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76章

崇祯大帝国-第76章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鄙人以为,您应该有伟大帝王的雄心,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和信仰!

    同时,鄙人也以为,大明百姓有信仰自由的权利。”

    信仰自由?

    真他娘的搞笑。

    尤其是从龙华民口里说出。

    崇祯皇帝仿佛听到天大的笑话,忍不住哈哈大笑,半饷,他才笑着问龙华民,“那朕请问龙神父,大明的国教道教,可以到罗马传教吗?”

    ————————

    说两句,前面一章被喷了,说信仰自由,今天都不知怎么写了,有点卡文,抱歉,今天只有一更!

    欢迎大家留意见,也开通了一个书友群:236475854欢迎有兴趣的老铁加入。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卸磨杀驴() 
第一卷风雨飘零

    这个问题,龙华民无法回答,也不敢回答。

    开什么玩笑,难道他敢当着崇祯皇帝说不能吗?

    可要说能,这不是扯淡吗?

    欧洲什么时候允许异教徒传教了?

    那可是要活活烧死的啊!

    真是好算计,你能来,我不能去,这是他娘的什么道理?

    崇祯皇帝锐利的眼神,恍如刀锋般紧盯着呐呐不能言的龙华民,充满冷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龙神父,别打着学术交流、信仰自由做幌子,朕很明白你们究竟想干什么?

    大明,现在不是你们可以染指的。”

    这些海盗,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几百年以后,一直执行双重标准。

    当然,现在的他们,实力还很弱,还无法像清末那般嚣张。

    说起来,这还要感谢海贼王郑芝龙,是他和大明的海师,在欧罗巴人的海战中,屡战屡胜,最终替大明保留海战全胜战绩。

    从而,也让整个欧洲,看不清楚大明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连受大明招安的一个海盗,都有击败他们的实力,那么偌大的大明帝国呢?

    所以,明的不行,就只能来阴的。

    欧洲大陆派出了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等神棍来大明,妄图用传教的方式,从民间着手改变大明的信仰。

    崇祯皇帝知道,如果有人迫不及待的劝人包容它,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朋友,而是一条豺狼。

    真正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等的。

    “尊敬的陛下,请看在天主教一直循规蹈矩,也曾为大明朝廷抗击北虏做出贡献的份上,允许我和教友继续留在大明。

    我可以保证,天主教将不在民间发展教徒,并全力配合朝廷翻译西方学术书籍。

    恳请大明伟大的帝王恩准!”

    龙华民的眼里满是哀求,宛如一条可怜的老狗,委屈巴巴的盯着崇祯皇帝。

    说这番话,他心里也没底。

    可是,他是真没办法了。

    因为,如果天主教再次被驱逐出大明,不说这是对教皇重大的打击,而他们这些神职人员,也将获重罪。

    在他看来,这次的事情是因为不允许百姓祭祖引起骚乱,继而引发崇祯皇帝震怒,才有要驱逐他们出去的决定。

    那索性就像利玛窦一样,先走上层路线,来回迂回,只要留下来,今后才有机会。

    这个好像可以有!

    听完龙华民的恳请,崇祯皇帝有些犹豫了。

    老实讲,相比于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宗教,天主教还是有些作用的。

    因为,这些神职人员有文化,可以帮助大明做点事。

    天启年间,这群传教士首先到达澳门,然后北上北京。

    这其中,汤若望展现了天文学、光学的才华,成功的预测了日食、月食。

    并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大明。

    崇祯三年,汤若望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译着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不过,这货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御马监太监庞天寿就是这时发展起来的。

    崇祯六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徐光启死后,李天经接任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工作,继续完成《崇祯历书》余下部分的编写。

    按照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原则,在大明朝廷的支持下,继续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对其他西方科技着作的翻译。

    比如《坤舆格致》是在李天经主持下,由汤若望和大明官员黄宏宪合作翻译,一共有四卷。

    原着是德国学者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

    《矿冶全书》共十二卷,是欧洲矿冶技术的一部经典着作。

    书中介绍了各种金属的分离、制取和提纯方法,也详细介绍了各种无机酸的制法,包含有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本尊批示户部将《坤舆格致》分发各地,“着地方官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

    只可惜,随着大明的灭亡,本尊的批示没有办法落实,连这本大明政府组织中西学者合力翻译的书籍,在建奴治下也彻底散失。

    不过也是,在愚昧的建奴统治下,这是这种类型书籍的必然命运,《天工开物》都会在中国失传,更不必说别的了。

    这些人目前还有点用处啊!

    如此这样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啊!

    大不了事后卸磨杀驴就是了,嗯,应该可以。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在龙华民眼巴巴的注视下,沉声说道:“龙神父,若是你能答应三点条件,朕或许可以答应你们留在大明。”

    “陛下请说?”

    峰回路转,龙华民抑制着内心的喜悦,跪在地上高声说道。

    要不是崇祯皇帝离他有点远,他都想按照教皇最高礼仪,亲吻崇祯皇帝的鞋面。

    不过,已经久居大明多年的他也知道,大明不流行这一套。

    “一,三年内停止传教工作,全力翻译西方文献书籍。

    二,招聘两百葡萄牙炮兵,帮助大明训练出合格的炮兵营。

    三,派出传教士,带领大明官员前往欧洲采购书籍。”

    经过认真思考,崇祯皇帝说出他的三个条件。

    “感谢陛下仁慈,愿意效劳。”

    在沉默片刻后,龙华民不得不答应。

    要想留下,他们没得选择。

    因为,他手里的牌有限,根本无法和崇祯皇帝谈条件。

    不过,他也有他的小九九。

    三年不传教,其实可做的事情也很多。

    因为,教皇给他们的任务并不只有传教一事。

    例如,在西安传教的金尼阁,他在西安城内建立了一座小教堂,除了开展宗教活动外,他研究了从西安通向中亚、中东和欧洲的交通道路问题。

    为此,他不断向过往商人、到北京向大明朝廷进贡的附件小国使团,打听和记录他们行走的路线。

    以及经过的国名、地名、驿站名以及来往商品的名称、贸易状况等等。

    为此,他根据这些写下详细的研究报名,寄往欧洲。

    再譬如,收集大明各种各样的书籍。

    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从上海回到欧洲,徐光启家族许太夫人捐献给教宗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四百种汉语图籍,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

    法王路易十四之所以决定派“国王传教团”去大明,原因之一是他羡慕葡萄牙国王在大明弄到了线装书。

    可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的道路上,有大明一份功劳。

    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和后世的日本入侵前简直一模一样。

    那就是从文化、地形地理方面着手,再扩大到经济、军事。

    只是,他们目前没有这样的实力而已。

    应该说,龙华民神父想得很美好,可实际上,谁知道呢?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 
第一卷风雨飘零

    双方都有计较,双方都有打算,那自然是势弱的一方吃亏。

    尤其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者,明白宗教的性质,更是严加提防。

    自古以来,宗教问题无小事。

    崇祯皇帝如此大张旗鼓对付天主教绝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儿戏。

    事实上在民间,天主教已经开始影响着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开始有汉人加入天主教。

    在士林,在朝堂,甚至连皇宫大内,都有部分官宦加入。

    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

    当年那个强大的元朝,何尝不是****教的兴起动摇了蒙元的根基?

    而在临近的倭国,有四分之一的倭民转而信仰天主教,几乎掀起一股欲灭本地佛教神道之势。

    如果不是倭国出了一个丰臣秀吉,看见苗头不对,大肆屠杀天主教徒,估计倭国早晚离凉凉也不远了。

    大道理崇祯皇帝是不懂的,可他知道,首先要满足大明老百姓需求和利益,这才是获得国民支持的群众基础。

    其他的一切空话假话都不过是海市蜃楼。

    在大明,要是弄出一个什么一等洋人四等汉的说法,崇祯皇帝觉得他肯定要凉凉,华夏也要凉凉。

    毕竟,在华夏在大明,还没有任何势力和力量能够取代主体民族——汉族。

    若任由极端宗教扩散,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倒,遭殃的将是我们所有的大明老百姓。

    谁要是矮化汉人、打压汉人,谁就是在祸害大明?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华夏为什么能屹立几千年的兴衰风雨而不倒,那是我们有信仰,信仰自己的祖宗。

    我们为我们的祖宗而骄傲而自豪,因为,他们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所以,历朝历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有自己的祖训。

    因为一代人,是无法完成宏图霸业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不断的积攒中继续交给下一代人。

    而西方的宗教,是叫你不要信仰自己的祖宗,不得祭祖。转而去信仰他们的祖宗,去祭他们的祖。

    这是要从根子上,彻底断绝华夏的传统,刨了华夏的祖坟。

    后世具体的例子也有,譬如湾湾和港独,因为被洗脑成功,认为自己没有祖宗了,也不承认是中国人,正叫嚣着要独立。

    其实,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什么敌国外患,就怕自欺欺人,就怕在自我麻痹中灭亡……

    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崇祯皇帝又怎么能不重视?

    依据双方的口头协定,崇祯皇帝把天主教分散在大明各处,大大小小的几十名神父全部集中到京城,统一送去翻译书籍。

    并且,每名神父外出都有锦衣卫跟着,美名其曰为保护。

    当然,这也引起龙华民和其他神父的抗议。

    不过,抗议无效!

    面对锦衣卫的回报,崇祯皇帝回答得很坦然很直白,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意留下,就滚!

    但是,他们不能带走片纸。

    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京城中,最近帝都的老少爷们表示很乐呵乐呵。

    生活节目很丰富,舆论话题很劲爆,视野角度很震撼。

    西四牌楼的菜市场上,最近每日刀光闪闪人头滚滚,都是朝堂六部贪腐的大佬官员,让人看得解气又刺激。

    时不时传来锦衣卫又出动了,某某大佬府邸被查抄,某某大佬要凉凉的超级劲爆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教坊司名下的某某楼,又有新来的犯官女眷,长得花容月貌,我见犹怜,老兄可下手否?

    也有一些罪行较轻的,全家老少尽数流放岭南。

    他们在刑部衙役的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眼含热泪离开这个大明最富庶的京城。

    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些单一内容。

    兵部衙门门口,京营在此长期招兵。

    听说朝廷下了血本,开出让人眼红的粮饷。

    一入京营,吃穿不愁,每月有三两的纹银。若能通过训练考核,饷银立马翻倍。

    只是,要求很高。

    不仅要三代耕作身家清白,还要身体健壮勇武有力,愿意为皇上流血牺牲才行。

    因此,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两万人有机会获得进入京营。

    这些大大小小的消息,京城的老少爷们不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而是从朝廷开办的大明皇家周报获得。

    这,无疑非常具有权威性。

    也因此,京城的老少爷们纷纷竖着大拇指称赞天子称赞朝廷,认为皇上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

    因为,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既有朝堂的时事政事,也有关于农事的一些介绍,还有朝廷的惠民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