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43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143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历史进程,总是有能够代表知识分子良心的大儒出现。知识分子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所在,这句话并非虚言,然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野心家、权宦甚至是起义军首领都明白的,无论想要做成什么事情,都必然演变成,阻止其他人做其他事的强制行动。

    清流人的内部总是划分成,开通务实、勇于担当的一代名臣和不切实际的慷慨之徒,当然也是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分子的。而结局每次都是大规模的屠杀和冤狱。

    但是问题来了,对于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士人来说,以古圣贤阐明的善道规范自己的修为以及抗击现实中的恶势力,都是属于自我主动能够达成的目标。

    然而,这两条不过是表现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实现国泰民安的治世。

    如果仅仅是用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也还不至于祸国,糟糕的是一边用高标准要求他人,一边沽名钓誉。

    其实我认为道德标准这东西,定得太高反而无益,就像子贡赎人不取酬反而被孔子责备,认为阻人向善之路。脱离现实的标准只会让大多数人达不到甚至放弃,而这样一来,就能显得“清流”之人高出众人之上了。他们举着这套标准去死谏皇帝,去弹劾同僚,同时又呼朋结党,自我标榜,造成很坏的影响,完全是和实现国泰民安的治世这个终极目标背道而驰。

    一般的说法叫舍本逐末,更有甚者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确,表面上看起来,你的确是在驾车的,实际上来说,你特么驾着车朝反方向前进,还美其名曰驾车非常努力,甚至可以为了努力驾车而舍弃生命。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你努力了半天其实就是把整个国家往火坑里推而已。

    前面说的那批清流还算靠谱,三君那群人下野跑去颍川弄了个学堂,差点就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要不是曹老板自己懵逼了,急着要做什么魏王,顺便还坑死了荀彧,最终如何还不一定呢。

    但是越是到了汉末最终阶段,可以说是社会越来越浮夸,清流也越来越不靠谱。

    就说最耳熟能详的清流代表‘孔融让梨’吧。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介绍了孔融出名的3件事情:一,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门第高,是文化大族;二,孔融幼有奇才,“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而孔融偏偏要去“欲观其人”,他就对门人说是李膺的“通家”,并且一语惊人,被名士李膺评价为“高明必为伟器”;第三,他是个大孝子,救了张俭被官员察觉,与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刑,赢得了清名。这3件事后,孔融就出名了。

    孔融是清流派的领袖人物,所以,他始终要保持自己的清名,不愿与浊流派为伍。他认为黄巾军起义,主要是没有做好教育工作,于是就“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但在那个天下分崩离析的年代,他的这种做法未免有些滞后。为了保持清名,孔融在领兵打仗时就显得过分拘谨,往往不能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所以不能取得胜利。

    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成功。

    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范晔说孔融“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虽然孔融被袁谭围攻时显得很“大度”,“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但是“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终究有点讽刺意味。

    司马彪也说孔融“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政也”,说孔融虽然标榜儒家正统,可是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妙计良谋,只是爱虚名而已。

    唯一的政绩就是北海为相时期,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这纯粹就是靠各种乱七八糟的‘礼贤下士’刷出来的,真要说什么民生,恐怕很多地方官都能够做到。当然,搞学校这个,就要考他的名声带起来了。但是,总的来说,说他没有太多真材实料实在是没说错他。

    后来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按照传统的说法,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真要说起来,毕竟他作为清流名士,一心忠于汉室,所以在各个方面和曹老板唱反调。

    但是,即便是政治斗争也是要看头脑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唱反调就能够有用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一下子感到自己的人才还是紧缺,在陆地作战还可以,在水上作战根本不行,离收复江南、统一天下还比较远,于是就一方面整治水军,“作轻舟,治水军”,另一方面招揽人才。由于曹操出生寒门地主,属于浊流派,因此,要想招收像孔融之类的清流派人物比较困难,况且清流派已陷入了有其言无其功的境地,所以,曹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

    建安十七年,天子拜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八年,天子策命曹操为魏公,至此,曹操代汉的心情更加剧烈,可这个时候,马超在关西作乱影响曹操的统一大业一时又制止不了,于是又归根到人才的匮乏上,这才又发布了第二道求贤令。这两道求贤令的一个中心就是打破儒家道德取士的规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不管是品德好的还是品德坏的,都予以录用。

    而在曹操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情况下,以孔融、杨修、祢衡为领袖的清流派仍然我行我素,空论朝政,建立不出功勋,提不出良策妙计,当然为曹操看不起,而且他们还经常侮辱曹操,为曹操所杀,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说,孔融之死不光是纯粹的恶心曹操,和曹操不合作、和曹操有私怨,孔融之死,反映了汉末的品评人物已经落入了不能务实的深渊,好名成癖,通过品评人物已不能为朝廷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也表明了汉末清流派正统儒生,已经陷入了僵化的境地,不能权变,不能紧跟形势发展,已经不合时宜。

    而现在汉末的局势,十常侍或者外戚相对来说比曹老板要好上不少。而那些士人虽然经历王莽的挫折和丞相不断被杀的遭遇,依然没有停止对于人间政治的美好理想的追求。当此宦官横行不轨,天下怨声载道的东汉晚期,他们奋起抗争,诛杀并严惩不法的宦官子弟、亲族,以此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纯洁,为生民伸张正义。

    然而,即便是如此,连续两次党锢之祸,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果决的愤然而起,不顾个人‘骂名’,直接拿下这一切的根源,拨乱反正,荡涤污秽,靖平天下,也不能说霍光骂错了他们。(未完待续。)

第179章 时代适用性() 
当然,同样是作死,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说这些家伙都是为了刷名声的货色。

    同样的做一件事情,虽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有些时候,目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也不一定。

    就像经典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反派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做出这个事情,而包大人找到了正统太子,不也是没有让这个从小没有执政经验的家伙上位做皇帝嘛。不说做不到做得到,而是包大人压根就没这个想法。

    当然,从墓地上来说,包大人是怕这个从小在外面生长的家伙回来之后把朝政弄个一团糟,但是就结果来说,却是一样的。只是这个事情,人们解读的时候默认反派太强大,包大人无力回天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人家舍生忘死的去做事,哪怕是为了刷名声,也是值得称道的。至于说什么目的,那只能说无欲无求的圣人是很少的。

    就像党锢之祸的事情,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霍光的格局的。这些家伙号称清流,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严苛的要求,自然不愿意去触及权臣这个事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个是他们的能力不够强大,做不到拨乱反正,另一个则是思想太古板,不知变通。用包大人的话说,想要和奸臣斗,那就要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行。而他们这些人,号称清流,不与世同浊,坚决不用那等下三滥的手段。然后每次都被诬告陷害。

    所以说,既不能正面阳谋碾压,又不能侧面阴谋陷害,结果自然是败亡喽。

    “若是说汉帝不依仗宦官夺权,又该怎么做呢?”鲍鸿疑惑道,“难道纯粹的等待清流士人前来救驾?就好像汉初吕后时期那样?”

    “难道不是吗?”霍光冷笑道,“如果仅仅是外戚作乱,最不济又能到什么程度?只要人心在刘汉,外戚最多也就是得意一时而已,数不尽的有识之士自然会上来把外戚推下去!”

    “可是任用宦官之后,导致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也看到了!”霍光笑道。

    “当然,我也听说了,前面王氏外戚篡位,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最终结果如何?那什么光武帝还不是举着大汉的旗号复辟了。”霍光继续说道,“那个时候,人家只是在反新朝王,而不是反刘汉。可现在呢?”

    汉元帝驾崩后,西汉的第12任皇帝刘骜即位了,他就是西汉最荒淫无道、死于赵合德温柔乡中的汉成帝。有这样的政治废物当皇帝,王政君家族粉墨登场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氏集团”最后集汉朝的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将汉朝的“外戚专权”势力推向了顶端。

    王政君有个外侄叫王莽,王莽可谓是古人“伪君子”中的真正王者,他年轻时为人谦恭声名远播,甚得世人好评,到他凭借外戚关系位极人臣时,其狼子野心就暴露出来了。汉成帝死后,短短几年里汉朝又换了两位短命皇帝“哀帝、平帝”,公元5年,王莽干脆毒杀了汉平帝,自己当起了所谓的“摄皇帝”。“摄”毕竟还是代政,“摄”至公元8年,王莽开始代汉自立,成立“新朝”,西汉王朝就这样葬送在王氏外戚手上。

    “但是不管怎么说,外戚可能取而代之,而宦官却很几乎不可能有取而代之的机会吧!”鲍鸿沉声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帝依靠宦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屁个道理!”霍光不屑的骂道,“只要汉帝自己稍微精明一点,不那么废物,依靠士人掌握权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外戚、宦官还会相互抱团,相互之间密切合作。而士人党在为国尽忠方面或许会团结一致,但要说团结一致掀翻当前政权,完全没有忠臣义士,你觉得可能吗?”

    “……”这个时候,鲍鸿当然不能说,接下来的魏国,就是一群世家一起坑了曹魏,把世家代表司马家推了出来,最终……

    当然,这和曹老板唯才是举,不和清流党一起玩是有关系的。不过也是因为清流派看不起宦官背景的曹老板的关系。

    不过反过来说,系统说的也的确有道理。除了曹老板那一局,世家一起把曹魏黑了之外,汉朝整个历史上,士人基本上为国效力的是非常多的。

    就像汉末最大的两大家族之一的杨家。杨家和袁家这两家同为文化望族,但是杨修以及杨修之前的家主都没有一定中原之意,所以杨家一直是竭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当杨修发现曹操有代汉之心时,他就不与太祖合作,并且经常恃才放荡,不给曹操情面。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杨修也跑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中。但杨修到了曹营不但不出良谋,反而经常扰乱军心,这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原因;再则杨修参与曹植与曹丕的争斗,这是曹操杀他的另一个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