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92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192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湘、鄂、川、滇、黔、粤、桂等中国西南地区,因开发比较晚,自古以来被称为烟瘴之地。所谓“烟瘴”,即“瘴气”,旧时我国西南边远的地方,因人烟稀少,树木杂草丛生,加上气候炎热,山林间常常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南方气候的无常,毒气对于人体有害,特别是春夏冷暖之交的瘴气摄人魂魄。在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状况下,几乎就等于死亡。古人通常指称西南地区未经开发有“瘴气”的地方为“烟瘴之地”,人们往往视前往该地方为畏途。

    东北,主要是指今天黑龙江、吉林、辽宁东三省所在地方。东三省冬季气温大都在零度以下,最冷之时还要达到零下几十度,与其他流放地区相比,东北是真正的苦寒之地。

    东北很早就有流人的足迹。相传,舜时流放“四凶”,将共工放逐至幽州。据《周礼·职方》云:“东北曰幽州”,可见,共工放逐之地与东北地区有着某种联系。但这属于传说故事,未必可信。东北真正作为流放地,据可靠记载,还是在汉代。那已经是东北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控制之后了。

    西汉时,汉武帝征服了朝鲜半岛的卫氏王朝,在该地设立四郡,同时在东北地区新设沧海郡,从而把东北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之后,东北一直作为历代统治惩罚罪人的流放之地。

    至于诸岛,所谓海南岛,沙门岛之类的暂时并没有记载,最南方的那边流放之地其实就是交州那边。

    但是话说回来了,流放地点的选择,也大致以偏荒之地或帝国新近征服的地方为主。

    而在某些时候,尤其是汉末这个事情,很多皇帝早就没有各种磨砺培养,都是从小被外戚之类的带大,培养教育和西汉简直没法比,在见识方面甚至可以说有些想当然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们眼里皇帝不出门,外面的事情可以说靠想象去了解。这样一来,怎么可能了解世界的情况呢?

    北方河套平原倒是还好,至少汉帝知道那地方的重要性,前面的几个汉帝也已经逐渐开始开发那个好地方了,却是不去多说。

    所谓交州之类其实现代人大家都知道,江南水乡,肥沃的土地一年两熟不过是轻而易举。当然,南方开发是个问题,不过至少不是想象中的不毛之地。

    至于西域和益州山岭里面自然不用多说,那地方看起来不咋样,但是如果能够越过去,所谓的身毒也就是现在的古印度,妥妥的称得上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当然,这个就太远了,不去多说。

    不管怎么说,那几个流放之地其实真要混的好的话,也是大有可为的。

    “然后是禽滑釐,这家伙就给你算了,毕竟是弟子级别的,相对要弱一点!”系统笑道。

    “哦,也不错,就是不知道墨子的那些黑科技到底是不是真的。”鲍鸿点点头,对于系统的安排也比较满意。

    至于墨子的什么纸鸢、强弩之类的黑科技,有人说仅仅是风筝之类的玩意,但也有人说是高级的机械器具,究竟是不是,鲍鸿也是拭目以待。

    “蔡伦,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还是洛阳那个万能的安置所!”

    “欧冶子,就蹲在那什么湛卢山吧。”

    “湛卢山……”鲍鸿也是无言以对,传说那鬼地方铜材很高级,甚至可能还有地心火山之类的玩意,所以欧冶子才会在那里锻造湛卢剑。

    “邱处机,植入身份为游方道士,不属于五斗米或太平道派系。”

    “这个可以有!”鲍鸿点点头,“我们家的公孙胜毕竟是半吊子,对针对黄巾的反洗脑虽然勉强能够进行,但是自己家的体系没有成型,宣传效果终究要差一点。”

    “那也没用,反正没落到你手里!”系统笑道,“接下来吴道子,这家伙的作用我就不清楚了,直接扔洛阳吧!”

    “陶弘景,植入身份为陶谦族侄,目前在军中辅佐陶谦。”

    作为老牌的诸侯,陶谦现在的实力可谓非同小可,而且现在的陶谦也不是六七年后的老骨头,现在正当年轻气壮,雄才伟略的时候,面对黄巾起义大展拳脚。

    “徐霞客,这个家伙就不用管了,谁知道他跑去哪旅游了!”

    “竺道生,植入身份为苦行僧,宣扬理论。”

    “葛洪,植入身份为左慈师弟。”

    “为啥会有左慈出现?”鲍鸿闻言,却是不明所以,这个莫名其妙的怎么左慈都跑出来了?(未完待续。)

第232章 结束() 
前面说过,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

    葛玄东汉道教天师。字孝先,被尊称为葛天师。为道教灵宝派祖师。《抱朴子·金丹篇》称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于合皂山(今江西樟树市境内)修道。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隐,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

    据说,吴嘉禾二年,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封“冲应真人“;南宋封“冲应孚佑真君“。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从汉魏之际的葛玄,经郑隐,至晋代葛洪,道教仙术经葛氏家族的发展,渐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神仙信仰开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仙术,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修道成仙的思想和具体方法,而不再只是装神弄鬼的骗人把戏。其二是某些天师教徒通过经典和仙术秘诀的传承,开始结成组织,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三张五斗米道的神仙道教派别。葛玄、葛洪这一派,被后人称为葛氏道或葛家道,他们对后来道教的继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东晋南朝时期道教中新出的灵宝一派,即托称葛玄为开派祖师。实际上葛家道的创始者是葛洪族孙葛巢甫,而其集大成者是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这一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重视斋直功德,劝善度人,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仪式。

    至于左慈,其实在史书方面的记载完全和葛洪他们必能比,完全是属于传说中的人物。

    当然也不是没有记载,左慈的记载完全是附带在戏弄曹老板那一段的内容。

    左慈左元放,东汉末方士,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

    左慈精通五经,晓房中术,也懂得占星术,从星象中预测出汉朝的气数将尽,国运衰落,天下将要大乱,就感叹地说:“在这乱世中,官位高的更难保自身,钱财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间的荣华富贵绝不能贪图啊!“于是左慈开始学道,对“奇门遁甲“也很精通,能够驱使鬼神,坐着变出美味佳肴。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炼道术,在一个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经》(三国演义中为《遁甲天书》),学会了使自己变化万端的方术,法术很多记也记不过来。

    东汉末年的曹操听说后,把左慈召了去,关在一个石屋里,派人监视,一年没给他饭吃,过了一年才把他放出来,见他仍是原来的模样。曹操认为世上的人没有不吃饭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饭,一定是妖邪的旁门左道,非要杀掉他。曹操一起杀左慈的念头,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请求放他一条老命,让他回家。曹操说:“为什么如此急着走呢?”左慈说:“你要杀我,所以我请求你放我走。”曹操说:“哪里哪里,我怎么会杀你呢。既然你有高洁的志向,我就不强留你了。”曹操为左慈设酒宴饯行,左慈说:“我就要远行了,请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当时天气很冷,酒正在火上浸着,左慈拔下头上的道簪搅和酒,片刻间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时墨溶入水中一样。一开始,曹操见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后再给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没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划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两半,两半中都有酒,相隔着好几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给了曹操。曹操不太高兴,没有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过来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杯子在房梁上悬空摇动,像一只鸟将向地上俯冲前的姿势,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抬头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来,但左慈也不见了。一打听,说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处,这一来曹操更想杀掉左慈,想试试左慈能不能逃过一死。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左慈钻进羊群中,追捕他的人分不清,就查羊的原数,果然多出了一只,知道左慈变成了羊。追捕的人就传达曹操的意思,说曹操只是想见见左慈,请左慈不要害怕。这时有一只大羊走上前跪着说:“你们看看我是不是呢?”追捕的人们互相说:“这个跪着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就想把这羊抓走。但这时所有的羊都跪下说:“你们看看我是不是呢?”这样一来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只羊是左慈了,只好作罢。后来有知道左慈去处的人密告给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

    其实并不是左慈不能隐遁脱逃,是故意要给曹操见识一下他的变化之术。于是左慈让抓他的人绑上投入监狱。典狱官打算拷问左慈,却发现屋里有个左慈,屋外也有个左慈,不知哪一个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后更加怀恨,就命令把左慈绑到刑场杀掉。左慈却突然在刑场上消失了。于是命令紧闭城门大肆搜捕。有些搜捕者说不认识左慈,官员就诉说左慈一只眼是瞎的,穿着青色葛布衣扎着葛布头巾,见到这样的人就抓。不一会儿,全城的人都变成了瞎一只眼穿青葛布衣扎葛巾的人,谁也无法分辨哪个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扩大搜捕的范围,只要抓住就杀掉。后来有人见到了左慈,就杀了献给曹操,曹操大喜,尸体运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再到杀左慈的地方找尸体,已经不见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玩意肯定是胡扯的,可是要知道那玩意可是正儿八经的写在《后汉书》的方术列传里面。

    “李冰,乱入到四川那边吧!”系统继续说道。

    蜀人崇奉李冰,尊为川主,所以这么安排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