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系统去宋朝 >

第73章

带着系统去宋朝-第73章

小说: 带着系统去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观这唐传,应是由文学进士所制。这武博士所言及的内容,却是化学进士才能窥知门径的机要科目。”

    “我观这武博士,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化学士。其实他就是个厨子。却不知这厨子为何在八百年后,会跟化学士们产生了交集。这其实也就是说,厨子少不了要用到精盐。武博士兴许不是个靠谱的化学进士,却无疑是个八百年后合格的厨武士,他在食盐精炼方面,强于唐传文学士,这就很说得通了!”

    林灵素闻言微笑,“所以徳孺先生急召我等,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食盐精炼的奥义吧?”

    刘锜忽然插嘴,“也许,还涉及一些厨学士职业独有的,其他秘要。”

    ……

第118章、神仙、骗子、孙子() 
范大老笑眯眯的,“且不忙做此结语,继续朝下看。”

    于是林真人带头继续往下看。

    刘锜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不一会儿,姚平仲猛然间挥出一掌,在茶几上用力一击。

    口中叫道:“可恨!着实可恨得紧!”

    他这一击,用力甚巨。茶几上的茶盏承受不起,顿时就震得翻转过来,骨碌碌滚到一边。跌出茶几的边缘,啪的一声,在地下摔作数瓣。茶叶和茶水,淋漓满地。

    范大老胸有成竹,含笑不语。

    刘锜紧接着也看到了这里,点头说道,“也难怪姚道友如此愤怒。这书生误国害民,着实可气。”

    姚平仲犹不解气,大声喊道,“这岂止是误国害民!这书生所坑的,是大唐边军啊!”

    林灵素倒不生气,笑嘻嘻的。

    “两位道友息怒,这不过只是小说家言,又何必当真。”

    刘锜点点头,“林真人说得是!”

    姚平仲却还是不肯消气,“你看看!你看看!这书生在程校尉的跟前,竟敢如此傲慢。还说什么,我只做这一次,尔等睁开眼睛看清楚了。这矫情的,实在可恶至极!也就是我姓姚的当时不在场!若在当场,真恨不得一巴掌抽死这穷酸!”

    这时候范大老终于开口说话了。

    “平仲!这就是你读书不认真了!那姓云的书生,此刻的心态,是笃定自个儿手里头握紧了真材实料,所以才敢如此嚣张。且又因为这程校尉殴打了那张诚,云书生要跟这张诚讲义气,故此有心要折辱这姓程的校尉。”

    姚平仲依旧不肯服气,争论道,“可是他有真材实料了吗?有吗?他明明就没有吧!就用些木炭粉,能够过滤出无毒的食盐来?我呸!我看他分明是想毒死我大唐边关将帅。”

    林灵素终究是个练达通透的人物,站起来,拍了拍姚平仲的肩膀。

    “姚道友莫要心急,徳孺先生话中有话,何不等先生把话说完?”

    姚平仲这才气乎乎地坐下,冲着范大老胡乱拱了拱手,“太气人了!我不说了!都听大老的吧!”

    范大老淡淡地说道:

    “尔等可知,关于这食盐和芒硝的精炼法,这武博士是怎么对我说的么?”

    在座的全都是英豪人杰,一听这话,哪能不懂。一齐都把目光聚焦在范大老的身上。

    这分明就是今日所论及最重要的那个关键了。

    大家屏息凝神,静静听这范大老说话。

    “武博士言道,这卤盐之类,内中含有四物:一曰硝酸钾,此物即是火焰硝,溶于水,无法滤出。二曰氯化钠,是为纯粹食盐,亦溶于水,等闲不能与硝酸钾析离。三曰硅酸盐,也即是泥土砂石屑末,唐传云书生滤出的,就是这个杂质。四曰硝酸钙,这东西是啥武博士也不甚明白,似乎此物,滤或不滤,都无大害。”

    “诸君以为,武博士此论如何?”

    大家都保持沉默,谁也不敢妄下断语。说这武博士是神仙?不像啊!说是骗子,好像也不是。

    那么,他就是所谓八百年后的半吊子化学士咯?还好在座的都不姓武。若是有人姓武,说不定就会有心怜才,大发慈悲心肠,认下这个来自八百年后的亲孙子。

    做出误判,轻则丢脸,重则误国。谁都不肯站出来担这责任!

    于是,最后还是由先天下之忧的范大老继续主持这个公道。

    “甄别这个武博士所论,是真是伪,此事就全仗诸君了。”范大老朝着大家,团团一揖。他是坐着拱手作揖的,所以这不算行礼,仅仅只是个客气的意思。

    姚平仲和刘锜都不说话。姚平仲是不敢再多嘴,刘锜则是出于慎言。

    还是林灵素的资格比较过硬,眉头一皱,“徳孺先生何不亲自查验?”

    ……

第119章、勇敢者() 
范大老的脸色变得来异常严肃。

    “我是文人,尔等却不是。所以我不便出面,此事须得交由尔等来办,方能成就大功。”

    姚平仲和林灵素面面相觑,一时想不通这跟文人不文人的有什么干系。

    刘锜却已经明白了范大老的意思。

    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长揖及地,“范大老高风亮节,小子由衷钦佩。此事牵连甚大,吾辈敢不从命?”

    姚平仲还是不懂,一脸懵逼地看着刘锜。

    林灵素却已经有所省悟。

    “是也!是也!我大宋首先崇文,其次崇道。倘若由范大老出面的话,这武博士恐怕是要藏私,不肯倾尽全力。”

    深深地看了刘锜一眼。

    正是这刘锜的出身来历,让林灵素忽然想通了这个关节。

    刘锜跟姚平仲出身不同。

    姚平仲是陕北当地的义勇社出身,一介草根。这大宋朝人民,无论权贵,还是庶民,都喜欢拉帮结社。

    赵官家首先在京师搞了个足球非株式会社,名叫“圆园社”。

    各地边关,民间有力者,皆习弓,自办所谓“弓箭社”。

    民间弓箭社,最早出现在山西雁门关内,以及河间府宋辽前线。

    盖因官兵把关不力,无力阻挡南下打草谷的契丹人骑兵。于是庄户人家,便自发组织起来。家家户户自备短弓,一有敌袭,打梆为号。乡邻之间,抱团互助,共同协防。

    到后来宋辽互市的生意越做越大,双方大老都觉得这跨国贸易做得很爽,打草谷之事也就被双方长官严厉禁止,不再发生。

    这民间弓箭社没了敌人,渐渐就演变成横行乡里的黑涩会暴力组织。

    水浒传里的史家庄、祝家庄,皆是如此。

    宋哲宗的时候,这弓箭社的力量开始明显地膨胀,竟然敢于召集乡民,暴力抗租,跟官军对峙。

    于是官府将河北山东各地民间弓箭社,视如匪寇,强行殄灭。

    西北方向上的情形与河北山东就完全不同。

    范仲淹当年第一个看出来义勇军的好处。便大力扶持这股民兵武装力量。号为“勇敢”。由官府贴补其日用和武器所需。义勇军这个词,大约也就是老老范这时候首创出来的。

    百多年来,宋与西夏的战争一直不断。于是这西北勇敢者,便没有沦为贼寇。反倒担纲了守护家园的相当大一部分战斗任务。西军由此愈战愈强强。河间府兵马由此趋弱。

    西夏边关厮杀了足足一百年,勇敢者之中,也分高下。

    其中身材伟大,战技娴熟者,也被拔擢为大小使臣。

    使臣,是大宋低阶武官。队将、部将、准备将、副将、正将,这么一路升迁下来,最后可以论功升迁到修武郎,再升武翼郎、承宣郞。

    升到承宣郞武功大夫,基本上就升到顶了。

    这条升官树,顶点就是承宣郞武功大夫。到了这个阶级,升无可升。除非横向转职。这横向转职,就叫做横行特转。由皇帝亲降恩旨,选入皇帝亲卫军体系。这可就难了。按例需要武功大夫实历七年,还必须是边任,并有五人以上保举,通过磨勘审核,才可以转遥郡指挥使。牛皋后来就是这么一步步爬到遥郡指挥使位置上来的。

    如果姚平仲没有机会面圣,获得皇帝的喜爱,基本上就终老于武功大夫这阶级。当然,如果像牛皋那样,追随岳爷爷身边,在一场大的战役中,独挡一面,杀出响亮的名声来,引起皇帝的关注,也是可以的。

    刘锜的情况完全相反。

    刘锜的老爹本来就是节度使!

    这刘锜,其实从小可以去读书,考进士当文官的。文官比武将吃香多了。

    也许是刘氏父子爱国爱边疆,也许是生性好武,这刘锜才自幼跟着节度使爸爸,杀来杀去,走了这么一条蛮吃亏的武将之路。

    刘锜就不像姚平仲那样,到了承宣郞武功大夫之后,会面临横行不能转职的困境。

    刘锜的名字要上达天听,不要太容易。

    皇帝本来就认得他爸爸。开玩笑,大宋有很多节度使吗?统共就那几个。所以刘锜到时候不存在必须醒目出名才能横行的难题。他随时可以横行转封指挥使甚至节度使。

    这么一来,林灵素推敲了一下这大宋朝文武之间的奇怪关系,立即就秒懂了范徳孺的这个意思。

    这里头的潜台词,十分感人,的确是只可以言传,不可以说穿。

    范大老这个意思……分明是觉得文官会办砸了这件大事!武博士相关的炼盐炼硝,有多么重要,武官才会懂。此案落在文官们的手里,只怕会被拖延,被搁置,甚至被恶意埋藏。

    这道理,只要是个去过边关的文官,都会懂。

    现如今大宋以商立国,极度重视用商业手段来解决问题。一句话,只要用钱能办妥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考虑别的解决手段呢?那就用钱来解决呗!大宋最不差的,就是钱。

    所以西军各级将士,现在要吃盐,都不需要辎重兵马去专门帮他们运盐。

    西军士卒将校,自己掏钱去买盐!

    国家核定一本详细账目,把官榷盐商运盐远近的成本,考校清楚,给出一个国家牌价。譬如某地运盐便利,该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二十文食盐补助。某地运盐艰难,当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一百蚊食盐津贴。

    士兵们拿了国家的钱,去买盐。官榷盐商们知道这里有靠谱的销路,积极性高涨起来,热情跑去贩售。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效率可比官府组织的后勤运输大队,靠谱多了。

    以劳役之名组建的运输队,民夫们自然是一路上怨声载道,要用鞭子抽打,才能赶得上行程。

    用商人的趋利性做胡萝卜,加以诱导。这就斗志昂扬,再不用鞭子来催促了。

    此外,这商业化模式还有另一般好处,就是创税。这盐商创税也是极其可观的。

    所以后世有些人吹嘘大宋多么辉煌,财政收入多么可观,就会被另一些人怒喷。这个官榷盐商再加上收税的套路,怎么总感觉有点作弊呢?这钱本来就是国家发下去给边关军士买盐的。官盐的榷买权,也是官府特许给极少数优秀商人的。卖国家的盐,收国家的钱,然后还课以重税。这样收来的税,好像完全没有什么GDP,完全就是虚涨起来的流通泡沫,纯属账面好看?

    这泡沫经济,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林灵素不懂。

    但林灵素非常明白,这利益驱动的盐商团,办事积极性,比劳役模式的运输队,高涨得多。甚至可以令人疯狂!

    断人财路,有如杀人父母。

    这大宋朝用这种商业化模式向边关输送包括食盐在内的各种补给物资,已经不是十年八年,早已形成了全套的上下游利益集团。

    你若是一下子掐断,这许多人几代人苦心经营,逐渐成熟起来的,这么一条稳定商路,分分钟会有许多人想要干掉你!不只是民间利益受到侵害的商人们想要买凶杀你!官府也恨不得你赶紧去死,因为税收相应也被你减少了啊!

    所以范老大是英明的。

    这件事儿,还真不能交给文官来办。文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可都是拉帮结派的利益团伙啊。牵一发而动全身。分分钟能把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给你折腾成祸国殃民的严重罪案。

    这件事儿,只能交给武官。

    只有武官的心里明白,原本是踩得开四石重弩的前线官兵们,因为长年食盐摄入量不足,手软得开不动二石轻弩,带着一脸“我想不通”、“我死不瞑目”的郁闷表情,成千成万扑倒在蛮族铁蹄下,含恨战死,那指挥官的心里会有多痛心啊!

    还有更痛心的事情,其实西军精锐,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其实他们早已做好了大敌当前,宁愿折寿,也要服食足量毒盐,与强敌力拼到底的心里准备。偏偏这敌人是骑兵,我宋却稀缺战马资源。

    蛮族兵马虚晃一枪,快马加鞭地跑了,你为了临时爆发战斗力,吃下的毒盐也就特么地白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