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系统去宋朝 >

第108章

带着系统去宋朝-第108章

小说: 带着系统去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上早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当然这年月并没有“应急预案”这么个说法,但这类似的意思,却是有的。

    数十年前,王安石、范仲淹等等大智慧权臣们,早就策划部署过种种预案,专门用来弹压农忙时节的各种意外变故。

    这预案的核心思想就是:从重从快地打击一切犯罪活动,确保农业生产秩序地稳定。

    具体实施的手段就是:一旦有匪情发生,立时鸣锣,传讯四乡。令各乡各庄各村的乡勇们,联防联保。

    保甲体系,首先注重于坚壁清野,并不指望团练乡勇们有本事去跟悍贼们正面火拼。

    所以潘保长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弄得来好像火警似的。按照预案的第一程序,这是要火速召回所有在外的游动人口。

    一旦听到锣响,所有在外放牛的,在外打尖的、喝酒的,在田埂上水渠边散步的,在野地里打浪炮的,都必须即时还家。

    锣响三遍,仍不归家,还在外头晃荡的,一律都以通匪论罪。

    在野地里打滚贪欢,误了点卯,这也能算通匪么?

    搁在农闲时,这就有点欺压良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了。

    但咱们这不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这件大事儿,从重从快地打击一切犯罪行为吗?

    有了这样一条来自朝廷的核心指导意见撑腰,大保长严厉打压那些不听话的刁民,也就算师出有名,信心十足。

    这便是保甲体制最厉害的关键了。

    游击队模式遇到保甲法,基本上锣响三遍之后,匪帮游击队员们,就会成为荒野中十分醒目的活靶子,再也无处遁形。

    这仅仅只是应急预案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乡勇们要自备器械,都到团练公所来集合。基本上就是水浒里头祝家庄的那个模样。

    第三步才是请来神霄宫的监管道士,让道士们领着乡勇出去拿贼。

    于是,潘保长这头第一通锣敲过之后,巨胜饭店里的客人们,当场就坐不住了。

    一个个都探头探脑,想要赶紧回家。

    史进却不肯轻易放这些人出去。

    这一放,场面顿时会大乱。萧老头萧七娘两个,很容易趁乱溜走。

    公孙胜和史进两个,都是穿越犯,知识虽然先进,打斗的功夫未必胜得过古代蛮族高手,未必留得下这两个凶顽。

    同为穿越犯,史进身上自带的匪气,是比孙胜利更浓厚些。

    动了我水浒兄弟,岂能容你全身而退!史进是决意不肯放过两个姓萧的。

    不能让关老五白死啊!

    虽然史进并没有答应孙胜利的提案,并不肯正式加入梁山忠義会。但每个中国人都是熟读水浒传的,史进心目中早已把关老五当自己同党了。

    他自然要同仇敌忾,要帮关老五报此血仇,出这口气。

    “店里的客人听着,史进我今日刚巧得了个官身。今日之事,全都担在我史大官人的身上。保长鸣锣聚众,大伙儿不必赶去点名。保长那里,稍后自有我来分说。现如今我史进便是此地主事的人,大家都要听我调遣。明白了吗?”

    店内的客人怕了蛮族姑娘手里的电击法宝,本来就不大敢冒险出门。

    听史大官人这么一番喊话,一个个都很懂事,纷纷表示大官人说得对啊,吾辈都唯大官人马首是瞻。

    然后一个个心安理得,接着细嚼慢咽,十分耐心地继续喝酒吃肉,再不理睬潘保长的鸣锣传讯。

    潘惟信派出的快脚,不一刻便赶到了神霄宫驻潘店的“司箓所”。也即是神霄宫驻潘店的办事处。

    两个值班道人,问明了情况。简单商量了几句,决定分头行事。

    一个道人赶去团练公所,督导乡勇们组队拿贼。

    另一个,背起桃木剑,甩开大步,径直奔这巨胜饭店而来。

    这时候张如晦接下了李真伊的私下委托,独自来到巨胜饭店的大门外。

    还没来得及走进去,恰好听到团练公所的又一通鸣锣示警讯号。

    ……

第172章、九尾龟() 
小麦收获之后,到谷子播种之前,是有一个月间隔期的。

    这期间,一部分农户和一部分帮闲的浮客,忙着翻地。

    劳作一整天下来,便来这巨胜饭店喝点村醪,吃几碟盐渍毛豆下酒。

    放松情绪,消解疲劳。

    但不是所有的浮客都擅长牵牛犁地。

    另一部分浮客目前是逍遥等待着。他们多半擅长播种、掏粪、施肥,和锄草。暂时落在空闲期,等犁地的忙完了,就轮到他们忙乎。

    于是潘店的浮客们分作两拨,有的忙有得闲。

    名义上全都寄住在雇主的家里。主户的门上,户牌上自然循规蹈矩,签写了这些浮客的籍贯、名字和年甲。

    但这仅仅只是个手续。

    实际上农忙时节主家的院落里,经常提供不来足够宽裕的地铺空间。理论上夏季晚上的铺位极其简单,随便铺个垫絮就可以睡。实际上这是行不通的。

    麦收之后的蚊虫叮咬十分猖獗。露天没有蚊帐,多半会整夜难眠,这是会影响到第二天劳作的。

    于是有许多浮客名义上挂单在主家,暗地里却跑来这些脚店里睡。脚店也不提供蚊帐这种高大上的道具。但有足够多的空房间。关好门窗,烧上几把陈艾,也就能够安然入眠。

    所以潘店地方上的十几家大小脚店,晚上也都是会非法留宿若干浮客的。

    小店能住上十几个,大店能容纳好几十个。

    也不是什么正经客房。就是雅间和大堂,用饭桌拼成通铺这样子。

    这是不合法的勾当。但官府和神霄宫都睁只眼闭只眼。

    让浮客得到更好的睡眠,这无疑是对农事有益的。

    让主家妥善安排佣工的睡眠,绝大多数主家有心无力。让浮客循规蹈矩去投奔合法的客栈,把各自的名单挂在客栈的户牌上,那个太贵,浮客们其实舍不得掏那个钱。

    于是就形成了目前这样虽不合法,但对农耕活动有益的灰色区域。

    在这种灰色管理模式下,最怕闹出刑事案件来。一旦闹出来,惊动提刑司,纸包不住火,保长到地方官吏,大家全都有过失。直接就会得到差评,会耽搁了地方磨勘官员的政绩评价。

    于是机智狡猾的地方官吏,想出来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利用浮客中一部分能量比较大的头目,也即是江湖大侠,也即是后世所常说的黑涩会分子。

    一旦有事儿,便让这些人来扛事儿。把该认的罪,大包大揽全认了,让事情在提刑官赶到之前,快速摆平。这样提刑衙门也好睁只眼闭只眼,不再深究。也就不会暴露地方上管理违规的毛病,也就不至于严重拖累地方官的政声。

    提刑官也是正常人。

    倘若是个无头悬案,提刑衙门自然要顺藤摸瓜进行调查。大宋朝从来不缺宋慈那一类的推理侦破专家。

    倘若宋慈们还没赶到罪案现场,官司便已经有了眉目。犯人、证人、苦主、凶器,以及罪案发生的过程描述,都已经齐备,妥妥地送到宋官人的跟前。即便是宋慈,也没必要继续较真儿。他也就会顺水推舟地接受这样的调查结论。

    玩弄这一套手法,是地方小吏最熟练的手段了。

    宋江如果是水浒传里那个设定的话,也就是如此一个成天以作弊为本职工作的无良小吏。

    吏不是官。

    大宋朝从太祖时代就瞧不起小吏的肮脏和卑劣。大宋科举体制严格规定小吏不容许参考。这样一来,在功名进取方面,小吏的前程还不如一个没有犯罪记录的寻常农户。

    于是这些小吏没了向上奋斗的愿望,只能变本加厉,更多作弊,更多敛财。

    可以说这是大宋赵氏王朝在体制上最愚蠢的一项硬伤了。又要用这些基层小吏来办事儿,又剥夺人家的前程和荣誉。这样的吏治,不黑才怪。

    偏偏这潘店归神霄宫提举大老监管,不归祥符县和中牟县管。于是,这潘店没有宋江那种腹黑老练的干吏。

    凡事只能依赖神霄宫派来监管此地的两个司箓道士。

    这道士有没有认真学习那些大宋污吏的办事能力呢?分明就没有!

    道士们目前颇受官家抬举,一个个都骄傲得很。据传,道士很快就要开道科,也是可以走上官途的。理论上,跟莘莘学子成为了平等的出身。这岂是庸碌没出息的污吏们可以比拟的。

    潘惟信对道士们的臭脾气心头有数。

    唯恐这两个司箓道士把小事儿闹大,把这凶案捅破天,捅到开封府或者提刑衙门里去。

    潘惟信倒是有心亲自找两个司箓好好谈谈。但他却走不开。乡勇们已经开始报道,潘保长守在团练公所,半步也不能擅离。

    只好派自己的侄子潘十四出去配合一下两位司箓仙师。

    潘十四是个精明的孩子,倘若放在县衙,也能混成个极优秀的刀笔吏。

    潘惟信也就只能指望着,这个够聪明够油滑的本家侄子,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神霄宫司箓心悦诚服,乖乖地按照官场上流行的黑箱手法,把这场官司,圆润地予以抹平。

    千万别较真儿!千万别把事儿闹大!

    只盼这神霄宫派来监管的两个潦倒神仙,不要狂妄,不要任性,不要把事情往大了去捅。

    据潘保长一向的了解,这两个道士是蛮不靠谱的。

    如果潘保长知道“神经质”这个未来词的话,他就会认定这两道士都是神经质的。他们的状况极不稳定。心情好的时候,便是很聪明很晓事的基层好干部。心情不好的事情,特么的完全就是杠字头的两条疯狗。

    事发突然,也就只能祈祷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显个灵,让你家两个乖徒弟不要犯毛病,乖乖地把这事情抹过去吧。

    潘保长已经尽力了,他最多也就只能筹划到这一步了。其余的,只好听天由命。

    司箓道人的动作比张如晦慢了一步。

    当这值班道士大步流星赶到巨胜饭店门外时,张如晦已经昂然跨步走进了巨胜大院。

    潘十四就是潘保长派出来传讯的“快脚”,他当然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在这个道士的身边,随时为他提供资深污吏的参谋建议。

    这道人是认得张如晦的。见到张如晦进去了,这道人就止步不前。

    潘十四却不认得前头那个是谁。

    奇怪道:“老师怎地不走了?莫非是跟前头那位小先生不和睦?”

    这年月按例是把有本领的道士敬称为先生或者老师的。

    张如晦看起来比这监管道士岁数小些,那自然就是小先生。

    潘十四这话可就是问错了。

    由潘十四陪同的这道士却是姓陶,出家之前曾经干些倒斗掘墓的勾当,使得好一手洛阳铲功夫,江湖人称九尾龟。

    也许是盗墓时掘得了什么仙家宝贝,忽然就融会贯通,转职成了道士。

    又也许是将所掘之物贡献于神霄大老的跟前,蒙大老恩赏,安置了如今这样一个监管乡镇的司箓差使。

    陶道士岁数虽然比这张如晦大些,却绝不敢把这张如晦叫做师弟。

    开玩笑,张如晦那可是刘神仙的关门弟子。

    地位超然得很。

    似陶道人这等半路出家的假道士,在张如晦的跟前,怕是要毕恭毕敬地敬称他一声小师叔,甚至还可能是小师叔祖。

    这辈分要怎么算,陶道人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

    正常情形下,这两人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根本打不上照面。所以也就没人教过陶家九尾龟应该如何招呼小张真人。

    张如晦此刻还不是正经真人,不过刘混康的徒弟必然而然,迟早混到真人级,这是明摆的事情。提前称他一个小张真人是没什么错的。

    “小潘你可不敢胡咧咧啊!”陶道人皱着眉头,语气和蔼,十分温和地提点潘十四,“那可不是什么小先生,等下你得毕恭毕敬喊他一声张真人。”

    一边这么叮嘱着,一边纳闷,这小张真人夤夜下山,来此地是想闹哪样呢?

    ……

第173章、不良人() 
张如晦走进院门,首先便看见满地的血污,萧离婆、萧七七、公孙胜站在尸体旁。

    接着看见史进侧着身子,从门缝里一点一点挤出来。

    张如晦对死人不感兴趣,不屑一顾。身为有道之士,自是应当超然物外,不为尘俗世界的生死恩怨所羁绊。这态度是不是有点冷漠无情呢?不管这态度对或不对,反正师尊在世时,就是这么教徒弟的。

    公孙胜倒是引起了张如晦的片刻留意。

    通缉令是神霄宫大老颁发的,张如晦当然是仔细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