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63章

崇祯大帝国-第63章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一个词来形容,碾压。

    过去,他们是几千官兵追着几万、甚至十几万叛贼跑。

    现在,唉,不说了,欺负农民百姓啊!

    没办法,打仗是个技术活。

    没有训练,没有武器,没有兵法,没有指挥,就没有胜利。

    如果这样还不能取胜,他们觉得干脆自我了断得了。

    这下,洪承畴也不要堂下众将一起商议,三个人叽里咕噜一分析,妥了!

    其实三人基本都属于天才级别,在兵精将广的情况下,只要随便一人都可以摆平此事,更何况三人一起筹谋?

    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所以,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之后就简单了,分配众将任务。

    其实也不叫分配,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有自己的直属部队,只有洪承畴算是杂牌军。

    堂下的将领,基本都跟着他攻打老回回、蝎子块两部南路军。

    卢象升负责解决张妙手、过天星两部的北路军。

    而老孙头则负责对付高迎祥、李自成所谓的中路军。

    原本,洪承畴有点担心老孙头是新手,想让他和卢象升换个对象。

    毕竟,从实力和名声来说,高迎祥都不好对付。

    奈何老孙头和高迎祥仿佛就是宿命中的冤家一样,认定了,谢绝了洪总督的好意。

    “那本督就宣布军令?”见孙巡抚态度很坚决,洪承畴道。

    老孙头点点头,洪承畴正要开口时,外面执勤的将士大声报告:“禀督帅,御马监方公公已进城!”

    洪承畴楞了一下,和老孙头、卢象升对视一眼,道:“吾等出去恭迎,如何?”

    老孙头和卢象升默然点点头,抬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高起潜高总监被干掉了,继任者是方正化方总监。

    这个职位非常牛逼,除非目无皇上,准备造反或者自立为王,要不然,都必须给予十二分的尊重和重视。

    因为,他代表着皇上,负责监督各地督抚大员。

    三人各自整理官袍,准备带众将出去迎接之际,方正化却是已经进入官署。

    他不像高起潜那样喜欢排场,要拿捏姿势等众人迎接,人家可是练过功夫的,属于武夫一个,动作利索得很。

    一番寒暄之后,方正化脸色一肃,从袖里掏出圣旨说道:“三边总督洪承畴接旨!”

    众将抬出香案,然后和洪承畴一起跪地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着三边总督洪承畴,就任陕甘宁三边总督,移驻固原卫,负责开发河套平原并和漠西蒙古诸部商议重开碓场。

    原有军务,交于川陕巡抚孙传庭和宣大总督卢象升二人。

    朕赐卿尚方剑与密折奏事之权,三边五镇之军务,皆由卿一人处置,御马监管事刘元斌辅之。

    总兵以下不服调遣作战不力者,卿可先斩后奏。

    另与卿银五十万两,卿可募民屯垦于河套,并可自建总督标营一万人。

    可效仿关宁铁骑,从漠西蒙古部招募部分心系大明忠良之辈,充斥总督标营。

    赐卿曾祖父洪以诜,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诰命夫人。

    钦此!”

    “皇恩浩荡,臣接旨!”

    洪承畴匍匐在地,语声哽咽。

    职务上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四川换成宁夏而已,都是三边总督。

    可令洪承畴感动的是,皇上赐尚方宝剑和对曾祖父和曾祖母追赠,这才是无上的荣光。

    多少人臣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四个字吗?

    虽然跟钱没有任何关系,却代表着至高荣誉,代表着他这些年的工作,得到皇上的认可啊。

    “洪督,这是天子私诏,请验收!”

    洪承畴泪流满面接过圣旨,方正化又从袖中掏出用火漆封好的厚厚一沓书信。

    ——————

    家里来了客人,精力也跟不上,今天暂时三更,明天补上欠更的。还有盟主家里窝囊家外雄的加更,反正最近几天都三更。不能爆更,那就勤能补拙了。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明的土地,只有明人(求自动订阅)() 
第一卷风雨飘零

    对洪承畴的使用,崇祯皇帝可谓煞费苦心,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可以说,在深宫的夜晚下,不知耗费了多少脑细胞。

    首先说说地方,陕西、甘肃、宁夏,这是洪承畴三边总督职务的由来。

    其中,陕西这个地方,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主要集中在关中、汉中一带,其他地方多是黄土高原。

    很贫瘠的那种,入眼之处全是黄土,连植被都很少。

    特别是陕北更是干旱荒凉,适宜屯垦的地方少得一波逼。

    偏偏这样,从天启末年开始,经年无雨,全陕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产生一百多万灾民。

    这是叛军天然的兵员,也是动乱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陕西这块贫瘠的地方养不了这么多人。

    既然如此,那就要移民。

    而纵观整个大明,江南地少人多,中原正在战乱,西南同样贫瘠,开发大西北就成了崇祯皇帝的选择。

    当然,那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开发河套平原。

    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历朝历代均以水草丰美着称,也叫塞外江南。

    别说养一百多万人,开发好了,养上千万人都没问题。

    只是,这地方有一个问题,临近边关,和漠南蒙古交界。

    所以,这里的人成分比较杂。

    也就是异族多。

    其中尤以鞑子和包着头拿着小本本念经的异族居多。

    这不行,需要改变人口结构。

    大明的土地,是汉人老祖宗流血打下来的,必须以汉人为主。

    谁流血,谁牺牲,谁享受利益。

    这就是崇祯皇帝最朴实的观点。

    只是,改变人口结构不是单单移民这么简单的。

    这需要流血。

    所以,崇祯皇帝翻遍夹带,觉得只有狗汉奸洪承畴最合适。

    洪承畴这人嘛,能力方面就不说了,崇祯皇帝觉得,事情交到他手里错不了。

    可这,并不是崇祯皇帝选择洪承畴的唯一原因。

    要讲能力,老孙头、卢胖子、温奸相,还有大明第一个五省总督陈奇瑜,都不输于他。

    但他有一样本事却是一枝独秀,杀的人最多。

    只不过,他杀的都是汉人。

    罪孽他一生是洗不掉了,只能弥补。

    用异族的鲜血来弥补。

    可是,辽东崇祯皇帝是万万不敢让他去了,怕出事。

    剿匪嘛,哪里同时需要三个杀神?

    这不是浪费吗?

    那么,只有让这个屠夫去西北将功赎罪了。

    府衙密室里,洪承畴独自一人看完天子私诏,立即领会了崇祯皇帝的五点精神。

    其一,开发河套可以缓解陕西人多地少之困局,对叛贼釜底抽薪,有利于剿灭叛贼。

    其二,趁机将河套富饶之地收归大明,并准备扩张。

    其三,借机拿鄂尔多斯练兵,以备建虏。

    其四,分化瓦解漠南鞑子,让其为大明所用。

    其五,大明的土地,只有明人。那不是明人,就要清除了。

    “开发河套,移民屯垦实边,从根源上解决民乱之源,实乃利国利民之大事。

    一举数得,天子圣明呐!”

    洪承畴手里拿着天子私诏,嘴里喃喃自语,赞叹不已,整个人视野大开。

    河套这个地区,洪承畴作为三边总督自然不陌生。

    沿河两岸全是平原地带,河湖遍地,水利方便,简直是天赐的一片福地,加上地广人稀,正是募民屯垦的好地方。

    不用两年,那里就是一个鱼米之乡。

    而且,不用靠天吃饭。

    因为,那里有黄河之水灌溉。

    至于杀人,他倒没怎么放在心上,对他来说,小事一桩!

    兴冲冲的跨出密室,洪承畴一脸春风,对正在等待的众人得意说道:“皇上妙计,叛贼休矣!”

    卢象升一脸讶然,急忙问原因。

    洪承畴把不能说的留在肚子里,向众人一一列举开发河套的好处。

    “大赞!皇上真乃圣明之君!

    民从贼,多起于饥寒;兵从贼,多缘于缺饷。

    军、民之所以跟从叛贼,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法活下去了,抚治的根本,还在于要让民众可以有活路。

    如今,终于可以彻底解决矣!

    当浮一大白,为天下苍生贺!”

    卢象升兴奋得连连抚掌大笑手舞足蹈,丝毫不顾高级官员的仪表形象。

    “移民、屯垦、剿灭三步同时进行,确实是解决天下民乱最好之计,天子真圣君也!”

    孙传庭也不禁为崇祯皇帝的妙计连连叫好。

    没有上百万饥民,高闯王这些叛贼想闹都闹不起来。

    “这次皇爷可是下决心一举铲除叛贼。

    为此,他老人家要求你们筹措一批粮食,一是为移民路上准备。二是和叛贼争取饥民。

    叛贼能用粮食让饥民反叛,我们亦可用粮食让饥民裹腹,脱离叛贼。”

    监军方正化对洪承畴三位督抚说道。

    “请转告皇上,本督立即办理!”

    洪屠夫脸色一肃,双手朝北方虚拱,杀气腾腾说道。

    方法有了,手段他不缺。

    “如此甚好,有劳洪督。

    皇爷心恤百姓,要求个官府衙门张贴《告民书》,本监先给诸位大人念一遍。”

    方正化微俯身,然后从袖里又掏出一份皇册,当着堂上所有文武念道:“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

    只因官贪吏狡,年岁凶荒,致饥寒所迫,甘作非为。

    一二无知百姓,被叛匪妖言惑众,以至胁从遂众。数年来被无辜杀戮者,不知凡几?

    朕痛心恻念,坐食难安,夜不能寐。

    今叛贼在豫者已穷途末路,在陕者零星窜伏。朝廷行将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难分。

    虽指示生路,犹恐朝廷各官举行未必为善,若猜惧多端,或疑将领计诱杀降,或疑有司分别看待,或虑日后奸棍诈害……

    种种猜忌,情有可原,其情可悯。

    为此。朕再颁赦书,遣官驰谕,各督抚按大书发榜告示,从俗开导百姓。

    如百姓悔罪投诚,弃邪归正,即称救回难民,逐一查明籍贯,本地人编入保甲。外省则统一护送让其归家,永消反侧之心。

    四省道府有司,即刻起以收难民多寡为考核标准,违者重治。

    收录的百姓中有才力出众者,又愿在军前奏用,听其图功自见,一体叙录。

    如怙终不悛,即合围夹剿,务尽绝根株,再无余孽。围剿叛逆,朝廷铁面无私,出死入生大事,百姓万万不可失算。

    诏布遐迩,咸使闻知。崇祯八年十一月。”

    “天子仁慈,百姓之福!”

    堂下文武听闻,忍不住齐声称赞。

    确实,皇上仁心宅厚,多管齐下,这些饥民中定然有许多人会脱离叛贼队伍。

    如此,既避免伤及无辜百姓,又能削减叛军实力,天子高明啊!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猪饭() 
第一卷风雨飘零

    崇祯皇帝的《告民书》,当场就有官吏誉写数百份,然后用军中快马朝潼关附近州县送去。

    这其中,流寇所处的河南省,是重点宣传的区域。

    应该说,这份《告民书》的威力犹如重磅炸弹一般,在叛贼中引起骚乱。

    三天之内,就有一两万人从叛军的营地里逃出来,跑到当地官署,争取这最后的活命机会。

    说句实在话,百姓们不信当官的话,但皇帝的话还是相信的。

    即使他们遭受了太多不公平之事,也愿意相信这个天下还是有救的。

    皇帝陛下还是英明的,只是奸臣有点多了!

    毕竟,君圣臣贤这种东西,已经玩了几千年。

    当然,想逃的远不止这些人,只不过,被叛军暂时压制了这股逃跑的风气。

    夜幕徐徐降临,寒风凛冽。

    位于潼关城中心位置的醉仙居和往常一样灯火通明,尤其是二楼更是人声鼎沸。

    但是和往常稍有不同的是,醉仙居的外面排列整齐着数百名将士,一个个全都穿着厚重的锁子甲,外披红色的大氅避寒。

    他们手中或持长枪、或持鸟铳、或佩戴腰刀,面色红润,精神饱满,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强烈的煞气。

    今晚,是三边总督洪承畴宴请城中着名富商豪族。

    醉仙居门口,潼关守备穿着五品的飞熊官服,腰佩弯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