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崇光心中一咯噔,心道:“难道是商税征收不顺利,小皇帝来发脾气了?”抬头看了看陆承启的神情,并没有怒气上涌,也没有兴高采烈,好像面无表情一样。他提着心,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发现了什么问题,不妨提出来,与内阁一并商议?”
陆承启叹道:“仅仅京兆府一府之地,便月入两百万贯商税,朕恨啊,为何当初没有魄力,全国开征商税,以至于国库少收入了几百万贯钱银!”
徐崇光被“月入两百万贯”这个庞大的数字给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道:“老臣有罪,当初不应阻止陛下……”
还没说完,陆承启就打断了他,说道:“徐卿哪里话,稳着点也没有错,是朕心急罢了。这样吧,大顺朝的商人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们的子弟急需功名,而朕也急需人才,内阁立即拟旨,全国开征商税,优惠与先前一样。”
徐崇光也是当过户部尚书的,哪里不知道当家难的道理?先前是抱着金鸡去向要饭的讨东西吃,却混不知道自己守着金山。他感叹一声,若是这政绩落入他手里,青史上又会留下他浓重的一笔。
可他也知足了,内阁首任首辅,也足以青史留名。做官做到他这份上,也算是到头了,若再往上加,就是太子冼马、太子太保、太师、太傅这一类虚职了。这些虚职,就和国公、王爷一样,都没有实权,空有品阶,皆享一品官俸,却是虚职。
徐崇光等阁臣立即开始拟旨,给陆承启过目之后,陆承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属于我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华夏百年屈辱,我决不会让它出现的!”
第二十六章:皇家军校()
翌日,全国开征商税的圣旨一出,全国哗然。同时伴随出台的,是减免土地税的圣旨。陆承启亲自拟定,一亩地仅抽收成之一成。先前的税制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农户一亩地如果达不到国库的要求,则需要补足差额。大顺天下疆土如此广袤,土地有肥有瘦,哪里能产出皆相同?
陆承启知道,先前这般也是被迫无奈。太祖重农抑商,原本是为了恢复生产,打压不法商人。可时代变迁,旧时的低度未必适合今天。陆承启的大胆改革,把徐崇光吓了一跳。但一想到仅京兆府一府之地,一年商税就可以达到两千四百万贯,足以抵掉少收的两成农税,他也没有了反对的底气。
这道圣旨一下,哪怕是在偏远的乡下,都有驻地方监察士来回宣传,这也是陆承启亲自下旨,一定要执行的。
那些监察士原本极不乐意,但看到乡间农户箪食壶浆,像迎王师一般夹道相迎,皆泪涕纵横,高喊皇上万岁的时候,他们的不满也被那质朴的感激给抹去了,不由地感慨道:“圣上乃今世圣人也!”
这些细节,都被监察司一一呈送给陆承启。陆承启看罢,感慨道:“朕原本只是觉得农税不比商税,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下定决心弃之,却得到天下农户民心,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这句话被内阁首辅得知后,徐崇光那小老头也感慨道:“吾自幼家贫,一家六口仅一亩三分地,若有此良政,家严又何至于英年早逝?时也命也!”
而就在全国都陷入一片欢腾的时候,陆承启悄悄来到了兵部衙门,径直去见了年已六旬的兵部尚书秦怡康,劈头就问:“秦卿,军中今年晋升军官,年岁约几何?”
秦怡康正待施礼,却被陆承启这一句无头无脑的话问得哑口无言,旁边的侍郎,也是一般六旬的老头说道:“启禀陛下,今年晋升军官共一百零五人,其中裨将十五人,中郎将五人,其余皆是校尉。”
陆承启再接着问:“全国军中,老弱病残有几人?”
那六旬老头说道:“约有五万之数。”
陆承启点了点头,他心知全国军队不过四十多万,五万老弱病残已经是很好了。他唤来后面的小太监,拿出一道圣旨,就在兵部尚书的官桌上,站着写了一道圣旨:“制曰:今边军、禁军、厢军,凡身有残疾、年岁高于三十五、尚未晋升小校者,当即勒令退役回乡。退伍费用每人十贯钱,三亩地。若军功突出者,按军功多得一到五亩田地。当日执行,不得有误。监察司全程监察,务必使从军者退伍费与军功田落入退役士兵手中。同时,今年晋升的军官,立时进京面圣。洪祥二年九月初三。”
陆承启写完后,把圣旨递给秦怡康,说道:“朕需要一个月之内,看到没有老弱病残的军队。秦卿,你需要多些用心了,不要再招厢军了,朕要募兵,宁缺毋滥,懂吗?钱银与田地,与户部协作完成,朕不想看到六部互相疏远。”
秦怡康没想到陆承启对于军队的插手,来得这么突然,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地,只好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瞥了一眼面若死灰的他,知道他还寄希望于喝兵血,冷冷地说道:“朕的监察司若查出有人再喝兵血,吃空饷,朕就要他人头落地!秦卿,你应该明白怎么做了,是不是?”
秦怡康本来是文人,哪里见过如此铁血的手段?吓得伏倒在地:“陛下明鉴啊,臣已将不法所得全都上交给国库了啊,臣……”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朕不是来翻旧帐的,只是让你知道,朕的眼里容不下沙子。只要你现在奉公守法,朕绝不会拿你怎么样。”
说罢,他看了一眼正平视远方,从未斜视秦怡康的那个高大老头,陆承启看得出来,此人乃行军出身,可能还真正见过血的老将军,不由来了兴趣:“这位卿家,叫什么名字,官居何位?”
那老头愣了一下,恭恭敬敬地答道:“微臣狄青,乃兵部员外。”
陆承启心中震惊不已,按照历史来说,狄青应该已经去世了才对。但历史上狄青是因为遭受排挤才郁郁而终的,在这个时空,他并未爬到宋代枢密副使那般高度,自然所受到的排挤会少很多,现在才得以保持健康。
狄青是什么人?宋代战神啊!一生战功无数,所向披靡,在评话书里,他可是能和杨家将打成平手的人物。陆承启早已经神往已久,没想到居然能见到他真人!
陆承启感慨道:“可惜卿生不逢时啊!”
狄青却微微一笑,道:“廉颇六十尚能饭,臣虽不才,亦能骑马上阵,随军出征。”
陆承启也笑了,说道:“老将军果然英雄,可朕已舍不得你再次上战场了。朕今日本想处理军中腐败问题,没想到今日见到将军,那朕的下一步计划就有人选了。”
狄青突然间扬起了头颅,那花白的胡子,看得出他内心的激动:“陛下请示下,老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陆承启用手托着狄青年迈的身躯,叹息道:“若卿二十年前遇到朕,那该多好!不过,现在仍未迟。朕欲成立皇家军校,召集禁军、边军、厢军,三军军官,逐一进行培养。而这教习的人选,朕始终举棋不定。但一看到将军,朕便知道,朕之廉颇已经来了!”
狄青疑惑地说道:“陛下,狄青声名不响,为何这般笃定老臣?”
陆承启笑道:“朕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的,老将军,那些大顺军队的未来,就交由你培养了。朕在这里,拜谢老将军!”
狄青的确被感动了:“陛下折杀老臣了,老臣定会为陛下培养出最好的军官!”
陆承启哈哈大笑道:“有将军如此人才,我大顺何愁不兴旺?老将军,不日圣旨将下,你需做好准备,随时前往皇家军校任教。”
狄青大声说道:“老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陆承启又再与狄青探讨一番,如何训练军官,两人都共同意识到,军纪才是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陆承启则很无耻的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搬了过来,惊得狄青大呼陛下圣明。
陆承启强调了军纪之后,再把培养的宗旨说了一遍,狄青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陆承启是要用这一招收拢军心。但这军队本来就是天家的,他也不过是为天子服务而已,自然会用心教导。
谈了良久,陆承启才回转宫里,留下狄青一个人怔怔地呆在那里,好似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秦怡康则用酸溜溜的语气说道:“恭喜你了,狄教习,看来你的仕途要一飞冲天,不需要在本官这里龙困浅滩了。”
狄青回过神来,说道:“大人折杀狄青了,狄青有大人照拂才得见陛下,大人是狄青的贵人,狄青日后定涌泉相报。”
秦怡康听闻这句,才脸色好了一点,拂袖而去。狄青心中说道:“你这等大贪官,陛下没杀你是仁慈,若你还这般糊涂,日后必死无疑。狄青帮你收尸,也算是尽了同僚情分。哼,还想插手皇家军校,做那校长,那是你能做的吗?校长除了圣上,又有谁能做得了?十足蠢货一个!”心中不屑,狄青也不表现出来,他需要尽快回家,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他狄青,终于要有所作为了!
第二十七章:老将出马()
内阁接到陆承启成立皇家军校的旨意时,提高了警惕,哪怕他们再高风亮节,可对于武人,他们还是极为忌惮的,尤其是当皇帝准备重用武人之时。而这,就是文官集团眼光的局限性了。
徐崇光小心翼翼地觐见了陆承启,旁敲侧击地问道:“敢问陛下,这皇家军校的成立,是为了何事?”
陆承启心中的小算盘,就算他不说,徐崇光都明白了七七八八。但他明白是明白,可心中却不愿坐以待毙。好不容易文官集团才慢慢爬到了武官的头上,若是再一次被打落凡尘,那该如何是好?
陆承启白了他一眼,说道:“朕想要做的事情,你们内阁只需要拟好章程就行了,不必多问!”
徐崇光心中一惊,知道陆承启决心已下。这小皇帝的性情他也算摸了个十之六七,只要是小皇帝下了决心的事情,就算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若是先帝,他们文官还会通过死谏的方式,逼迫先帝退让,久而久之,先帝也就慢慢被日渐庞大的文官集团所架空了。
而这一招对小皇帝却是行不通的,小皇帝心中所想的事情,与他们皆不同。小皇帝心中打的算盘,哪怕他们都知道,但在他独断朝纲的积威下,谁敢多言?这也是小皇帝敢明目张胆地建立军校,提升武人地位的最大倚仗了。
徐崇光心中叹了一声,知道此事已不可挽回,只好慢慢再与之周旋了。无奈中只好说道:“老臣这就去拟定章程,选定军校位置。”
陆承启说道:“这军校位置,要设在近郊,位置一定要大。如果征用了农田,则要按照市价补偿给农户。如果朕知道,有强征农地的,监察司有报告的,那就是你们内阁的失职,朕要一一追究责任。”
徐崇光心中一凛,说道:“陛下放下,老臣绝不会侵犯农户利益的。”
陆承启叹声说道:“徐卿,你莫要眼光短浅。眼下虽无大战事,可孟子说的好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在朕看来,忘战必危。军人的天职是什么?不就是保家卫国吗!只要法律、军纪得当,军队在我们手中,才是真正的国之盾牌,才能做到保家卫国。朕的眼中,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朕就会去做,不管你们是怎么看的。徐卿,你明白朕的苦衷吗?”
徐崇光内心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他极其看重的文官集团,另一方面,则是江山安危。终于,他说服了自己,向小皇帝请退之后,便去拟旨了。
而就在此刻,不时有身着戎装的军官进京,去到兵部报到。一时间,长安城中的驿站人满为患。这些军官都在讨论,小皇帝一道圣旨召他们进京到底是为了什么。
过了两日,便有宫中内侍前来驿站宣旨:“诏曰:诸位将军保家卫国,功绩可见,朕心甚喜。今设皇家军校,召集尔等,充当第一批学员。学成之后,朕要在皇宫城楼,亲自检阅。此次乃新式练军,若现在有退出者,当请自便。若明日到军校报到,尚有人言退,朕便拿尔等军法从事,做逃兵处置……”
一众军官接旨之后,皆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他们本身就是大老粗,哪里听得懂这一半都是文绉绉的话?这还是陆承启考虑到他们没读过书,才特地让内阁尽量写些白话。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听得糊里糊涂。
一捱到那宫中内侍宣完旨意,便一窝蜂地冲上去,围住那小内侍问道:“敢问公公,这圣旨是什么意思?”
“皇上是要我们做什么啊?”
“我只听到军校这个词,什么是军校啊,小公公,你解释一下呗?”
……
那个小内侍哪里见过如此粗鄙的武人,就差没被挤成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