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系统去宋朝 >

第72章

带着系统去宋朝-第72章

小说: 带着系统去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一个个全都是坏银?全都没揣着什么好心眼儿?

    这么粗浅的常识!老资还需要你个棒子来教?

    吹气如兰、丁香暗送什么的,这感觉倒还不错。以后若是空闲了,武博士倒不介意跟李硕士多来几次。

    现在却不是你这棒子姑娘,胡乱卖弄风情的时候。

    未来的刘元帅,这可是事关天下兴亡的重要人物,还直愣愣地杵在面前呢!这可不能怠慢了!

    赶紧收起这心猿意马,武大郎用力推了一把,把这泡菜姑娘推得一个趔趄,差点摔上一跤。

    “小不正经的!赶紧闪一边去,”武博士一脸的正气,斜视着泡菜姑娘的硕大胸器,犹自在那里颠簸晃荡,不屑一顾的道,“我还以为有啥了不起的事情,要跟我交头接耳。特么的结果全都是些废话。”

    把这乱抢镜头的泡菜小三,一挥手,用力掀走之后,朝着刘道长重新又行了一个抱拳礼。

    “刘道长、姚道长,请随我到后院说话。”

    再冲着远处的林灵素也拱了拱手,“也请林真人一起来。”

    唯独漏了张如晦。

    武大郎学识浅薄,完全没听说过张如晦是谁。但蒯飞是知道房玄龄、杜如晦的。大名鼎鼎的房谋杜断嘛!因此,对这张如晦没有什么好印象。

    为什么知道房谋杜断,就对张某某没有好印象呢?盖因为,但凡名叫张世民、马泽东、李恩来的,都不是些正经玩意儿。世民、泽东、恩来公的大名,是那么好照抄的吗?瞎抄先贤名字,徒惹人笑,为人不齿。

    所以我们飞哥对这张如晦,打一开始就没个好印象。

    再加上刚刚发愣的那一会儿,分明从这张道士的眼神里,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好大一股子怨气。

    亲君子,远小人。

    似张如晦这种垃圾,飞哥还真不愿意跟他搭理。

    武博士这么做,却是错了。

    蒯飞毕竟还是年轻气盛。

    他光是记得“亲君子,远小人”这句话,却忘记了另一句俗语,“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小人记仇记一生。”

    武博士此刻当众不给张如晦面子,其实是无缘无故地,给自己多树一敌。

    蒯飞这个年纪的中二少年,总是会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明知不妥,还是故意要犯些这样的错。他倒是觉得,老资才不在乎这种小角色。似张如晦这等杂鱼,得罪了就得罪了呗,怕个鸟。

    同样的,对于棒子女硕士,飞哥的态度也是一样,老资不稀罕你,不在乎你怄气不怄气。

    所以龙傲天往往活不过三集。

    我们飞哥这个臭脾气,也是挺够呛的,注定要给自己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他目前名声未显,第一次化学考试的成绩单,还没有来得及交上来。这时候就开始得罪小人,殊为不智。但他自己一时间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蒯飞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经历的区区二十年人生,平淡无奇。先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农民工收入逐渐增加之后,飞哥才得以附读补习之前缺失的中学基础教育。然后就跑去厨师技能学校学手艺去了。

    既没有识得许多官道上的朋友,也不曾穿入甄嬛传的宫斗世界。他哪有机会去切身参与腹黑心机方面的社会实践呢。仅仅只是在起点中文网走红各类网文里头,略看了些不完整不系统的阴谋论,一时无法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偏偏这起点中文网,龙傲天还特别多。于是我们飞哥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略嚣张的小毛病。飞哥这爱憎分明之气,过于外露,太过光明磊落了些。待人处事,还不够圆滑。

    这刘道长、林真人,却都是见过无数大世面的。

    见了这么个情形,也不说破,微微一笑,移步便往后院走去。一路上自有若干小道士,恭恭敬敬地在前引路。

    姚平仲比刘锜和林灵素年轻许多,却也是边关上一刀一枪,一直杀到承宣郎一级的营级干部。如果不是被范大老抽调到这神霄宫大学来进修,姚大官人手下也能统领好几百号人马。虽然年轻,却也老成,颇有些领导干部的气质。

    所以姚平仲仅仅只是微微皱眉,并没有多说什么。

    也跟着前往后院,观摩考察。

    范大老今日十万火急,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有过一段分说的。范大老说了,“这武博士自称能把火硝跟食盐分开。”

    这可是一桩直捅破天的惊悚大事!

    范大老谨慎表示说,“似此等大言炎炎,不知死活的狂徒。当场就应该拉出去打死。但老夫忽然心有所感,觉得这矮子所说的,有可能弄假成真。所以需要几位资深的同仁,一齐都来做个见证。”

    姚平仲毕竟年轻,祖辈父辈都是出身于鄜延路绥德州的“勇敢使臣”,算得上是范仲淹、范纯粹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他在范大老跟前,是最说得上话的人。

    但凡林灵素不便说的,刘锜不愿意说的,姚平仲都可以大胆直言。

    于是姚平仲就提出这样一个当代社会任何人都会提出的必然质疑:“这芒硝,乃是跟砒霜一类的毒物。小剂量可以清火败毒,下淤消肿。大剂量立即将人毒杀。十成分量的食盐之中,有三成皆是芒硝。华夏炎黄子孙,以食盐为食材,早有数千年之久的渊源。人无盐则病,士无盐则疲敝不堪以力战。这食盐跟芒硝的分离法,数千年来都不得破解,偏偏这矮子就可以破解得来?若这矮子不是骗子,那又要置太上祖师、陶弘景、葛洪、魏华存等等前辈真君于何地呢?历代真君大圣都无解,你这矮子偏有解?这等咄咄怪事,谁敢轻信?谁信谁傻!”

    然而范老大确实是信了武博士这个邪。

    所以这一段谁信谁傻的话,林灵素和刘锜皆不敢讲,只有这姚平仲可以公然讲出来。

    ……

第117章、厨学士() 
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篇中记载说,“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如南风不起,则盐失利。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

    这意思就是,直到1580年,解盐的制备技术,仍然是依赖于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盐南风来促成。

    南风不起,晒盐必定失利。

    为什么呢?因为“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这赤色盐卤,强行沥干的话,得到的将会是芒硝含量超标的“赤盐”。吃了会毒死人。

    夏秋季节交汇之际的所谓盐南风,恰好在温度上达成一个最理想的渐变过程,能够让芒硝和食盐,先后析出,分层结晶。

    这是古代人能找到的唯一分离法。

    在化学实验室里,用酒精灯控制火温的渐变过程,也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是在大明之前,奢谈化学温控,无异于嫦娥登月。

    说起这个无法攻破的技术难关来,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的人口稀少。人类没有食盐是活不下去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古代是没办法分开来的。吃盐就等于服毒。

    于是古代人尽可能少吃盐,这样才可以多活几年。不吃盐要死,吃盐也要死。唯有少吃,可以让毒素对身体的摧残,勉强控制在身体可以承受的临界线之内。

    四川井盐、沿海各省海盐,含盐量都较高,含硝量相对也就略低一些。对健康更有好处。

    唯独就是这西北解盐,色泽炽红,毒性最烈。

    倘若中央政府毅然放弃西北盐池,倾国家之力,输东南沿海之盐。不恤成本,全力供给大西北。这倒也不是做不到。

    但历朝历代,谁都没有这么去做。范仲淹当年提过此事,最终还是废然止之。

    盖因为这年月的海盐也有硝毒。海盐硝毒含量,比之于解盐硝毒含量,究竟高出或者低出多少?这年月没人能够给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反正都是毒,反正都能控制在慢毒的程度,只要口味吃得偏淡些,等闲三四十年毒不死人。

    先秦人民的寿算仅有四十,大宋时代已经提升到五十到六十了。到了这一步,再怎么千里运盐,也没办法再做提升。人生自古七十稀。四十岁死掉跟五十岁死掉,区别还真不算太大。

    废弃解盐,大费漕运和驿路成本去搞什么东盐西调工程吗?这不合适!很不合适!当年隋炀帝就因为大发天下民夫,兴建南北大漕运,弄得来天下扰乱,终于覆国。

    水路漕运和陆地驿路,是需要历朝历代,以数百年时间为单位,徐徐拓展,慢慢完善。急不得,急了就是隋炀帝的那个下场。尤其这黄河漕运,只能走到灵宝三门峡。

    三门峡逆流向上,船只是无法像黄河鲤鱼跳龙门那样,一举飞跃壶口大瀑布的。

    从孟津渡口到长安的漕运,需要下船卸货,走一段陆路,到潼关风陵渡口重新装船,由渭水运往长安。这段转运,成本高昂之极。

    大宋朝太祖皇帝,当年立国开封之后,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迁都长安。太祖皇帝尝试过的!也就是大发天下军民,整治黄河漕运,整修到孟津渡与风陵渡之间的时候,太祖终于放弃。这成本太过高昂,太祖觉得弊大于利。

    从长安再想往西,那就没有漕运,只能依赖于骆驼和牛力了。那运输成本将会更加高昂。

    现如今这个武博士横空出世。在范大老看来,这武博士其实很傻很天真。他一心就惦记着炼硝,全然没想到,炼盐的意义,重逾炼硝千百倍。盐才是真正的国家命脉呀!

    对于姚平仲的疑问,范大老置之一笑。

    “三位道友,且看看这个本子。”

    两个女道士端着托盘,把三卷小楷誊抄的本子,送到这三个重要人物的跟前。

    女道士退了下去。

    林灵素、刘锜、姚平仲低头认真翻阅这个手抄本。

    室内寂然无闻,唯有沙沙的书页翻动声。

    大家低着头翻阅了好一会儿。依然还是姚平仲第一个沉不住气,开口问道,“用麻布,包裹木炭粉末,置于漏斗之中,这样就可以过滤得到无毒的精盐么?”

    姚平仲的语气十分郁闷,很明显是觉得十分荒谬,难以置信。

    范大老微微一笑,“我派人试过,这法子其实没用的。”

    “没用还让我们看?”姚平仲咕咕哝哝地表示不满。但他在范大老跟前也不敢过分张狂。虽然抱怨着,还是低下头继续翻书,寄希望于下文还有更多的说法。

    林灵素却不再往下翻,掩卷长叹。

    “这穿越人的道行,也不怎么样嘛!”语气中似乎大感遗憾。

    范大老捻须微笑,“这道手卷,我当初得到手时,标注有一千六百万人曾经翻阅过。林道友说得甚有道理。原来,我们这八百年后的子孙们,也不成器。在这化学丹道功课上,竟然反不及我们这些老祖宗。”

    林灵素微微摇头,“道统之不传,吾辈亦有莫大罪愆。以我观之,徳孺先生似不当以此为乐!”

    范纯粹字徳孺。在座诸人,也只有林灵素有资格跟范大老表字相称。

    一直不爱说话的刘锜,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开口发言道:“敢问大老,此手卷究竟何处得来?”

    范大老端起茶盏,浅浅地抿了一口,笑道,“前不久生擒一名穿越犯。该犯身边携有一具法宝,谓之手机。这手机里头有个偌大的藏书阁子,名为起点中文网。这本唐传,便是这藏书阁当中的第一精品。”

    刘锜楞楞地想了一会儿,叹息道,“八百年后,也不过尔尔。却不知这手机现在何处?可否借与我等一阅?”

    范大老摇头,“此物已送至大内,现纳于内阁藏宝楼。即便官家借此物出来,也无甚可观之处。这玩意儿,早已没电了。”

    刘锜脸上露出遗憾的神情,又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翻书。

    这姚平仲却又好奇问起,“大老的意思莫非是?这武博士的丹道修为,竟然在这唐传作者之上?这武博士被擒获时,有没有携带手机之类的法宝呢?”

    “武大富的见识,甚是肤浅。依老夫观之,不大可能超乎于唐传之上。”

    范大老深思熟虑的道,“但我细细归纳总结过诸多穿越犯们的口供,这八百年后的后辈们,似乎不再按照三百六十行的旧制来划分道术科目。他们有文学科,物理科、化学科,甚至还有传说中雷霆一击,须臾间杀灭数百万人口的核物理科。”

    “我观这唐传,应是由文学进士所制。这武博士所言及的内容,却是化学进士才能窥知门径的机要科目。”

    “我观这武博士,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化学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