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34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234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古诗词版本的英雄集结模式了,自己赏析起来也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那么我我要说的是,却月阵这个谜底就是这其中一个典故的人物所创。”系统应道,“所以说,你还记得是哪几个典故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件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借用了孙权的典故。孙权以东吴弹丸之地与刘备联盟打垮了来自北方强大的曹操,保卫了国家。“风流”是指孙仲谋他们开创的丰功伟绩,只可惜,哪怕他曾多次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不过按照一般的认知来说,孙十万并不是一个将帅之才,更不用说什么创造阵型建立功勋的事情了,多次打败曹操南下纯粹也就是占着长江的天险多一点,纯粹阵战野战却并不值得称道,估计不会是说的他。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容实在是气势磅礴,让人忍不住心向往之。鲍鸿当初倒也略微看过一些刘裕的记载,不过毕竟是南北朝这个不怎么出名的时期,对于这些东西也就是一掠而过,也就了解他统一了格局分裂的南方之类的事情,并不是非常详尽,却也不知道他和却月阵有没有关联。

    “元嘉草草,封狼居前,赢得仓皇北顾。”也是用历史典故。元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兵。本想赢得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封土筑坛的大功,最后却落得一败涂地、仓皇逃命的下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就是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想抗金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万万不可草率从事。后来韩侂胃因为没有听取辛弃疾的建议,果然应了这个“仓皇北顾”的预言

    刘义隆这个典故,鲍鸿就更是完全一无所知了,不去多说。

    “佛狸洞下,一片神鸦社鼓。”回到现实,使辛弃疾揪心难捱。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词。老百姓是安于现状的,也是最容易忘却悲哀和耻辱的,当年拓跋焘一路追杀,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而现在佛狸祠下却香火很盛,“一片神鸦社鼓”。

    北魏拓跋氏,鲍鸿也就是勉强知道一些,真要让他说出点道道来,估计也是一头雾水。

    “凭谁问谦颇老矣,尚能饭否?”又是用典,张仪使用反间计让赵正派遣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将军去守长坪,使得四十万赵军被活埋,赵王悔悟,想再度起用廉颇,无奈奸臣当道。廉颇虽老而壮心未已,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终未被用而赵国日弱,国无可救。辛弃疾,在这首词末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书虽高,尚有余勇,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

    廉颇倒算是几个典故里面比较有知名度的一个了,除了孙权这个因为演义广为人知的人物之外,廉颇毕竟因为和几个成语、谚语故事有关,知名度也是很高的。

    不过,在鲍鸿看来,廉颇虽然也是一代名将,但是有没有那个脑子去开发阵势那就不好说了,暂且列入次一级考虑范围。

    那么现在最可能的主要是刘裕和拓拔焘,至于什么刘义隆那就完全不需要考虑了。

    “那就猜刘裕吧!”鲍鸿想了想,拓拔焘在词里面算是反派,系统既然提这首词应该还是刘裕的可能性更大吧!

    “宾果!蒙对喽!”系统笑道。

    说起来,刘裕那个时代距离现在也没多久,晋朝各种问题导致五胡乱华,刘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忙收拾这幅烂摊子的主力之一。

    当年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战后北方再度陷于分裂,战乱蜂起,南方东晋政权在侥幸的胜利面前并没有振作起来,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奢迷酒色,罢默贤臣,按人当道,使“晋政宽弛,纲纪不立,豪族陵纵,小民穷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不惹人注目的寒门庶族地主—刘裕“奋起寒微”,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了寒人掌权的局面。公元420年灭掉东晋,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政权。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两次北伐,消灭南燕、后秦,使南方出现了一百多年来没有过的统一。其子刘义隆继续刘裕的政策,终于出现了“元嘉之治”这个分裂时期的大治盛世。

    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其中以“却月阵”击败北魏精骑,就是刘裕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经过此战,“却月阵”威名大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一谈及如何“以步制骑”,必言“却月阵”。

    在战术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阵法的不足,大胆地将水军用于阵中,利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在战术指挥上,他采取弧形方式列阵,增加抵抗能力,又将弩、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杀伤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将几个兵种结合起来,协同作战,以水军为后援、以战车列阵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再以骑兵发起追击。刘裕部署周密,水路各军配合密切,谋略运用完美,战术使用得当,使强大的魏军铁骑无机可乘,处处被动,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

    “那么最后剩下那几个没猜到的你准备咋办?继续蒙呗!”系统笑道。

    “蒙啊,干嘛不蒙!”鲍鸿沉吟道,“孺子可教,似乎是说的师徒关系,那就猜李斯吧,不知道会不会是荀子说的?”

    “怒发冲冠,这个暴脾气的还有谁?项羽吗?”

    “经邦纬国,这个我猜萧何吧!”

    “ok!下面公布结果!”系统笑着确认收到鲍鸿的回复,“恭喜你,最后猜的都没对,同时更要恭喜你,除了最后猜的这几个,其他都是对滴!”

    “我去!这么多历史人物,我要是随便蒙就能蒙对才有鬼了呢!”鲍鸿不屑道,“先给我把那几个没猜对的答案公布下,看看结果会不会让我痛心疾首!”

    “呵呵(第一声)……”系统传来人渗人的冷笑,“很不幸的告诉你,听到第一个‘孺子可教’的答案,你就能痛心疾首的满地打滚!”

    “卧槽!你还别激我!我特么还不信了,什么人这么叼,还能刺激的我满地打滚?”鲍鸿怒道,还真就不服了,自己随便说说,你特么真以为老子能多痛心啊。

    “呵呵(再次第一声)……”系统再次冷笑,“我也不直接说,免得你惊吓过度,看看我给你准备的这道题的提示好了,看看你会不会心疼死!提示是‘三进履’。”

    “三晋吕?三晋我知道,就是三家分晋的赵魏韩嘛,吕什么鬼?吕布还是吕地?”鲍鸿疑惑道。

    “三进履,三,三次;进,进献,奉上,履,鞋子!就是三次送上鞋子给你穿上。”系统解释道,“也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和孺子可教是同一个故事,知名度可能是孺子可教更高,但是说起故事本身,一般人不会联想到孺子可教,只会记得三进履!”

    “等会!等会!”鲍鸿连忙打断道,“三次献上鞋子,我好像记得这个故事我小时候看到过,说的是说来着,让我想想!”

    “我记得好像也是类似那种尊师重道还是什么尊敬老人的故事来着?反正又是要穿鞋,又是要早晨起来赶去见面什么的,最后感受到那个同学的诚意,就教了他兵法什么的!”鲍鸿慢回忆着。

    “嗯嗯,半夜三更传授七十二变嘛!”系统表示万分赞同。

    “滚蛋!”鲍鸿骂道,“我记得是一个什么兵书来着,”

第275章 自创武将???() 
“《太公兵法》?《三韬六略》?似乎不是啊!”鲍鸿还在思索之中,总觉得就缺了那么一点灵光一闪。

    “《黄石公兵法》!”系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本来是像看看鲍鸿痛心疾首的模样的,结果这家伙压根连自己的提示都听不懂,实在是让他感觉抓狂,一点戏弄鲍鸿的成就感都没有。

    “《黄石公兵法》!”鲍鸿闻言一愣,脑海里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了上来,“不会是那个人吧?啊!啊!啊!我要反悔,你给我把张良还给我……”

    这下子鲍鸿彻底抓狂了,开什么玩笑?智力一系里面最顶级的一个大神,居然就这么从嘴里溜走了,要不要这么惊悚啊!

    张良在下邳的这段日子里,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完整地记叙了这个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不得不说,不管这个事情是真是假,但是古人对于这个事情却是非常重视的,法不轻传,尊师重道,必须要经过严苛的考验才能够传授技艺。

    毕竟古代不像是现代,信息大爆炸,想要知道什么很容易就能够搜索的到,那个时候很多的东西就算不是口口相传,也不是广为流传为大众所知的,再怎么也是家传的玩意。

    尤其是三国那会纸张质量不咋的,很多东西没法铺开来,更不用说还没有标点符号,没有人教授根本就看不懂什么,甚至断句不对还可能出现南辕北辙,截然相反的情况。

    就好像系统刚刚提到的三更半夜传授七十二变,很多人看来猴子不知好歹,不通教化,菩提老祖要教他这个那个他都不接受,另外就是各种阴谋论解读,猴子是补天石啊,身份非凡啊,菩提老祖通过他去算计天庭,促使佛家东渡之类的。

    事实上,从求学的过程来看,换个角度却能够看出非常弥足珍贵的闪光点。

    也就是小说里所谓的‘道心’,虽然小说说的玄乎,但是不可否认,道心这个东西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菩提祖师本身登坛讲道就已经不是一般的东西了,否则也不会让猴子听的眉开眼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