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不哭 >

第9章

南宋不哭-第9章

小说: 南宋不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杨兄弟既然不追究,此事就算了结!”史勇笑了笑道。

    杨成文算是武人,大伙之间有了误会,坐在一起喝喝酒,冰释前嫌,是一贯的做法。高小小心中隐隐不安,万一这事捅到大捕快或者县衙里,上面追查下来就很麻烦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5章 买书() 
“怎么回事?”一道威严的声音远远传来。

    领头的是一名身穿捕快服的魁梧汉子,腰挎大刀,八字胡浓密发亮,一双大眼威棱四射。后面紧跟着两名男子,手中拿着铁链,煞气腾腾。

    “头儿!”高小小精神一震,高声叫道。

    “黄捕头!”史勇抱拳施礼,悄悄退后几步,低声对杨成文道:“杨兄弟,这位黄捕头主管方圆数十里的治安,要小心应付!”

    高小小几步上前,在杨捕头身边低声说着什么,而黄捕头面无表情,冷冷地环视一圈,最后定格在杨成文的脸上。

    杨成文倒不怕高小小添油加醋胡说八道,事实就摆在眼前,当然有一个总前提,杨成文不是难民。

    “原来是成文啦,救母从军,如雷贯耳,却一直无缘相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黄捕头轻轻一笑,对杨成文点点头,突然神色转厉,冷声道:“高小小,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我等自当恪守本分,保后方安宁,你却玩忽职守,该当何罪!”

    “多亏杨兄弟,卑职情愿受罚!”高小小大声道。

    “嗯,态度不错!”黄捕快点点头,缓声道:“如今难民大量涌入,难以管理,下面的人经验少,容易出现纰漏,欢迎正义之士监督。杨兄弟,治安所就在对面那条街,有时间过来聚聚!”

    “择日不如撞日,我做东,咱们今天醉香楼不醉不归!”史勇大笑道。

    杨成文皱了皱眉头,看了看微笑的黄捕头,将史勇拉倒一边,低声解释道:“史大哥,非是小弟不给面子,实在是”

    “开荒?杨兄弟真是开玩笑,种地一年下来也就是混个温饱,以杨兄弟的本事,随便在县衙找个差事,油水多多了!”史勇失声道。

    杨成文笑了笑,扬长而去。

    “其实,还有别的办法!”

    完颜秀的话一直在杨成文的脑海中打转。

    对于无权无势的底层百姓来说,想要不被人欺凌,想要不被人踩在脚底,只有成为人上之人。而要成为人上之人,在乱世很简单。

    杨成文已经错过一次。

    宋朝最接近现代社会,杨成文不会重蹈覆辙。

    至于黄捕快,和高小小是一丘之貉,杨成文心中厌恶,碍于实力,只得虚与委蛇,却不愿同流合污。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郎朗的读书声和着微风徐徐飘来。

    皑皑白雪中现出一座大四合院,青砖碧瓦,格外精致,几支梅花正开得鲜艳,散发阵阵幽香,从白色的围墙上探出头来。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大门两边是一副对联,篆刻在石头之上,飘逸出尘似要脱石而出。

    这便是史家私塾,闻名整个陕西道,也是杨成文此行的目的地。杨家不缺猛将,缺的是名将,而想要成为运筹帷幄的名将,文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私塾是不收外姓子弟的,杨家庄有私塾,却相差甚远,也许是血脉的关系,杨家子弟学武是水到渠成,学文一窍不通。

    现在离过年还有些时日,便早早放假了。

    私塾旁坐落着几间稀稀落落木屋,木屋装潢的很整齐,靠墙是一排排木质货架,上面放满了图书以及一些油墨和纸,独特的味道扑面而来。

    “书海”,杨成文抬头看了看招牌,走进柜台问道:“掌柜的,我想买一些书!”

    掌柜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头戴方巾,颚下三缕长须,算盘扒拉的哗哗作响,闻言抬头扫了杨成文一眼,淡淡道:“什么书?”

    “这个”杨成文挠了挠头发,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也不知道,反正最基础的!”

    如果是现代,最基本的就是语文数学,从一年级读起即可,古代肯定不同,也没有合适的人咨询。

    又是一个穷光蛋做白日梦的!男子仰起头,鼻子哼了一声,随手从书架上拿起薄薄的一本,“三字经五百文,还有千字文四百文,百家姓三百文!”

    宋朝不是有活字印刷吗,怎么贵的如此离谱!三样累积起来一贯多,相当于后世的一两千块钱,如果再加上毛笔等等,岂不是要几两银子。

    杨成文的迟疑让中年人更加肯定了心中的鄙夷,低下头,算盘又哗啦响起。

    “有”被鄙视了,杨成文摇头苦笑,走向第二家。

    第二家的招牌更合杨成文的胃口,名叫“勤有路”,掌柜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拿着一本书,摇头晃脑,看得津津有味。

    杨成文本想着年纪大阅历广,多一些经验,谁知却吃了闭门羹。

    “这位大哥,我想学文,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些最基本的书!”杨成文犹豫一番,鼓起勇气道。

    偏偏年轻人不知是不想理会,还是真读的入了迷,杨成文一直问了三遍,年轻人才大梦觉醒,红着脸站了起来,呵呵笑着道:“小兄弟,你你能再说一遍吗?”

    曰啊,老子前世如果有这种恒心,不说清大北大,一本稳稳的!杨成文暗自吐槽,无可奈何地重新又问一次。

    “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年轻人赞赏一声,只是看清杨成文的年龄,迟疑之下,声音越来越小。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读,杨成文心知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在文之一道上有所成就,只怕痴人做梦,即便付出百倍的努力也难以做到。

    不过,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呵呵,”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发,笑着道:“先贤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完从书架上拿下几本书。

    杨成文一看,还是千字文那三本书。

    “这三本是入门必读,合计下来一贯两百文,给你打个折,算整数!”年轻人笑着道。

    “还能不能便宜!”杨成文犹豫道。

    读书是长久事,目前没有收入,虽有几十两银子,还是要省着点花。

    “这样啊”年轻人摸着下巴,想了想,突然一拍脑门道:“我倒是有一个省钱的法子,私塾里的学生都会临摹这些书,一来利于记忆,二来练习书法,家父找了些字体好的,装订成书,你看看合不合适?”

    年轻人进屋找了找,拿出一叠纸来。杨成文看了看,是正宗的楷书,虽然有些不大端正,却不影响阅读。

    字都是繁体,杨成文大半不识,不过,心中早有计划,石远青虽然不能当先生,启蒙还是可以的。

    接下来,杨成文又买了几只毛笔几块石碑,是练习书法临摹用的,前后算下来,不过一贯钱。

    年轻人态度热忱,言明以后如果见到好的四书五经,一定留下来。

    待回到集市,石远青早已将采购的东西拢成一堆,又预定几车羊粪,杨成文雇了一辆牛车,一阵忙活,回到杨家庄,已是傍晚。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6章 开垦() 
飘飘洒洒的大雪终于停了,天空露出一抹鱼白,久违的蓝天白云出现在视野之中。

    无风,今天是个好天气。

    一向寂静的高坎地这几天变得热闹无比,五十名青壮劳力拿着铁锹和铁镐将坚硬的黄土地破开,撒上事先准备好的牛屎羊粪,任大雪一点点将松散的泥土润湿。

    “地虽廋,精心料理三年,一定会成为中田!”石远青抓了一把黄土,笑着道。

    所谓术有专攻,杨成文从小在农村长大,却有自知之明,将指挥大权交给了石元青。

    譬如说挖沟。

    石远青建议将沟挖出来以后,散土合着糯米浆搅拌均匀,再用大木桩夯实,不但坚固,且水侵不透。然后沿着山坡种上一排排易活的杨树,即便碰上大暴雨,也可无事。

    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智慧,即便没有钢筋水泥,也有别的办法,杨成文只求最好,那怕多耗费一些人力也无所谓。

    刘大壮尽心尽力,青壮们没有偷奸耍滑,所以进展很快,只不过过去几天,高坎地便大大不同。

    紧邻山坡下盖了几间简单的茅屋,三口大锅一字排开,红红的火光舔食着锅底,木柴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第一口大锅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木质蒸笼,热气蒸腾,一阵面粉的清香迎面扑来。

    第二口大锅冒着泡,四方形的肉块和着翠绿的白菜叶在油汤中翻滚,散发出浓郁的肉香味。

    第三口大锅终日不息,滚烫的白开水中不时泛起一抹抹鸡蛋花。

    柳秀淑红着脸,汗水布满额头,在三口大锅之间忙碌不停,林氏抱着小不点,忙着添加木柴,不时看一眼杨成文,脸上全是笑容。

    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银子虽好却不能吃,有了粮食,心里才踏实。

    “大伙加把劲,今天一定要将沟渠联通,不要想着杨爷家的伙食好,净顾着偷懒!”刘大壮瞪着大眼睛吼道。

    呵呵

    青壮们响起一阵笑声,眼睛不由自主地看向三口大锅,深吸一口气,香味顿时在胸腹中打转,肚子不受控制地咕噜一声。

    太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应该到了正午吧?

    “东家,得赶紧到集市买些糯米回来,趁着天气回暖,大雪融化,泥土湿润,将沟渠成型。错过这几日,如果气温再次下降,只怕白忙活了!”石远青皱了皱眉,看了看明亮的太阳。再晚几天就好了!

    杨成文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石远青的担忧。

    松散的泥土在低温下容易冻结,一旦温度回升,泥土吸收了水分便化作一团泥浆流向地处,如此反反复复,很快会将沟渠灌满。

    “老石,吃过午饭再去吧,需要的工具也要准备好!”杨成文从口袋中掏出二两碎银,“先弄上一车,看够不够?”

    “黄土夯实之后本就坚固,糯米只需加上一成,肯定够了!”石远青接过银两,沉吟半响道:“落霞坡有专用的木桩,是用来夯实地基用的”

    “老刘,老刘!”杨成文立刻大喊道。

    “杨爷,来了,来了!”刘大壮从人群里钻出来,挥着手道。

    杨成文眼皮抽了抽,刘大壮脸上衣服上到处是泥浆,非常辛苦的样子。然而作为流民的头领,只需在一旁指挥协调即可,哪里需要亲自动手。

    “开饭啰!”

    柳秀淑将蒸笼的盖子掀开一层,黄色的馒头一排排排列的整整齐齐,散发出阵阵香味。

    林氏打上几大桶热水,笑咪咪地道:“大伙赶紧洗净手!”

    这个是杨成文定下的规矩,吃饭之前必须洗手,并且有大小便的茅房。

    哗啦一声,青壮们将农具顺到一旁,涌了过来,手里的泥浆洗掉,拿着一个碗和筷子,井然有序地排好队,热切地看着翻滚的肉块,喉结上下耸动。

    “不急不急,都有的,都有的!”林氏拿着一个马勺,白菜和肉块尽量均匀,将一个个大瓷碗装满。

    “谢谢夫人!”民工憨笑着。

    “这孩子,都是外乡人,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不要客气,吃饱!”林氏叹了一口气,温声道。

    片刻间,田埂上坐满了人,一手拿着馒头,一手端着碗,大口大口吃个不停,鲜美的白菜和油腻腻的肉块在口中咀嚼发酵,黑黝黝的脸庞上全是满足的神情。

    杨成文找到一个干净的石头坐下,咬了一口手中的馒头,轻轻皱了皱眉毛。口味并不如看上去那般美好,扎口,难以下咽,没有面食该有的绵软。

    小麦先是去皮,然后磨成粉,如今兵荒马乱,粮食紧缺,所以去皮这道便省了,杨成文不得不喝上一口肉汤才能咽下去。

    “杨爷,木桩有的,吃完饭我派两个人抬下来!”刘大壮端着碗笑着坐下。

    通过几天的相处,了解的越深,刘大壮对杨成文由畏惧转为敬畏。

    乱世人命不值钱,流民地位低下,在一般的东家只要能吃饱就谢天谢地,那里敢挑剔,唯有在杨爷家,不但有肉食,还管饱,渴了还有热汤,即便是史家大善人也没有这般大方。

    再就是规矩。

    由北向南,流民饿怕了,一根新鲜的树根,一只老鼠都是活下去的救命稻草,与天争,与人争。

    以前周大虎当家时,没少出现过为食物亡命相博的,即便以周大虎的残暴也弹压不住,流民憨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扭曲的心。

    但是在杨爷的这块地里,人人都很规矩,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