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系统去宋朝 >

第53章

带着系统去宋朝-第53章

小说: 带着系统去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五个,被赵佶收进了太学院,对外号充为高丽国旅华留学的太学博士。其实是五个番邦密使。

    李英洙自己带着工匠和船只,泊在了温州码头。

    松阳县的云龙山云龙寺,就是这群棒子留学生们,拜师学艺的道场。或者说,高丽驻温州特勤基地。

    这李英洙色胆包天,竟然向赵佶求娶延庆公主。

    赵佶竟然一时间无法拒绝!

    因为……这家伙随船带来了高丽版本的天台宗大藏真经。简称云龙真经。

    这事情就是这么复杂。

    同时,也就是这么简单。

    赵佶有没有想过拿到云龙真经之后,立即翻脸弄死这个李英洙呢?这个就不得而知。

    即便他有这么想过,那也没用!

    棒子和女真也是很机智的!

    在金棒宋联盟彻底击败契丹人之前,李英洙带来的,只有半部真经。另外半部,被藏在没人知道的某个地方。

    温州松阳的云龙寺,也即是延庆小公主后来埋骨的延庆寺,顿时成为了牵涉到列王纷争的一个漩涡焦点。

    赵佶是个很讲礼貌的文人艺术家皇帝,所以在他有生之年,这庙一直叫做云龙寺,这塔一直叫做云龙宝塔。

    赵构今年才五岁。

    要等到赵构当了南宋的皇帝,才会追悼他那不幸早逝的长姊。为了纪念赵延庆君,特将这个云龙寺,改成延庆寺。又将这个云龙宝塔,改为延庆塔。

    这些都是后话。

    蒯飞现在就在想,这孟阳岗的太清神霄宫里,究竟是何方高人在此住持呢?

    这李真伊来头可不小!虽然谈不上牵动天下气运,却也是一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棋子。

    而且,看上去还真学过一点什么特殊能力。

    普通的牛鼻子老道,能够镇压得住这个小棒妞?目测智清那样的惫懒老和尚是绝对不靠谱的。

    这个太清神霄宫,肯定有一位甚至不只一位所谓“真人”吧?

    不是真人一级,恐怕镇不住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当然,肯定不会是所谓的重阳真人和长春真人。那两师徒,都是汉奸。重阳真人是拿女真人俸禄的在册干部,长春真人其实是当上了蒙古大汗的国师。

    这神霄宫里,理所应当有更高一个层次的堂主真人。

    掌教真人,被赵佶自己兼任了。道家的规矩,武大郎完全不懂。反正在掌教之下,应该还有些类似于堂主、舵主或者护法长老之类的大佬坐镇吧。

    这会是谁呢?实力强不强?不知道干不干得过全真教那一帮小汉奸?

    ……

第83章、和济天下()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李真伊对武大郎,似乎天生带有系统赠送的初始好感度。

    两个人原本不认识。刚一见面,这泡菜姑娘,就好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老祖宗似的,一五一十,把该说不该说的事情,全都交待了一遍。

    这里头的详情太多,还没来得及全部说完。

    此行的目的地已经到了。

    两乘步辇转过最后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

    疏林和沼泽地形到此截止。

    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带高岗。

    高岗之上,巍然屹立着层层殿宇。远远望去,竟好似一副古老神秘的风景画卷。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高岗之下,次第坐落着一道又一道高大庄严的玉石牌坊。大概这东西宋时不叫牌坊吧?蒯飞是闹不大清楚。反正后世民国电影里常见的贞节牌坊,就长这个样子。只是民国那些牌坊,没这宋时的尺码那么大。

    第一道石头牌坊上,写着“朝阳门”三个大字。

    门后有亭台楼阁。

    当先一座凉亭里,或坐或卧,或者趴着,有几个小道僮正在打着瞌睡。夏日午后,蝉噪不休。这里的气氛十分安宁。

    一道白石阶梯,笔直通往前方。

    一行人没有理睬那几个睡午觉的小道僮,一路长驱直入,拾阶而上,接着穿过了“翔凤门”和“櫺星门”。

    眼见得所剩时间不多。

    蒯飞赶紧发问,“这里主事的老大,是谁?稍后我要怎么跟他说话?”

    “敕命纯粹真人,提举太清神霄宫京西北路常平仓司衙门。”

    “衙门?这明明是诺大的一片道观,衙门又在哪里?没看见呢?”武大郎左顾右盼,半个衙役的影子也不见。

    说起常平仓司,这个蒯飞倒是有点常识。只不过没多少自信,也不晓得这常识是正确的还是歪批的。

    所谓常平,其中那个平字,大概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桑弘羊首创的那个中央物价平准仓库。

    官方出钱出仓储空间,唯恐谷贱伤农,遇到粮食贱价便予以保护性收购。遇到粮价过高时,便抛售国库存量以平抑物价。

    这无疑是个好主意。历朝历代都有这么操作。

    这操作一方面起到了市场杠杆宏观调控的和谐效果,另一方面,负责这项工作的单位,成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低买高卖……这可是个超级肥缺。拿国家的钱,赚自己的差价。爽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这提举常平衙门的老干部,必定都是有很大来头的。

    关系不够硬的人,怎么可能被朝廷分配到这种美差上来呢?

    大宋朝官制冗繁。州府衙门、兵马都监、漕运司、提刑司、常平司、巡检司、X察司、盐铁专榷司、市舶司等等各种衙门,互不统属,互相监督制衡。其中就数这常平司的日常最爽。提举常平司,无疑比提举刑狱司什么的,合算得多。

    这常平衙门的任务主要是买进卖出,掌控国家平准仓库,所以俗称仓司,这层字面,一点都不晦涩,很容易懂。

    至于这提举常平仓司,怎么又跟这太清神霄宫搞在一起,合为了一体……

    这其实也蛮好懂。

    虽然国家平准仓库,跟道家崇拜,胡乱搅和作一堆,有点荒诞的感觉。但官家这么做,其实也蛮科学的。后世之人对于佛教,诟病最多的第一大毛病就是:和尚们从民间骗得来无数善捐,名为供养,却如貔貅似的只进不出,从来不反馈社会。

    细细想来,这道士好歹还要帮民间除祟驱邪捉鬼吧,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鬼,道士们至少安抚了怕鬼之人的玻璃心。对社会,是有所回馈的。

    和尚界做过什么呢?什么都不做!和尚只管化缘,化了你的缘,还说一句什么六根清净、斩断俗缘。这意思其实就是,明明拿过了你的钱,还是跟你没交情。你化了许多香油钱,连个脸熟都买不来。

    这大概就是佛门教义上最大的一处硬伤了吧。

    大宋最不缺的就是大智慧。

    一早看出来和尚有这么一个遭人诟病的死穴,所以道教到了赵佶的手上,道家就开始跟佛门抢人气了。和尚界在这里犯了如此一个纲领上的大错,道家当然要抓住这个破绽。

    所以大宋朝早期的广惠局社会福利救济中心,现如今是纳入了道家体系。

    反正这广惠局赈灾项目,大宋朝是不可能不做的。这任务交给谁做都一样。为什么不交给道家来做呢?

    国库仓司的平准职能,广惠局赈济难民的工作,连带着千金方伤寒药汤这一类的大规模防疫保健项目,一揽子全都交给了神霄宫体系来监督实施。这样一来,道家的社会声望,轻而易举就刷起来了。

    还别说,赵佶其实在这方面还是个脉脉温情的好皇帝,虽然说不上爱民如子,对底层的疾苦,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意思。

    官方汇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家药典,在全国范围内由官方主办广惠局、和济局,这两件政绩工程,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看,还真是前无古人,很了不起!

    要知道大宋朝连金疮药这种东西,都是遵循国家药典,由官方统一配制,再通过遍布全国的国营和济连锁药房,公开发售。

    遇到瘟疫爆发,其中增强免疫力,抵抗瘟疫传染类的药物,还会大规模免费发放。

    这一块儿,听起来似乎本该是太医院的职能范围。然而事实上太医院仅仅只能够扮演中央医术研究院的角色,太医院是无法在全国铺开网络渠道体系的。于是,神霄宫体系很顺利地结果了这项泽被天下万民的荣誉使命。

    和尚们从未悬壶济世,道士们却尝试着和济众生。这么一来,必然就道进佛退。

    和者,化合也。济者,剂也,以药剂之道,治愈苍生。

    道家擅长炼丹和制药,也就是古代化学博士。

    化学跟医学的关系,向来是不可拆分。

    这提举神霄宫,跟这个提举常平仓司,也就这么搅和到了一块儿。

    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反正武大郎没文化,他也就只能这么瞎猜!

    好了!蒯飞现在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打听的那答案。这里的主持人,被称为“纯粹真人”。

    一个纯粹的真人,一个高尚的真人,一个有道德的真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真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真人。

    嘿!还别说,这句老台词,还真的好贴切。道家的核心思想,岂不就是道家经?

    蒯飞有点怀疑太祖当年隆重表彰的,究竟是大夫白求恩呢?还是道长白求恩。

    也难怪这李真伊自我介绍的时候,不说自己是太真的真,只说是纯真的真。

    纯真这个词,看似未来语,真相其实是道家心诀。

    一边胡思乱想着,来到山门前,落了辇轿,在小道僮的导引下,迤逦来到了正殿前。

    这正殿,不用问,匾额上自然是写着“太清宫”三个大字。

    就好像后世绝大多数道观的中央主建筑,都叫上清宫一样。

    太清宫,无疑是七十二神霄宫当中,排位最靠前的其中一个。

    却不知道这纯粹真人,会是宋史或者水浒传里的哪一个?高俅童贯什么的,应该不致于跑到这里来兼职。难道会是高廉那种?水浒传里高廉也是会法术的古代化学家兼职魔术师。

    他倒是有可能提举七十二个神霄宫其中之一,不过这开封近郊的太清宫嘛,感觉这高廉的分量不够重磅啊。

    感觉起码也得是个七长老一级的资深老干部,才有可能接得下如此重任吧。

    也不可能是李纲、种师道之类。李纲这年月大概还没有来得及进士及第,种师道自然是呆在西安,总管着关西五路对西夏的军事工作。

    那又会是谁呢?

    武大郎痛感自己在大宋认识的哥们儿,实在太少啦。中央官道上的要紧人物和政治派系,在蒯飞眼里,完全就是个拆散了的拼图板。蒯飞目前可以自行拼凑出来的部分,不足全貌的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都被迷雾所笼罩。

    ……

第84章、不作就不容易死() 
纯粹真人在正殿上接见了武大富。

    这位老人须发皆白,和蔼可亲。倘若不是略有些肥胖,看上去不够清奇冷峻的话,挨边倒也可算作是仙风道骨。

    这时候已经可以肯定,这是一次接见,或是垂询。绝非提审。

    这位大老,垂询的几个问题也很老套。

    “你是谁?何方人氏?”

    “武大富。汴京人氏,原籍太原府太谷县。”

    蒯飞心想对方肯定早已看过来下面呈递上来的卷宗,这些提问按例只是走走过场。于是一五一十地作答。

    就比如后世110请你去喝茶,按例也是要问你这些的。你若是反问一句“你们不是都知道了吗?知道还问?”那肯定是要惹来一记大巴掌的。

    这些程序,即便是知道答案的,还是要按规矩走过一遍。

    “因何犯案?”上面那位循序渐进地继续提问。

    “我没犯案!”武大郎拒不认罪。

    “你若是当真不曾作奸犯科,那便是说,你质疑巡检司错拿了好人?”

    其实武大郎当时并没有拒捕,也不曾袭警,明明就是林冲先下手为强,一上来就把我们武哥打晕当场。

    于是蒯飞坦然直言相陈,“是不是巡检司的人我不知道。反正其中一个无缘无故就是一箭,另一个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闷棍打将过来。我并不曾先动手,甚至也不曾还手。”

    “行!你若识字的话,便看一看这份口供,然后画个押揿个手印。”

    刚才这几句对答,早有道友呆在一旁,奋笔疾书,一字不漏地抄录在案。

    这流程跟后世警方录人口供,全无二致。

    武大郎也就画了押,揿了手印。

    感觉这太清宫里办事儿的画风,似乎有点特别。听上头这位大佬的意思,并不打算拷问武大郎,也没想过要屈打成招什么的。

    似乎……上头的意思仅仅就是把武大郎当作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