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之大唐-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无敌就站在房遗则的前面,相距能有四尺左右,且略微侧着身子,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让房遗则很满意。
可当他看到杜平的时候,立马气不打一处来。那杀才一点都不顾忌规矩,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你看看那副模样,不知何时挪到他右侧站着,还将身子前倾,脖子伸得老长,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见房遗则发现了,立马伸出大手挠着脑袋,装出一副憨厚的傻样。
他看着杜平长大,自然知道这货的品性,整个就是一个貌似忠良、实则一肚子鬼心眼的家伙。不过,虽有些小狡猾,可在大是大非上面从来都不含糊,也就懒得烦神。
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忠义之心,在大是大非上面不含糊,那就是一条好汉子。至于些许小节,孩子们都长大了,也就这样了,想扳正也过了最好的年龄,就如同那树木一样,打小枝干长歪了,若不曾及时纠正,待到成为参天大树以后,就再也无法改变,只能凑合着用了。
再说了,他杜平又不是某家的儿子,凭什么要老子烦神?就算是烦神,也该他爹杜构嗯,杜构前几年死了,想管也管不了了。
房遗则就公文放在几案之上,两手撑着,身子略前倾,问道:“那个赵旅帅,正如杜平所说,你虽然骁勇善战,多谋善断,可擂台比武可不是儿戏,稍有不慎就是非死即伤,你可要想明白了!”
赵无敌对老人的关心和呵护很是感激,可他与大自在一战已是在所难免,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阻止。
他缓声道:“房尚书,职下不仅是一名边军将士,同时,职下也是武道中人,出自常山赵氏。”
“常山赵氏,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几近神话。”房遗则点点头,赞了一句,可眼神又黯然了,疑虑地问道:“前些日子你们赵家家主曾挑战番僧,但却不敌,自认比你们家主还要还要那个?”
赵柔伊决战大自在,曾在神都引起大震动,给人们带来希望,可最终却败了,败在了小和尚手下,黯然退场。
按照人们的思维惯性,一个武道世家的家主,掌管整个家族的资源和传承,定然也是家族中修为最高的人。
赵无敌如此年轻,却要挑战番僧,若不是因为他在北地立下了大功,也被秦怀玉和魏文常吹嘘得神乎其神,房遗则早就要啐他一头一脸,将他骂得狗血淋头。
赵无敌一笑,神色不变地说道:“小子不过米粒之珠,岂可与家主相提并论?只不过,小子数月前曾与那大自在交过手,对他的武技比较了解。”
“当日一战,胜负如何?”杜平急忙问道。
“小子赢了一招半式。”赵无敌打了个埋伏,只说是略胜一筹,而不是将大自在摁在地上打得满地找牙。
“嗯,你既然说在数月之前曾赢了他,那么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即便是那番僧武技再次突破,想来也有限得很,倒是可以与他一战。”房遗则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方才说出这一番话来。
他虽然担任兵部尚书,但在骨子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就如同杜平的老爹杜如晦一样,一个文士被赶鸭子上架,执掌兵部衙门,成天和一群骄兵悍将打交道,别提有多累了。
他是文人,自幼承继家学,熟读经史,可对于武技,最多也就是在家中的后花园里,装腔作势地弄把仪剑偶尔舞动几下,事后还得大喘气休憩好半天,更别提统帅千军万马上阵杀敌、冲锋陷阵。
对于大唐诸将,他最佩服的不是久战沙场的沙吒忠义,也不是杀敌如麻的黑齿常之,而是同他一样身为文士、但却毅然投笔从戎的娄师德。
第471章 好懒全凭一支笔()
自古以来,官员之中不乏角色转换者,横跨于文武之间,自由转换。
今日从文而明日从军,一双手将刀与笔俱都使得游刃有余,却如同树挪死人挪活,最后大放异彩、惊艳一个时代。
可纵观数千年古史,武转文者易,而文转武者难。
因为武人中不乏家学渊源、熟读经史的满腹经纶者,本就是文武兼修的大才,却只因为生逢乱世而不得不纵马提刀,好为族人博取一个安定的生活。
而且,历朝历代对文臣武将的划分也很呆板,就连手执如椽巨笔的史家,也是根据某人的官职和成就来进行划分,从而将一个个人杰归入文臣或武将的行列。
史上那些惊才绝艳的大将,譬如汉之韩信、东吴之周瑜和陆逊、本朝的军神李靖,哪一个都是风华一个时代的人物,成为名将的标尺。
可他们是武人吗?
若是以在万马军中杀得七进七出赵子龙以及本朝的程知节和尉迟恭之流来做对比,那么韩信之辈只不过是一个个文弱书生,杀了沙场就连自身安危都要靠大批卫士保护,纯粹就是给武人蒙羞!
再看看蜀汉的诸葛亮,他一生统率蜀地兵马,六出祁山,与曹魏征战不休,那么,诸葛亮是武人吗?
他是蜀汉的大将军,却无缚鸡之力,似乎是个“伪武将”,可若将他当成文臣,但他一生中将大半的精力都倾注与北伐中,就连死也是死在五丈原的蜀军大营里,似乎也不太合适。
由己推人,房遗则内心里也是将赵无敌当作李靖一样的智将,而从来不曾将他和杜平之流划拉到一处的。
今日一见,赵无敌给他的印象,更加坐实了他的猜想。这也不怪房遗则,就这样一个眉目俊朗的半大娃子,浑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杀气,不说别人,就是和在兵部衙门里都快废了的杜平相比,也无法和人们认知中的武人形象重合。
可既然赵无敌信誓旦旦,一意孤行,铁了心要与吐蕃使臣一较高下,加上其间又有秦怀玉和魏文常的担保,让他也不好拒绝了。
秦怀玉为人谨慎,从不打没有准备的战,比起杜平这个粗货要靠谱得多。而魏文常更是颇有乃祖之风,说出去的话那就是一个唾沫一个坑,更加不会无中生有、胡言乱语。
而今,既然他们二人都推举赵无敌前来应战,那么至少证明赵无敌修为不凡,武技有过人之处,即便是和番僧有点差距,可自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既然如此,老夫也就不枉做小人,索性好人做到底,现在就应了你的请战书,再着人立即将奏章呈送政事堂。
房遗则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他虽然是兵部尚书,官居三品,算是爬到了最高的实权品级。可同样是三品,却没有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就入不了政事堂,没有议政的资格。
所以赵无敌能不能和番僧交手,得要看政事堂中那些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意思。对此,他是爱莫能助,只能期望赵无敌人品爆发,能够搞定那些老家伙。
他乜了赵无敌一眼,提笔在秦怀玉的公文上批复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并附上他的名字。
他是兵部尚书,而处理秦怀玉的公文本就在他的权限以内。到了他这儿,这份公文就算是到头了,可以进入故纸堆里存档,直到有一天到了期限,一把火烟消云散,不留下一丝痕迹。
而他作为本衙门的老大自然不需要啰啰嗦嗦做那花团锦簇的文章,一个“准”字,言简意赅,正好彰显他的身份。
公文可以写一个“准”字,在这兵部衙门里,也没什么不妥,就算是以武后的忠犬自居的阴侍郎也不敢对此叽叽歪歪。
可秦怀玉的奏章却不同了,那是好呈送政事堂请诸位宰相复议的,甚至有可能传到武后的案头,对此必须花一番心思,谨慎地对待。
奏章自然是臣子呈报给帝王、在而今之天下则是虽未称帝却实际掌控大权的武后,按照内容不同,分为两种,传递的方式和处置方法皆不相同。
一种是密奏,除了众所周知的红翎急报以外,还有一些奏章因涉及到皇室的隐私、或与朝中主要大臣有些瓜葛以及武后亲自交办的密事,每一封奏章都非同小可,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江山社稷的兴衰和王朝的更替。
这些密奏的外封上都有着特殊的印记,自从进入驿站的那一刻起就无人敢拆封,将保持原状一直呈送到武后的御案之上。
在这个过程中,就连政事堂的宰相们都装聋作哑,选择视而不见,从不敢跨越雷池一步,以免触了武后的霉头,引火烧身。
而另一种则是常规奏章,虽然在名义上也是呈报武后的,可武后只有一个人,哪里有那么多精力过问整个天下的事情?
对于这种奏章,一般都同时附带着一份公文,对所奏之事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写上事情的性质、过程、造成的后果以及上奏者的想法和理由。
按照大唐的规矩,根据写奏章人的身份和奏报之事的类别,将其提前划分,呈送相应的衙门,先由负责该事的各部衙门初议,再由各部主官写上建议,然后再交由政事堂诸宰相复议,分别做出不同的处置。
对于奏章处置的结果,无非就是几种,留中不发、置之不理,直接批复交办,提出意见呈武后定夺
秦怀玉的奏章并不属于密奏,因此特意另写了公文,呈兵部初议。
而今日房遗则决定利用一次独断权,省却了兵部初议的程序,以免阴士鹫从中作梗,闹出啥幺蛾子,从而耽误了赵无敌的事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给了一个“准”字批复。
搞定了公文,接下来就是奏章的事情,对此他沉吟了片刻,理清了头绪,抓住了切入点。
他拽过一张黄竹纸,提笔写起了兵部的建议,中心还是一个“准”字,但却因为要呈送政事堂交诸宰相复议,可不能简简单单地写一个字就给解决了,不管愿与不愿,也只好洋洋洒洒写了大半张纸。
第472章 欲谋拦路虎()
房遗则铺开一张黄竹纸,那一只小巧的青铜虎搁在纸张的最上端,提笔在手,略微沉思片刻,边一气呵成,写满了大半张纸。
他将手中的狼毫随手一扔,准确地搭在细瓷笔架之上,泼洒出三两点墨迹,甩在几案之上,混迹于斑班迹迹中,就如同一挂明灭不定的星河。
他用手指捏住黄竹纸的两侧,凑在眼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小声吟哦,于摇头晃脑中不时地点头,看似对自己的这篇佳作颇为满意,认为可以流传千古,做士子们学习公文的范本。
冬日天寒,气温很低,墨迹不容易干,房遗则将黄竹纸凑到眼前,使劲对之吹气,企图让墨迹干得快一些,免得耽误得太久。
可吹了一阵子,房遗则终于明白了,对着墨迹吹气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根本就不到作用。
他不由得苦笑,索性将墨迹未干的黄竹纸往几案上一扔,一切顺其自然,不再强求。
他和武后年纪相仿,都活了一大把岁数,就连头发和胡子全都白了,竟然还像小儿女一样做出荒唐事,真是让人羞愧难当。
他为了掩饰心中的尴尬,没事找事地和赵无敌聊着北地的战事,却又点到为止,并不刨根问底,对赵无敌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哪怕是明知道不尽是实话,却也并不点破。
房遗则就像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和自沙场归来的小孙儿聊天,眼神中尽是宠溺、满意和宽容。
谁不是打年轻时过来的?
年轻人经历一场大胜仗以后,难免有些志得意满和心高气傲,言语之中不期然之间就将整个过程给来一番美化,将战果夸大了一些,将自身的作用拔高一截
这些都很正常!
说起来都是人之常情,试问天下人、谁在年少时没有因为读古史而对那些史上的英雄人物心生景仰和崇拜,继续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夜深人静时以身相代,做起一个无敌的梦?
人们对待胜利者总是显得很大度和宽容,只要他们的胜利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虚假,那么其它的一点都不重要。
在房遗则看来,眼前的年轻人还算是比较靠谱的,只不过是将个人武略拔高了一截,实在是不算什么。
纵观我朝大将出征边地,哪怕是和敌军打草谷的小队人马遭遇,以众凌寡,斩下数十颗头颅,对于真正的名将可谓是一种耻辱,可那些杀才们可不管,照样上奏朝廷表功。
当然了,经过军中耍笔杆的文士一番润色以后,奏章中就变成了“闻外敌入侵,吾亲率三军迎头痛击,经历一番苦战,杀敌无数”
对于“无数”这个词的定义,武将和文官的认知是不同的。俺们读书少,超过两只手就犯迷糊,再说了,沙场之上光顾着斩杀敌人,就连刀子都砍卷了,将敌人给看成一地的零皮碎骨将烂肉,实在是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