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52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252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山泊中,朝廷命官不少。许多朝廷命官之所以上梁山,是因为战败被擒捉而归顺的。在这种大气候下,魏定国的上梁山,就显出有几分光彩来。魏定国与单廷圭一样,都在凌州当团练使,战时需要,担负起剿灭梁山泊的重任,与梁山交战,首战告捷,擒捉了宣赞,郝思文,后与关胜对阵,颇有威风:“凌州阵内,早飞出五百大兵,穿,绛衣,手执火器,前后拥出有五十辆火车,车上都满装芦苇引火之物。军人背上,各拴铁葫芦一个,内藏硫黄焰硝,五色烟药,一齐点着,飞抢出来。人近人倒,马过马伤。关胜军马四散奔走,退四十余里扎住。”这位圣火将军,倒真有几分了!后因凌州失陷,魏定国奔中陵县屯驻,先是“同仁”单廷圭去劝,再是关胜亲自去请,魏定国方才归依梁山,真所谓不亢不卑,颇有几分光彩。

    客观地说,魏定国的这种光彩,其实又是他的不光彩。上梁山的官员,大多是被擒后无可奈何地投降,不然只有死路一条,而魏定国所处的环境却不是这样。他还有自已的城池,还有自已的有生力量,完全可以为国家继续作贡献,为何要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凭意气凭感情投降呢!

    不管怎么说,魏定国凭借自己的才华击退关胜的百万大军,真是了不得。魏定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勇猛将军,魏定国的勇似关羽斩华雄,他的谋似诸葛亮七擒孟获。生活中魏定国风流潇洒,礼貌待人;魏定国勤学武艺,爽爽快快。魏定国原是凌州与单廷珪一起奉旨攻打梁山。尚未出征,就被关胜围在凌州城里,后退无路归顺了梁山。他与单廷珪号称“水火二将”,排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八位。

    “乱入第五名武将——水泊梁山行文走檄调兵遣将,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统率62,武力70,智力82,政治77。”

    《水浒传》里号称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书中当时著名书法家,善写当时苏、黄、米、蔡四种字体,济州人氏。宋江被捉到江州,吴用献计让戴宗请圣手书生萧让和善刻金石印记的玉臂匠金大坚到梁山伪造蔡京的文书,以救宋江。是梁山第四十六条好汉,星号地文星,职务为行文走檄调兵遣将。征方腊前被蔡京留住。结局在蔡太师府中受职,作门馆先生。

    宋江在江州被黄文炳、蔡得章二人陷害,将被处死,但禀报蔡京的书信中途被梁山截获,吴用因此献计,伪造蔡京回信,使宋江被押往东京,梁山便可派人中途夺下。萧让因为善于模仿各家字迹,又与吴用相识,因此与善于金大坚一同被吴用派戴宗骗上梁山。第二天,两人家眷也被接上山,从此,萧、金二人便“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

    攻取祝家庄时,吴用定计让孙立到祝家庄卧底,萧让因此制作了伪文书。

    最后祝家庄被攻破,萧让又假装知府诱使李应、杜兴二人上山。

    大聚义萧让负责抄录了天书,天书记录他的星号为地文星,梁山上排名四十六位。职务是行文走檄调兵遣将。

    大聚义后,梁山三败高太尉,并将其生擒,高俅答应为梁山招安出力,宋江便送萧让、乐和陪同高俅面见圣上,但吴用看出高俅是个转眼忘恩之人,果不其然,萧让、乐和被高俅软禁了,于是让戴宗将二人救出。

    梁山受招安后,攻打辽国、田虎、王庆时,萧让一直在队伍之中。其中辽国政权通过贿赂蔡京、童贯等人,向宋朝投降之后,征辽的梁山军马只得停战,回师之时,宋江命金大坚、萧让和随军石匠们在“永清县东一十五里茅山之下“立碑记事。征田虎、王庆后也有类似举动。

    在大多数时候,萧让都随军在后方做文职工作,但是在征王庆时,贼将季三思、倪慑奇袭宛州,宛州守将只有宣赞、郝思文,老弱一万,以及陈观、侯蒙、罗戬等文官。萧让摆出空城计,季三思、倪慑大乱,宣赞、郝思文趁机杀出,击败敌军。

    “乱入第五名武将——水泊梁山定功罪赏罚军政司总管

    ,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统率52,武力62,智力72,政治82。”

    裴宣本是京兆府的一个小官,人称“铁面孔目“,为人正直。因得罪了知府,被发配沙门岛。途经饮马川时,被邓飞、孟康救下,推举为饮马川寨主。戴宗、杨林在饮马川与裴宣相会后,裴宣等就归顺了梁山。裴宣在梁山做定功赏罚军政司官员,排座次时,为第四十七位好汉。一生专记人功过,铁面无私,威望高。受招安后,被授武奕郎兼都统领。

    梁山受招安后,裴宣随宋江南征北战,先后征讨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

    江南平定后,裴宣作为幸存偏将,被授为武奕郎、都统领,“管军管民,省院听调”。他不愿为官,便与杨林一同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而去。

    说实在的,整个梁山泊这个职务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压根没有意义的玩意。

    裴宣被任命为梁山泊定功赏罚军政司。对于梁山这样的团体来说,完全没意义。

    一是梁山泊并非法治社会,没有什么法律能够作为准绳可用。一切由宋江说了作数。宋江说对就对,说错就错。宋江的话就是律,裴宣按宋江的脸色办事,就是按法律办事,这道理是很简单的。

    若真以法治社会的眼光看,梁山泊就难得找出几件正确的事情来:宋江当头领,既不是遵晁盖的遗嘱,也没有经过民选;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样有关政治路线问题的大事,也没有开过头领大会讨论;梁山好汉排座次,则纯属用封建迷信手法欺骗群众,桩桩件件,哪件可以称得上是依法办事?

    既然没有什么法律可作赏罚依据,怎么能要求裴宣奖罚分明?裴宣对宋江的作法不提反对意见,就是尽职尽责,不得以尸位素餐论之。

第264章 伯益???() 
并没有意外的依旧是地煞的那几个,一个书法家也不知道会有啥效果,至于记录功劳簿的,更没啥好说的,正常的军队都有。

    “前朝乱入第一名武将,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伯邑考——统率75,武力66,智力82,政治80。”

    伯邑考虽然是演义人物,却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存在。

    《史记·三十世家·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

    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在伯邑考的十兄弟之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辅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周武王为继承人。

    史记上是说,姬发姬旦有能力,所以就上位了,但是关羽伯邑考之死,却是没有结论。

    一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

    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

    “前朝乱入第二名武将,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左相仲虺——统率90,武力63,智力95,政治100。”

    仲虺,姓任,又叫莱朱,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据说其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多年的的旱灾,。古时候形容雷鸣声为“虺虺“,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因为下雨时闪电就像一条条长蛇飞舞,于是他的父亲给儿子起名叫“虺“,并给他以赤蛇纹身。因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

    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伟业。

    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

    在国势力日益扩大的同时,夏王朝的統治正面临内外交困,难以维持的局面。成汤认为讨伐夏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工作。他首先建好自己的根据地,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亳邑,作为新的都城。同時他任命仲虺为左相,伊尹为相,极力争取附近众多小国的归服,进一步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並且制定了灭夏的方略。

    仲虺主张,先翦除夏的羽翼,使夏桀孤立无援,然后进军夏都,而成就大业。按照既定方针,商汤先后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对夏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又连续攻灭了韦、顾、昆吾等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汤灭夏,回师亳邑。诸候都来朝贺,表示臣服。成汤随之在景亳(今山东省曹县)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后,夏朝的残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汤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夺取天下,恐将来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乱。仲虺作为汤的重臣此时负起了应有之重任,他为了减少商王朝发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商王朝社会的长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诰》诏告天下。在诏告中,仲虺指出夏桀腐败的一生以及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扼要地记述了商汤的优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确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针,为商朝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恳切地告诫汤以及汤的子孙后代,应该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对商王朝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

    “前朝乱入第三名武将,夏禹时大臣,皋陶的儿子伯益——统率76,武力88,智力85,政治92。”

    伯益,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黄氏、江氏、赵氏、马氏、葛氏、裴氏与秦朝王室之祖,是黄帝第五代孙。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及三年丧满,伯益遂让于启,“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当然,禅让这种光伟正的事情,只能说是诸子美好的幻想,对于上古圣贤道德的推崇罢了,当不得真。

    关于伯益和夏启间的事,虽然也有“益于启位,启杀之”(《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的说法,但《战国策·燕策一》)和<;韩非子>;都记载了夏启与其友党曾攻打伯益、最后杀害伯益的事。《战国策·燕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