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49章

崇祯大帝国-第49章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在他来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故而当崇祯皇帝长吁短叹向他诉说朝廷诸多难处,尤其是粮饷之难,土豪郑芝龙拍着胸脯表示要意思意思,要为大明分忧,要为皇上分忧。

    分忧的具体表现就是,他愿意为朝廷提供粮五十万石,饷二百万银两,用于聊表心意。

    这很好,崇祯皇帝表示朕心甚慰。

    高兴之下,临时赐宴武英殿。

    其实郑芝龙这个人,崇祯皇帝觉得大明朝廷原来把他忽略了。

    如果用好他,大明财政不至于落到如此窘境的地步。

    而且,这还是往小里说。

    在雄才大略的崇祯皇帝心中,郑芝龙是他图谋南洋倭国,了解世界的最好窗口。

    在如今的年代,海盗绝对是走出去放眼看世界的一群人。

    用好他,许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效果杠杠的。

    宴席上,崇祯皇帝从郑芝龙这里,得到了许多关于南洋和倭国的地理人情以及南洋海面的具体情况。

    从而也解开他心中困惑许久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历史上郑芝龙手握十几万人马,有着纵横南洋海面无敌的坚船利炮,却为何在大明凉凉之后,不远赴台湾或者海外单独建国?

    反而非要死死的赖在大明,不肯挪窝半步。

    以至于被绿帽王多尔衮欺骗,落得身死魂灭,阖族上下除了郑成功一系外,全部死翘翘的悲惨结局。

    原来,现在的南洋诸国和台湾,除了穷苦和没有开发之外,最关键的还是气候问题。

    穷苦很好理解,南洋除了交趾和暹罗,也就是后世的越南和泰国有点国家的模样,其他的还是用部落称呼比较合适。

    向郑芝龙这样的土豪过去,有钱都没地方花。

    这也就很好理解,有些国家的君王,其实就是部落首领,为什么要定居大明直到老死也不愿意回去。

    甚至连死了都要安葬在大明。

    无它,大明繁荣富足有文化,希望来世投胎到大明的好人家。

    另外,南洋的热带雨林气候,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

    这同样非常好理解,历朝历代有为的君王,在兵锋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不顺手攻克下来,完成开疆拓土的伟业?

    绝对不是因为战力,这些猴子的战斗力基本为渣渣。

    郑芝龙就表示,他的海盗军团可以横扫整个南洋。

    但那里的气候,兄弟们却实在受不了。

    所以说,南洋不是那么好侵占的,一个水土不服就能干倒一大批人。

    时下南洋环境炎热潮湿,蚊虫遍地,瘴气弥漫,到处是原始森林和沼泽地,还有神出鬼没的野人和土着。

    除非后方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不然去了也是送人头。

    可即使有充分的后勤保障,还有疾病是无法对付的。

    那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疟疾,热带、亚热带地区猖撅流行的疾病,曾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随着郑芝龙娓娓道来,崇祯皇帝和杨嗣昌君臣二人心里通透许多。

    尤其是杨嗣昌,终于明白郑芝龙作用的重要性。

    至少,目前南洋海域无人能取代他。

    “好好好……郑爱卿不愧见多识广,许多事情朕独处深宫,竟不知究竟,着实惭愧!”

    崇祯皇帝哈哈大笑拍案称赞,郑都督也变为郑爱卿。

    郑芝龙连连称不敢,心中却也有些自得和激动,能得到皇上认可,这趟京城之行没有白来。

    他不惜拉下脸面低三下气对福建官员行贿,为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想留在陆地上,不要时时刻刻而面对惊涛巨浪而冷酷无情的大海,为偌大的郑家求得一片安稳之地。

    不然,被赶下海,其他种种不便就不说了,他偌大的财富也没地方花。

    做海盗,终究是不得已为之!

    抑或有着特殊的政治诉求,属于走捷径。

    “郑爱卿,朕有几件小事需要你和红毛夷西班牙人即刻办理。”

    笑过之后,崇祯皇帝开始布置作业了。

    “皇上请吩咐,末将一定办到。”

    良好的气氛下,郑芝龙大包大揽,差点就露出海盗习惯性动作,用拍胸脯来保证。

    “朕听说红毛夷的藩属国秘鲁,有一种叫金鸡纳树,又名鸡纳树、奎宁树、金鸡勒,阔叶,干高二三丈,冬季落叶代谢,新叶旋亦萌发……”

    “另有红毛夷的藩属国智利,盛产硝石,你告诉他们,大明可用丝绸进行交换。”

    想起了疟疾,崇祯皇帝又开始提前布局了。

    疟疾在时下基本是无解的疾病,历史上传言康麻子差点死于此病,后来有传教士贡献金鸡纳霜,才得以捡回狗命。

    作为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自然明白金鸡纳霜是疟疾的特效药。

    而且药品制作简单得很,只要将树皮剥下,晾干后研成粉末,即可治疗疟疾。

    得益于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让崇祯皇帝穿越前普及了疟疾的知识,故而知道如此清楚。

    而硝石则是大明稀缺的战略物资,智利的硝石闻名全世界,崇祯皇帝自然要打它的主意。

    这两样东西,一个救人一个杀人,倒是被崇祯皇帝同时提出来了。

    “臣一定尽快办理好此事!

    只是,皇上还有其他事需要臣效劳吗?”

    事太小,不值一提,显示不出本事,郑芝龙应诺过后,又补了一句。

    “爱卿如此忠心体国,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也不跟他客气,缓缓的说道:“也罢!

    朕希望爱卿能利用老弱,每月为朝廷提供二十万斤鱼干,以解天下百姓无粮之苦。

    另南洋的海图水文,以及各地的地理风情,爱卿整理一份,交由杨爱卿保管。

    还有,倭国、西班牙、葡萄牙、葡萄牙、南洋诸国的商贸,朕希望你能多带带大明海军。

    市舶司这方面,也需要爱卿参与。

    其他的……”

    皇上这是要跟自己抢生意啊!

    郑芝龙恨不得狠狠打自己一嘴巴,前面都是小事,可后面的……

    “爱卿若能完成这些任务且忠心于大明,朕赏你们父子伯候之位!”

    面对郑芝龙的片刻犹豫,崇祯皇帝斩钉截铁说道。

    在崇祯皇帝心中,公侯伯爵,其实只是交易的职位罢了。

    “臣永远忠于大明,愿誓死效劳皇上。”

    关键时刻,郑芝龙跪地表态。

    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ps:感谢书友衰老的神农打赏,铭感盛情!

第九十一章 在下读过书,但不是书生() 
第一卷风雨飘零

    霸州,县衙内。

    初阳尚未从云间绽开第一缕光线,清新的空气里,两道年轻的身影在宽阔的庭院中挥舞着刀光。

    刀锋擦过空气呼啸着,劈在木桩上,木屑飞溅。

    炙热的汗水密布肩背,随着肌肉运动缓缓滑落而下。

    院内光杈的树枝上,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凋零飘落,被挥舞的刀风带起来,又飘了一阵。

    落下地面时,他们的身后,轻微的脚步声传来。

    两个衙役托着整齐叠好的赤罗裳青缘,赤白二色大带,佩绶,白袜黑履及一顶黑色官帽,停在几步远的距离。

    二人收刀而立,相视一笑,然后洗漱更衣。

    片刻之后,他们交谈着走向县衙食堂。

    “启华兄的刀法大开大合,是家传绝学吗?”

    路上,卢象升的堂弟卢欣荣有些八卦的问道。

    时下大明的读书人,很少有学文习武的,除非个别将门世家子弟,方有可能。

    所以他这样问,基本上是婉转的打探人家的家世。

    “家严家慈皆是百姓之身,哪有什么家传绝学?

    只不过有幸得到恩师指点一二,自己又年轻,胡乱一气罢了。

    倒是伯玉有卢督长期教诲,一身技艺不凡,相信此次武举必能大放异彩。”

    吴承锋嘴角浅笑,坦然地说出自己寒门家世。

    在他眼里,这没有什么。

    贫寒子弟和将门世家的区别,只是别人说想当官立马就有官可当,而寒门子弟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可现在有皇上他老人家的青睐,大家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虽然皇上很年轻,叫他老人家有点那啥,但尊者为大。

    “启华兄真是心志坚定。”

    卢欣荣敬佩的看了吴承锋一眼,诚心说道。

    一个寒门要想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有多困难,卢欣荣没有体会过,但可以想象。

    而这当中,吴承锋背负的压力有多大,他却是知道的。

    别说小门小户了,常州府卢家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可为了培养自己,族中长辈花费多少心血。

    可正是花费心血了,所以才有期待。

    而压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被栽培者身上。

    便如此次,皇上征召所有的将门子弟和部分寒门子弟参加武举,别人或许上榜就行,可他若不能三甲,就是失败。

    可想到此次参加的几人,包括眼前的这一位,还有通州的黑大个阎应元,孙家的那两个小子,好像都有两把刷子的样子。

    更何谈天下有多少英才俊杰?

    竞争,真是无处不在啊!

    想到这里,卢欣荣有点蛋疼,凭什么自己就要比别人优秀?

    还讲不讲道理了?

    谈笑间,二人来到县衙食堂。

    崇祯皇帝当初留在霸州的五名锦衣校尉已经开始到齐,然后开始进餐。

    因是临时组合在一起,彼此间也谈不上从属关系,气氛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随意。

    嘎吱,嘎吱……

    几碟小菜,加上酥松的油炸蝗虫,喝着稀里哗啦的白粥,便是他们的一顿早餐了。

    赈灾期间,又是临时工作,谁也不敢大吃大喝。

    别人吃得很香,可卢欣荣却是锦衣玉食惯了,有些难以下咽。

    尤其是这油炸蝗虫,味道是不错,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抵触。

    “卢公子,是不是有些吃不惯啊?

    皇上说这可是好东西,不比山珍海味营养少。”

    一个叫大李的锦衣校尉嘎吱着油炸蝗虫,见卢欣荣难以动筷,抬头问道。

    “唔,还真是有些腻味。这几天在磨坊里,让百姓把蝗虫磨成粉,看着都昏,也不知道皇上拿来干什么用?”

    卢欣荣索性放下碗筷,不解的问道。

    “谁知道呢?

    不过这可是皇上花了大价钱买下来的,总要有点用处吧!”

    另一个姓张的锦衣卫答道。

    “可不是吗?

    啧啧,五只一文钱,百八十只一斤,一斤三十六文钱,老百姓可真是发财了。”

    又有一个锦衣卫羡慕说道。

    “扯淡,小六子,见不得百姓好是怎么滴,你也不看看他们那惨样?

    一天到晚满山野跑,也不过得财几两纹银。

    当然,这也是皇上他老人家仁慈,故意变相让百姓们生活好过点,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大李斜着眼,说了小六子几句。

    “大李哥,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这年头,百姓难,皇上也难。

    这几天,单是霸州府,十几万白花花的银子就不见了。听说这次遭蝗灾的府县可是有七八个,你想想皇上得花多少钱?”

    小六子红着脸,焦急的辩解。

    听到钱,代理知县吴承锋眉头一皱,若有所思,放下碗筷,他轻轻嗓音说道:“几位,听我说说?”

    众人停下声音动作,转头扭向他。

    吴承锋低头微微思索,旋即抬头说道:

    “刚才听几位兄弟之言,我觉得皇上让我们七人在此负责赈灾灭蝗,似乎人手太多了。

    有县里衙役帮忙,这里原本有两三人便足以。

    几位兄弟都是天子亲卫,平常干的事情都是为天子分忧解难,我觉得霸州府似乎不止一个赵志恒?”

    “不错!启华兄高见!”卢欣荣眼前一亮,拍着桌子兴奋说道:

    “皇上财政紧张诸位都是知晓的,我们理应摸摸霸州可还有第二位赵志恒。

    如有,我们上报皇上,想来足以弥补损失,又替当地除害,实乃一举数得。”

    “是及是及!”大李等人也纷纷拍案叫好。

    “那我们就来分工?”

    吴承锋笑着问道。

    这次皇上临时指派他为霸州县令,这是一个机会。

    恩师孙传庭帮了他一把,剩下的路,就要靠自己来走了。

    所以他很珍惜这个机会,既然珍惜,那就要多做点事情,才能入得了皇上他老人家的龙眼。

    众人纷纷叫好,围着饭桌开始分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