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凇�
叛军趁机缴获了大量战船,杨幺似颇有远见,当即命人伐木打造车楼大船。附近的湘、沅江上游山中生长着大量的松、杉、樟、楠等高大木材,正是造船的上佳材料。
凭此便利,叛军占尽水战优势,严密设防,掌控了洞庭湖大片水域与沿岸。
洞庭一带,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耕种蚕桑兴旺,杨幺得此便利,实力大增。
更嚣张的是,叛军竟然自号建国,钟相曾一度自称楚王,其战死之后,杨幺继续打出楚国旗号。
立钟相幼子钟子义为太子,其实就是个傀儡,然后自号大圣天王,年号天战,并设立属官,建立小朝廷。
叛乱自立,这是历朝历代都不能容忍的事情。
消息传到临安,满朝哗然,君臣震动,杨幺之乱顿时盖过金军入侵,成为大宋优先级最高的大事。
平叛!
君臣上下没有任何的分歧,立即达成一致。
恰好金军暂时并未入侵,正是大宋的喘息之机,完全可以抽调出兵马前去平叛。
不过呢,大宋君臣最初并未太将杨幺之流放在心上,认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故而采用就近原则,首先调派了驻守在鄂州的王躞所部,命其担任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
统领神武军三万五千人,并节制荆潭制置司水军统制吴全所部万余人,战船数百,偕统制崔增、高进等将领进剿洞庭湖。
建炎四年六月,王躞率部岳州,率水军战船与杨么车船水军短兵激战。但因战船过小,不敌杨幺所部,败退湘江西岸。
王躞并不气馁,趁着杨幺得胜冒进之机,当即命崔增、吴全等设伏于岳州洞庭湖口。然后亲自率神武前军万余人进剿鼎州,与程昌寓部水军汇合,企图两面夹击,一举歼灭义军。
不想计策被杨幺察觉,并将计就计,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附近百姓民众、粮食牲畜全部转移隐蔽,派出少量车船牵制上游宋军,行疲兵之计。
然后派少量疑兵乘船在前,亲率主力偃旗息鼓,悄然顺流而下,直奔岳州。
王躞、程昌寓水陆并进,逐个围剿叛军兵寨,却发现空无一人。王躞顿觉不妙,急忙回师,可惜为时已晚。
叛军疑兵出现在岳州阳武口湖面时,宋军伏兵大喜,为了争夺功劳,万余人贸然出击。
不想杨幺主力从背后猛扑而来,而且叛军所用车船较为先进,能在水上快速回旋,横冲直撞。
官军猝不及防,舟船沉没不计其数,崔增、吴全所部全军覆没,双双阵亡。
叛军在阳武口大胜之后,立即掉头设伏,反而给回师的王躞所部迎头痛击,大败逃回岳州。
恰逢上游天降大雨,江水暴涨,杨幺趁机率水军出击,又歼灭桃源、石门等地官军。自此除岳州之外,整个洞庭湖,以及湘、沅流域全部落入叛军之手。
叛军声势大振,兵锋强盛,故而生出夺取岳州,顺江征伐的苗头,始料不及的大宋朝廷大为震动。
杨幺之乱,已经不能等闲视之,着重臣大将前往平叛刻不容缓。
第三〇八章西征平叛()
大将领重兵平叛!
朝堂之上,君臣已经达成共识。
杨幺之乱已经席卷了整个洞庭湖,荆湖之地几乎彻底沦陷,岳州如果失陷,长江航道也将受到威胁。
此乃宋庭与蜀中联系的要道与命脉,绝对不容有失。朝堂诸公更担心的是叛军顺江而下,南方将一片糜烂。
如果金军趁机而来,内忧外患,大宋就真的有亡国之危了。
在这一点上,群臣几乎“同仇敌忾”。
湘鄂一代的驻军战败,只能从江南抽调兵马平叛,好在金军并未南侵,兵力上不至于左支右绌。江南富庶,粮草也不是问题,可以经长江水道,用船只直接运送到岳州。
现如今最关键的是平叛将领的人选。
洞庭平叛,水战必不可少。
纵观大宋上下,最为擅长水战的无疑是徐还和韩世忠,黄天荡与白鹭洲水战大胜,战果赫赫,众所周知。
所以朝堂讨论的时候,众臣首先推荐的便是徐还与韩世忠。
从作战的角度讲,徐还和韩世忠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从权力和利益的角度来看,有人就动起心思了。
平叛乃朝廷大事,只要成功,那就是大功,甚至比开疆拓土更卓著。
徐还与韩世忠本来就位高权重,如果再有这份平叛之功,势必又会加官进爵。
那么好不容易才抑制的武将翘楚,又会再次大出风头,朝堂上微妙的平衡又会再次被打破。
显然,文官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但枢密院却坚持这个建议,毕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的是战事,首先要保证的是平叛胜利。
不过当即有人温婉反对:“徐驸马出战,自然是马到成功,可是而今长公主有孕在身,要不了多久就会生产。
而平叛非一两日之功,难免旷日持久,这时候让驸马长期领兵在外,于人情不合啊!”
“还有,韩世忠驻守镇江,肩负江淮防御重任,这才刚到任不久,立即另行调用,恐怕与江淮防御不利啊!”
明明是反对,但两个借口合乎情理,站在朝廷与皇家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为徐还和柔福帝姬着想,根本无从反对。
不过好在有人说公道话:“洞庭平叛,水战必不可免,前两次围剿都因水战失利告终,此番绝不能再出问题,。
必须要有擅长水战的将领前往,而且此战调派兵马甚多,节制将官众多,若非有名望的高阶将领,恐怕难以掌控大局。臣以为,徐驸马与韩将军,二人至少要去一个。”
“臣赞同,二去其一,金贼虽然北退,但应天府与徐州仍旧有的大量金兵,保不住会突然南下。
江淮防线,依托淮水、大江与运河,甚至涉及海战,必须留下一位擅长水战的名将坐镇。”
“那让谁去呢?长公主生产在即,驸马走不开,镇江这边,也离不开韩将军啊!”
韩世忠怎么就离不开了?
有人不明白,但皇帝和宰相,以及聪明人心里清楚。
韩世忠驻守镇江,不简单是防御江淮,也是为了制衡淮西军。眼下朝廷大将里,能够与淮西刘光世愉快合作,又能彼此制衡的,最为恰当的就是韩世忠。
资历、威望恰到好处,而且深得皇帝信任。换作徐还就不行,虽说驸马也是皇帝的亲信,但在军中资历太浅,而且与刘光世有那么点过节,并不合适。
如此一来,洞庭平叛,徐还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
枢密使赵鼎道:“从作战的角度讲,臣以为徐驸马为主,同时可调建康岳飞所部,联合进剿。”
参知政事范宗尹道:“话是如此,可长公主生产在即,驸马不在身边,恐怕”
赵构有点犹豫,从战事的角度讲,徐还是合适的,可他不得不考虑妹妹柔福帝姬,顾忌所谓的手足之情,人伦之道。
正在此时,礼部尚书秦桧出声道:“诸位,有道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国事与家事之间总是让人为难。
但先有国后有家,国事重于家事,徐驸马便是这般认为。前番新婚燕尔之时,驸马二话不说,带兵驰援楚州,着实令人钦佩。
不过而今情形略有不同,毕竟长公主生产在即,驸马即将初为人父,此乃人之常情,也不能不顾要不,我们还是听听驸马自己的意思如何?”
“对对,听听徐驸马自己的意思!”
徐还听得清清楚楚,美其名曰是让自己选择,但前面铺陈了那么多,实际已经是道德绑架,拒绝之词如何能说得出口?
秦桧啊,你也忒迫不及待了,这么着急想要让自己离开临安,离开抗金前线?
哼哼!
徐还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秦桧,这厮恐怕在窃喜,但他不知道,自己同样也在窃喜。
与徐还而言,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啊!
事实上,杨幺之乱刚爆发的时候,徐还便很感兴趣,有意西去。
他早就想要离开临安,离开昏君奸臣的束缚,去更广阔的地方,大有作为,作自己想做的大事。
洞庭平叛无疑是个大好机会!
荆湖之地,距离临安遥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任性妄为”。
既然是平叛,必然手握大军,在这个金戈铁马的纷争之事,兵权至关重要。
趁着平叛的功夫,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平叛之后,这洞庭湘鄂之地,若是能掌控在自己手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大有可为的好机会,徐还当然不会放过。
可惜此事颇为特殊,为了不引起昏君奸臣的猜疑,加之柔福帝姬的特殊情况,自己不方便主动请缨。
好在朝堂上推荐自己的人不少,而秦桧自以为是地将皮球提到了自己脚下,可谓是正中下怀。
徐还压住心中的窃喜,出班道:“陛下,身为大宋之臣,自当为国效力,为君分忧,西征平叛,臣义不容辞。
至于长公主,府中有钦赐的御医、稳婆、乳母、保姆照料,何况还有陛下和太后的关照,臣没什么可担心的。臣相信,国之大事,长公主深明大义,也会理解赞同。”
第三〇九章落子布局()
枢密院力挺,秦桧推波助澜,徐还就坡下驴,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赵构对徐还没有怀疑,仍旧如同往日一般信任,当即任命徐还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置制使,率部往洞庭湖平叛。
朝廷力求一战功成,朝廷总共调兵二十万,可谓是前所未有。
为了保证诸路兵马听从调遣,齐心协力,赵构仍旧赐徐还天子剑,准便宜行事,务求彻底剿灭叛贼。
但徐还心里清楚,这一回这便宜行事之权就要慎用了,尤其是不能随便杀人。以免给人口实,也得适当改善个人形象。
下朝之后,赵构把徐还单独留下奏对,言下之意会照顾好柔福帝姬,让他安心,言辞之间还有些许歉意。
徐还不免有些不好意思,只得信誓旦旦保证,必定尽快平定洞庭叛乱。
话虽如此,平叛不是件简单之事,很可能旷日持久。。
时间长有好处,就可以从容地做很多事,却也意味着要与柔福帝姬长时间分别,尤其是如今她身怀有孕。
这是徐还最放心不下的事情,妻子身怀六甲,孩子再过三个月就会出生,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
妻子生育,丈夫陪伴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孩子诞生成长,父亲角色也不该缺失,但是眼下这个局面。
家国难以两全啊!
徐还长叹一声,也许是自己过于自私了。
回去该怎么向妻子开口呢?
回到家的时候,饭菜已经准备妥当。
挺着大肚子的柔福帝姬,正笑语晏晏地等着他。
徐还看到妻子脸上的笑容,以及硕大的肚子,心里越发有些不是滋味。
不想柔福帝姬笑道:“徐还不必多想,我都知道了,你安心去就是了。”
呃
徐还歉然道:“嬛嬛,可是你就快生了,我却不在你身边陪着你”
“没事的,家里不是还有这么多人吗?御医、稳婆都在,裴先生、辛夫人都是妥帖之人,你不必担心。”
柔福帝姬笑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事为重。”
妻子善解人意,夫复何求?
徐还自然不忍有任何欺瞒,低声道:“嬛嬛,如果我告诉你,此去平叛,我并非完全被迫,也是我自愿的呢?”
“我知道。”柔福帝姬眼眸一动,心照不宣,点头道:“那日在宝瓶山上我就说过,我们是一家人,你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全力支持。”
“嬛嬛,辛苦你了。”徐还将妻子揽入怀中,轻声感慨。
柔福帝姬叮嘱道:“不打紧的,前线刀枪无眼,你万事小心。”
“我没事的,要紧的是你,好好保重身体,平安把孩子生下来,我争取早去早回。”
“事情办好要紧,不必着急不过遇事多想着点我们母子。”柔福帝姬悠悠叮嘱,一语双关。
“一定。”徐还郑重许诺。
夫妻一起吃过饭,徐还找到了裴元衍。
枢密院和三司、户部已经在安排兵马聚集、粮草调运,不日就会出征,有很多事情必须交代叮嘱。
“公子,此去荆湖倒也是好事”裴元衍却也不免担忧道:“不过而今叛军势头正猛,荆湖之地,地形复杂,多山湖瘴气公子千万当心。”
“杨幺之乱不足为惧,最多是地形复杂,多费些许时日罢了,此事我有耐心,会徐徐图之,先生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