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36章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36章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祖籍蜀中,曾在大宋担任高官,也被金国重用,但仍旧心怀故国的文官。

    送来的消息只有两个字——云中。

    看到这两个字眼时,徐还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高明!

    作为一个旁观者,徐还对金国的战略选择可以拍手鼓掌。

    但作为秦国公,视西北为私人囊中之物的大宋将领,则是汗流浃背。

    契丹人!

    金国人首先选中的进攻目标是河套的契丹人,看似在宋金大局之外,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

    河套的契丹人在逐步恢复元气,重新崛起,已经是一支实力不可小觑的力量。

    尤其是所处的那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宋、金、夏三国之间,契丹倒向哪一边,谁家就能左右在西北的局势。

    现在契丹人是大宋的伙伴,这是金国人一直很忌惮的一件事,尤其是粘罕。

    当年火烧大同府,攻取幽州城,是他的奇耻大辱,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这几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能的对云中动手,以至于契丹人实力越来越强,强到让他心生不安。

    河套、阴山向东快马加鞭,不几日便可到幽州城下,那里可是金国的腹地,可以截断东北和华北的腹地。

    这也正是自己为何一心收复陕西路,保全河套契丹人的根本目的。

    北伐或许给不了金国人致命一击的,但如果加上东征,希望无疑会大大增加。

    显而易见,女真人也不是吃素了的,他们也看到了这一层,才有了向西讨伐契丹的举动。

    兀术陈兵黄河岸边,其实是在给西边的粘罕时间,创造机会。

    或许是金国人不愿意两线作战,但徐还觉得,他们更多是在防备宋人。

    女真在濮阳不过黄河南下,府州宋军同样也不能过黄河北上。

    以宋庭上下、赵构、秦桧等人的一贯尿性,绝不敢主动招惹金国人,哪怕明知道是缓兵之计,唇亡齿寒。

    那样一来,契丹人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

    河套有失,孤悬在外的陕北,甚至是关中也就危险了。

    徐还的心立即揪了起来,那可是自己辛苦收复的失地,龙兴天下的基业之,断然不能有失。

    而且河套草原上,还有自己关心的人,决不能无动于衷。

    可是,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徐还这边接到消息的时候,金国大军已经出现在阴山脚下。

    契丹人倒不惊慌,因为他们早就料到了这一点。

    但他们也清楚,单凭目前契丹人的势力,无法与金国粘罕的大军一较高下。

    当年打幽州,以及桑干河畔那几仗有很多巧合因素,最要紧的是有徐还的锦囊妙计。

    可是如今,他远在千里之外。

    所以这一刻,契丹人比任何时候都想念徐还。

    求援的信函也已经从云内州送了出来,也有人站在黄河边,翘首以盼

第四七五章不见() 
粘罕亲率数万精锐大军西征河套,契丹人见势不妙,只能硬着头皮立即迎战。

    位于河套四战之地,契丹人不敢掉与轻心,自从迁徙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耶律余睹便叮嘱麾下将领,练兵自强。

    萧高六、萧特谋、萧百发等人都是军中悍将,几年下来确实训练出一支精锐,但——人数太少。

    没办法!

    灭国之战,契丹兵马折损的太多,有不少投降了女真,正在被女真和汉人快速同化。

    躲藏在山林里,或者依旧心向耶律氏的契丹人,则纷纷来投,已经聚集了不少农户牧民。

    可是时间终究还是有些短,如果再有个三五年,休养生息,情况可能会更好。

    有一批契丹人在林牙耶律大石的率领下已经西迁到阿尔泰山下,耶律余睹已经派人前去联系。

    但找到他们,并说服耶律大石,以及部族回归东迁是个复杂的事情,需要的时间很长。

    金国人没有给他们这个时间,粘罕要来报仇。

    昔日徐还率领契丹大军攻陷幽州,火烧元帅府,甚至yin辱虐杀了粘罕的两个女儿。

    如此深仇大恨,粘罕能等到今日才报,也算足够隐忍。

    这一次是来势汹汹,显然是志在必得。

    前线有萧特谋和萧高六坚守,但耶律余睹与耶律余里衍等人商议之后,都决定需要向宋国,他们这个唯一的盟友求援。

    否则,单单以起契丹人的力量,纵然能支撑一时结果也是注定的。

    求救是必须的,但情况已然有所不同。

    以前府州折家孤悬海外,为了生存他们彼此依靠,只要有需要,可以立即驰援彼此。

    但如今随着陕西路的收复,府州作为大宋北部边境的重要州县,坐拥一支精锐兵马,但要听命于临安。

    和折彦野交流之后,契丹立即派出使臣,前赴临安。

    从云内州到临安,千里迢迢。

    最近的道路还被金国与伪齐占领,萧百发率领的使团,只得绕道关中、蜀中,沿江而,足足走了一个月。

    绍兴三年六月,契丹使团到达临安。

    但大宋朝廷的反应有些冷淡,甚至没有什么像样的接待。

    自打知道契丹使臣上路开始,大宋朝廷便各种风言风语,有些不大乐意契丹人前来。

    至少,时间不对。

    好在华夏自古好客,而且契丹人先前曾参与对西夏之战,从北方牵制了西夏兵马,不能不念旧情。

    但宋庭上下都知道,契丹人此来所为何事,而这件事恰恰是很棘手。

    难怪金军没有过黄河,原来是大举西进,正在讨伐契丹人。

    收到这个消息时,大宋朝野暗自欢腾,祸水西引这种事他们乐见其成。

    很快,他们便认定兀术陈兵黄河,是为了在形势上支持刘豫,同时也是给大宋施压,但并无南下之意。

    大宋君臣士大夫们总是很乐观。

    这种情况下,契丹人到临安来求援,他们自然是不待见的。

    好不容易摆脱了金国这个强敌,岂能因为契丹人卷进去,惹恼了金国人?岂非是自找麻烦了。

    大宋朝野的气氛相当一致,无法直接明着表达,暗地里冷淡对待却是可以的。

    鸿胪寺派出几个官员,将契丹人接到,送到院子里便不声不响,每日酒菜饭食招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搭理。

    连续几日之后,萧百发有些着急了。

    想当年他也曾跟着辽国使臣到东京,那时候可是盛情款待,路上有接伴使,到了礼宾院后还有馆伴使。

    有任何需求,大宋都会及时满足,何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

    唉!

    萧百发叹息一声,心中多有无奈,契丹已经不是昔日的大辽。

    随着天祚帝之死,大辽已经亡了,今日的契丹不过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小部落而已。连宋国人都不如,人家好歹还剩下半壁江山。

    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宋人怠慢也在情理之中,亦是无可奈何之事。

    但事情紧急,云内州正在遭遇金军的功绩,萧特谋和萧高六他们能支持多久呢?

    北地寒冷,金国绝对不会把战事拖到入冬,必然会在秋天结束。

    满打满算,留给契丹的时间不过三个多月,每在临安耗一天,便意味着河套的契丹军民多一分危险。

    萧百发焦急万分,几次通过鸿胪寺的官员,想要求见大宋官家或是宰相。

    听到的回答都是等,官家和宰相都日理万机,诸事繁忙,暂时不得空,让再等等。

    已经等了很久了,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萧百发不傻,自然明白是宋人故意拖延,不想见自己。

    也就是说,他们不大愿意出兵救援。

    宋人会如此鼠目寸光吗?唇亡齿寒可是他们中原人常说的道理。

    又等了三天,依旧没有结果。

    萧百发彻底无奈,只得改变主意,另寻路径。

    徐还!

    昔日相熟的徐公子,大宋驸马,秦国公,是唯一能帮自己,帮契丹说话的大宋权贵。

    来临安之前,耶律余睹大将军和公主再三叮嘱之人。

    先前是国事为重,不可因私废公,但如今顾不得许多了。

    萧百发借口不曾南渡长江,好奇仰慕江南风光的借口,要欣赏临安的山水风光。

    这个请求合情合理,也无伤大雅。

    礼宾院的人唯恐契丹人不安分会闹事,如今见他们有心欣赏风景,放松心情,自然是求之不得。

    既是赏景,临安风景首屈一指的西湖自然不可不去。

    萧百发在西湖边转悠的时候,“不知不觉”便靠近了孤山,佯作疑问,得知秦国公府在此处。

    立即表示与秦国公徐还有旧,契丹公主余里衍与福国长公主相识,在北地曾是至交好友。

    此行受公主所托,有礼物要赠送,并代表拜望长公主与驸马,今日既偶遇府邸,岂能过府不拜?

    借着这个由头,也顾不得礼宾院随员的阻拦,萧百发径直往秦国公府而去。

    孤山乃是文澜阁所在地,文澜书院学子众多,这等场合之下,礼宾院不敢鲁莽行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萧百发走到了秦国公府门口,送上拜帖。

    但结果却有些出乎预料,秦国公徐还给出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见!

第四七六章唇亡齿寒() 
不见!

    萧百发站在西湖边,有些愕然。

    徐公子竟然不见他们,是为避嫌,还是不愿意趟浑水?

    也是,他如今是宋国驸马,有什么理由为契丹人考虑那么多?

    如果徐公子都不愿帮忙,那么此番临安之行无疑

    萧百发怅然若失,他捏了捏怀中一个火漆密封的竹筒,这是临走前秋荻夫人亲手交给他的。

    并且叮嘱,到了紧急关头,将此物交给徐还,他一定会鼎力相助。

    如果一切还算顺利,能够达成目标,则将竹筒原物带回。

    萧百发不知道竹筒里装着什么,但既然秋荻夫人信誓旦旦,自然有道理。

    如今算不算紧急关头?

    今日前来他带着竹筒,但如果谈的顺利,他不打算使用这个杀手锏。

    谁曾想,连秦国公府的大门都没能进,更别提交东西。

    该怎么办?

    今日求见不得,那改日呢?秘密求见可否?

    萧百发走了,徐还站在孤山高处的楼上,甚至能看到他黯然离开的背影。

    故人到访,拒不相见。

    这个做法无疑有些不近人情。

    已经频临灭亡的契丹人,是被自己的一手扶持,得以有喘息之间,如今还有复苏迹象。

    当初离开云中时,也信誓旦旦约定,将来南北呼应,相互合作夹击金国。

    对付西夏时,需要他们从旁牵制,契丹人也毫无怨言,欣然应允。

    现如今他们有难,自己岂能袖手旁观?

    无论是当初在北地协同作战,共患难的情分,还是大局为重,都不能坐视不理的。

    但萧百发作为契丹使臣,自己却不能见。

    外使未曾面圣,见过宰相,却先与一个大将见面,这是大忌。

    徐还相信萧百发并非不懂,他只是太着急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河套的情势十分紧迫。

    赵构和秦桧,乃至满朝文武实在让人捉急,让人无语,偏生自己又不能先开口。

    萧百发今日虽然未能进门,其实目的已经达到了。

    到了这个地步,赵构要是还不接见契丹使臣就显得太过小气,不合礼数了。

    果然,萧百发回到礼宾院不久,鸿胪寺就派人前来通知,次日上殿面君。

    峰回路转,萧百发轻轻松了口气。

    他不由在想,是徐还在暗中帮忙吗?他终究没有抛弃契丹人。

    虽说终于有机会见到宋国皇帝、宰相,但是明日才是真正要紧的时候。

    “辽国使臣萧百发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辽国?这世上还有辽国吗?”

    话音落地,站班的宋臣里不知谁冷哼了一句,讽刺意味十足。

    御座上的赵构对这等君前失仪之举无动于衷,可见他是知情默许的。

    早就料到南下会被各种为难,毕竟今日的契丹已经不是昔日的辽国,萧百发早有心理准备,故而并不急躁。

    “此话从何说起,辽国使臣好端端站在此处,阁下看不见吗?”

    “辽国五京沦丧,宗庙倾覆,且已无帝王,还能称之为国吗?”

    萧百发反问道:“宋国东西两京亦沦陷,宗庙之地被贼人所拒,难道就不是国了?”

    “无礼,我大宋陛下继位于南京(应天府),迁宗庙于临安行在,大军操练,迟早会光复两京。”

    “原来贵国还有意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