人数,连去年那个举办的较为仓促仲春会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而对于楚国来说,怎么说,仲春之会失败了,但是这个政策是成功的,过程并不重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所以,哪怕没人参加,这个仲春会也得继续进行下去。
直到习惯成自然。
公子玉自然不知道这背后的事情,只是看着车外正在大办喜事人群感慨道:“楚国真是道德之邦民风淳朴啊。”
···
当天夜里,公子玉就携带重礼拜访楚国的重臣,开始寻求楚国重臣对自己的支持。
第二天。
楚宫大殿。
公子玉行礼完毕后,正式道明来意:“外臣奉寡君之命前来拜访大王,寡君听闻大王左右有一贤臣名唤昭滑,寡君与其相交数次,仰慕其贤能,恨我越国不生其人。今楚越交好,互通有无,为加强两国交好,寡君愿重礼相聘···”
“···”熊槐顿时睁大了眼睛。
虽然早就知道公子玉此来,是为了加强楚越两国的友好关系,本以为越王长子亲来,一是显示诚意,二是两国交换礼物罢了。
竟不想越国想要让昭滑去做越国的大臣。
熊槐暗道,这的确也是加强两国友好关系的一种手段。
只是昭滑愿不愿意呢?
若是昭滑不能在楚国攻越越国前脱身,那么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退朝后,熊槐立即传召尚在军营的昭滑。
······
来到楚宫,静静的听楚王将事情道出,还未等楚王询问,昭滑便行礼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这正是上天要灭亡越国的征兆啊。”
熊槐看着拜倒在地的昭滑,淡淡的道:“贤卿的意思是让寡人答应越王的请求,让卿去越国用事?”
“请大王恩准。”昭滑再拜。
熊槐沉默了一会儿道:“若是楚越两国真的是友好的盟友,那么贤卿去越国维护楚越两国关系,自然甚好。可是贤卿也是知道的,寡人从来都没有想过削弱越国,而是想要灭亡越国,一旦寡人的大军进攻吴城,那么贤卿在越国,恐怕···”
第二百二十一章 交换大臣()
昭滑一脸郑重道:“大王所言微臣自然明白,但是微臣身为楚国臣子、昭氏族人,不仅愿意为大王征战沙场,也愿意为大王行间。”
“···”熊槐盯着昭滑看了一会儿,大笑道:“好。”
“既如此,寡人便同意了越国的请求,至于越国送来的那些礼物,贤卿全都带回去吧。”
顿了顿,熊槐问道:“贤卿,你多次前往越国,对越国朝中甚是熟悉,不知寡人应该向越国讨要何人为好。”
说着便把公子玉提供的越国前来楚国的大臣一一道出。
交换大臣自然有来有往。
楚国损失一个大臣,越国自然也要损失一个大臣。
昭滑脑海里闪过这几人的信息,全都是位高权重但没有实权,而且也没有多少有真材实料的。
把他们请到楚国来,并不能让越国损失一个大才。
想着,昭滑拱手道:“大王,这些人臣以为全都不可,依臣之见,大王可向越王讨要越王三子公子慵或者四子公子臼来楚用事。”
“越王三子、四子?”熊槐疑惑道:“此二人可有什么才能,此人来楚能让越国遭受重大损失吗?”
昭滑笑着摇头道:“回大王,此二人并无特殊才能,越王子嗣不少,公子慵与公子臼也并非越王所看中的公子,仅仅只是成年的公子罢了。对越国来说,公子慵或者公子臼来楚,对越国没有任何损失。”
接着,昭滑意味深长的笑道:“大王,虽然此二人无大用,但是越国公子却对楚国有大用,只要有一个越国公子在我们楚国手里,这就是为我楚国增添了二十万雄兵。”
熊槐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按照计划,楚国借来攻打越国机会,要么是越王病死,要么是煽动越王的两个公子谋反,引发越国内乱。
昨夜公子玉拜访令尹景鲤司空昭鱼等人的消息,熊槐自然也知道,这里面楚国也没少推动。
若是时机成熟,尤其是越王病死的情况下,到时候楚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打着送越国公子回国即位的旗帜出兵越国,越军的抵抗力必然削弱一半,更甚者,会直接开门迎接楚军。
对于送公子回国这种事,谁都不会太在意。
这种事各国干的太多了,大家全都习以为常,不太当一回事。
最夸张的,就像现在的燕王,不就是赵国大军直接送到蓟都的吗?
想到这,熊槐哈哈大笑道:“不错,贤卿言之有理,有越国公子在手,的确胜过二十万雄兵。”
次日。
熊槐再次召来公子玉道:“公子,越王的请求寡人昨日思考许久,觉得两国互换大臣,的确可以让楚越两国更加友好。为此寡人征得将军昭滑同意后,决定答应越国的请求,与越国交换大臣。”
公子玉闻言面带喜色,此时已成,自己与楚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有了楚国的支持,自己的压力减轻不少。
熊槐说着,摇头道:“但是,对于越国提出交换的人选,寡人并不认同。”
公子玉心中一惊:“不知大王属意何人?”
对于越国交换的大臣,可是公子玉精挑细选的,里面既有依附自己的大臣,也有依附公子蹄的大臣。
若是楚王挑选了自己的人,那就可以加强自己在楚国的势力,若是挑选公子蹄的人,那就是打击公子蹄的势力。
这些全都是越国权贵,但又不是越国的心腹重臣,不想楚王一个也没有看上。
熊槐加重语气道:“公子知道昭滑是什么人吗?”
公子玉应着:“回大王,昭滑乃是楚国少有的大贤。”
熊槐摇头道:“不仅如此,昭滑出身楚国昭氏,乃是我楚国公族之人。不仅如此,而且还是寡人的心腹重将,统领着寡人的亲卫,这等大贤,岂是公子所说的那些臣子能比的。”
公子玉弯腰拱手,眼睛余光看着楚问道:“不知大王的意思是?”
熊槐笑道:“昭滑乃是楚国公族中少有的贤才,越国也应该从公族中挑选一位大贤才行吧!”
公子玉心中一突。
越国的公族···
越国的公室虽然还有不少人,但是位高权重的公室那就没有人选了。
以前越国公室内斗残酷,导致现在公室中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被边缘化的人,另一种是越王自己的心腹。
楚王想要越国公室,这就···
熊槐见公子玉僵在哪里没有回复,便开口道:“为了避免寡人担心越国故意坑害我楚国贤良,依寡人看,越国如果没有公室中的重臣,那么就必需送一位公子来楚,而且越王公子还必须成年,能够予以用事。”
“要不然,知道的人会说这是楚越交换大臣,不知道的还以为楚越之间出现矛盾,需要相互交换人质呢?”
“这···”
公子玉愣住了。
这种事已经超过他的权限。
公室重臣,越王肯定不答应。
若是成年公子···
自己肯定不行,若是其他人,父王肯定会以为自己陷害兄弟,这也不行。
想到这,公子玉郑重道:“大王所言,臣必定回禀寡君知晓。”
越国吴城。
越王得到公子玉的回报,便向越蒙问道:“楚王要用公室重臣或者寡人之子作为条件,不知卿以为如何,寡人是否答应楚国。”
越蒙看了一眼一旁的公子玉,默默的点了点头,虽然有些急躁,但好在还没有散失理智。
越蒙答道:“大王,此事臣以为可行,昭滑此人臣有过接触,的确是一个人才,尤其擅长军事以及外交。”
“这样人若是我们越国的人,那就是一件大喜事,若是出现在敌对的邻国,这就是我越国敌人。”
“现在我越国把昭滑换过来,只要把昭滑用在对楚越两国都有利的地方,那么就是用楚人的才智帮我们越国办事。”
“若是昭滑处处为楚国考虑,那么我们就将他软禁在吴城,并且闲置他,如此一来,也是为我越国除去楚国的一个人才。”
“大王,臣以为此事可行。”
越王点点头,咬牙一狠心道:“贤卿以为哪位公子可派往楚国?”
面对越王的这种推脱,越蒙拜倒:“大王英明,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越王一愣,接着点头道:“好,那就让公子慵去吧。”
第一百二十二章 税收改革()
五月,正是麦米成熟之时。
暖暖的夏风带着一股湿气吹来,庸县的麦田上,稀落落的麦米随风摇摆,一副灾年模样。
陈幸折下一束麦穗,看着那较为稀疏的麦粒,摇头叹了一口气,接着弯下腰,双手捧着麦穗将他递给许行。
许行接过麦穗,只是看了一眼,就将他递给身边的门人。
其他人全都如同霜打的茄子的一般,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陈相幽幽的道:“先生,这麦米果然是下等粮食,不仅难吃,而且即便没有遭到灾难,产量也比不上粟米。”
许行摇头道:“不然,麦米不比粟米,需要花费的心思要远远超过粟米。而这一个冬天,我们大家全都在为接下来的种植粟米做准备,根本就没有把精力放在麦米上。”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正是与大道相印证吗?”
身边的门人哑口无言。
宋景脸上带着失望道:“先生,这楚国给我们耕种的土地,大都是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需要整理的地方太多,我们得趁着农闲之时整理土地。”
“麦米低贱,我们自己又不吃,自然就不能让麦米耽误了粟米的耕种了。”
接着,宋景略带紧张道:“先生,学生听江南的一些商客说,一些在江南也种植了麦米的百姓,已经收获了,而且麦米的价格虽然有所下跌,但目前为止依然维持在五十钱以上,江南种植了麦米的百姓据说全都大赚了不少,看来今年是不用担心灾患了。”
众多门人闻得此言,精神全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