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军阀 >

第142章

三国之军阀-第142章

小说: 三国之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情,二人方才得以保命。

    文聘向来欣赏霍峻,两人交情也是颇厚,尤其是霍峻身份暴露之后,文聘怒恨之下,也曾经想杀了霍峻,但却因为霍峻的一句话,让他萌生了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念头,也许这个潜意识的心思,他当初也没有觉。

    霍峻对他说的话,便是当初韩烈让霍峻在关键时候转告文聘的,当初韩烈对霍峻的原话是:荆州诸将,能称为名将者,唯文聘一人耳。

    汉末是个讲究名声的时代,很多时候一个名士对某个人的点评,造成的结果便是让一个无名之辈,很快就会闻名州郡,成为人人称道名士,而在汉代名声往往是一个人做官的重要门槛。

    韩烈现今的身份地位,以及名声,那是天下皆知,他的一句话即便不是金口玉言,那也足以传播天下。而他文聘在荆州,也许有些薄名,但却远没有跟名将搭上边,充其量就是先锋的角色。当然这是死去的刘表眼中,以及蔡瑁等人眼中的文聘。

    但从小便习武研读兵书的文聘,虽然表面淡泊无争,可内心中却何尝不想建功立业,封侯拜将呢?可奈何无人赏识,满腔抱负,满腹韬略,也只得藏于腹中,默默无闻的在荆州这弹丸之地苦苦挣扎。

    当初习祯之所以为吕介求情,则是两人有同乡之谊,一来是念在同乡份上,二来习祯内心也隐隐有种预感,这荆州大地,迟早会落入韩烈手中,与其等到刀架脖子上求情,莫不如先结个善缘,即便将来不投奔韩烈,凭借着他们习家的家产,后半辈子也可以教书育人的滋润活下去。

    “有此筹码,此事易耳,将军尽管等严好消息便是。”李严作揖一拜,随即告退而出。李严不是刘磐帐下将领,不过因缘际会在华容担任县长之职,如今刘表都死了,荆州的残余势力,也就华容城中这些人,李严心中实际已经有了抉择。

    这次出使,在他看来,就是自己选择的一个机会,若是韩烈真是明主,他定会做出选择,至于说背主,在他看来完全没有负担,他从来没有向刘表效忠过,也没有向刘磐效忠过,当年出仕,也是因为他李严声名在外,才获得郡县举荐为孝廉,这才得以出任县长县令,若是出仕之初,他的效忠对象无疑是当今的大汉天子。

    然而现今汉室衰微,任何一个有见识眼光的人都能看到,汉室江山已经走到了末路,灭亡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韩烈大营。

    率军返回营地,安顿好人马之后,赵云一脸兴奋来到韩烈大帐,道:“主公,云所夺之马,名唤的卢,云亲自驾驭试骑过,确实是一匹难得千里良驹。”

    “的卢?”韩烈微微一愣,这马他倒是记忆深刻,要知道这马据说是历史上刘备的坐骑,有妨主一说,对于这样的一匹有背景的战马,韩烈一时到还不好处置,若是不给赵云嘛,势必让赵云心情郁结,可给了嘛,万一有个事情,那损失可就真大了。

    思虑一下,韩烈遂道:“子龙夺的良驹,本该赐予你,不过这的卢秉性如何,还需要驯养一番方知,莫如先放在我这里驯养一段时日如何?不过为了奖赏子龙此战之功,吾就把爪黄飞电赏赐与你。”

    “主公所虑得是,然这爪黄飞电乃主公坐骑,云愧不敢受。”赵云素知韩烈虽然爱马,但却从来不会要求下属献马,今日韩烈的举动虽然颇为奇怪,但赵云却不敢胡乱揣摩,忙推辞道。

    “子龙你我兄弟,何分彼此,这事就这么定了。”韩烈摆手表示此事就被这么定了,赵云见状也只能沉声应道:“多谢主公赏赐。”

    韩烈点点头,转而对许褚道:“抓获的两名敌将,要好生照顾,切莫怠慢,吾留有大用。”

    “喏。”许褚点点头,应命而去。

    “都坐下说话。”许褚离开不久,郭嘉、荀攸联袂而来,蒯越也紧接着奉命而至。

    “今日之战,诸位想必都已经在营地见识过了,感官如何?”脱下战甲的韩烈,换了一身宽松的青色长袍,头裹纶巾的他,席地坐在主位上,虽然没有了战场上那股威风凛凛的气势,但那股内敛威势,却依旧由内而外的散而出。

    “刘磐治军有方,胸怀更甚刘表一筹。”郭嘉率先褒扬了一句,道:“此人虽然可以列入勇将之列,但却非名将之才。”

    “奉孝之言有理,若刘表能够重用刘磐,委于兵权,荆州必有一场血战。”刘磐的表现,虽然算不得完美,但相比蔡瑁张允等人,显然要好的多,这也是他能够得到荀攸与郭嘉褒奖的原因。

    作为刘表帐下昔日重要的谋士,蒯越则有些汗颜的道:“刘荆州志在偏安一隅,越所图无非是家族老小,格局太小,未能放眼天下,所做所图,也无非是各自利益,刘磐更是遭遇我等多次打压,却不想他竟有今日成就,实在让越惭愧。”

    “异度无需妄自菲薄,正所谓君明臣智,君昏臣庸,此乃处世之道,又岂能强求人人都成为圣人呢?”韩烈摆摆手,不以为意的笑笑,道:“今日擒获冯习张南二人,烈观二人皆怀忠义,倒是可用之人,不过霍峻与吕介如今还在刘磐手中,烈想拿二人换回霍峻吕介二将,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此事倒是可行,赎将之事,自古有之,主公若需要人跑一趟华容,某愿意前往交涉。”荀攸附和道。

    不等韩烈开口,郭嘉却出言道:“公达兄何必亲自跑一趟,吾若所料不差,刘磐定会主动派人前往交换俘虏。”

    “奉孝有何根据?”虽然韩烈向来信服郭嘉预测的能力,但这会还是好奇追问了一下。

    荀攸与蒯越见郭嘉说到的自信,也是颇为期待的看向了郭嘉。面容略显苍白的郭嘉,紧了紧身上的鹅毛大氅,抚掌道:“刘磐既然善于治军,那必然是个善待士卒之人,一个将领若不能爱兵,也断然不会获得军士的爱戴,更不可能带出一支精兵。”

    “而张南冯习二人能够奋死效力,足见二人的忠勇,对此战将,刘磐手中在有筹码的情况,定会主动要求赎回,这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嘉判定刘磐定会派人前来交换俘虏。”

    郭嘉话语刚刚落下,帐外的亲兵队率丁封,在外禀报道:“主公,营外有一人,自称是刘磐使者,请求面见主公。”

    “奉孝国有先见之明。”韩烈赞许的点点头,道:“带他进来。”

    荀攸蒯越二人,折服之余,也不由鼓掌为郭嘉的轮到而喝彩。

    “华容长李严,拜见大将军。”身长七尺七寸的李严,个头算不上拔尖,但身形匀称的他,倒也有几分挺拔英武气质,方脸高额,长眉大眼的李严,眼神格外有神,丝毫不像一个寻常的县长,反倒像是一个统军的将领。

    “李严?”韩烈对于这个名字倒也有些记忆,至于他在历史上的事迹,他到没有什么印象了,只依稀记得这个人,似乎跟诸葛亮扳个腕子,能够有实力跟诸葛亮扳腕子的人,那绝对是个人物,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人,韩烈倒也不由起了几分兴趣。

    “李正方倒是荆州能吏,出任几任县令长都颇有政绩,刘荆州也夸赞过他,若不是他出身寒族,加上为人孤傲,不善于迎合,只怕早已经获得郡中重职。”蒯越见韩烈似乎对李严颇有兴趣,遂出言介绍了一下李严在荆州任职经历。

    “不想蒯大人也在此,严见过蒯大人。”李严神色不变,微微躬身向蒯越作揖行了一礼,对于这个昔日刘表帐下的重臣,如今摇身成为韩烈的谋士,他到没有太过惊讶,毕竟蒯越有才,这是不可否认的,相信任何一个君主,只怕都会起用蒯越这样有名望,又兼备才智的谋士。

    (现坚持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虽然一天只有四千多字的更新,可青蛙却需要耗费三四个小时,有时候想想自己都难以置信,自己竟然坚持这么久,为自己喝彩,虽然成绩依旧很烂,很烂。。。。。在此感谢不多的喜欢本书的书友,作揖鞠躬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李严放火() 
若是在以往,蒯越也顶多是颔首示意一下,但这个时候,他的身份地位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此面对李严的见礼,他表现的很谦虚的躬身作揖回礼道:“正方,你我也算是老熟人了,何须如此多礼。”

    “既然都是自家人,那也别客气了,坐下说话。”韩烈招呼一声,道:“给李大人上茶汤。”

    李严神情从容的长揖一拜,席地入座,道:“我家将军有文书在此,还请大将军阅览。”

    “交换人质,这我没有意见,时间订在明天正午便是。”韩烈看罢文书,并没有多做考虑便答应了下来。

    “大将军若没有意见,还请留下一封文书,吾这就回复刘将军,达成交换盟约。”李严是个办事利索之人,话语干脆的说道。

    “正方既然来到我的大营,那就是我的客人,何不留下吃一顿便饭呢?”韩烈出言挽留道。

    李严这次前来,本来就有考察韩烈的意思,这会见韩烈挽留,遂顺坡应道:“如此那就多谢大将军款待了。”

    接下来双方又对交换人质的细节,进行了一番交流,对于李严提出的交换俘虏的三百士卒要求,韩烈则提出了千钱一人的要求,对于这个要求,李严表示做不了住,只有等待刘磐决定,他才能够答复。

    对于争议的问题,双方都没有红脸,这里面固然有韩烈想拉拢李严的意思,而同样作为聪明人的李严,也感受到了韩烈对自己的善意。

    在午宴上,韩烈则转移了话题,与李严畅谈了一番有关当今天下局势的看法,以及战略战术的问题,彼此倒也聊得投机,大有一见如故之感。

    待李严离开大营时,韩烈更是亲自送去出营,礼遇之意,可谓不言而喻。

    返回城中的李严,把韩烈有关用钱赎回士兵的要求,刘磐爽快的大营了下来,为了尽快赎回俘虏,李严又不得不出城,再次回到韩烈营中。

    这一次韩烈对李严的到来,更是表达了隆重的迎接大礼,大开中门迎出大门,挽其手一道进入大营,在进入大帐之后,更是请他在右首上座,待之如上宾故友。

    李严虽然孤傲,对于一些才识不如自己的人,他常常都表示的不屑一顾,但对于敬重之人,他却愿意倾心襄助。可以说李严身上多少有些任侠性格,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会去攀附于人。

    对于韩烈的拉拢重视,李严虽然感动,但仅凭这点,他是断然不会轻易做出选择的,然而韩烈表现出来的才识,以及在战略战术,还有志向,却都让他有种耳目一新之感。也是发现韩烈的不同凡响,才让他真正心生折服,从而做出了选择归顺的决心。

    “承蒙大将军垂爱,严敢不效力?”李严起身一拜,道:“刘磐虽然不是一个明主,但却是个好将军,他对待部下如兄弟,自己从不聚敛私财,一应财物都与军士们共享,故深得将士们的爱戴。所以大将军若是想要招降他们,却绝非易事。”

    “但是强攻的话,代价又太大,就算获胜,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而迁延日久,同样与军不利,不说损耗,也不利于大将军的战略部署,如今北方强敌在侧,若是大将军陷入荆州的战事而拖不开身,一旦北方强敌来攻,大将军势必腹背受敌。”

    “正方所言有理,不知可有教我之法?”韩烈见李严所言,切中要害,不由对他更是高看一眼。

    “如今华容城中尚有余粮够支撑四十余天,如今都集中在县衙的府库之中,平时都是刘磐亲兵看守,若明日交换人质时,大将军要求刘磐亲自前来,很有可能调动刘磐的亲兵,如此我则想办法去烧毁粮食,若是粮草付之一炬,即便刘磐手中的精兵如何善战,最终都只能选择投降一途。”李严作为华容长,有关城中粮食储存,可是他一手处理,所以自然是清清楚楚。

    “此计若成,正方当得首功。”韩烈大喜道,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没有粮草,即便是再强大的军队,最终都逃不脱土崩瓦解的局面。

    “能为大将军效劳,乃是严的荣幸。”李严却并没有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在他看来这事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成分,虽说他与刘磐并没有主仆情分,但毕竟在荆州为官多年,多少还是有些香火之情的。

    武陵太守金旋在得知刘表自杀之后,在见到孙策率军抵达城下之时,便举城投降了孙策。虽说武陵不比南郡襄阳那样的大郡,但全郡人口也有近八万人,兵马六千余人,更重要府库粮草更是多达二十万石,这对于如今的孙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获。

    拿下武陵郡,荆南四郡,也仅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