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26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126章

小说: 三国之群雄召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侩同,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前朝乱入第三名武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衍生出《管子》的管仲——统率88,武力70,智力95,政治100。”

    “诸葛的另一个偶像?”鲍鸿笑道,“要是我大管仲直接去田齐帮忙,会不会和诸葛开战啊?不过话说回来,齐桓公貌似是姜小白,是田代齐姜之前的齐王,管仲可能和田齐混不到一起吧?要不弄到我这里吧,我会让晏子他们好好接待管仲的!”

    “好啊,我可以考虑试试看啊!”系统笑道,“不过成功不成功可不一定啊。说不定到时候为了管仲的归属,把其他本来能抢过来的人也给丢了!”

    “…………”鲍鸿闻言,也是无力吐槽,系统这也太不靠谱了,到底是站在哪边的。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

    所以说,《管子》这本书定位本身就是争议,《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也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博。

    关于这个,前面也说过,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学术碰撞、发展、流传的地方,作为东道主的管仲自然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能够让其他人愿意在这里来交流,来撕逼。

    前面提到过几个非常著名的稷下学宫辩论议题,除了儒法两家根本理念争执的王霸之说外,还有不少单纯就是荀子和孟子的理念在相互撕逼。

    但是很明显能够发现,儒家这两位都是极端分子,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善就是恶。所以在分析他们争论的时候,就会提到另一个东西,那就是所谓管仲学派的观点。

    不管说是认为管仲作为东道主在和稀泥做和事佬也好,还是认为他们的观念足够先进,能够从辩证唯物的理论出来,二者兼得,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获得最好的发展。我们都不能否定,管仲以及他的管仲学派就是很好的把两者的观点融会贯通,吸收重整,把握其中的平衡点,加以实行。

    对于儒家的关电视这样,对于其他的各家内容也是如此,所以《管子》全书,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

    这个情况其实可以说是吕不韦的加强版。

    吕不韦是招揽门客给他写《吕氏春秋》,而管仲并不是招揽门客,而是拿出地方让人讨论,从中哪怕是作为记录者把东西记下来也好。

    从这点上来看,吕不韦就不够管仲那么大气磅礴。为相者,并不是讲究绝对掌控,要把所有人都纳入麾下。而是讲究的调和阴阳,调和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

    毕竟从另一方面来说,管仲受齐桓公委托,自由度比较大。而吕不韦一开始就受到嬴政的肘制,想要按照管仲那种模式去做是很困难的。始皇帝的性格大家都知道,让与他不同的理念畅所欲言?你在逗我吗?直接砍死你还差不多!

    现在管仲和吕不韦同时期出现,倒是要看看两人会如何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管子》之中也诨号了很多行军打仗的内容在其中,虽然更多的篇幅是以黄老思想或是法家治理天下为主,但是如果将之认为是兵法,把他爆表出来,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未完待续。)

第161章 初稿也有属性?() 
“好了,那么安排乱入吧!”鲍鸿笑道,“感觉每个人虽然有差距,但是都还不错。你给我多弄两个下来啊!”

    “急什么,还没完呢!”系统笑道,“还有一条周瑜、孙策快速成长!”

    “这一对好机油加速出场,这是给孙坚加强的节奏啊!”鲍鸿吐槽道,“我怎么感觉现在最危险的就是扬州吴越地区,特么简直就是噩梦级的副本啊!”

    “你暂时又不要去攻略吴越,激动啥!”系统笑道,“就让他们慢慢在那里消耗呗!”

    “懒得和你废话,赶紧乱入!”鲍鸿继续追问。

    “急啥,我又没说就孙武一个人爆表。”系统嘿嘿笑道。“扶苏持有《吕氏春秋》系统碎片,检测到李斯政治100,持有《百里子(初稿)》政治+1,系统碎片爆表!”

    “什么鬼?那个初稿是几个意思?为啥还有提升一点能力的道具?”鲍鸿见状,却是吃了一惊,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情况。

    “所谓《百里子》自然不用多说,就是秦相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政经验总结而成的作品!”系统解释道,“虽然说春秋战国又一个著书立作的高潮时期,但是百里奚还是属于比较早的那批,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所以最近摸清楚情况以后,就先把自己当年的执政经验总结下来,初步写成了这本《百里子》的初稿。因为没有定稿,所以请扶苏势力的另一个政治家李斯帮忙看看。因为这玩意属于半成品,所以效果只有这样子。”

    “…………”鲍鸿点点头,系统这么说倒是解释的通。

    就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个著书立作的狂潮来说,鲍鸿也是很清楚的。就像是现在的小说家一样,以前都是大才子玩的,现在大家在网上注册个号就能写。若是古代某些文人穿越过来,会发现很多网络作品丫的完全比不上自己的,自然就会忍不住动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下来。

    百里奚出现的比较早,那个时候,基本上之后号称‘圣人’的那些人才会著书立作。后面到了战国时期,相对来说门槛慢慢降低。很多人的能力其实并不如百里子,所以百里奚也是这样的心态,自然是迫不及待的开始著书立说。

    “话说回来,那个百里奚的政治是多少来着?我记得才九十多吧?李斯都100,百里奚这个是不是有点低了?”鲍鸿笑着追问道。

    “百里奚政治97!”系统笑道,“相对来说,那个时候的秦国毕竟地方比较小,小国寡民发展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到了李斯他们那个时候,统一六国的各种战后事宜都要处理,相对来说李斯的操作难度自然更加大一点。”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面对超级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

    但是,李斯也是谨慎一生,晚节不保。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方面,赵高的奸诈的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是李斯看错了胡亥。胡亥根本就没始皇帝的能耐,李斯如果选择做权臣,效果会好很多。可惜这家伙没看到这点,不像赵高一样把胡亥当傀儡,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说,在根本上的判断就错了,后面的斗争自然玩不过赵高。

    “说正事,下一轮爆表名单!”系统笑着说道。

    “乱入第一名武将,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房玄龄——统率56,武力58,智力98,政治100。”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

    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其实,这些评价都是浮云,100的政治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李二手下的这批人质量就是高!”鲍鸿笑道,“前面隋唐什么十八好汉,十三杰之类出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刷文臣了啊!”

    “乱入第二名武将,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苏绰——统率56,无路51,智力90,政治98。”

    苏绰,字令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

    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帐、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大统十一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最为后世称道。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诰》,痛斥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晚年,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绰素性俭朴,不置产业,家无余财。遇有贤才,竭力举荐,皆至高官。宇文泰允其出行时可预署空白印信,遇事先处分后禀告。死后泰为尊重其品德,从简安葬。

    “南北朝时期的能臣?”鲍鸿笑道,“那个时期实在是太不引人注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