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虎 >

第589章

明末之虎-第589章

小说: 明末之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完我这番话,说得豪格与索尼俱是无言,两人相视一眼,皆是皱眉深思状。

    宁完我察颜观色,知道二人已然心动,继续添火加柴:”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博果尔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在归顺大清时,肚子里还有林丹汗的一个儿子,在崇德8年时,也已经8岁了,如果博果尔做了皇帝,他哥哥的权势绝不会小,这样一来,相当于有一个哥哥提前要与摄政王及肃亲王你二人分权,这是摄政王所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当然对于肃亲王你来说,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吧。“

    宁完我这番话,彻底打中了豪格的软肋。

    他知道,作为林丹汗的子孙,他们对大清的真实态度,绝非感恩与顺从,相反地,应该是充满了屈辱与仇恨。

    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非但多尔衮与豪格,乃是所有大臣和亲王在选择福临和博果尔为帝时,所必须要考虑的东西,完全马虎不得。

    毕竟,在帝位继承上,政治的稳定性,这是为关键的地方,也是最需重视之处。

    说到这里,其实问题已然明了,那就是,豪格其实只有选择福临为帝,再无任何其他选择了。

    这样说来,宁完我所说的,多尔衮挑选福临为清帝,是为豪格考虑,倒也可以勉强说得过去。

    豪格心里五味杂陈,他用求援的目光望向一旁的索尼,索尼朝他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好吧,选择福临为帝,本王亦是同意了。“

    在这个最大也是豪格最为关心的问题上,豪格终于与多尔衮达成一致。

    这个最大的问题一解决,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三天后,豪格便与宁完我等人,在经过数番谈判后,达成了初步协议。

    整个协议内容,可简介如下:

    1、豪格同意与多尔衮化解矛盾,停止冲突,双方在达成最终协定后,正式停止敌对状态。

    2、多尔衮与豪格等人,各人的财富与手下,均得以全部保留,以往种种,若有过失,皆不究其罪,一切从宽。

    3、豪格同意拥立福临为帝,由多尔衮与豪格同为左右摄政王,共同辅佐朝政。

    4、协议达成后,将暂时安葬在东京辽阳的皇太极尸首,重新装殓,安葬于盛京沈阳皇陵之中,与天命汗陵寝,葬于一处。

    5、清廷恢复正常运作后,需合力对外,将侵入国中的唐军全部赶走,再不能私下与唐军联系,一切当以大清国的最高权益为重。

    对于最终达成的这个条件,豪格十分满意。故他下令,给宁完我一行人隆重饯行,再派专人护送他们离开盛京,直至送出数十里开外方回。

第六百零九章 顺治登基() 
    返回辽阳之后,宁完我立即急急地向多尔衮表功,多尔衮见宁完我这趟出使,差事办得这般顺利,亦是十分欢喜。

    “宁学士,本王果然没有看错你,这趟出使,你算是为本王立了汗马功劳。本王曾以为,豪格这厮会十分难缠,谈判可能要费时费力,却没想到,宁大学士一出马,竟能把整个谈判框架与内容都大致敲定,实是令本王大为激赏哪!”多尔衮一脸笑意,连声褒奖,随即大声喝道:“传本王旨意,加授大学士宁完我二等牛录章京,以彰其功。”

    宁完我大喜而跪:“多谢摄政王!在下不过略建微功,安敢得如此厚爵!在下愿竭所能,为摄政王赴汤蹈火,再效驱驰!”

    多尔衮一脸笑容,他作了个虚扶的手势,待宁完我起身后,便继续说道:”那既然豪格与我等初步达成协议,那宁学士休辞劳苦,本王再派全权委派于你,前去盛京正式商谈,如果最终正式达成了协议,本王对你定会再行厚加嘉赏。“

    宁完我闻言,一脸喜色不禁,立即又打扦下跪:”请摄政王放心,在下保证顺利完成任务,绝不负摄政王厚望!“

    在两边都有意媾和的情况下,正式协议迅速达成,仅仅过了不到十天时间,正式协议终于谈妥。

    至于内容,倒与上次宁完我与豪格所谈的内容相差无比,即多尔衮为右摄政王,豪格为左摄政王,大清国事的最终决断权,掌握在二人手中。另外在二人之下,还安排礼亲王代善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道辅佐。

    至此,纷争了近四个月的大清内讧终于结束,多尔衮与豪格两大集团,在经历了一场狗咬狗的内斗之后,终于在表面上重新和好。整个清朝,战乱休止,开始重新走上正轨。

    只不过,在协议达成后,为表示诚意,豪格要求,由多尔衮亲自带队,护送皇太极灵柩,来盛京城安葬。希望以此方式,彰显多尔衮之诚心。

    对于豪格的这个要求,多尔衮自是痛快答应,在择定良辰吉日后,多尔衮刨出皇太极的棺木,重新装殓之后,派出多达千余官员的送葬队伍,连同数万护送军队,一路北返盛京而去。

    多尔衮一行人,于五天之后,到达盛京南门外,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便在此地相见。

    二人此时相见,内心俱是五味杂陈,心下恨意着实难消,只不过,皇太极棺木在前,二人不得不当众表演,以释众人之心。

    众人看到,一眼皇太极棺木送到,那原本伫立在盛京南门外的豪格,立刻满脸悲之色,嚎哭着飞奔而来,官帽掉地,靴子跑脱,光着脚奔逃在雪地之上,一把抱住棺木哀哀痛哭,充分展示一个孝子应尽的礼节与悲伤。

    见左摄政王这般伤痛,如此孝道周全,围观的官员与士卒,俱是感叹不已,一时间,竟多有人陪同落泪,现场气氛一片感伤。

    见豪格表演得这般投入,效果这般良好,一身素装扶棺而立的多尔衮,一时间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湛演技,他在内心冷笑的同时,表面上却不得不挤出两颗眼泪,以示自已同样悲痛。

    豪格哭得涕泪纵横,胸顿足,声情并茂,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一个孝子的悲。眼见得豪格这般哭下去,还不知何时方止,多尔衮心下暗骂不休,表面却还不得不一副悲痛模样前来劝解:“豪格,先帝已然仙逝,还请节哀顺变,莫要哭损了身子才好。”

    见多尔衮亲自来劝,虽知他是口是心非,豪格却也只得顺坡下驴,他止住哭泣,以一种沉痛语的语气回答道:“唉,本王心下哀痛,何以言表,只恨不能以身替父啊。”

    多尔衮内心一声冷笑,表面却还一副关切模样劝道:“豪格你这般孝悌之心,我等各位皆是大为感动。只是先帝灵柩长途远送至此,一路上饱受风雪,还是需尽快安葬方好。”

    豪格点了点头,却又向多尔衮低声问道:“现在天寒地冻,土地比生铁还硬,如何再可挖陵寝,这先帝灵柩,却是该停于何处,方为妥当?“

    多尔衮早就想到豪格会这么问,他沉声答道:”眼下之计,唯有先行变通,可用有砖石木料,暂搭一陵,为先帝灵柩暂栖之所。等开春化冻,再大建陵寝,为先帝隆重发丧。“

    多尔衮顿了一下,又压低声音对豪格说道:”豪格,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我们最要急之事,便是先扶福临即位,只有君主选定,国家方可安宁,才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这才是我们身为左右摄政王,身份辅佐朝政的重臣,所要尽快确定之事啊,万万拖延不得。“

    豪格一声轻叹,点了点头道:”嗯,多尔衮你言之有理,就依你之见从事吧。“

    两人谈妥之后,多尔衮立刻下令,就在老奴坟墓旁边不远,先用石料与木头,临时搭建安放皇太极灵柩的场所,与此同时,在盛京城中,重新安顿百官群僚,大力整顿衙门,更是把盛京皇宫里里外外,重新打扫安排一新。

    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一起,开始筹备福临登基的准备工作。

    崇祯十五年,农历二月初五,清朝的第二个皇帝,福临正式登基。

    经右摄政王多尔衮、左摄政王豪格、礼亲王代善、诸王文武群臣定议,拥立清太宗第九子福临为嗣皇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年号顺治,将明年改元为顺治元年,并决定,让于福临于大政殿,举行即位大典。

    令众人惊奇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年纪虽小,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君王气度。在登上去大政殿的车辇时,奶妈怕他坐不稳,想抱着他一同坐在御驾之上。福临却开口道:“此为尊驾,非尔所宜乘。”此话一出,众人皆是叹服。一时间,他的聪慧气度,在清朝国中广为流传。

    说来也怪,就在当日,向来阴沉的天气,竟也神奇地一扫阴霾,变为明朗晴天。顺治皇帝御大政殿(亦称笃恭殿)受贺,为体现尊老礼,特命礼亲王代善勿拜。随后由郑亲王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两位摄政王,由他二人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至此,顺治皇帝上台,虽然比正式历史早了大半年,却还算是维持了原有的历史轨迹,清朝内部至此重新弥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就在在顺治皇帝登基上位前两天,驻守在海城的李啸,终于收到了山东辗转传来的消息。

    原本心情不错的李啸,见到郝泽仁所禀报的消息,他那英俊的脸上,骤然阴沉了下来。

    他在心中近乎直觉地想到,豪格真的极可能接下来,会与多尔衮二人媾和了,清廷一盘散沙互相内斗的局面,只怕也会就此告一段落了。

    那么接下来,自已与豪格的联盟,极可能就此终结,一拍两散,这样的结局,只怕已是必然。

    若真到这般境地,自已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呢?

    是该趁着清庭动荡未休,全力继续进攻呢,还是先暂缓行事,看看清庭的最新动态再作决定呢?

    只是,在情报信息这般稀少的情况下,要作一个妥善的决定,谈何容易。

    也许,现在唯一之计,便是看看清廷的动态,自已再来采取行动,才是最为稳妥适当之举。

    李啸在房中来回踱步,沉思良久,才最终下令:“立即回复郝泽仁,让他密切掌握清廷动态,如有消息,立刻紧急回报。”

    “是,在下遵令!”

    而就在顺治皇帝登基的当天夜晚,豪格与索尼二人,在肃亲王府中密厅里,低声密谈。

    密谈的重点便是,现在与多尔衮和解,并且成功推举了顺治作为清朝的傀儡皇帝之后,接下来,到底要如何对付曾经与自已结盟的唐军。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按理说,现在清廷恢复了秩序,豪格本应与多尔衮仔细商谈此事,但他信不过多尔衮,故宁可先与自已的亲信索尼商谈。

    “索尼,你觉得,我们真的要和多尔衮所说的那样,不但要彻底撕毁与唐军的同盟,而且还要掉过头来,与他合兵一处,便向唐军发动进攻吗?”

    跃动的烛火中,豪格神情复杂,声音很低。

    “禀肃亲王,在下认为,接下来要如何对待唐军,实是要万分慎重,万万不可一时意气用事啊。”索尼一脸严肃的表情。

    “哦,那你的意见是?”

    “肃亲王,在下窃认为,现在我们虽然与唐军解除了联盟,且与多尔衮重新和好,但绝不能掉头就与唐军彻底交恶。若我等真这般做了,乃是极其愚蠢之举,只会自断后路,大大折损我们的潜在实力,这般作为,只会白白便宜了多尔衮这家伙。”

    “你且详细说来。”

    “肃亲王,你也知道,我们能最终逃得多尔衮的魔掌,免掉灭城之灾,同时现在还能与其平掌大权,共同拥佐皇帝,皆是唐军及时出兵之力也。唐军对我们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作用也十分关键。“索尼目光灼灼,沉声回道:”所以,虽然现在我们与多尔衮和谈,两军合并又拥立了皇帝,但唐军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凭借。甚至可以说,万一将来我们与多尔衮翻脸的话,还能再度与唐军联手共抗此獠,此为我等最后之生路是也。“

    索尼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所以,虽然多尔衮一心希望我们,能与唐军彻底翻脸,能掉过头来就与唐军血肉搏杀,但这样过河拆桥,又只会白白便宜他人之事,我们绝不能做。最多只能虚以委蛇,能拖就拖,哪怕将来多尔衮真与唐军再度打了起来,我们也要努力保存实力,不可轻易与唐军对战为敌。要知道,万一将来多尔衮与我等翻脸为敌,我们尚可联络唐军为助力。更退一步说,说算我们在清廷无法立足了,那我们尚有投奔唐军这一条退路可选,这可是我们保命的最后机会啊!“

    豪格听到这里,脸上满是痛苦纠结之色,他抬起头,兀然一声长叹:”索尼你之所言,确是有理,本王心亦然之。那在你看来,我们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