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57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57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陶元亮此人虽然才华甚高,然不通世情,难以在官场中立足。”

    “属下一直想不通,主公为何费尽心机将其弄到河西来?”

    对于这个问题,刘穆之已经思考了一路,中间也跟崔宏交流过,可越交流越糊涂。

    “道和,有一点你说对啦,朔的确没有让陶元亮做官之意。”

    “然此人颇几分风骨,为人刚直,又不畏权贵,向来视功名为粪土。”

    “这类人虽然混不好官场,却能很好地成为民意代言人。”

    “民意代言人?此言何意?”

    卫朔这样一说,登时引起崔宏、宋繇、刘穆之三人注意,全竖起耳朵认真倾听。

    “朔打算在河西筹建一家报馆,所谓报馆即按期刊登一些时事消息,其内容既可以是民生时政,也可是生活趣闻,总之包罗万象,跟前汉邸报差不多,只是比邸报正规得多。”

    “还有一点与邸报不同之处在于,报馆由普通人经营、所有,官府除了监督外,无权插手报馆正常营业。”

    “朔之所以建这样一家报馆,是觉得来自底层百姓的声音太弱小。”

    “眼下河西治下还只是四州,等将来收复关中、中原,乃至整个北方、天下,恐怕更不容易听到底层民众呼声。”

    “而有了报馆就不一样,起码除了官府外,民众又多了一种倾诉、表达意见的渠道。”

    “假若有豪强仗势欺人,而当地官府又官官相护时,普通百姓就可通过报馆来曝光,这样就有希望被上一级官府或者审查、督查部门看到,甚至被全天下人看到。”

    “尔等且说,这样一来,那些自以为天高皇帝远的贪官污吏们,还敢随便违法乱纪吗?”

    听了卫朔这一番话,宋繇、崔宏、刘穆之一下子全都目瞪口呆起来。

    他们能够想象,一旦报馆推广开来,必定会给各级官吏带上永远摆脱不掉的紧箍咒。

    “主公奇思妙想,臣等倍感钦佩,只待报馆开遍各地,河西吏治必将因此再上一台阶。”

    “是呀,如今距朔高昌起兵已足足过去七年,虽说平日里朔对吏治抓得很严,但再严厉也会有漏网之鱼。”

    “正好借助此次报馆筹建,对河西来一次大整顿。”

    “嗯,此时整顿正当其时,待整顿完毕,也到了东进收复关中之际。”

    “原来主公是要让陶元亮当这个报馆主事的。”刘穆之这才恍然大悟。

    “哈哈哈,这也算是人尽其才嘛。”对此,卫朔颇为自得。

    “恐怕也只有主公才能为陶元亮量身打造出报馆。”

    “不然他这一辈子除非隐居山林,做官只有死路一条。”

    “被右司马如此一说,在下也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元亮先生来了兴趣。”

    “哪还等什么?走吧,随朔一同去拜访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陶渊明。”

    一时兴起,卫朔不由说秃噜了嘴,把陶潜叫成了陶渊明。

    好在众人都没在意,也没人问他陶渊明是谁。

    “诸位,到了,这里便是陶潜家。”

    “我去叫门。”

    刘穆之觉得自己跟陶潜有一面之缘,遂主动上前敲门。

    吱呀!一声大门被人从里面打开,陶潜从院内走了出来。

    他抬头一瞧,见正是他日思夜盼得大都护,不由心头一喜。

    陶潜到了河西后,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极大优待,不但得了一处宅子,连几个孩子也进入学堂学习。

    可到目前为止卫朔还没告诉他,打算让他干什么。

    陶潜是个有原则的人,假若是朋友间相互遗赠,他还能接受。

    像卫朔这般,虽礼数周到却让他格外难受,甚至会感到有一种屈辱感。

    今见卫朔终于上门,他这心才算是放回肚子里,急忙热情地招呼众人进院子。

    “大都护来了,快快请进。”

    卫朔抬头一瞧,才愕然发现陶潜跟当初第一次见面时,似乎换了个人。

    嗯,应该说比那时更加有精气神,原本眉宇间萦绕着的忧愁已消失不见。

第257章 古有谤木() 
陶潜引领众人步入客厅,又亲手奉上茶水,刚坐下来就一脸急切地望着卫朔。

    如此一来,卫朔不由尴尬地摸摸鼻子,发出几声苦笑。

    “原本想着先坐下来喝口茶水,朔再与元亮先生细说详情,不料先生竟一刻也等不得。”

    “大都护莫怪在下唐突,实在是不把此事讲明白了,潜心难安啊。”

    卫朔微微颔首,以示理解,遂不再藏着掖着。

    “元亮先生,据闻你二十岁时就已出仕为官,断断续续在官场上呆了近八年,想必对官场了解很深?”

    “确如大都护所言,在下常年混迹于官场底层,十分清楚各种官场陋习。”

    “敢问元亮先生,以你之见,何种陋习扰民最大?”

    “非贪赃枉法莫属!”

    不知想到了什么,他情绪忽然激动起来,起身在大厅内来回踱步。

    也不知过了多久,陶潜才渐渐平复下来,眼神飘向远方,一段往事娓娓道来。

    “那年我才二十出头,刚刚出来做官,年轻气盛,一心想成为替民做主的好官。”

    “正好当时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妪到官府告状,告当地大族李家巧取豪夺。”

    “案情其实很简单,李家看上了老妪家田产,结果不但只给一点钱,还带一帮人强占了老妪家田产。”

    “老妪一家上前阻拦,谁知李家仗着人多势众,将其儿子、丈夫打了个半死,唯有老妪侥幸存活。”

    “案件是非本曲直分明,谁知到了官府手中,只因主审官接受了李家钱财贿赂,结果是非不分,硬生生污蔑老妪攀诬大族李家。”

    “最终老妪气愤不过,一头撞死在县府门前。”

    “那一幕在下终身难忘,也时时刻刻提醒我,当官一定要为民做主。”

    听陶潜讲述过往事,卫朔忍不住叹息一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啊。”

    “古往今来,贪官污吏乃天下最大毒瘤,英明如秦皇汉武也无法根除此顽疾。”

    这时,旁边宋繇也插言道:“古往今来,治国之道,首在治吏,然刷新吏治又何其难也?”

    “自古以来,治吏最狠者,非战国齐威王莫属!”

    “当年为整顿齐国吏治,齐威王不惜当众烹杀贪官污吏。”

    “结果呢?即便齐威王连续烹杀十五名亲信侍臣、十三名朝臣与地方官员,也不过维持齐国吏治清明一时,没过多久下面人依旧是贪赃枉法。”

    “可见,靠杀戮、严刑峻法无法根治吏治。”

    “难不成就没法治得了这群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陶潜似有满腔悲愤,无处宣泄。

    “不,元亮先生务忧,吏治虽是顽疾,却也不是不能根治。”

    “正如体业所言,严刑峻法只能收一时之效,想让官场清明,唯有从制度上下手。”

    后世朱元璋杀贪官杀得还少吗?结果呢?不照样没用!

    刚刚宋繇说齐威王是有史以来治贪官最狠者,那是因为他不曾听说过明太祖大名。

    在古代历朝历代,对贪污官员的打击力度来看,朱元璋绝对是最狠的。

    不但对贪污官员采取剥皮抽筋等极刑,而且在位期间更是杀了难以计数的贪官。

    与他相比,齐威王杀那点儿人,连根毛都算不上。

    但是,即便朱元璋杀再多贪官,其效果微乎其微。

    贪官们仍前赴后继的进行贪污,而且越杀越多!

    于是现代很多人把一切归咎于朱元璋太抠,给官员俸禄太低。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朱元璋把官员当牛做马,不但不给大家吃香的喝辣的,甚至连草不给吃。

    没得办法,为了不被饿死,大家只好靠贪污来过活。

    甚至,有的人还拿海瑞吃不起肉来证明这一观点。

    那么大明朝官员俸禄是不是真的很低?低得官员只能靠贪污来养活自己?

    其实大明朝官员俸禄低不低,要看什么年代。

    明初的银子价格,与明代中晚期,即海瑞时代没有可比性。

    明朝初年,当时中原受蒙古人近百年的盘剥,地广人稀,银子价格和粮食价格都贵得离谱。

    当时上好的农田,每亩大概卖银一两。

    也就是一个县官如果不贪污,光凭工资,每年的收益是六十亩地(县官履任不可带家属,他的伙食,按当时规定是地方报销)。

    六十亩地,对于毕生目标为“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农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可见俸禄低绝不能成为贪污的理由,而这也是卫朔极度反感高薪养廉的原因。

    对于底层庶民而言,当官一年的收入,已经够他赚一辈子。

    当然了,卫朔虽不欣赏高薪养廉,同样也不推崇严刑峻法。

    “从制度上如何下手?”陶潜、刘穆之、宋繇三人皆不解地看向卫朔。

    “诸位可知,当年为了整顿吏治,齐威王除了烹杀贪官外,还推行了什么法令?”

    “许民诽谤令?”刘穆之率先反应过来。

    “然也!”

    “根据《许民诽谤令》,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谤木。”

    “这种谤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

    “一旦谤木写满,便有吏员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所谓谤木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评点官员,抨击时政,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

    历史上齐威王的这一道《许民诽谤令》,的确是广开言路的旷古创举!

    它大大激扬了齐国的民气,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国王进言。

    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万民督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到五年时间,齐国已是生机勃勃,百业兴旺,文明昌盛,隐隐成为与霸主魏国并驾齐驱的第一流大国。

    当时齐国,朝堂大臣有驺忌、田忌、邹衍、晏舛、段干朋等名臣名将,地方大臣更是清明勤政人才济济。

    事实上,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从“许民诽谤”开始的。

    但在齐威王死后,“谤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

    后来便越来越高,经过千百年演变,“谤木”竟然变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华表。

    而“诽谤”一词,竟也演变为恶意攻击的专用词。

    历史真是万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大都护,你准备效仿齐威王么?可这跟潜有何关系?总不会让在下负责收集谤木吧?”

    原本陶潜还以为来到河西会受到重用,今日一听卫朔所言,不由大失所望。

    卫朔不理失望地陶潜,而是反问道:“平头百姓为何总受不法官员迫害?”

    “贪官污吏横行,致使权贵犯法无罪,而庶民百姓无处伸冤。”

    “百姓与官府相比,永远是弱势一方,如此民间才会有民不与官斗之说。”

    “哼,什么民不与官斗?不过是一种无奈地妥协罢了。”

    “假如,朔是说假如……假如庶民百姓掌握了一定话语权,当官的还敢明目张胆地欺负百姓吗?”

    “大都护此言何意?难不成您也要推出谤木?让百姓在借此告状?”

    这时,卫朔没再继续绕弯子,端起茶盏轻缀一口香茗,直接表明了来意。

    “谤木略显不足,朔有其他打算。”

    “元亮先生,今日朔冒昧前来,专为请先生出山,筹建报馆。”

    “筹建报馆?何为报馆?”

    “报馆乃发行报纸所在,报纸代表民意,是庶民百姓手中的话语权。”

    “今日朔前来正是请先生出山,主持即将开业的报馆,专门为民请命,不知先生敢不敢接下这幅担子。”

    “有何不敢的?只是在下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报纸?”

第258章 今有报纸() 
“自古以来,为民伸冤者,多是敢于得罪权贵而为民请命的名臣。”

    “然穷翻史书像这样的清官、重臣又有几人?”

    “更令人愤恨难平的是,这些名臣在得罪了权贵之后,鲜有能全身而退者?”

    “与其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名臣清官,不如让民众掌握自己命运。”

    “庶民若想维护自家权利,必须要有直抒胸臆之处,且还要有人敢为庶民说话!”

    “百姓受了委屈,可通过报馆揭露违法乱纪的官员,以引起舆论关注。”

    “有了舆论关注,才会对违法乱纪的官员形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