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61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161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莸憾辈坑幸桓龊艽蟮呐豕凶鳌靶奥硖ü保率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书中记载道,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没有结婚,只有弟弟辅佐朝政。卑弥呼为王以来从来没有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但是狗奴国对魏帝的檄文却似乎并不在意。在长期的战争中,卑弥呼去世了。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

    公元三二六年,台与再度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此时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晋朝占据了主导地位。再往后,邪马台国就从中国的史书中失去了踪影。

    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一般认为是在九州岛说较有力,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倭国或邪马台国在日本列岛的九州岛的东北部。

    “也就是说,现在日本的本土势力就是这个鬼?”鲍鸿笑着询问道。

    “你以为?”系统疑惑道,“你不会认为三国游戏里面那个什么都是编的吧?”

    “好吧!你厉害!我文盲……”鲍鸿无奈道,“直接乱入吧,我看看你要怎么作!”

    “独孤信植入身份为乌桓勇士。”

    “赵鼎植入身份为大汉地方官吏。”

    “孙恩植入身份为刚刚航行到日本岛的海盗。”

    “汪直植入身份为孙恩同伙。”

    “阁应元植入身份为大汉地方官吏。”

    “冯锡范植入身份为交州地方土人。”

    “徐福、卢生乱入到日本。”

    “夫概乱入到扶余。”

    系统完成乱入的安排,鲍鸿感觉和自己猜想的差不多,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己这边居然又没轮到。

    “对了,宇文成都他们已经被带过来,进入检测范围,所以这个也发生爆表了!”系统继续说道。

    “所以呢?”鲍鸿冷笑道,“你这次给日本、朝鲜送人来没够,还要继续下去吗?”

    “怎么?你不服吗?”系统冷笑道,“那就不多说了,下面直接说乱入名单了。”

    “哦!我知道宇文拿着普通武器是101,就不要多了!”

    “乱入第一名武将,《水浒传》人物,太湖四杰。”

    “太湖四杰”。原居住于太湖榆柳庄。在宋江征方腊时,李俊在太湖结识并结义为兄弟。他帮宋江破了苏州城后,告辞回太湖。后与李俊等人一同出海,协助李俊称雄暹罗国。

    费保与倪云、卜青、狄成等四条好汉,原来都在绿林丛中讨衣吃饭,也就是做强盗。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由占山为王的强盗,在榆柳庄的地方,变成了水匪。

    因这榆柳庄四下里都是深港,非船莫能进,加上他们都是学得了水上功夫,故无人敢来侵扰。一日,混江龙李俊请命到太湖打探水路,带着童威、童猛并两个摇橹的水手,直奔太湖中去,渐进吴江,远见一派渔船。李俊假借买鱼,就靠近了渔船。李俊说要买大鲤鱼,渔家说:随我家里去卖与你。李俊等跟着渔家走进一庄门。那人一声咳嗽,七八条大汉,拿着挠钩,就把李俊等人捉进庄里,绑在桩木上。草厅上作着四条好汉。接下来的做法,与山寨里的强人一样,取心肝做醒酒汤。李俊在浔阳江也曾干过这类似的勾当,不想今日栽到同行手里,伤感之余,说出了自己深敢内疚的话:连累了童威、童猛兄弟。童威、童猛兄弟觉得死在这里也太冤枉了,埋没了大名。

    费保等虽是水匪,也特别敬重好义气的人物好汉,听了他们的对话,亲自割断了绳索,动问李俊大名。当李俊表明自己及童氏兄弟的姓名及身份后,费保等四人不但是纳头便拜,而且是齐齐跪下谢罪,,真是好汉惜好汉。虽说是水匪,但是义匪。他们之所以要捉李俊等人,是怕李俊等人是细作,是来探究虚实,要来破坏他们这块安静的乐土。

    李俊听了费保的介绍后,非常高兴,以为又为宋江哥哥招来了四位好汉,于是说:“随我去见俺先锋,都保你们做官,待收了方腊,朝廷升用。“谁知费保的回答,大出李俊的意料。费保说:“若是我四个要做官时,方腊手下,也得个统制,做了多时。所以不愿为官,只求快活。若是哥哥要我四人帮助时,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说保我做官时,其实不要。”

    费保这一番话,是很有见地的,不愿在方腊手下为官,是他们清楚方腊的造反前途渺茫,最终被灭是早晚的事情;不愿在朝廷为官,是他们目睹社会的贪腐黑暗;但他们又愿帮助宋江去征剿方腊,而且表示是不畏生死,他们这是尽义。他们是尽义而不尽忠的好汉,他们尽江湖之义,朋友之义,正义之义,而不尽朝廷之忠。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每个新兴的成王霸之业者,往往先是许以重诺,给以甜美,让你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打天下。等到天下太平,他坐上王位了,又怕你效仿他去夺取政权,于是就千方百计地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你的头上,让你见不到太平。梁山义军最后的归宿,如费保预料的一样,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费保建议:“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这就是要李俊抓住这个“兴“的时候,激流勇退,这即可以逃过“不许将军见太平“之难,又可另谋发展,迎来更“兴“之“兴“。

    费保等人,虽说是太湖上一水匪,他的名声远没有宋江大,见识没有卢俊义广,知识没有吴用高,但他的眼光,却比这些梁山领袖们看的都远、都透。李俊在此之前,还是执迷不悟,对消灭方腊后的去向是没有想法的。听了费保这一番话,恍然大悟,难怪他会“倒地便拜“,说出“重蒙教导,指引愚迷,十分全美“的话来。这不是客套,是肺腑之言,对李俊来说真是“指引愚迷“。所以他才发誓:等收伏方腊后,他便带着童威、童猛兄弟来投,“若负今日之言,天实厌之,非为男子也“。也正视因为费保为其“指引愚迷“,李俊才逃过被奸徒杀害的一劫,并且在海外得到更大的发展。

    李贽对这一段有如下评价:戴纱帽中,绝少人品,如费保四人不要做官,却有见识。李俊要宋江保他做官,特地当一件事与费保说,正不知费保听之,失声大笑也。人之知量不同如此。“在中国的历史上,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有能耐之人,实在不多。而正如费保所说:“不许将军见太平“的大领导,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已成定律。

    不过,这几个家伙在水浒传中并不是鲍鸿关注的重点,鲍鸿看水浒传的时候比较年轻,正是在看古惑仔之类的电视的时候,是以对于打打杀杀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至于说找退路,或者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之类的问题,却是还没到那个年龄段。反正等到以后,他就基本上没怎么回过头去翻看《水浒传》了。(未完待续。)

第198章 水军() 
“乱入第二名武将,湖广洞庭湖大圣天王杨幺——统率82,武力80,智力72,政治66。”

    南宋初,从钟相起事,因其在义军诸首领中年龄最幼,土语谓幼为幺,故呼杨幺。三月,钟相牺牲。杨幺联络龙阳之夏诚、杨钦、杨广及慈利陈寓信、松滋李合戎、澧阳英宣等数十名首领,继举义旗,集结8万起义将士,伐木为船,垒土成寨,坚持战斗。沿湖一带,寨栅林立,风帆栉次,农民军声威复振。

    立稳脚跟后,杨幺和钟相之子钟子仪等领导层渐渐背叛“等贵贱,均贫富”的宗旨,衣食住行无不穷奢极欲,连睡觉的床都要金玉镶嵌,部下士卒和治下百姓却困苦潦倒,以致于岳飞一来争相投附。杨幺不但自己享乐,更滥施兵威,焚烧无数宅院庙宇,滥杀官吏书生僧道,把滥杀无辜称为“行法”,将野蛮烧杀与反抗朝廷压迫混为一体,给洞庭湖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致民不聊生,直到岳飞平定杨幺军后才渐渐恢复元气。

    除此之外,知州刘愿得到被杨幺俘虏后设法逃回的宋军报告,得知杨幺已经与伪齐联盟,相约来年秋一起攻宋,此外尚有诸多证据指向双方勾结图谋倾覆南宋,杨幺已经成为“金兵,伪齐”之外的第三大祸患。南宋朝廷在屡次进攻失败之后,于1135年,派岳飞军队剿灭杨幺。岳飞根据杨幺不得人心的特点,采用困抚结合的方法,旬日之间,杨幺军将士争相归服,杨幺遂成擒。自此,南宋对抗金兵侵略中最大的内患被消除。

    “乱入第三名武将,高句丽第二十六任君主婴阳王高元——统率88,武力90,智力85,政治87。”

    高元,高句丽平原王的长子。荣留王之兄。

    566年,婴阳王被其父平原王封为世子。590年,平原王去世后,婴阳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婴阳王继位之时,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竞争加剧。隋朝统一中国后也正不断向外进行扩张。最初,婴阳王与隋朝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隋文帝高句丽王的册封。但与此同时,婴阳王也加强了与契丹和靺鞨的关系并继续了其父与隋朝的战争准备。

    598年,高句丽突袭辽东,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的战争。隋文帝发3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不敌,自称辽东粪土臣元。607年,隋炀帝发现高句丽与突厥联盟。导致隋炀帝612年,率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路同时进攻高句丽,相对于高句丽的损失,隋朝是损失惨重。为了延缓隋朝的进攻,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待之如初。

    隋炀帝继位,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

    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叛乱。炀帝大惊,不得不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以国内事变而结束。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高句丽从此再不敢不尊****,遂班师还朝。

    隋炀帝连年征重兵攻打高句丽引发隋末农民起义,间接导致618年隋朝的灭亡。同年,婴阳王去世,荣留王继位。

    “尼玛!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对手?我怎么完全不知道这号人?”鲍鸿听到系统的介绍,却是大吃一惊。三征高句丽的典故鲍鸿是耳熟能详,还真没有去考虑过这个对面的国君、统帅是什么人。

    高句丽是纪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也就是说,前面提及的濊貊和扶馀都是其中的人物。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