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顺皇朝 >

第59章

大顺皇朝-第59章

小说: 大顺皇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葛楠老眼昏花,这才发现陆承启的紫袍上面,隐隐绣着一条金龙。他倏地想起,当今世上还有谁敢穿紫袍,还要在紫袍上面绣着金龙?除了当今圣上,谁敢这般大胆?褚老头当即吓得差点瘫倒在地,结结巴巴地说道:“老朽不知陛下亲临,不识龙颜,当真罪该万死!”

    陆承启愕然,随机看到自己服饰,也释然了。他连忙扶起褚葛楠,说道:“老夫子不必如此,朕还需要你替朕好好教育这些孩童。”

    褚葛楠这才想起,陆承启既然是当今圣上,那周芷若不就是……突然,他悟了,怪不得他一直思索题牌匾的周延华是谁,好似又在哪里听过,现在想来,那不就是当今国丈吗!他恨不得拍自己的脑袋瓜子,为何这般后知后觉。

    陆承启苦笑道:“朕本来不想表露身份,既然是你自己看出来的,那就无妨了。只是不得随意张扬出去,这个福利院是朕一手督办的,你知道就行了,不得说出去。朕只想为大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褚葛楠喃喃地说道:“陛下是好皇帝啊……”

    陆承启哭笑不得,不得不摆出皇帝的架子,对褚葛楠命令了一番。褚葛楠还乐滋滋地一个劲应是,末了还跟着陆承启后面,大赞什么“尧舜禹汤”,陆承启还道他是韦小宝前身。

    好在快要上早课了,这些孩童都很自觉地进入教室,奶声奶气,却又非常认真地跟着褚葛楠念起之乎者也来,听得陆承启和周芷若一阵莞尔。

    他们又驻足观察了一会,才双双并肩走回皇宫。期间,陆承启突然说道:“单单一个福利院还是不够,我还想办一个施药局,无钱医病者可去;还想办一个养济院,贫而无依者,老弱病残者可进……只是,还是要辛苦娘子你了……”

    待走到坊间的时候,周芷若才突然小声地说道:“相公,你这般喜欢小孩子,我们生一个好不好?”说罢,她好似顽童一般跳开了,丢下银铃般的笑声。

    看着周芷若那淡扫娥眉眼含春,脸若桃花白若雪,陆承启也不禁一阵心动,那瞬间他还真的被电到了……

    ;

第一百一十一章:诸市() 
(翻查史料不容易啊,求个收藏推荐!)

    “不可以化身禽兽啊,她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萝莉!”陆承启一再提醒自己,免得坏了自己的原则。更何况来日方长,何必急在一时?

    陆承启微笑着,走上前去,拦住了正在看首饰的周芷若,一副亲呢状,害得周芷若原本白皙的脸庞,倏地红润了起来,挣脱了陆承启作怪的大手,嗔道:“你这人,还是在大街上,这般作弄,叫我如何见人?”

    陆承启也知道,大顺虽说民风开放,比之明清更是没什么礼防。可当街亲呢,却也不是常见。好在周芷若早已十五而笄,即是行过及笄之礼了,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发式不同,可以看出一个女子是否订婚。

    这间小店是专门卖首饰的,店主人乃是一个中年男子,见他们衣饰华贵,得知是大户人家,见他们的模样,又似小夫妻,自然不去煞那个风景。

    周芷若却羞得没脸见人,也没问价钱,拿起了首饰便跑了出去。御前侍卫可不敢跟丢了,连忙有人追了上去。而陆承启却是身无分文,满脸尴尬地看着首饰行的老板,哂笑道:“掌柜的,你且等等,我去叫人付钱……”

    他知道王彦宸是在外面的,尚未走出首饰行的店门,就大声叫道:“王彦宸,进来!”

    王彦宸听闻陆承启叫唤,连忙走进了首饰行,问道:“公子,有什么吩咐?”

    陆承启尴尬地说道:“掌柜的,刚刚那件首饰多少钱?”

    首饰行的老板有点惊讶,用得起带刀护卫的,绝对是官绅人家,而且不是大官不敢这般张扬。他原本还想抬高点价格,好赚多一些,现在已经没了那心思。做生意的人,眼睛都很毒,看得出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不能得罪。

    只听首饰行老板老老实实地说道:“先前那位小娘子拿走那件簪子,乃是银混金打造的,金银值价三贯钱,工匠和小店加收一贯钱,盛惠四贯钱。”

    陆承启点了点头,对王彦宸说道:“给掌柜的五贯钱,本公子觉得那簪子匠心独具,特地赏那工匠一贯钱,掌柜的不介意吧?”

    有钱赚,谁介意这个?原本首饰行老板只打算再赚百文钱而已,却不料陆承启实在大方,一开口就赏了一贯钱,实在太出意料之外。他恭恭敬敬地把陆承启送出店门,还陪笑道希望陆承启下次再次光临。这可是活的财神爷啊,怎么能不欢迎?

    出了店门,王彦宸才苦笑道:“公子,你再不带钱银出来,小的俸禄都不够你花了。小的还有一大帮子要养活,公子,你看是不是得加一下俸禄?”

    陆承启毫不停步,笑骂道:“你这滑头,挖空心思想涨俸禄啊?本公子告诉你,门都没有!回头本公子自然会把你垫付的钱银一一补上,你就别再喊穷了。”

    王彦宸小伎俩得逞,志得意满地陪着陆承启逛了起来。走了许久,陆承启才发现,自己的娘子跟丢了,不由得皱了皱眉头:“王彦宸,你是不是故意带本公子绕路啊,怎么走了这么久,还见不到我娘子?”

    王彦宸立即喊冤起来:“公子啊,你可不能冤枉好人啊,小的绝对没有这个心思。可能是夫人走得太快,走在了前面罢了,只要再追上去一点,肯定能看见的。”

    陆承启点了点头,眼见越来越近坊市,人也渐多了起来,他心情也有些畅快。只可惜现在局势未稳,不然他可能就会巡视大江南北了;哪里会局限于一个小小的长安城之中?

    原先太祖规划长安城的时候,把坊市和民居分隔开来,并严令坊市不得靠近民居,特别是瓦市勾栏,酒楼妓馆歌馆等。

    及到先皇时期,商业渐渐发展起来,坊市界限也被悄然打破,现在已经没人遵守太祖时期定下的规矩了。陆承启也是心里知道,嘴上从来不说,默认了这一现状。

    坊市前面是诸市,有药市、花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猪行、布市、蟹行、花团(鲜花市)、青果团(卖鲜果的)、柑子团(卖柑子的)、书房(书店)等,热闹非常,比之后世菜市场亦不遑多让。

    再前面一点,还有瓦市勾栏,酒楼、妓馆、歌馆、作坊等,还有一些专门赁物之人,就是专门租借东西的,“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办也”。这也是一门生存之道。

    这些坊市的繁荣,可是实打实的。先前京兆府一个月的商税,就能收上来两百多万贯钱,这还是长安城商业没怎么繁荣的时候。长安城的商税,占了京兆府的大半,起码得收上来百多万贯钱。要是现如今一个月,恐怕长安城的商税便有两百多万贯钱了。

    其实现在大顺朝的税收,全靠商税和船舶司收上来的关税,一个月便能有七八百万贯钱,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陆承启相信,哪怕是南宋一亿六千万贯钱的记录,大顺朝也能很快打破掉。如果把一月七八百万贯钱换算成一年来算,也接近了九千万贯钱。南宋江南之地便有这般高的税收,没理由大顺朝这般广袤的领土,还不及南宋的!

    陆承启大力支持商业发展,开征商税,减免农赋,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根治,还得把浪费在有限土地上面的闲钱给起出来,投放到无限的商业当中。这样就能彻底解决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可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那就是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陆承启一时间想了很多,总觉得好似捉住了什么,却好像有什么都没捉住。

    眼前这些坊市,也仅仅是北市而已,还有南市、东市、西市……陆承启对于这等现象,心中乐得好似灌了蜜一样。如果没有他大力倡导商税,准许按时诚信纳税商人考取科举,这商业也没有这般繁荣。

    陆承启也知道,这仅仅是长安城而已,大顺朝还有许多地方,还是很贫穷的。

    正当陆承启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撞到了一个人,他连说对不起,才发现前面站满了人,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陆承启心中一“咯噔”:“该不会是芷若出事了吧?”

    他连忙分开人群,奋力挤进去,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小门店,前面写着“皇家银行”四个金光大字。陆承启这才恍然,原来这些人都在排队换取银币、金币。

第一百一十二章:皇家银行() 
(每日都要求些收藏推荐才有动力写下去啊……)

    前来兑换银币的人,大都对陆承启怒目而视。但看见陆承启衣着华丽,有些人机智地不说话,在一旁看戏。可也有一些不明所以,正义感爆棚的人斥责道:“想换银币,到后面排队去。看你样子斯斯文文,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罢,难道连那么大的字都不识得吗?”

    陆承启抬头一看,原来皇家银行旁边贴出的告示,明确要求排成三队兑换银币。陆承启说道:“对不住,本公子还以为有甚么好玩的,原来不是。打搅各位了,本公子这就走。”

    后面的人让开一条道,陆承启才算挤出人群。看着这些为银币疯狂的人,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好像民国时期提着一麻袋钱换银元的场景一般。

    时隔近一个月,朝廷发行的官铸银币仍然兑换得热火朝天,每日都供不应求。好在是限量兑换,不然铸币再快也不够这些人换的。

    其实前来排队这些人,都是大户人家的家丁,对于这个现象,皇家银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凭着户籍,皇家银行就会给你兑钱,每人每日仅能兑换三枚银币。

    当然,皇家银行作为一个营利性的银行,不可能做亏本生意的。打个比方,若今天市面上约八百五十文兑换一贯钱,那么皇家银行要加收百分之三,也就是说起码要八百七十五文钱才能兑换一个银币。

    这样一来,哪怕兑得再多,皇家银行也算是有钱赚的。而兑钱热潮还在持续,皆因银币与铜币的数量不对等,银贵而铜贱,所以哪怕皇家银行加高百分之三的兑换比例,前来兑换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而在市面上,一个银币足能兑换九百个铜钱。因为限量兑换的缘故,再加上银价本身的价值,大顺朝新铸的银币又分量十足,才形成了居高不下的币值。

    哪怕你手中有许多铜币,也不一定能换的回银币。达官贵族私底下的交易,更是一个银币兑换到了一千文钱以上。

    而奇怪的现象则是,市面上流通的银币不多,原本长安城、江宁府、江陵府、松江府、兴元府、应天府等钱荒之处,却奇迹般地解决了钱荒的老大难问题。

    达官贵人储藏起来的铜币,一夜之间便流通了开来,换成了许多布匹、衣裳等硬通货。陆承启早就得到监察司的暗报,对于这些情况了如指掌。

    果然是,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的驱动,这些达官贵人无需督促,他们就会自动地把储藏起来的铜币换成了银币,再把银币藏起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有危机意识,对于钱财他们多半不会让外人知道,藏起来是最好的办法。实在不行,那就换成良田,靠着收佃农的佃租过日子。在他们看来,年景好的时候钱财不如良田,荒年则是钱财不如粮食。其实古时候,很多**比天灾更甚。要不怎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

    皇家银行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事情,兑换的比例也是一日三变。有些人自皇家银行开门前便开始排队,却被告知兑换比例又换了,他们苦恼没带够铜钱,只能兑换两枚,懊恼地离开了柜台。

    是以,这些家丁都学精了,都足足带够十几贯钱来,把自己都累得够呛,就为了能正常换到三枚银币。别看一枚铜币不重,若是足兑一贯千文,十余贯钱也是沉甸甸的了。

    陆承启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特地让商务部在皇家银行里面开展了一个业务,叫汇票。其实,大顺朝早有钱庄、银号的出现了,就是开展这个业务。说白了,这个业务就是先把铜钱存入钱庄或银号之中,到了另一个地方,找到这家钱庄或银号,通过验证庄票,提取现钱。这个业务已经很接近后世的存取业务了,或许稍有不足,但相差无几。

    外地经商的商人,大多喜欢这样存取钱银。因为不论银两,金叶还是铜钱,带在身上,不仅沉甸甸的,还容易被贼人窥视。

    大顺朝的治安虽不差,但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