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后来当他心平气和下来,认真仔细研读卫朔推行的每一条政策,他才渐渐领略到卫朔的真正厉害之处。
卫朔从一开始就奔着统一天下的目标而去,压根儿就不想成为张轨、吕光这等割据一方的枭雄。
而且张湛相信,只要卫朔坚持既定政策不动摇,或许一开始会很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五年乃至十年后,天下将再无与其抗衡之辈。
正如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只会一步步变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张湛本人同样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才俊,在看到卫朔拥有远大前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下心中仇恨,不顾家族长辈再三劝阻,毅然决然投靠了世家死敌——卫朔。
然而即便是选择了卫朔,张湛也不可能完全舍弃家族。
他为卫朔出的第一条谋划就是与郭瑀结亲,进而为双方和解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也为日后家族崛起打下基础。
“先生也是饱学之士,学生敢问先生,抛开一切杂念成见,您扪心自问,眼下河西推行的这一套,可有希望结束当前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张湛的拷问如重锤一般重重击打在郭瑀心脏上,让他痛彻心扉。
最终他的嘴唇连张开数次,却又无从辩驳什么。
“如此看来连老师从内心深处也是认同卫都护,只因他以强硬手段夺走了世家土地,才让老师感到愤怒。”
“老师,关于这一点学生得为卫都护说句公道话。”
“当初若非世家大族执意不愿接受均田制等新政,想必他也不会采用暴力手段。”
“而卫都护所推行政策更深得底层庶民拥护,而这也是世家痛恨其人的原因之一。”
“因为一向受世家操纵的民心、民意竟再也不受我们控制,世家反而成了庶民百姓口中人人喊打的国贼。”
一听国贼二字,郭瑀突然浑身哆嗦了一下,他似乎又想起了当日在刺史府门前,被万千庶民百姓指着鼻子痛骂场景。
那一幕真是让他毕生难忘,郭瑀从未想过自己在底层百姓眼中的形象竟是那么不堪。
“老师,而今卫都护执掌敦煌、酒泉两郡乃大势所趋,有没有世家配合都无所谓。”
“可学生毕竟出身世家,岂能眼睁睁看着世家一步步走向没落?”
“世家会没落?哼!大言不惭。”郭瑀终于找到了反击的发泄点。
“嗬嗬,老师以为学生是在危言耸听吗?”
苦笑几声,张湛解释道:“老师从未接触过卫都护,根本不知道两年来他在高昌干了什么。”
“他连均田制、释奴令都提了出来,还有什么胆大包天的事不敢干?”
“说起来这事的确是胆大包天,卫都护竟要完成连孔圣都无法做到的万民教化大业。”
“他在高昌大兴学堂,从蒙学、初等学堂,一直到高等学堂,各级学堂遍布高昌。”
“庶民百姓子弟只要年岁合适,都必须入学堂就学。”
得知卫朔在高昌大力推崇教育,郭瑀一直紧绷的脸色,终于有了些许变化。
显然他没想到,在他眼中有暴虐之名的卫朔,竟如此重视教育。
“老师,等再过一两年,当第一批学堂培养出来的学子成才,卫都护将彻底摆脱世家束缚一飞冲天。”
“难不成当日他在刺史府说的都是真的?”郭瑀脸色难看,嘴中喃喃自语。
“学生之所以不顾家人阻拦投靠卫都护,就是不想让传承百年的家族一蹶不振。”
“或许老师觉得学生夸大其词,但只要老师留心高昌,便会晓得学生所言绝非虚言。”
接下来张湛开始苦口婆心般劝说起郭瑀,将科举制等各项正在推行以及将要推行的政策一一解说。
“科举制?何为科举制?”
“科举制也是卫大人提出来的,是为了取代已不堪重用的察举制。”
“科举制,顾名思义乃科举考试。具体而言,由官府统一出题举办考试,然后各地学子无论出身,均可报名参加。”
“只要被录取就能做官,这比察举制要强,扩大了人才录取范围。尤其让广大寒门庶族人才,有了上进门路。”
“如此说来,若是世家坚持不妥协,未来卫朔依靠科举制依旧能聚起足够的人才?”
“可不是么?卫都护不靠世家依旧能获得成功,只是前几年或许会很艰难,但只要熬过眼前这一困难时期,将来谁也无法阻止他崛起于西北。”
“到时再面对如日中天的卫都护,河西世家当何去何从?”
“可……可,可。”郭瑀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老师,只要您答应联姻,学生愿替世家在卫都护面前说情,让他给世家一些补偿,您看行吗?”
“哼!土地就是世家命根子,又有什么补偿可以安抚众人?”
“这就不劳老师操心啦,一切自有学生去操办。”
第74章 政治联姻()
“什么?!你替我向郭家求亲啦?”
张湛离去后,卫朔便一直期盼他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谁知这家伙出去转一圈回来,自己竟无缘无故多个‘老婆’。
这下喜没了,光剩下了惊。
“对呀,我老师郭瑀出身名门,又是河西名儒,他女儿难道还配不上主公吗?”
“倒不是配不上。”
“那主公还有何犹豫?主公纳郭女为妻,与郭氏联姻,将一举收揽河西士心,何乐而不为呢?”
张湛完全不能理解卫朔听到定亲消息后,反应怎会那么大,他不该欢天喜地接受才对?
正陷入现代思维模式的卫朔,根本不能接受自己婚姻被外人操纵。
眼看卫、张两人一副大眼瞪小眼的样子,旁边的杜进、宋繇无法坐视了。
“直元,不是你让仲玄与世家讲和吗?眼下机会就摆在眼前,你怎么还推三阻四?”
“我是让他去讲和,可没让他帮我定亲啊?”
“定亲不就是讲和吗?”
“定亲就是讲和!?”
听到众人异口同声说定亲等于讲和,卫朔彻底懵逼了!
直到这时他才反应过来,作为现代人,他一直将婚姻视为自己私事,外人无权干涉(家人除外)。
可在杜进、宋繇、张湛三个古人眼中,主公的婚姻大事向来都不是私事,而是一桩十分严肃的政治事件。
因此,历史上才会有层出不穷的政治联姻,甚至还不乏有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弱小时靠联姻渡过难关。
在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眼中,联姻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婚姻本身,演变成他们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
有时,一旦原有的政治联姻破裂,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很有可能反目为仇,兵戎相见。
三国时,北方袁术为了拉拢吕一布,为子向吕布求婚,并于建安二年遣使迎娶吕布女。
但沛相陈珪恐袁、吕成姻于己不利,于是往说吕布。
“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共存大计。”
“今与袁术结姻,必受不义之名,将有累卵之危矣。”
吕布深以为然,于是顷刻之间风云突变:吕布悔婚,追女于途!
袁、吕政治联姻毁于垂成,从此二人兵戎相见,两败俱伤,最后为曹操各个击破。
而历史上最出名的君臣政治联姻,恐怕要属汉武帝与大将军卫青了。
若不是卫青靠了妹妹卫子夫,其未必会受到汉武帝信任。
而今卫朔与河西世家之间因均田制而决裂,若要弥合双方裂痕,只有联姻一条路可走。
更何况此次联姻对象还是大名鼎鼎的郭瑀,以其身份而言,一旦成功,造成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引爆原子弹。
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卫朔终于明白了与世家政治联姻的重要性。
只是卫朔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尹夫人,若是她知道了自己定亲,不知会有何感想?
“主公不用担心师妹容貌不美,她十四岁时就以美艳闻名于河西。”
“老师麾下不少弟子都曾对她虎视眈眈,只因师妹眼光较高,非豪杰之士不嫁,这才耽搁至今。”
“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了,仲玄你只管去张罗,一切有老夫做主。”最后杜进一锤定音。
“老师你……”
“什么你……你,你,老夫看郭家小娘子很不错,无论样貌、才学、家世都与直元十分相配,你有什么可犹豫的?”
“更别说联姻事关河西稳定之大局,岂能由你推脱?”
说完杜进不顾卫朔反对,力主与郭家结亲。
他更是亲口对张湛表示,要在几日后将亲往郭府拜访,当面向郭瑀求亲、下聘礼。
……
数日后,杜进作为卫朔长辈亲自登门向郭家下聘礼。
郭瑀虽心中还有些不痛快,但还是于府中设宴,款待杜进一行,张湛与宋繇作陪。
郭瑀虽年岁渐长,但身体还算健硕,看起来一表人才,全无卫朔印象中读书人那种羸弱不堪。
而且可能在西北风沙之地待久了,整个人显得很粗狂,倒有一股武人风范。
他身穿一袭长袍,表现得落落大方,丝毫不因见到手握大权的卫朔而诚惶诚恐。
郭媛一身青衣皂裙,端正娴雅,躲在屏风后面,有点儿羞于见人。
主客坐定,大家先是互相客气一番。
刚刚坐定的卫朔,忽然心有所感,抬头望去,只见屏风后面探出个小脑袋,一双美目在悄悄打量自己。
当迎上自己眼神,少女如同受惊的小鹿,嗖的一声又躲回屏风后。
然而,虽只是惊鸿一瞥,足以让卫朔怦然心动。
“瑀略备酒水,请杜刺史不要客气。”郭瑀对杜进印象颇好,认为杜进很有才干。
当初索嘏领兵攻打敦煌,城内多亏杜进应对得当,才最终避免让敦煌沦陷。
如果没有卫朔横插一杠子,郭瑀倒是挺愿意跟杜进把酒言欢。
“元瑜先生,这次杜某前来除了拜访先生外,顺便谈谈本地文教事宜。”
听完杜进的话,郭瑀心里不由一惊,不是下聘礼吗?怎么一眨眼又说起了文教?
他的目光不由转到卫朔身上,然而卫朔仍旧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任由杜进述说。
见郭瑀神色惊疑不定,杜进晓得刚才言语让其起了疑心,遂解释道:“你我先谈公事,谈完公事再说私事不迟。”
郭瑀勉强笑了笑,举起酒杯,遥敬道:“刺史大人勤政爱民,老夫以此薄酒借花献佛,敬大人一杯。”
杜进笑着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是众人来之前定好的策略,先投其所好,用大兴文教一事讨好郭瑀,待其心情好转再提出结亲一事,定然事半功倍。
“不知刺史大人有何打算?”
郭瑀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开馆授徒,除了因天下大乱不得不避世教学,也跟他喜欢教育学生有关。
今见刺史府有意推行教化,他自然跃跃欲试。
“说起来都是直元功劳,其一直主张推行普世大众教育,以开启民智。”
“而今才刚刚入主河西,就迫不及待地广建学堂、普及教育。”
“按照直元提议,一个县至少要有五座可容纳三百人左右的蒙学堂,以及一座容纳五百人的初等学堂。”
“而在郡治或者州治城内,还要额外增加两座初等学堂和一座高等学堂。”
“这,这,这……何时才能实现如此宏大计划?”
听完杜进讲述完整个计划,郭瑀不禁目瞪口呆。
想当初他为了找地方开馆授徒,不得不在山上凿窑窟讲学。
如今与太守府大手笔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反正不急在一时,要当做长远计划,用五年、十年来完成。”
“要直元主政河西,这个计划将一直有条不紊的推行下去。”
郭瑀转过头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卫朔,若非之前其在河西强行推行均田制,仅凭眼前有关文教之长远计划,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投靠过去。
“怎么办?”郭瑀低下头,满腹心事,左右为难。
看来眼前这帮人对自家宝贝女儿是志在必得,不然也不会让自己负责文教事宜。
难不成真如学生张湛之言,只能向卫朔低头?
可不低头又当如何?总不能向东投奔吕光去吧?当初自己连苻坚邀请都拒绝了,还会看得上吕光?
眼下天下大乱,除了南方外,北地尽是胡虏当权,像他这样的儒生一贯不受待见,运气不好好,往往九死一生。
没想到天下之大,竟然没了去处。
想到这里郭瑀不由长叹一口气,神情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