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日清晨,氐族渠帅侯产德在世家豪强、僚人首领支持下,悍然宣布举义,并聚众万余攻打涪城。
当天午时,消息传到了成都,引起一片哗然。
一些被遣散归乡的原蜀军中氐人士卒,也因不甘寂寞纷纷再度聚众闹事。
一时之间,蜀郡内外、成都周边人心惶惶,乱成一团。
王买德遂下令戒严成都,并派军士四处巡逻,严密盘查一切可疑人物。
这一举动,把城内气氛搞得非常紧张,以至于百姓白天都不敢上街。
随后王买德坐镇成都,派出大将胡藩出城弹压叛乱。
接下来整个成都彻夜不眠,无数人在关注涪城战事进展。
可在最后结果出来前,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有人说涪城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百姓士民死伤无数。
也有人说侯产德斩杀了上万河西军,正准备南下攻打成都。
还有人说蜀王谯纵在南中响应侯产德,已率大军打了回来,不日将兵临成都。
总之,各种各样的消息搅得所有人头都大了。
成都百姓则吓得瑟瑟发抖,纷纷求神发愿,祈求战乱不要波及自身。
当初河西军打来时,成都没怎么乱,大家还以为逃过一劫呢,殊料今日竟有这一出。
而与叛匪有勾结的世家豪强,听着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无不为之鼓舞。
戒严一直持续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早上,王买德才下令解除戒严,放百姓自由出入。
百姓躲在家中提心吊胆了几天,早上出来一瞧,才发现成都一切如常。
正当所有人不明所以时,一匹快骑从北门驰入成都。
快骑沿着城内中心大街一路飞驰,边跑还便喊道:“涪城大捷!涪城大捷!”
“都尉胡藩领骑兵三千奔袭涪城,斩杀侯产德以下九千余人。”
所有人被突如其来的大捷搞蒙了,全然不知其中发生了什么。
但没过多久,消息便陆陆续续传入成都,百姓们这才晓得几天里发生了什么。
原来叛乱刚起,胡藩便已领骑兵长途奔至涪城,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一举袭杀叛军首领侯产德,并俘虏叛军九千余人,将叛乱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到了此时,许多聪明人渐渐明白了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了。
无非是王买德演了一出戏,把一些不满河西的异己分子全诱骗了出来。
一些‘事后诸葛亮’也开始吐沫横飞,嘲笑侯产德自不量力。
竟敢在河西名将王买德面前耍心眼子,不是自寻死路么?
人家河西军纵横北地十数年,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
当形势明朗后,众人心情却不一样,有人松了口气,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
又过了几天,都尉胡藩押着数百叛乱骨干分子抵达成都。
这一次王买德没有再心慈手软,他一声令下,这数百人被一字排开。
在数万百姓围观下,不顾众人求饶与哀求,全被砍下了脑袋。
数百人被集体砍头,极大地震慑了一些不安分者,对稳定蜀地局势起到不可低估作用。
王买德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台上,面色冷酷地扫了现场众人一眼。
“河西向来奉行法治,讲得是有罪必惩、有功必赏。”
他指着那些尸体继续道:“这些人不思雍王体恤,却一心一意谋逆,作乱地方。”
“像这样的逆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体现法度威严。”
“本都督希望今后大家引以为戒,一定要遵守法纪。”
两句‘不杀不足以’顿让现场众人感到阵阵寒意,这才打心眼里畏惧王买德。
而一些世家子弟这才恍然想起,眼前这位征讨都督,当年在陇右也是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这一次平叛涪城,终于让王买德在蜀地树立了威名。
不过,侯产德被杀并不意味着叛乱事件平息,此事对蜀地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久之后,王买德更是以此为借口,在蜀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豪强的整顿行动。
第565章 治蜀之议()
p
隆安元年,伐蜀之战进展非常顺利。
捷报一封接一封传入长安,让河西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十一月上旬,再有捷报传来,称桓振效仿名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小道。
而后桓振吓退江油关守军、半路伏击谯明子、又诈取涪城,彻底敲响了西蜀丧钟。
当谯纵南逃、成都不战而降消息传来,河西上下一片欢腾。
拿下蜀中,河西终成强秦之势,在争霸天下之中,彻底占据上风。
可以这么说,只要河西不犯严重的战略性失误,未来一统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
这让河西对各地人才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利于河西招抚一些摇摆、中立势力。
长安,未央宫偏殿内,雍王正跟内阁成员商议治蜀事宜。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原本这是明末欧阳直公所作《蜀警录》中的一句话,如今被卫朔提前讲了出来。
也不知为何,他一接到蜀地捷报,嘴中就莫名其妙地冒出来这么一句。
崔浩、宋繇、刘穆之、王镇恶等均是眼前一亮,顿觉此言道尽治蜀之艰难。
先不说以后蜀地历史如何演变,单就两汉以来历史讲,确有诸多实例可应证这句话。
前汉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割据蜀地。
后汉末年,刘焉为避世乱而自请为益州牧。
后来他以米贼作乱阻断交通为由,主动中断了与中央联系,呈半独立状态。
甚至刘焉还私做舆车千余欲称帝,成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割据势力。
西晋末年,虽有“八王之乱”在先。
但在晋朝疆域内率先割据称帝者,却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汉政权。
卫朔坐在上首,目光从九位内阁成员身上一一掠过,向众人讨教治蜀良策。
“眼下蜀乱已平,接下来当以治蜀为先,具体如何施政?还请诸位畅所欲言。”
宋繇砸吧了一下嘴,感叹道:“唔~这个……历来治蜀乃当权者一大难题!”
“个中原因实难讲清,但臣以为与蜀中汉夷混并、矛盾复杂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交通不便更是蜀地不稳且不易治理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有鉴于此,使得历代王朝很难直接管理蜀地,只能委以要员。”
“可一旦所托非人,不仅不能完成治蜀重任,还会激发矛盾,造成动荡。”
“甚至严重时,还会让奸贼乘虚而入,以一隅对抗全国。”
“从公孙述,再到刘焉,无不因朝廷所托非人,最终导致蜀地割裂。”
“想当年,钟会统军灭蜀,同样是看到蜀地山川险要,竟野心勃勃想要割据一方。”
“幸亏卫瓘处置得当,不然晋室怕是没那么容易统一天下。”
“故臣以为治蜀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改善蜀地交通,以加强其与外界联系。”
“其二慎选官吏、分权制衡,不给宵小可乘之机。”
其实很早时候,古人便认识到了交通的重要性。
古代官府也知道唯保持交通便利,才能保证官府政令通达,维持地方统治。
这才会有秦始皇大力整修驰道,历代官府才会加大对官道、驿路的建设与管理。
对一向闭塞的蜀地而言,交通好坏显得尤为重要。
“体业言之有理,孤也以为改善交通条件乃治蜀中重要一环。”
“我们不可能依靠几条破损栈道来沟通蜀地,必须加大蜀中道路桥梁建设。”
“这样吧!下去后让转运部围绕蜀地制定一个交通发展长远计划。”
“弄好后,再上报内阁讨论。”
“诺!”
“主公,除了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慎选官员外,臣觉得还应把汉中划归雍州管辖。”
“嗯?且先说来听听。”
“众所周知,汉中乃蜀地屏障,夹在关中与蜀地之间。”
“若汉中归蜀地管辖,万一有人效仿公孙述与刘焉,他们只需关闭秦蜀古道,则朝廷势必反应不及。”
“相反若把汉中划归雍州……嘿嘿!”
“只要有人敢割据蜀地,大军可及时从汉中南下,平定叛乱。”
“如此一来,便再也不虞担心有人割据蜀地作乱,还怕什么天下未乱蜀先乱。”
“主公,左仆射此议甚好,臣附议。”
宋繇此言一出,顿时震惊了卫朔,也引起其他人极大兴趣。
若宋繇是现代人,他这样说,那卫朔绝不会感到吃惊。
因为这正是现代行政划分方式,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宋繇是货真价实的古人,他能想到这一点,不得不让卫朔感到钦佩。
无论是从地理、气候,还是从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蜀地,理应划归益州。
然而,蜀道艰险!
如果将汉中划入益州,一旦益州当权者未来与朝廷产生产生隔阂,意图割据或对抗。
他只需堵塞蜀道,便可以阻击来自外界的朝廷大军。
从秦国将巴蜀纳为郡县以来,蜀地曾多次建立割据政权,并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甚至动辄延续数十年。
这一次若非河西反应迅速,一旦让西蜀成了气候,绝不可能像眼前这样顺利平定叛乱。
其实,历代中原王朝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都采取了类似举措,分益州设梁州。
但分设梁州并不合时宜,因为有大巴山阻遏,使得汉中郡与其他郡县交流几近于无。
这样一来,梁州等于只辖汉中一地,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
反倒不如像宋繇说得那样,将汉中划归雍州,将蜀地设为益州一个大州。
当新益州、雍州州郡划分商议妥当后,卫朔便提出迁蜀地豪强北上。
迁地方豪强至京城,是古代官府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
益州这个地方太封闭,与外界交流太少,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卫朔提出迁蜀中豪强北上,除了预防有人闹事外,也是方便治理蜀地。
毕竟有地方豪强在,官府想要推行什么政策都不方便。
“只是该以什么名义迁?总不能强迁吧?”
“强迁?若是引发动乱呢?”
“可若不用强,那些豪强又岂会乖乖听话?”
正当众人议论不休时,却见韦道福从外面匆匆而入,口中喊道:“大王,蜀中急报!”
这一声喊,顿吸引了所有人注意。
众人眉头微皱,心中隐隐有一丝不详预感。
果然,只见雍王打开急报扫了一眼后,顿时脸色变得铁青。
“哼!看来我等担忧不无道理,蜀地才刚被平定,便还有人敢顶风作案。”
“主公发生了何事?”
“数日前,蜀中氐人渠帅侯产德据涪城造反,不过已被买德平定。”
“为了彻底稳定蜀地,买德已开始着手清洗蜀中豪强与胡虏渠帅。”
“主公,这不正好可借机迁蜀中豪强北上?”
“没错!孤也是这么想的。”
“体业,你马上以内阁名义行文蜀中,让买德将蜀中豪强迁来长安。”
“诺!臣遵命。”
“眼下新长安建成在即,加上咸阳、霸城、长安旧城等几座卫星城,急需人口填充。”
“把蜀中豪强迁来,既可稳定蜀地局势,又能繁荣长安,可谓一举两得。”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各地河西军轮番出动,将蜀中上百豪强世家、胡虏渠帅强迁长安。
等他们离开后,王买德立即派人收缴其部曲与田产。
与此同时,益州刺史董方、郡守冯跋等各级官吏抵达蜀地,开始着手推行均田制。
此后,川蜀渐渐稳定下来,并最终大治,成为河西稳定大后方之一。
第566章 又见高湖()
p
随着寒冬腊月来临,天气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冷。
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令人难以忍受。
大部分百姓纷纷躲进家中,使得大街小巷变得格外安静。、
这天中午,十几名骑马之人从东门进入了长安城。
为首之人是个中年男子,此人身材挺拔,气质飘逸,正是渤海人高湖。
此次高湖南下长安,除了奉慕容会之令向河西求援外,也有为高家寻退路之意。
当初,后燕参合陂大败时,渤海高氏就面临着一次选择。
只不过当时河西还没拿下关中、也没在邺城打败魏国,高家对投靠河西不甚热情。
除了高湖一力坚持外,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