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虎 >

第688章

明末之虎-第688章

小说: 明末之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安排,李啸是有充分考虑的。

    因为,到现在为止,整个南洋之地,象台湾,菲律宾,新几内亚,以及澳洲,各地皆已有移民入住定居,而在前两年夺取的东西伯利亚,以及最新夺取的黑龙江以北,阿苏江(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皆是地域广大,却渺无人烟。

    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当然不能仅仅只是驻兵占据,一定要安排移民进行开发,实现对这些土地的有效占领,方可对这些土地,实现真正有效的长治久安。

    象清朝为了保障其满人的特殊利益,以及时刻要给自已留一个后退回家的自留地,对关内的百姓实行严厉的禁止出关进入东北的民族岐视政策。这样的政策与做法,十分愚蠢与短视。

    这种严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人口不足边疆空虚,从而为以后的朝鲜人大量越境开垦和俄国长驱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让整个外满全部落入敌手,再难收回,实可痛哉。

    清朝的愚蠢错误,李啸当然不能再犯,所以现在的他,下定决心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移民屯垦,确保这些北疆土地,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充足的开发。

    相比去温暖或炎热的东南亚与澳洲,要前往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的东西伯利亚与外满这样的苦寒之地定居生息,这样的移民方式,颇有些令人望而生畏。

    只不过,在守护土地与传播文明的现实考量面前,李啸决定用铁腕实施自已的方略。

    毕竟,再苦再难,也就是初始阶段难过,等到这些移民熟悉当地环境,开始定居生活之后,一切的事情,都会慢慢变得容易与适应。

    要知道,当年沙俄为了开发北冰洋沿岸土地,曾强迫犯人与劳役们,从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等地乘船出发,一路北行到达目的地,便令他们下船登岸,丢下几袋作为种子与口粮的土豆,就再也不管了。

    这些被迫定居于当地的犯人与劳役,不得不赶在冬天到达前,拼命劳作,自已动手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采摘野果以求生存。虽然在沙俄这样残酷而粗暴的压榨下,移民死亡数量极高,但最终,他们终于成功地在那些大河的北冰洋入海口生存下来,开始形成一个个自然村落,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小小的城镇。

    也正是因为沙俄这般残酷却有效的手段,现在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已有四千余万人口,俄罗斯族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整个西伯利亚长期定居。

    整个西伯利亚,已成为现代俄国重要的工业与后勤保障基地。其粮食产量,更是十分可观,每年除了保障本国需要外,还大量向邻国出口,堪称整个俄国的粮仓。

    因此,对于这波移民,李啸同样打算采取强硬政策,以铁腕手段,让这三百五十余万江南之地的流民,除却老弱为主的家庭外,至少要近三百万人,强制他们全部移民至东西伯利亚与外满。

    当然,李啸虽然手段强硬,但相比残酷野蛮不管移民死活的沙俄,却是温柔了许多。在整个具体实施移民的过程中,李啸仔细考量过每一个具体环节,会对这些移民,实施充足的物质与生活保障,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存活机率。

    李啸给自已定的目标是,至少要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移民,能顺利地在东西伯利亚与外满扎根,最终成功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完成对这些北方苦寒之地的长期开发与占领。

    听完李啸的计划,下面顿时一片寂寂无声。

    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

    “唐王所言甚是,黄某感愧之至。学生愿响应号召,率全家北迁东西伯利亚,在当地扎根生息。”

    。

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国() 
整个乾清宫中的所有人,在这一瞬间,都安静了下来。

    那一众书生,一齐把震惊的目光,投向他们队伍最前头的黄宗羲。

    这个伏跪于地的单薄书生,看上去是这样弱不禁风,真没想到,他竟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来。

    离开这温暖舒适的江南,率领全家人丁,前往那冬天零下数十度的东西伯利来定居,谈何容易!

    这样的重大举措,哪怕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民,都不容易作出的决定。更何况现在已在浙江嘉兴老家有屋有田,算得上是当地望族的黄家。

    这个黄宗羲,竟要率领全家老小,抛离家业有成的故土,前往一无所知的异邦定居,这,这简直是无法理解的决定。

    他该不会是一时糊涂了吧……

    李啸凝重的目光,也同样紧紧地盯着地上伏跪的黄宗羲,久久无言,心下却有些莫名感慨。

    这个黄宗羲,看起来还真是个在这动荡时代,尚且心怀远大理想的读书人呢。

    李啸一直以为,历史书上那引起所谓的正面人物,可能在真实历史上,也不会真有那么高尚。没想到,此人还真如历史上那般,是个愿为理想而献身的人物,这样的人,在这明末乱世,简直有如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倒让自已,一时间还真不知道,到底要如何评价他才好。

    “太冲,你之所言,可是实话?可不要在这朝廷大殿之上,对本王口出戏言哪。”

    “唐王,学生言出必践,岂会在此说甚诳话。我等身为国家士子,理当为国分忧,岂有可高谈阔论,却置身事外之理。这移民实边之策,学生熟思良久,却为利我中华千秋万代之根本大计。在下身受国恩,又是国家士子,这般大事不率先垂范,岂可袖手旁观乎?夫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也。唐王此举,学生必当身体力行以践之。”黄宗羲一脸平静地说道。

    李啸久久地凝视着他,心下莫名快意,许久才缓缓而道“很好,太冲先生这番为国效劳的心思,本王十分欣赏,也愿意支持你举家北迁之义举。只不过,你父母年纪已高,安可这般北行万里而去,此番迁居之举,可要慎重行事方好。”

    “无妨,吾有肖弟黄宗炎,可托父母,我之家居产业,亦皆付其托管。余自率妻妾儿女北迁便可。”黄宗羲的语调有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啸点点头,站起身来,从丹阶缓缓而下,来到黄宗羲面前,将他虚扶而起。

    “太冲先生,请起身说话。“

    “谢唐王。”

    黄宗羲起身后,李啸叹道”太冲先生真乃我大明读书士子之楷模是也。若天下士人皆能如太冲先生这般忧国忧民,身体力行,则大明天下复有何忧。”李啸长叹一声,脸上满是欣赏之色“太冲先生之见,本王同意了。”

    黄宗羲向李啸长揖而拜“谢唐王成全,那在下与众人就先行告退了。回去后,再向哭庙的一众士子,传达唐王之本意,决不会再有闹事之举了。”

    “很好,那接下来之事,就拜托太冲先生了。”

    望着一众士子退去的身影,李啸的脸色,是洋溢而出的欢喜笑容。

    没想到,黄宗羲这位闹事的发起者,竟被自已一番言语顺利说服,反过来替自已解了这哭庙一事,此人真真忠直可用。看来,将来他到了东西伯利亚后,要想办法让他为自已所用方好。

    李啸略一思虑,便提笔写信,飞鸽鸽传信给了第五镇镇长武壮,令他到时要好生接待并安顿黄宗羲一家。

    不出李啸所料,黄宗纱返回文庙后,便顺利劝散了众人,这次哭庙事件,得到了完美解决。

    解决完这哭庙一事,李啸立即开始加快实施自已的土地政策,很快到了次年,也就是重兴二年农历二月中旬之际,整个江南地区的土地清算与赎买工作,基本完成。

    结果真如李啸所计划的那般,由于充分照顾到了中小地主及自耕农的利益,且有富余田土赎买政策出台,那大部分大地主豪绅虽心下抱怨,却亦无话可说。、

    故直到整个计划完成,江南都是大体安定,除了极少部分大地主闹事外,基本没有任何波折,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而对于这极少部分,不识时务反而闹事作乱反抗官府的大地主大豪绅,李啸亦毫不手软,对他们采取强力手段镇压。

    他下令,将这些大地主大豪绅,皆以抗旨不遵之罪,将他们家人全部逮捕入狱,并且没收其全部家财充公,然后待官府定罪,便令其前往东西伯利亚戍边为役,全家人今生今世,永不得返回中华故土。

    李啸的铁腕之下,这一小部分闹事的大地主豪绅,简直有如撞到枪口的猎物,除了白白自叹倒霉外,只能乖乖受罚。

    重兴二年农历三月中旬,三百余万流民与失业百姓,皆已顺利安置,而已完成江南地区土地分配与改革的李啸,开始向东西伯利亚与外满进行大规模移民。

    他下令,让已收集归拢好的另外三百余万流民,分批送往东西伯亚与外满进行安置。

    之所以直到现在才开始装运流民,是因为直到现在,整个外满海面才开春化冻,海面浮冰化尽,才可以容许船只行驶,让流民移送与安置成为可能。

    大批唐军水师船只承担了这项任务,从江南各个沿海港口,大批装运流民离开,一艘又一艘满载江南各地搜集而来的流民船只,从各处港口缓缓离开,一直北行而去,消失在茫茫天海尽头。

    这些登船离去的流民中,有一户人家,在那蓬头鹄面肮脏不堪的流民人群中,似乎格外显眼。

    这户人家,便是黄宗羲的一家人口。

    在把年老的父母,以及大部家仆及田宅,全部托付给了亲弟黄宗炎之后,黄宗羲坚践诺言,率自已妻妾子女等,总共十五人,全部乘船,北迁东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城。

    黄宗羲一家十五口,一妻一妾,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媳,以及四名家仆,皆在一艘北去的二号福船上。此时,独自伫自船头的黄宗羲,望着福船那高大的船艏劈波斩浪,一脸沉思之色。

    而站在他身后的,同样是一名身着儒衫的瘦弱士子。这名士子,便是一直追随着他的学生,万斯同。

    万斯同十分钦佩黄宗羲这般义举,遂亦效其行,带上全家老小,一道乘船北上,追随其师前往东西伯利亚定居。

    见到黄宗羲沉默不语,万斯同趋前一步,向其问道“此番北去,尊师可有心事?”

    黄宗羲摇了摇头,却捋须言道“为师一路行思,到现在却是对那唐王李啸,越来越佩服了。”

    “哦,老师现在竟对唐王这般高看?”

    “是啊,为师越了解唐王,就为先前领头去闹哭庙案一事愧疚不已。现在想来,当时实在是太过冲动了。”黄宗羲脸现愧色,一声轻叹。

    未等万斯同回话,黄宗羲又道“这几个月来,为师亲眼见到,江南之地的田土,被重新规划赎买,顺利安置了大批的流民与失业百姓。原本乱糟糟的各个州县,街头流民一扫而空,百姓生活皆是大定。而士绅的富余田土,或缴纳税银,或以市价出售,其利益也大部得到保障,整个江南一带,除了极少数地主豪绅闹事外,再无波澜,唐王的计划推行得十分顺利。他这般手腕能力,堪为本朝无出其右者也。”

    “唐王确是有能力,学生亦深为赞同。”万斯同点头赞道“想来唐王武功强盛,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兵南下,迅速平定江南,把那弘光伪监国及一众伪逆,统统赶往福州,让整个江南一带迅速归复平静。随及,又立刻出手整治江南乱象,打压不服管制的地主豪强,分划土地稳定民生,这般霹雳手段,何人可及,确如尊师所言,堪为本朝第一能士也。”

    万斯同顿了下,复道“唐王在安定江南后,又在各地将散居整个江南的流民全部收拢归纳于州府空地,给予衣物粥食,确保他们能平安过冬。现在,又趁北方海域开春化冻,便立即命其水师将流民装船北运,这时机把握,亦是恰到好处。学生听闻,总共有约三百五十八万的流民,被运至海外呢。而其中,除了六十余万老弱家庭全部运往澳洲外,悉数装船北运东西伯利亚与外满,这般宏大的移民方略,真真令人叹为观止。唐王之气魄手笔,实在可谓前无古人啊。”

    万斯同说到这里,一脸感慨之色,他复继续道“唐王手笔宏大,规划细致,可称为毫无差错。他从调拔船只,到收拢流民,到安排饮食,到登记注册,皆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这组织调度之才能,这运筹帷幄之周密,实是令学生叹服。”

    师徒二人,在船头你一言又连着好夸了李啸一通,这时,万斯同复道“此番学生与尊师一道前往那雅库茨克,却不知道,当地的官员,会如何安置我等?”

    这个答案,黄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