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公子公子 >

第25章

公子公子-第25章

小说: 公子公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小滑头,还知道关心我老人家?”洛老太爷笑骂一声,朗声说道:“别看我现在老了,身子不利落了,但活多几年还是没问题的。”

    “是是是,何止几年,再活百年都没问题。”三人奉承道。

    洛老太爷摇了摇头,这才短短几天,文乐性子就变得跟这小滑头有些相似了,也不知是好还是坏。

    “索性,但凡危难之际,总有圣人出来,力挽狂澜,拯救苍生。”

    说道这里,洛老太爷从凳子上起身站直,朝着一个方向拱手,至于是哪个方向,于子渲不知道,想来也是京师长乐所在方向吧。

    洛老太爷神情异常振奋的说道:“亡族灭种之时,各种牛鬼蛇神一一浮现出来,当时以青莲教声势最为浩大,鼎盛之时,其教徒有数十万。”

    “身在潇水,小有名气的太祖,亦趁此机会挺身而出,在各方的帮助下,率义士从潇水一路向北,杀的胡人闻风丧胆,最后青莲教亦成了太祖的附属,最终定都长乐,这才有了如今四海臣服,天下归心的大周。”

    一下子说了这么久,老太爷情绪又跟着变动,似乎变得有些累了,随口打发了三人,便缓缓的走开了。

    看来今天就这样了,三人你看我,我看你,一一出了府门,各自回去了。

    回到家后,于子渲又被于父叫过去说了一通白酒的事情,在于子渲交代清楚后,于父又亲自跑去作坊,自己动手把这蒸馏酒操作了一遍,直到闻着浓郁的酒香出来后,才欣喜的抚须点头。

    就这样,茶叶的事情不需要于子渲去操心,研发方面也走上了正规,只是生产忍受有些跟不上。白酒还要一个月后才开卖,所以,于子渲就这么闲了下来。

    用于父的话来讲,于家几代来想要出入仕途的愿望就指望着你了。你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读书,而且是跟着老太爷读书,至于茶酒的事情,一概不需要管,有了老太爷的提拔,出人头地,只是时间的问题。

    于是乎,咱于大少上午在洛家读书,时不时的还能见到洛兰出来添茶,几番交流后,倒是亲近了不少。下午在家教月儿学拼音,晚上出去如意楼吃酒,生活变得异常规律。

    不过,这样的日子,持续没几天,就被打断了。

    因为安阳这一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暴雨,雨势太大,以这年头的防雨衣具来讲,根本起不到作用,出门都有些困难,所以于子渲的三点一线生活被生生破坏了。

    只是,这雨一下起来,便没完没了似地,一连数日,整个安阳都沉浸在雨水当中。

    于父的脸上已经浮现了焦灼,不时的望着窗外叹气。

    “最近天气有点凉,可得注意了。”于母拿过一件衣服给于父披上,才细声问道:“最近几天怎么见你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于父叹了口气,“这暴雨来的太突然,又迟迟不肯退去,照这样下去,别说仓库里的粮食,只怕地里的粮食都要被泡坏了。”

    于母劝道:“坏了就坏了,你别把身子给愁坏了,只要咱家人好好的就够了。又不却那点粮食。”

    只是,于家不缺,不代表所有人都不缺。

    而且雨水能润物,亦能化作猛兽。

    乌黑的天空仿若有倾不尽的雨水,暴雨整整持续了十天,导致阳江水位暴涨,最终,大坝被冲垮,滔滔江水,顺着流势,朝下游倾泻。

    光是安阳一府,便有七个县城受到了洪水的冲击,洪水肆虐过后,遍地狼藉,哀嚎遍野,其悲惨程度,自大周建国以来,百余年未有。

    ps:后续的剧情想了好多,再加上码字的时间有点晚,所以今天只有一更,追更的朋友,不好意思了!

    安阳的暴雨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第四十八章 呈报进京() 
安阳府衙里面,王弘镇整个人已经是坐立不安,接二连三的收到下面人报告,而且还没有一个好消息。现在只要看到有人朝自己这边过来,都会觉得有些心惊肉跳,生怕又是哪个县被洪水冲没了。

    只是,要是事情都按人的思维去发展,就没有那么多的纷纷扰扰了。

    有时候,越怕什么就来什么。

    就在王弘镇心思混乱的情况下,洛恒昌走了进来,急声说道:“府尹大人,又收到寿春县派人过来禀报,说是寿春县也遭到了洪水袭击,农田冲毁无数,万余人流离失所,请求府尹大人派人派粮。”

    “要人要粮?这么多受灾的地方,府衙人手就那么点,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总不能给了这个,那个就不管了吧!”王弘镇有些毛了,恨不得骂一声他娘的!

    嘴上说归说,可事情终究还是要解决的。王弘镇在署衙内踱来踱去,良久,开口说道:“这么大的雨势,肯定不只我安阳府一地受灾,想来阳江沿岸或多或少都遭受到了洪水袭击,近二十余万百姓无家可归,包也包不住,这样,恒昌你写封折子上去,尽可能如实描述,别写的太夸张了,朝廷里那帮人眼睛亮的很,分得清真假。”

    到目前为止,生活尚能自理的灾民,只有少数。当前最重要的是怎么安抚好十余万受灾百姓,避免发生暴乱。

    王弘镇又吩咐道:“待会你跑一趟武备军那边,尽量说些好话,请林指挥使派些人帮忙安抚灾民。”

    想了想,王弘镇又有些不放心,叫住了正要出去的洛恒昌,“还是我亲自去武备军那边吧,林正龙这家伙可没那么好说话。”

    当王弘镇来到武备军军营说了一通之后,林正龙心里也有些纠结。

    对于派人去帮忙,他心里都没什么意见,对人两人没什么来往,但这种事情也不好明着拒绝,再说,现在两家还算是生意合作伙伴。

    只是手下人怕是不怎么乐意,说白了,这种抢险救灾的活,又脏又累,还捞不到好处,放谁身上也不乐意。

    王弘镇也明白这个道理,有道是皇帝还不差饿兵呢,想要马儿跑,这草料就少不了。来之前他就想好了对策,待许下了一堆承诺以后,林正龙果断的答应了下来,分派一千人给府衙,拍胸脯保证保证相关人等,一切听从王府尹的安排。

    谈妥以后,王弘镇才稍微心安的回到府衙,看过洛恒昌的写的折子后,满意点了点头,盖好掌印,又安排好人加急火速送往京师,虽然现在水路不能走,即使走陆路,想必晚上也能送到京师了。

    林正龙那边动作也快,还不到半个时辰,相关人等总计一千人,就已经集结在城外待命,随时听侯号令。

    深夜,一封加急的折子来到京师长乐,一路直冲,进了中书省。

    大周定都长乐以后,设有中书省,中书省又有左丞相,右丞相二人为最高行政长官,统辖六部,负责给皇帝处理全国一切军政要务。当然,这里的军指的是戍边军队跟地方武备军,至于京畿地区的军防要务,则由神威都督府负责统率。而神威都督府的大都督又是由安国公家的人世代担任,从未变过。

    所有外地送过来的折子,必须得经过中书省看过之后,再递给内侍监,才能到达皇帝手上。而中书省负责收折子的人就是中书都令史,正七品,共设有三人。三人轮流值夜,一人十天。

    今日值夜的都令史叫做许平章,这人看了看信封,火漆还是完好的,打开一看,发现是安阳府递过来的,心里不由得一阵跳动。

    早上的事情他可听说了,安阳府这受灾的折子这时候送过来,明天可有得看了

    白天的时候,左右丞相二人见灾情严重,担心这几天晚上会有各地上报灾情的折子送进京,所以安排了左右郎中二人分值。

    许平章看完以后,急急忙叫醒了在里面睡觉的右郎中孙可此等大事不是自己能管得了的,所以,在看过以后,许平章毫不犹豫的把折子送给了在内屋休息的右郎中孙可涵。

    内屋孙可涵睡的正香,突然听到许平章急声的叫自己,一开始下意识的有些烦恼,正欲开口训斥,才想起自己在中书省值夜,暗叫不好,立马起身穿好衣服出来。

    果然,待看到许平章脸上的焦灼神色后,孙可涵别知道有大事发生了,接过折子看完后,本来就有些皱的眉头,挤得更紧了

    思虑过后,孙可涵沉吟道:“你把这折子抄一遍,然后送去内侍监。”

    许平章听得吩咐,正准备提笔抄写,接着又有人来报,说是淮洲府跟建宁府的人已经到了门外。

    两人相视一眼,孙可涵快步走出去,亲自接过了急报,待看完以后,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还好,这两地受灾的人加起来还不到安阳府的一半,只能算作普通水患。

    不过,孙可涵却非常不满,这两地比安阳府离京师都要近的多,按理说,白天的时候就应该进京了。拖到现在深夜才到,只有一个理由,当地官员无能,想遮盖下去,却又纸包不住火,处理不好。这才求助向朝廷求助。

    废物,真是废物。

    孙可涵叹了口气,把这两封折子也顺道丢给了许平章,吩咐他再抄几份。之后便唤人来把抄好的急报送进了内侍监,至于内侍监会不会交给皇上,就不是自己管得着的事情了。自己按着流程走就行,有事也怪罪不到自己身上。

    瞧着这天色,还有个把时辰就要亮了,孙可涵想了想,还是又派人去外面通知左右丞相,虽然会打扰到二位丞相休息,不过以左右丞相二人的修养,肯定是不会介意的。

    让孙可涵没想到的是,二位丞相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重视这次水灾状况,区区小半个时辰,两人悉数来到了中书省,这可就有点意外了。

    ps:第一更,白天偷偷写了一点点,本来想早点发出来的,不过转念一想,两章一起看比较好!!

第四十九章 原来这般() 
等到左右丞相到了中书省以后,孙可涵突然就安心了,有了这两位顶在前面,自己听差调遣就够了,至于动脑的事情,交给他们去。

    而且,左丞相邓弘文更是出了名的才智过人,要说这满朝文武百官,最能替皇帝解决军政烦恼的人,所有人都会说邓弘文。

    更重要的的,邓弘文还是大周立国百余年来,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丞相,而且还是以殿试第一的成绩,自请外放从地方官做起,一路高升回到京师

    虽然大周开科取士已有百年之久,但一开始也只是做做样子,不投靠世家门下,根本就难以出头。所以,邓弘文这个平民出身的丞相,才更显得尤足稀奇。

    邓弘文这个人做起事来,无论大小,都不敢马虎,这也是能一直深受隆恩的缘故。

    邓弘文与右丞相徐修远两人问清情况后,脸上同时闪过担忧。淮洲府跟建宁府两地官员虽然平庸,但灾情还不算严重,昨日来报的那些地方其实也没多严重。

    可是这安阳府,就有些难办了。安阳府挨着阳江,本来是水陆交通便捷的好地方,只是没想到这次暴雨竟然持续近十天才退散,而安阳又属于下游位置,这才糟了大难。安阳下辖不过九个县城,竟然有七县被洪水袭击,将近二十万灾民要安置,也难怪那王弘镇加急递折子进京了

    徐修远沉吟道:“弘文,这事你打算怎么安排?”

    怎么安排?自然是调拨粮钱下去救灾。

    不过,邓弘文知道徐修远话里的意思,调拨粮钱这种事情谁都知道,国库里虽然还有一些钱,但是不多,这些年修宫殿,铺路挖河道,每一笔都是天文数字。就目前来看,受灾人数零零散散加起来已经超过四十万,国库里哪能播出那么多钱去安置这么多的人啊。

    更何况,从户部拿钱出来,就算二人是贵为丞相,也有难度

    这事还得从咱的皇帝陛下开始说起,当朝皇帝赵允祺,国号“大兴”,赵允祺六岁便被封为太子,一时风光无比。可苦难日子就这么来了,只因他亲爱的父皇大人,足足让他在太子位置上面一呆就是整整三十八年。

    虽说天子常被称万岁,但在那个位置上的,活过五十都算长命了。

    可先帝从二十三岁登基,足足活了六十有一

    咱大兴帝自由身体就不算好,一年总有个四五次的发烧感冒,而他父皇的父皇便是活活被前任熬死的

    所以,为了自己不重蹈负责,大兴帝从二十岁期,便非常注重养生,各种养生之法都钻研过,只是效果都不怎么好。

    直到偶然之下接触到了天师道,从此便跟天师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天师道的人有些能耐,但之前的日子并不好过,大周不尊佛也不遵道,而且还不准家中独子出家,更不许出家人以修道之名收取百姓钱财。

    只能靠下山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