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63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263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做就做,鲍鸿当即安排接见那几位,也就在命令吩咐下去的时候,鲍鸿又得到了新的消息,更早之前乱入的那两个武力满值的神将也已经赶到军中见过他们的亲族了,鲍鸿自是不会少了接见他们。

    一众灯谜奖励武将加上前来投靠杨再兴等人的杨大眼和投靠夏书湮的夏鲁奇汇聚一堂,当然,原本的那些文武自是也有一部分跑过来凑热闹了。毕竟,按照鲍鸿见人的惯例,每次都是少不了演武论道之类,总还是要有人来镇场子的,不然这个论道就有点逊了。新人过来,总是要压一压的,省的人家以为他最厉害,这边只能靠他。

    所以说,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还没等人到齐坐定,系统爆表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系统修正的关系,奖励的名将里面倒是没有四维满值的人物,爆表的自然就是那两个武力满值的神将了。

    虽然只是拿着普通武器,不过按照设定来说,普通武器也是有一点武力的加成的,所以对满值武将来说,拿着普通武器就足以爆表了。

    鲍鸿也就乘着人还没到齐之前先听系统说一下乱入的人物。

    “乱入第一名武将——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统率96,武力98,智力78,政治60。”

    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鲍鸿点点头,按照系统的意思,乘着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是要把乱入的人拉到自己这边的,常十万这个级别的名将,基本上已经足够让鲍鸿笑出来了。

    “乱入第二名武将——南宋名将,中兴四将之韩世忠,统率94,武力97,智力82,政治70。”

    韩世忠字良臣,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韩世忠不用多说,历史上也是数得上的名将,更何况岳飞演义小说那么多,韩世忠经常能够蹭到一点主角光环,哪怕是现在的属性也不一定没有成长的空间。

    “乱入第三名武将——民间小说杨家将的先人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统率88,武力98,智力80,政治60。”

    金刀杨会之子,是大宋杨家将的先人,金刀令公杨继业之父。妻金玉荣。杨衮生于乱世的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民间传说和书中有“杨衮大战李存孝”、“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真杨衮义收假杨衮”、“火山王战败辽太宗”等故事,很富有传奇性。

    作为杨家将的先人,本身就富有很强烈的传奇性、演义性,作为演义人物,乃至是小说主角,是古典小说之中少见的升级类小说主角,实力变化很大。

    这一点是古代小说里面非常少见的,古代小说对于个人能力的设定虽然有名师出高徒之类的各种设定,但要说描写武将各种升级,武力不断提升的,基本上还是从现代武侠、仙侠开始的套路,到了现在网络小说升级流换地图已经成了经典,火山王的故事可以说是古典小说之中很罕见的。

    火山王杨衮的实力变化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学了一部分家传金刀,同时有夏书棋隐姓埋名传授的一部分枪法,基本上算得上是初出茅庐的高手,武功底子在那,但是却不够精深,更不用说是经验丰富了,这个时候最多也就相当于世二流水平,最多准一流的武将罢了。

    初出茅庐却以为天下无敌,去单挑李存孝,分分钟被教做人,然后遇到了师兄高继思,继续精研枪法,同时更遇到了岳父,联系金锤等等,一番深造基本上达到了一流武将的前列,所以能够扶汉灭辽、合围王彦章等。

    至于说大后期,奔走天下,各处学艺,融汇诸多枪术,最终杨家枪大成,那基本上就是武道宗师境界,按照某些说法,什么陆地神仙,破碎虚空之类也不是不能吹吹。

    不过,这个乱入出来的杨衮虽然武力也不差,但是这个98的武力来看,也就差不多是关张那种水准,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和三英战吕布性质上也就差别不大,老王也许本质上要比吕布猛一点,但是七个比他次一级的猛将围殴弄死他也是很正常的。

    这么看来,这个杨衮差不多就是中期阶段。总的来说其实倒是不亏,还属于那种潜力比较旺盛的阶段,虽然说后期融汇百家枪法大成,那也不过是五代那个阶段的百家枪法而已,到现在这个大世上,融汇百家枪法的成效必然更好,这么算还是赚的多了。

第279章 防风氏!!!() 
“乱入第四名武将——中唐中兴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统率95,武力92,智力95,政治87。”

    郭子仪,中国唐朝名将。华州人。天宝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被德宗李适尊为“尚父”。郭子仪相貌英俊,身材魁梧,为人果敢,公正无私。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当然,正如前面候选人名单里面说过,郭家的枪法也是出了名的,当然是演义里面。《月唐演义》中,郭子仪为主要角色,经典桥段有“大闹学士府”、“开弓降魔兽”、“抢桃千斤链”、“走马射金钱”、“鞭打安禄山”、“枪挑铁天柱”等。

    讲道理,月唐神话味比说唐三传都要浓郁的多,所以说郭子仪虽然在书中凶残无比,但是最终出来的人物还是比较现实的。

    不过话说回来,从这里的属性来看,郭子仪的能力虽然说是收拾大唐山河,力挽狂澜于即倒,只手补裂天,但是相较于那些更加凶残的破百变态或者超一流的那些人来说,还是要逊色一点的。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文武双全的大能,尤其是在忠诚度等方面都绝对完美的人才,也是全史之中都不可多得的。

    “乱入第五名武将——隋朝戍守敦煌猛将敦煌戍主,统率982,武力100,智力70,政治62。”

    敦煌戍主是隋代驻守敦煌一地的长官。当时驻守某地的长官被叫做戍主。具有优良的武勇素质。与史万岁齐名,史万岁则被称为敦煌戍卒。

    根据《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的记载:隋代名将史万岁因大将军尔朱勣谋反被杀而受到牵连,发配敦煌做戍卒。敦煌戍主非常勇猛,常常单独一人骑马深入突厥部落中,掠夺羊马,总是有大收获。突厥无论多少人,没有敢抵挡他的。因此戍主非常自负,经常辱骂史万岁。史万岁很不悦,于是自言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驰射,见果有功底,笑着说:“你肯定行的。”史万岁请求骑马带弓,也入突厥部落中掠夺羊马,很快也抢获大批牲畜回营。敦煌戍主这才改变了对史万岁的态度,常与他同行,深入突厥境数百里,名振北夷。

    这样一位有能力的人物,历史上却没有记载下他的姓名,实在是非常可惜。

    “乱入第六名武将——东晋名将,北府军缔造者谢玄,统率96,武力72,智力94,政治90。”

    谢玄字幼度,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谢玄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谢玄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南北二玄”,为时人所称美。

    谢玄文武兼备,立志挽救危亡,以图恢复。他创建的“北府兵”,能征善战,特别能吃苦耐劳,成为东晋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军阵严整,使秦主望而生畏,可见其强。

    唐宋武庙,十七史百将传等都有其名。

    “前朝乱入第一名武将——禹王共主时期诸侯王防风氏,统率85,武力100,智力65,政治60。”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或部落名,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

    这是典籍中所载的两则关于禹杀防风氏与防风氏为什么被杀的史料。禹杀防风氏载于《国语·鲁语》,其大意是:从前禹发通知要求各地的诸侯到会稽山和他见面,防风氏较其他首领后到,禹便杀了他并且戮其尸体。对于禹为什么要杀防风氏,《史记·夏本纪》关于禹和会稽山名由来的史料值得注意,它说:从虞、夏时起,贡赋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有人说禹在江南会合诸侯、考查他们的政绩时死,并随后葬于此处,会稽即由此而来。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

    讲道理,《国语》、《史记》、《竹书》等等一系列的还算是靠谱的史籍都记载了这个事件,这个东西不说是完完全全的以其所描述的形式存在,至少也是有一些事实原型的历史事件。

    当然,鲍鸿不是专家人物,也没有什么考古研究的本事,这个东西只能说是纯粹的脑补,谁也拿不出证据来说话。

    不过,说这些都是浮云,反正系统都已经把人家整出来了,你再说那些有什么意义。

第280章 欢兜! 黄神!() 
“前朝乱入第二名武将——陶唐时期大臣,四罪之一欢兜,统率88,武力96,智力65,政治55。”

    驩兜,又作欢兜或驩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传说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当地山上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

    驩兜,起源于中原地带。曾加入过炎黄部落联盟和华夏联盟。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山海经》等古籍记载中。都称驩头出于黄帝系。他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部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大多过着半游牧、半采集和半农耕的生活。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不断威胁着原始人们的生存。在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为了寻找赖以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