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46章

崇祯大帝国-第46章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皇上真是有魄力!

    一次用四百万银两犒军,好像只有在成祖年间北伐蒙古时出现过,之后便成了绝唱。

    现如今,在最危难的时候,皇上如此做法,真是社稷之福。

    至于说内库的钱从何而来,他们多少是知道的,皇上能把它全部用到将士身上,可喜可贺!

    “三位爱卿请起。”

    崇祯皇帝自得的笑了笑,很满意三位老臣的恭维。

    虽然,他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心。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的朝廷局势好转起来,他们心中自然有杆秤。

    “传旨九边,各镇边军分为战兵营、守备营和辎重营。

    由各镇挂印总兵官全权负责三营一切事务,自领一营站兵营。

    其中,总兵率领战兵营,由各镇精悍将士组成,每营三千人,定饷每月五两纹银。

    各镇副总兵率领守备营,由各镇精壮之士组成,每营三千人,定饷每月四两纹银。

    游击率领辎重营,由各镇淘汰将士组成,人员不限,定饷每月三两纹银。

    以上三营,均实兵实饷,不得虚报!”

    为了挤掉战斗力的水分,崇祯皇帝把九边将士进行了改革重组,并大幅度提高军饷。

    “皇上英明!如此一来,精兵可期矣。”

    崇祯皇帝说完,孙承宗眼前一亮,抚须拍手大赞。

    将士分级,定饷不同,各镇总兵为了手里的实力,更为了保命,自然会把军中最精锐的将士调入麾下。

    毕竟,九边可是前线,而现在战乱不止,怎么选兵他们心里有数。

    而皇上大幅度提高军饷,竟然连淘汰的老弱也跟现在募兵的军饷一样,每月三两纹银。

    那么,落选的将士也没什么怨气不是?

    毕竟,他们的到手的饷银没有少,只能说他们年纪老了,或者说学艺不精罢了。

    所以,兵部尚书孙承宗很高兴,皇上的手段确实高明。

    可户部尚书毕自严却慌得一波逼。

    他抚着胸口,颤悠悠的问道:“皇上,如此大幅度提高九边军饷,朝廷财政如何长久维持?

    是不是皇上有什么政策,可以改变朝廷财政?”

    皇上用内库犒军他是赞同的,毕竟,这是一次性的行为。

    而且,花的不是国库的钱。

    可提高九边军饷,那可是长期的行为。而且,上去了,下来可就难了。

    最重要的是,军饷肯定是要由国库承担,可国库……

    ps:感谢书友0玉宇0、刘-刈打赏,承情了。

第八十五章 拜托了() 
第一卷风雨飘零

    “没有!”崇祯皇帝双手一摊,摇摇龙首,很老实很诚恳,很实事求是。

    朕心里倒是有一些政策,可他娘的实行不了啊!

    原本简简单单的一条征收商税,便可以解决难题,可正人君子们不让收,朕还能有什么办法?

    听完崇祯皇帝如此干净利落的回答,毕自严苦着老脸,感觉皇上很不着调。

    皇上这是查抄朝臣尝到甜头,开始膨胀了。

    只是,原本用几百万两便可勉强应付的军饷,突然间翻倍还要多,而皇上又取消了辽饷,这缺口也未免太大了。

    若是没有固定财源,单纯靠查抄贪腐,岂不是要杀得朝廷上下人头滚滚?

    他踌躇片刻,觉得还是尽人臣本分,提醒皇上。

    “皇上,如此骤然大幅度提高九边军饷,是否有些冒然?

    臣以为不如用犒赏振奋军心,而军饷保持不变,是不是更稳妥些?

    这样,万一钱粮未到位,时间上也好自我调控,朝廷也不会失信九边军将。

    毕竟……毕竟……”

    话说了一半,他没有继续往下说,可意思到位了。

    他其实很想说,毕竟钱财在商贾官员手里,杀太多了群情汹汹之下,人家会说皇上是桀纣之君啊。

    毕自严所言有道理,是解决问题的临时手段。

    而且,作为户部尚书,他从经济角度考虑,符合时下糜烂的局势,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

    可惜,时不我待。

    明年建奴就要寇边了,大明京畿附近的地区,被他们祸乱一通。

    战死的文武将士就不说了,还被他们掠走二十余万大明精壮和有技艺的百姓,更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

    这里面的损失有多少,这个账怎么算?

    还真算不清楚!

    不说别的,单是这丢失的民心和军心,还有整个朝廷上下的士气,价值就无可估量。

    若要具体到钱财,崇祯皇帝认为,肯定要比他现在的投入要大得多。

    既然如此,还不如索性剑走偏锋,搏他一回。

    扛过去了,海阔天空。抗不过去,准备准备。

    要想马儿跑,就要让它多吃草,吃好草。

    “毕爱卿,朕即位之初,原想天下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朝堂上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却偏偏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矣。

    值此之际,理应强军整备,不惜一切代价,打造精兵强将,方可保国无忧。

    既然仁义无法感化朝臣商贾,那朕就做那桀纣之君又何妨?

    故而,此事朕自有主张,爱卿无需忧虑!”

    崇祯皇帝唇角露出一抹冰冷的笑意,细长的眼微微往上挑起,深潭似的眼睛猜不透在想些什么,只是在阳光下闪烁不定。

    也就是对毕自严这个真正忠心体国的老臣,崇祯皇帝才说这么多。

    其他的朝臣,哪怕被捧为殉国英烈,崇祯皇帝也绝不会多说什么。

    说穿了,大明末期有这么一群人,平日里高谈阔论,骂这个骂那个,牛逼哄哄。

    真等建奴南下了,事到临头,他们反而不敢反抗,只敢绝食自尽或者吊死那啥的,于国于民一点益处全无?

    在崇祯皇帝眼里,其实这些人不是殉国,而是殉名,只是为了所谓的流芳千古而已。

    当然,这比钱谦益那些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家伙好一些,却比阎应元那种动物界的平头哥不知差了多少。

    “皇上,臣无能,未能为皇上分忧。”

    话说到这个份上,毕自严唯有跪地请罪。

    无需忧虑,其实就是不要管的意思。

    毕尚书作为混迹朝堂多年的老政客,明白这句话的潜台词。

    同时他也明白,今后国库怕是要要沦为内库的附庸,再也无独立自主性了。

    谁叫他们国库空得连耗子都活不下去?

    扶起毕自严,崇祯皇帝和三位老臣重新坐下来,商议一些细节的问题。

    尤其是对兵部尚书孙承宗,交代了九边总兵的人员安排和变动。

    像王朴、姜襄等敏感人员,需要防范注意。

    而虎大威、杨国柱等敢战的将领,则需要提拔重用。

    总之,有些事情,必须事前安排。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偏西,光线黯淡下来。

    崇祯皇帝揉着有些发胀的脑袋,送走开了整整一下午会议的三位老臣。

    都说开会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不开会。

    其实,开会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啊!

    “皇爷,兵部侍郎李邦华求见。”

    正当崇祯皇帝准备下班之际,军改副组长又找上门来。

    “宣!”

    这是大事,又要加班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皇上,大明武备已然溃烂,工部不堪大用矣!”

    行完君臣之礼,负责整顿京营的李邦华就一脸愤懑地向崇祯皇帝告御状。

    “哦,爱卿请慢慢言来?”

    崇祯皇帝并没有火急火燎,而是微风细雨说道。

    对于这次整顿京营,他心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有事才叫正常,没事才不正常了。

    “皇上,工部兵仗局全腐烂了,枪械就不说了,他们现在连将士们的铠甲也弄虚作假。”

    李邦华副组长摇头晃脑,取过带来的一副盔甲,一脸痛心疾首拍着大腿说道:

    “皇上请看,臣整顿京营,发现将士们穿的铠甲顶上无铁盔,长罩甲无袖,膝下无护甲。

    这甲间倒是有束带和腰带绑衬,可膝下到脚踝均无半点护体的物件和装饰。

    这样的铠甲由全铁制成,不足半年,便会生锈腐蚀,根本保护不了将士性命。”

    “倒是挺靓丽的啊!”

    崇祯皇帝其实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只是看见李邦华带来的是一副全新的铠甲,色泽光艳漂亮。

    “皇上,臣第一眼也认为虽然防护差了一点,只不过是朝廷无钱之故,偷工减料一些,材质本身还不错的。

    只是军中将领告知,方才知道工部如何弄虚作假?

    原来他们是用最差的砂铁制成铠甲之后,侵泡在铜液中,再用大火炼干,至色泽光艳,看似青铜不差半分。

    可不足半年,铜色便会脱落,然后腐蚀生锈。铠甲皮革部分也并非七层牛皮,而是用纸甲充数。”

    李邦华向崇祯皇帝诉说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涨知识了,真是防不胜防!

    造假还真是一门好高深的学问啊!

    他们是后世山寨的祖师爷。

    若非李邦华告知,崇祯皇帝如果到京营巡视,看见将士们穿着如此拉风的铠甲亮相,肯定会表扬工部。

    说不得还会进行嘉奖,让工部的蛀虫骂朕是傻逼。

    “该死!这件事朕让王伴当来解决!”

    崇祯皇帝双眸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可内心却是无比轻松,又有搞事的理由了。

    真心希望你们多贪一点,家底殷实一点,拜托了!

    ps:感谢书友神幻界打赏,承情了。

第八十六章 休息一段时间也好() 
第一卷风雨飘零

    秋意渐浓,黄叶卷地,昏暗的天空下,锦衣卫的缇骑四处出动,奉命抓捕以工部尚书张凤翔为首的贪腐官员。

    一时间,京城风声鹤唳,兵部、户部、工部的官员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大明武备不修,贪腐横行,这也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了。

    多年来,兵部、户部、工部三个衙门的官员,早已组成一个长期合作的作案团伙。

    他们围绕着武器装备,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内,相互勾结,蚕食着大明国有资产。

    现在崇祯皇帝下令严查此事,主要的审讯调查由东厂来完成,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负责派人抓捕。

    这个盖子一掀开,肯定会牵扯涉及到朝堂大量的官员。

    夜色暮暮,东长安街上,大明朝臣大多居住在这里。

    此刻,锦衣卫高举着火把,正在捉拿涉案官员。

    凄惨的哭喊声传入刑部尚书郑三俊的耳里,他孤坐书房内,神态俱是纠结。

    邻府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他的姻亲,如今也遭到波及。

    自己的亲家身上有没有屎,作为刑部尚书,他自然知道。

    书房内,梨花木的书案上,鎏金三脚青铜圆球香鼎焚着檀香,淡白轻烟幽幽不绝,静静地没入郑三俊的鼻息深处。

    他深深的吸了口气,紧蹙的眉端缓缓松开,他决定了,明天一定要找皇上说清楚。

    没有这样玩的。

    自从皇上重开厂卫,刑部就如同虚设,再也没他什么事。

    这样下去,国家法度还要不要了?

    礼部尚书张四知、工部尚书张凤翔,不经三司会审就捉拿下狱,并私自定罪。

    尤其是这次,锦衣卫通过几个下级官员的指控,就敢说顺藤摸瓜找到了大小官员六十余人的贪腐证据。

    郑三俊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继续追查下去,牵扯出来的人只有更多。

    皇上还想不想让朝廷正常运转了?

    这一刻,郑三俊坚定了决心。

    次日午后,虽有艳阳高挂,天气却并未见暖,还是一日冷似一日。

    郑三俊虽然早起,但还是尊重崇祯皇帝个人的作息习惯,一直等到午后来到乾清宫求见。

    当然,你如果非要早去,也是见不到崇祯皇帝的。

    这一点,朝中高管们都知道。

    “让他稍后片刻,朕和首辅正在商谈要事。”

    殿内一片寂静,碧玉熏香炉里的那一抹淡淡的龙涎香,弥漫在空气里,若袅烟,若轻絮,弥漫殿内深处。

    南窗下一左一右的乌木雕花椅上,崇祯皇帝和温奸相相对而坐于软垫之上,老王随侍一旁。

    隔着檀木棋盘,黑子、白子十九路纵横交错,正对奕。黑子白子上下起落间,如同六合幻灭。

    从棋盘上看,黑子明显要略胜一大筹,重重包围着白子,白子根本就是进退两难。

    崇祯皇帝捏着圆润洁白的棋子,颦眉思考着,尔后雷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