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伟大-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军大部队迅速在济南驻扎下来,作短暂的休整,毕竟自登陆以来联军一直处于急行军状态,没有长时间的修整补充,另外,随着部队逐步深入,补给线也逐步延长。联军的主要补给基地是青岛,大量军需品海运至此,再经过陆路转运。随着补给线的延长,除了转运速度有所减缓以外,还要面对道路不畅,敌军威胁等问题,所以,联军准备在济南设置一个大的补给基地,作为在华作战的主要物资囤积点。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敌军的主力到底在哪里?林虎的第一方面军所属的几十万大军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这关系到今后的作战大方向。其实从开战以来,联军就非常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情报,出动了大量谍报人员还有飞机展开细致侦查,但收效甚微。麦克拉斯也很奇怪,几十万大军的集结,不会一点动静没有,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迹象,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准确信息。
为此,联军指挥部再次召开秘密军事会议,主要议题就是今后的作战问题。就作战方向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意见:一个是主张北上,一个主张南下。持北上观点的人认为,中党首脑及办公地点集中在平津地区,按照擒贼先擒王的思想,联军以自身机械化部队机动优势,可以展开对平津地区的猛烈突击,由于敌军主力集中于南方,根本来不及回撤,在联军优势兵力火力的打击之下,必然会轻易得手。如果能把中党首脑机关一举围剿或迫使敌人出逃,那么对整个中国战局就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南下的观点则认为,联军应该迅速南下,在敌人背后发起猛烈突击,与国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彻底消灭在长江以南的大量敌军,从而在根本上扭转战局。
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这让麦克拉斯也很难做出决断。思考良久,麦克拉斯决定还是再问一问方天朔。方天朔给出的答案却是出乎意料,方天朔既不支持北上也不支持南下。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联军当务之急应该是寻找林虎的主力展开决战,在彻底打垮这部敌军之后,再视情况选择北上或南下。他的理由是,中党作战思想是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联军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要纠结于占领多少地盘,而是要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主力部队。如果不能彻底消除林虎所部带来的威胁,无论北上或南下都不会达到最终的目的。
而林虎所部就是中党最精锐、最强大的战略预备部队,如果消灭了这股敌人,就是消灭了敌人最大的一支有生力量,可以设想,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南方的敌军一定会军心大乱,北方敌人再无主力部队,失去了军队支撑,长江以北地区就很容易收复。
(本章完)
第378章 两线作战(十七)()
第三百八十六章两线作战(十七)
方天朔还详细说明了此时北上或南下的弊端:北上的主意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危险重重。首先联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完全失去了突然性,虽然从济南到平津地区并不算远,以联军的高度机械化行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敌人无力阻击或根本不阻击,但这种可能不存在,沿途敌军会出动大量地方部队或少量正规军队依托有利地形或城市进行节节防御,所以联运根本不可能迅速抵达平津。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中党首脑机关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极有可能选择撤离,撤到东北地区继续指挥作战,如果形势危机,他们还可以直接撤到苏联境内。
中党领袖曾经在历史上多次采取这样的战略转移,大革命时期,在面临国军大兵压境之下,果断选择撤离中央苏区,进行万里长征;日本投降后,为了迅速占领东北这个战略要地,选择放弃延安都是中党在紧要关头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明智的、正确的。
因此北上之策根本行不通,既达不到目的又会造成战略上的延误。
南下之计,再大的问题就是后放不稳。联军大兵南下,补给线势必漫长,军需物资运输不宜,更为可怕的是,敌军会动员地方武装和民兵展开对补给运输线的破坏和骚扰,这样的战术,中党军队熟练至极,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当年对付日本人就是用的这一招,导致日军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信心。
如果林虎在联军进军之际,从侧后或两边采取牵制、伏击等手段,同样会给联军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况且林虎所部战斗力极强,有这样一支强敌活动在身侧,联军会感到异常难受,时时有威胁、刻刻不得安宁,打,敌人会游击;走,敌人会尾随,此时联军战无决心、进退失据,即使赶到江南也不能安心作战,这样的结果是非常致命的。
总而言之,当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查找林虎主力位置,与之决战,一战解决问题。并且方天朔还做出这样的预判,一旦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国军势必士气大振,倾全力反扑,南方战局就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还有一个方面,方天朔的话深深打动了麦克拉斯。联军介入中国内战,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除了国际舆论的不利,苏联就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对联军来说,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及时抽身才是上策,一旦陷入胶着状态,战事久拖不决,国际形势就会发生不利的变化,就是联军内部也会产生矛盾。
毕竟这是战争,联军损失这么多人,到底为了什么?维护了谁的利益?这对于美英等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好理解的问题。中国与他们相隔万里,在直接利益上根本没有什么冲突,年轻的生命葬送在这里到底值不值?
方天朔还举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例子,看起来日本占据绝对优势,不到半年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是中国太大,战略纵深广,占领别国的土地就是侵略,极容易遭到抵抗,所以,日本凭借军事优势占领大片中国土地,却无力控制,牵制了大量兵力,最后只能陷在战争的泥潭中无力自拔。德国入侵苏联也是这个样子。
联军此次作战,显然是帮助国民政府稳固政权的,从这个目的出发,越快速结束战争各方面形势越有利,打垮敌人的主力兵团就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一个政权的存在与稳固最可靠的基础就是军队、武装,失去了这些,一切将不复存在。
麦克拉斯再次对这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刮目相看了,这个人不仅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并且还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确实难得。据之前对他的秘密调查,方天朔显然并不是太受国民党重用,虽然指挥一个师却是副师长,看来,在国民党系统中,不受重用的往往都是真正有本事的人,这可真是国民党的悲哀。
麦克拉斯对这样的战略问题,还是非常慎重的。他需要和美英高层交换意见,才能做出最后决定。虽然他是联军最高统帅,拥有极大的决策权,但是在涉及如此重大问题上,也要及时和政府方面沟通。
经过多方交流,麦克拉斯最终下定决心,寻找敌军主力决战。为此,他派出大量侦察部队向多个方向展开针对性侦查,同时调动各种手段辅助,大批侦察机每天都在紧张执行任务,以济南为核心对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空中侦察。所有行动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敌军主力部队。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联军动员了几乎所有的侦察部队,人手紧张就从其他作战部队调集补充。大量的工作没有白费,三天之内,大量情报汇集到联军指挥部,由经过情报分析人员艰苦的甄别工作,最后得出结论,林虎所部主力已经集结在沂蒙山附近,正在构筑野战工事。还有一部兵力,北上平津。与此同时,平津方面传来消息,中党首脑机关似乎有撤出北平的迹象,大量人员车辆正不断进出。面对这两个信息,联军中主张北上的声音再次多起来。
麦克拉斯没有任何犹豫,果断决定,直扑沂蒙山。济南留下一个美国步兵师、一个法国师和一个装甲团作为守备部队,其他部队一律南下。行动之前,方天朔分析,林虎所部驻守沂蒙山地区,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阻止联军南下支援南方战场;二是把联军引向南边,为平津地区争取时间。看来,林虎没有想到联军南下的真正目的是第一方面军主力。
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方天朔介绍,沂蒙山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选择阻击占据了明显的地理优势,但是联军的优势是火力,无论城市防御还是山地防御,都不会给联军造成多大的麻烦,另外敌人分兵北上,是的敌军兵力更加分散。这个原因也很好解释,林虎原本就不打算在沂蒙山决战,只是想利用地势阻挡、拖延联军的进攻。
只要在沂蒙山地区一举打垮敌军主力部队,北上的敌军就会处于无用之处,根本不用考虑。麦克拉斯深以为然,对这场大战充满信心,他对联军的火力优势非常自信,虽然二战结束后已经两年多时间,但是美英军队并没有放松,各种最先进、最新式的装备不断研制出来并下发部队,使得现在的联军作战能力又有了巨大的提升。三十万中党军队,和自己兵力差不多,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他乐观地预计,只要一个星期时间,就能彻底打败林虎,所以他命令所有部队只需携带十天左右的给养,弹药带足,迅速出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战地。
(本章完)
第379章 两线作战(十八)()
第三百八十七章两线作战(十八)
麦克拉斯非常自信的认为,面对面的较量,联军不惧任何对手,无论是阵地战还是其他形式,以联军地空联合火力打击强度,再加上联军纯熟的现代化战役组织能力,对付中党军队完全绰绰有余,不在话下。火力至上、实力至上是西方军人沁入骨髓的战争理念。
沂蒙山是泰沂山脉的两个支系,指的是以沂山、蒙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这里不仅只是革命老区这么简单,同时它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山,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沂蒙山区地貌类型多样,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这里的地形涵盖了山区、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林地等诸多地貌,方圆数千平方公里,最高峰达一千多米,地域开阔、地形复杂,是难得的好去处,当然也是一块理想的战场。林虎和刘亚飞、罗荣等人经过反复衡量,最终圈定在这里设下战场,与联军展开决战。
选择这里对解放军来说有诸多好处:一是这里地形复杂,便于隐蔽部队,展开队形。二是这里是我军根据地,群众基础好。三是这里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对我军来说这是有利因素,对敌军就是大麻烦,毕竟我们对这里的更熟悉一些。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这里的条件便于我军防守,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弱敌人的火力优势,特别是联军最为擅长的技术兵器,如坦克、装甲车、飞机等,在这样异常复杂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一方面军各部早在一个星期之前已经接到秘密命令,各部分头行动,从不同的驻地出发,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赶往秘密集结地点。当然也有的部队大张旗鼓,一路招摇的行军,目的就是让联军看到。北上的部分部队根本就是地方部队伪装的,为了这场大战,林虎不敢掉以轻心,集中了第一方面军全部主力,在沂蒙地区悄悄展开,摆开阵势,张网以待。
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济南沿着平坦的大路向东进发,到临淄再掉头南下;另一路从济南直接南下,经泰安直驱战场。从距离上看,第一路显然要多绕些路,但是地势平坦,便于机诫化部队迅速跟进。第二路从距离上看要近一些,但是途经山区,公路狭窄,不利于行动。本来,许多联军军官并不主张分兵,认为这会造成联军兵力分散,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但是方天朔认为,如果所有兵力集中在一起,是必然造成行动缓慢,毕竟联军机械化程度太高,部队的行军、给养的供给、弹药的运输全靠车辆维持。而这一地区公路状况并不理想,除了道路崎岖狭窄还有敌人小股地方武装的不断骚扰、破坏,这样一来,联军就会失去速度优势,无法迅速集结于战场,对作战明显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