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门栋梁 >

第96章

寒门栋梁-第96章

小说: 寒门栋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这只是大部分百姓的情况,此时是大明,佃户以及靠为奴为仆为生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北中卫村在礼县算是一个大村庄,村庄之中虽也有土坯垒就起来的房屋,但青砖大瓦房却是更多。在很多人家的院里都堆放着成堆的动物皮毛,有狐狸的、野兔的、狼虎之类的,更有罕见的貂皮。虽有很多的动物皮毛,但村里的空气却也并不污浊,显然那些皮毛是早已经过了晾晒加工处理。

    这个村庄里面显然大多数人都在从事着皮毛的生意。

    在后世,周致就听闻礼县是“皮毛之乡”,不成想早在此时的大明时期就有了雏形。

    刘禹的住宅在村子北边,作为礼县的读书世家,刘家自然是富庶大户。

    整个刘宅几乎占据了北中卫村的一半。

    此时过了中午,因为早已扫听到刘禹每日午后在学馆授学,周致和齐彦武两人就绕过了刘宅,直接奔刘宅东侧的学馆。

第184章 不期而遇() 
学馆是两排青砖瓦房,前面一排六间房屋全部打通,是刘禹授学讲课的所在。后面则是数间较小的房屋,是各地来的学子们住宿休息之所。

    房前屋后毫无规则的种植着垂柳,此时正是垂柳抽枝吐绿的季节,树上不时传出阵阵欢快的鸟鸣,很有些春天的气息。

    暖暖的阳光斜斜照在身上,周致感觉周身生出一股暖意,精神也为之舒朗了很多。周致暗暗叹道,在这安静的乡野之中,这里虽算不得美景,但恬静雅致,很有些书卷和大自然完美结合的味道,正是一个读书求学的好去处啊。

    周致脑海中旋即出现他后世读小学的地方。那是一所很普通的农村小学,一排教室,每间教室里都是书声琅琅或是有老师在耐心的高声讲解。那是一种特别让人怀念留恋的好地方、一段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眼前的刘家学馆俨然就有后世学校的雏形,此时周致站在院里,慢慢的体味着这里的美好。

    学馆中传出宛若洪钟般的声音,膛音甚是响亮,而且抑扬顿挫,让人听来不禁有种眼界顿时为之清明的感觉。不用问那正是刘禹在讲经授学。

    刘禹都七十岁了,还是这般健硕,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刘禹今日所讲的是《尚书》,周致听了一会儿便暗暗道,果然了得,刘大儒对《尚书》的很多见解显然非同一般,不是自己这样一个乡下自学的小子所能领悟到的,可谓高屋建瓴。看来这次来刘禹这里拜师求学是来的太对了。

    学馆的门紧紧闭着,因为天气还冷些,窗子也没有打开,透过格子窗,周致只能恍惚的看到里面的情形。

    很多学子正伸长脖子,聚精会神的听着。那份专注,俨然要比后世那些顽劣的小学生要认真太多。

    “哎呦!这不是周大案首吗?你也来这里读书啊?像你这样的大才子根本就不需要再来这里了吧?刘禹刘大儒哪里会比得过你呀?”周致正沉浸在刘禹精辟入理的讲解中的时候,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才扭头看过去。

    说话的人是杨金山。杨金山身后跟着一个身材稍瘦的书童,那书童生的面目白皙俊朗,似乎身上还带着一股文气。书童身后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裹,杨金山穿着新鲜,正不阴不阳的看着周致,嘴角带着一种讥讽的笑。

    没想到杨金山竟然也来了这里求学。

    在周致眼里,杨金山绝对是小角色。他本就对杨金山这样的人很是厌恶,此时听他这样说话,更是心头火起。

    齐彦武一直静静的站在周致身边,其实齐彦武早已发现了杨金山和他的书童,只不过他眼见周致正在静听,不便打扰而已。

    不过在这儿显然不是和杨金山斗气的地方,周致只好面色平淡的说道,“原来是杨金山啊,不期而遇啊!”

    此时的杨金山从嘴里挤出了两个字,“幸会!”

    而后他竟然慢慢走到了周致身前,高高扬起了脑袋,说道,“周致周大案首,刚才我不是说过了吗?你的才学甚高,不需来这里的。嘿嘿!周大案首,你我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吧?我总是想问你一件事情,你可一定要告诉我呐!

    我问你,县试之时你到底是如何抄袭的文章?从哪里抄袭来的?如何做的那般隐蔽,就是知县和知府都未能发现马脚,能否和我说知?”

    这家伙说话的声音很低,说完之后,脸上兀自浮现出讪笑,显然对周致很是轻蔑。

    其实杨金山早已知晓周致是自己做出的文章,单单是周致顺利通过知府大人彭泽的考较,就足见周致的才学匪浅。今日他还有此一问,显然嫉妒的厉害。

    再有,周致和齐彦武那日打了他,羞辱了他,他岂能忘了?早就寻思着要找周致的麻烦,寻回那日的场子。

    周致随口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说完,将头扭向一边,不再理会他。

    又一次受到周致的无限轻蔑,杨金山的面色陡然沉下来,怒道,“周致小子,本少爷怎么看你和本少爷说话总是不耐烦呢?难道你真不知本少爷是谁吗?

    哼!考了一个案首就很牛逼吗?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东西!说!今日你必须给本少爷说清楚!”

    也不知这家伙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火气,可能是因为这次来礼县求学,行走了一路十分辛苦,他心里万般腻烦吧!也可能是周致对他的轻蔑让他彻底无法忍受吧。

    总之他竟不由自主的揪住了周致的前襟。

    周致的长衫是娘亲周何氏在周致临来之时一针一线细心缝制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周致对这件长衫看的格外重。

    “你要做甚?”周致冷冷的一声。

    随后便高高扬起了膝盖,用力狠狠顶在杨金山的小腹上。

    上一次周致就是用这法子打的杨金山,今日又是此法,竟然还效果奇佳。

    呵呵!这只能说明杨金山是记吃不记打的蠢蛋了!

    只是这一下,杨金山就感小腹极痛,慌忙松开了揪住周致的手,双手急急的捧住小腹蹲身下去。与此同时,杨金山脸色在瞬间变得苍白,嘴唇也跟着哆嗦不停。

    他身后的书童起先一愣,而后突然怒道,“好你小子,敢打我家少爷,看我不打你!”

    他虽然还背着一个包裹,但身形灵动,很是敏捷,双拳带着风声朝周致的面门击来。

    齐彦武哪里容许别人伤害周致,刚才若不是周致动作快先顶了杨金山一下,齐彦武的拳头就会给杨金山后背狠狠一击。此时眼见那书童对周致不利,腾身就挡在了周致身前,来不及躲闪,硬生生的吃了那书童两拳。而后下蹲,立即来个扫堂腿。

    可能杨金山这次出门是做了准备的,他的书童倒是一个会武艺的人。他和齐彦武很快就纠缠在一起,拳脚相加。

    像是齐彦武这样有祖传武艺的人毕竟不是太多,那书童虽身手敏捷,但只是几个来往便有些不支。被齐彦武一脚踢中胸膛,仰面摔倒。

    “吴峰,真是个没用的东西,本少爷真是瞎了眼,如何就挑你做了书童!”杨金山忍痛骂道。

    杨金山的话音刚落,就听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哪里来的狂徒?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胆敢在这里撒野!”

    听到这个声音,杨金山几乎连犹豫都没犹豫,便顺势倒在了地上。

第185章 话里藏刀() 
不知不觉日头已经西坠,整个学馆笼罩在黄昏的金黄之中的时候,刘禹才停止了讲解。

    他下午足足讲了不到两个时辰,足见刘禹的精神是何等健旺。此时刚好了学馆下学的时候,刘禹挺着胸膛,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学馆出来。

    休息一些时候,吃了晚饭,刘禹虽不再授课,但还要盯着那些学生们作文,给予他们很多的指导。

    学生们大都来自比较远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求学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刘禹就要抓紧一切时间。

    刘禹刚出了学馆,就眼见齐彦武和杨金山的书童吴峰殴斗一幕,就气呼呼的喝了一声。

    在这学馆之中,都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他们都是书生,很知礼节,像是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在刘禹的印象里好像还从来没发生过。

    听到那洪钟般的声音,周致慌忙扭头看过去,但见刘禹古铜色的脸上布满寒霜,走到了近前,冷声道,“这里是我刘家学馆,清净之所,尔等真是不知好歹。快快离开,若是再敢来这里喧哗殴斗,老夫可就要请官府的人将尔等抓走了!”

    刘家在礼县的威望不敢说首屈一指,但绝对是有一号的。再有,刘禹虽说致仕了,但他的一些相识还在朝为官,小小的礼县县衙谁敢不给刘禹面子。

    刘禹这样说显然是不想将事情闹大,也算是对周致和杨金山不差了。

    可周致此时却暗暗叫苦不迭。

    本来早就听闻刘禹是个古怪之人,不会轻易收学生。可现在第一面却是给刘禹留下了一个顽劣不堪,喜好殴斗的印象,想拜他为师恐怕就更难了。

    当然了,他手里有彭泽和王恕的推荐信,若是此时拿出来,估计刘禹也不好说什么。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刘禹看在他们二人的面子上也定然会收下周致。

    可凭着推荐信,说到底还是靠着别人的名声,周致不到万不得已,还真是不想那么做。所以周致旋即朝刘禹深深一躬,道,“刘夫子,小子是来拜师求学的,小子名唤周致!”

    刘禹当即一愣,上下打量了周致几眼,见周致面目俊朗,身材虽略显瘦削,但周身却散发出一股书生之气,言谈倒是很规矩,不禁稍稍沉默了一下。

    此时的杨金山从地上慢慢爬起来,身上布满了尘土,却恍若不知,道,“夫子,我叫杨金山,也是来这里拜师求学的。可是刚刚到了这里,就遇到了同乡的周致。这周致和我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就侮辱我读书十年都一无所成,俨然蠢笨如猪。

    我就和他争论了两句,不料他举手就打,还有他那书童,就是个恶徒,依仗有些武艺,更是胆大妄为,我的书童吴峰一句话都没说,这不,他就把吴峰打倒在地了!

    夫子您知道,四书五经都是圣人所言,哪一句不需要用心理解,读书十年每日刻苦用功,十年能窥得门径已然很不错了。

    九层高台起于累土,我以为只要孜孜不倦,多些时日读书根基更是牢靠。

    夫子,您说人笨一些就不应该读书了吗?可是,我尤其喜爱读书啊!”

    不知在什么时候,杨金山突然变成了表演家,他说着说着似乎感觉十分委屈,双目之中竟隐隐含泪。

    刘禹只是静静的听着,脸色却慢慢舒展开。

    同情弱者永远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心理,饶是脾性怪异的刘禹也不例外。等到杨金山说完了,刘禹这才似乎很随意的问道,“杨金山,你读书十年,今年可曾参见了县试?”

    “回夫子的话,我读书十年,奉叔叔之命,今年参加了县试,名次不好,是第三十八名!”杨金山怯懦道。

    说完,杨金山伸手入怀,取出一块面积不小,折叠分外整齐的手绢,佯装十分珍惜的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信封。杨金山双手捧着递到刘禹跟前,道,“夫子,我这里有一封信,请您过目!”

    刘禹面色平淡的接了过来,拆开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封信,展开细读。

    那封信自然是杨金山带来的推荐信了。

    这封信是杨金山的叔叔杨童恳求吴经写给刘禹的。在保定府,尤其是离着庆都县比较近的地方有名气的老师就是礼县的刘禹了。杨金山虽说读书不用心,勉强可以写出一篇七拼八凑毫无意义的文章,但杨童却是打定了主意让杨金山读书科举,把他对后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杨金山身上。

    吴经收受了杨童的六千两白花花的银子,自然为杨童办事。他虽然是个不大的太监,但靠着的却是朝中最有权势的李广。

    刘禹在朝为官之时,虽看不上那些宦官,但也不好得罪了李广,两个人之间便也就有了些交往。

    刘禹看完了信,长长的眉毛微微蹙起,道,“既然是来求学的,老夫就收下你,但老夫这里有个规矩,不管你有多么愚笨,只要好好读书就行。若是不努力读书,哼!不管是谁推荐你而来也是无用,老夫也会将你赶出我这刘家学馆。”

    说到了最后,刘禹可谓义正辞严。

    “多谢恩师!”杨金山心下狂喜,几乎要跳起来。但杨金山还是极力克制住,佯装身体疼痛,行动迟缓的模样,慢慢跪下,说道。

    “行了!起来吧,和你那书童去后院寻一个房间住下,晚上就到学馆作文!”刘禹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