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第五王 >

第7章

大唐第五王-第7章

小说: 大唐第五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前院,两个家丁正站在台阶前恭敬的等着。老谢正在插火把。

    看见李斌过来,两人慌慌张张跪倒“见过公子”李斌一看,老者四十余岁,其儿子也有二十岁。

    “不用紧张,请起。此次我有事请找两位帮忙,两位可是会做木工”

    “老奴做木工二十余年,一些小物件还是会做,不知公子可是想做什么”明显听见老者松了口气。

    “恩,一把可以躺的椅子,小晴拿笔来……”

    李斌费了好大功夫才说清楚,两位木工正在捧着李斌画的图纸研究。貌似比李斌都高兴。估计这就是兴趣来了日夜不分。

    一觉睡到天亮。睁开眼睛一看,小晴正在屋里胡凳上坐着,双手托着下巴不知道在想什么。

    “咳,小晴你怎么在我屋里”

    “啊,公子行了,奴婢伺候你穿衣。”小晴向前走两步。

    李斌心里那个尴尬呀。自己可是光着的,就穿了个小短裤。看着小晴低头站在旁边。想了想,算了。让她帮穿吧!说着就下了床铺。

    “啊……公子您,您……没穿”特别是看见李斌下面的帐篷,脸唰的一下就红了。在宫里什么事情不知道。

    李斌才想起来,在大唐有身份的人,晚上就寝基本都会穿睡衣。有些尴尬起来。

    小晴咬着嘴唇,缓缓拿起衣服帮李斌穿戴起来。这可苦了李斌,特别是小晴那双小手不时的会碰到自己身上,大早上的,本来就是激动的时辰。有些时候被人伺候也不是好事情。受不了了,反正都是自己的通房丫头了,早晚的事情。

    李斌一伸手,搂住小晴的细腰,把她带怀里。感觉到胸前的柔软,很有料呀,怪不得在大唐基本都十五岁左右结婚,小的十二,三就举办婚礼了。闻着阵阵的体香。不由心猿意马。低头看着小晴微微颤抖的身体,脸上还有娇艳的羞红,一双睫毛仿佛在颤动。双手还紧紧握着自己的衣角。心里有些激动,左手抬起她的下巴,俯下头在她小嘴轻轻一吻。

    “小晴,这辈子跟着本公子吧”

    “嗯……啊!奴婢去给你打水洗漱”说着就挣脱李斌的咸猪手,转身跑出去了。

    李斌郁闷了。刚把手伸进小丫头衣内……

    小晴端着一盆水,心噗通噗通的跳着。公子是个善人,就是太急色了,他那物都抵到我身上了。但是心彻底放松下来,这个结果估计是最好了,就是碰上一个龌蹉的五十岁老头自己也得受着。况且主人才十六岁,而且长的还俊秀。想着想着脸突然红了。

    感受着阳光,清晨还是很凉爽,院子里有个小水池,半池荷花,池边一个小亭子,几个石凳一张石桌。偶尔还能看见几尾鱼在游动着。边上是座假山,不大,但是很有风格,假山边上种植一些月季花,好几种都不认识。李斌做着扩胸运动,欣赏着美景,一派诗情画意。刚洗漱完,当然少不得调戏下小丫头。好像这大唐也不错。人都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在哪里都会孤独,心里一旦有了牵绊,就会感觉到归属感。

    运动了一下,不觉精神爽朗,来到书房,小晴已经把一碗小米粥和两个鸡蛋放在书桌上。刚才吩咐过,以后清晨都照此。尽管小晴知道,这不太合规矩,还是照做了,估计也是摸到了李斌的性子。看着小米粥,李斌不禁怀念一下。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早上就吃这两样。吃完早饭,练了一会字。摸了摸发酸的手腕,这才是神仙过的日子呀!

    来到前堂,两位木匠和老谢都在等候了。见过礼后,看见台阶下摆着一把躺椅。李斌眼睛一亮,和后世的躺椅差不多,但是精致,上面雕这一些花纹。向前仔细看着。以前在古文物上见过,终于亲眼见到实物了,估计这两个一晚上忙活这个了。

    “公子,这是我儿雕刻,他之前学过一些时日,不知道您是否满意”老木匠开口道,显得有些拘谨。

    “满意,你儿子手艺不错”老者随有些欣喜。

    李斌沉吟了下说道“此物不可外传。另外我想大量制作此物,还有椅子,其图纸我会给你。老谢收购木材的钱,去小晴那里提取,从下月始,你和你儿子都领四两银子”要想马儿跑,就要给他吃草,李斌还是懂的。

    “多谢公子,但是我等下人领五百文,已是过分。领四两,这使不得,我等作为下人为主子做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的”老者跪下,有些激动的说道。

    “不必如此,以后这都是府上的规矩,况且还要用到二位的地方,此事勿要多说”李斌说完心里有些感触,古人善良淳厚。

    李斌骑着大白,后面跟着马车拉着那把躺椅,心里有些不舍,府中又没有可用的礼品,总不至于空手去吧。

    到了孔府门口,命人去叩门。走出一位老者作揖问道“请问公子,可有拜帖”礼仪甚是周全。

    李斌不禁头又大了一圈,一抱拳“在下李斌,拜帖未带”有点尴尬,在古代没有拜帖就叩门是见失礼的事情。

    “原来是李大人,我家老爷吩咐过,若李大人前来,不必通报,直接去书房即可”

    “即如此就麻烦老伯了”

    “分内之事,不过我家老爷不收礼物,还请让人带回去吧”看着下人抬着一件古怪东西要进来。急忙说道。

    “无妨,此物乃是躺椅,不算礼物,等下我与孔大人说”既然抬来了,在抬回去就不好看了。

    “那,那请随我来”说着就在前面带路。

    请到。<;/a>;

第十四章:谈论() 
李斌跟在后面,打量起这所住宅。【 】简洁,没有太多的事物,花草到时很多。一路上还看到几株杏树,桃树。片刻到了书房前,一阵琴声传来。李斌也是喜爱音乐之人。对琴也是很熟悉,不禁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是一曲高山流水。一听就知道弹琴之人对音律把握极为精准。

    一曲完毕,李斌还隐隐感觉到音律回旋。随跟着老者进了书房,一共四间屋子,每间都比李斌书房大。书架上放满了书。一进门正对着是一副孔子画像,真人大小,画的很精致,下面一个小香炉,香灰已积满。李斌向前,点起三炷香,整理下衣物,对画像拜了三拜,插上香。去到里面的琴房。

    只见一身着白色汉服老者,五十上下,正坐案边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古琴。旁边香炉青烟缕缕。此人估计就是孔疑达了。这琴……

    “后进末学李斌,见过孔大人”李斌很正色的作揖施礼。装就装吧;希望礼仪课程早点结束。

    “李大人客气了,陛下让我受你礼仪,本以为李大人三天后到来,没想到第二天就来我府上”孔疑达满意道。

    “呵呵,学问之事怎可懈怠,况且是孔大人亲自传授,方才在屋外,听一曲高山之音,音质淳厚温和,可是用的此琴”李斌问道,隐隐感觉这琴有点眼熟,一时想不起来。

    “呵呵,此琴名日:太古遗音,我前些时日于东市,见一男子售此琴,便已三百贯购得”孔疑达说的仔细,可见对此琴之喜爱。

    “什么,这便是太古遗音”李斌终于想了起来,在后世看见介绍此琴图片。后世传此琴应该是贞观年间。原来其时间还能更早点。

    “哦,李大人认得此琴”

    “咳,是听师尊说起”反正什么事都往自己的师尊上一推。

    “如此看来,你师尊精通音律”

    “不错,我师尊乃音律大家,常对我说,世间名琴,日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太古遗音都无缘得见,实为憾事”李斌没办法,只能继续编吧。

    “世间可称得上音律大家之人,聊聊无几,我曾听说你师尊已去,可惜无缘听得大家教诲”孔疑达脸上带点遗憾说道。

    李斌只觉得心痒难耐。“孔大人,我可能观一观此琴”

    “还请随意”

    李斌正坐案边,双手抚摸琴身,稍微一抬,看见下面写有“太古遗音”四个字。今天终于得见正品了,心里有些激动,仿佛摸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可否弹奏一曲”李斌看着孔疑达,脸上隐隐有些希望。

    “请随意,正好老夫今日无事,听一听琴曲”孔疑达也来了兴趣,找一垫子,在李斌左侧正坐起来。

    “铮……”李斌表情严肃,一会蹙眉,一会深吸。仿佛如在品美酒一般。随着最后一声结束。孔疑达睁开了双眼,脸色似乎有点潮红。

    “李大人的琴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如山中泉水缓缓而过,汇入深潭,潭中水波如月,月印水中。妙不可言,敢问此曲何名”孔疑达摇头晃脑一阵,最后问道。

    “此曲乃家师所作,名日:二泉印月”

    孔疑达沉吟一下“妙,真是妙……”似乎有点欲言又止。

    李斌心里明白,不就是想要曲谱吗。装作没看见。尼玛,我是来学习礼仪的,还没毕业,怎么能先给你曲谱。想要,你让我早点毕业呀!跟李二那里说我点好啊!

    这时门房老者在孔疑达耳边悄悄私语了一番,孔疑达脸色微变。

    “李大人,等回府时请把礼物带走。老夫从不收受礼品”一代大儒,又是孔子后代。孔疑达对这方面很是在乎。也的确,从未收受礼品。

    “孔大人,我带来的不是礼品,而是一把躺椅,和胡凳一样,都是用来坐的。你何曾见过有人以胡凳送礼”

    孔疑达看了一眼门房,门房点了点头。还是说道“不可,不论何物,我府都不收受”

    李斌心中好笑。但是隐隐有些怒火,这思想害了多少人“孔大人,你之想法,斌心里明白。就如大人所说吧,我走时带上”

    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李斌也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咳……久闻孔大人琴字双绝,琴已见过,这字,不知道斌可有幸见识”李斌又开始扯了。孔疑达的字确实听说写的好,琴那时胡扯。没办法呀!不能老这样大眼瞪小眼。

    “哦,外屋便是书房,请随老夫来”听到说字,孔疑达也来的兴趣。

    小心翼翼摊开一张宣纸,两尺见方,写到,三人行必有吾师矣。形如流水,筋骨十足。李斌一看。这样一幅字,如果盖上孔疑达的章,在后世都是要进拍卖会的。

    “笔力强劲,峰透纸张。确实好字”李斌赞到。

    “呵呵,老夫别无出彩之处,唯字还看的去”

    “呵呵,孔大人谦虚了,在大唐谁人不知孔疑达之名”

    “哎,老夫也只是沾了祖上之光,老夫已是知天命,每日还苦读圣贤之书,区区薄名,不足挂齿,李大人品一番茶如何”

    “固所愿也”

    不过当孔疑达拿出一堆小罐子,青盐,糖,还有羊油……在看看茶叶,磨的全是沫子,李斌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尼玛,这能喝吗?

    孔疑达听见李斌咽口水的声音,以为他馋了便道“勿要着急,此乃道也,人如茶道,需缓缓而进”

    李斌在心里翻了翻白眼,要是人如这茶一般,锅锅还怎么活。

    片刻之后,茶已泡好。礼仪做全,李斌便举起杯子,在孔大人的注目下,浅尝了一下。我去,什么味都有,羊腥味,咸味,在加上水上漂浮一层茶叶渣滓。不禁一阵反胃,强自压了压。

    “啊哦,此茶之味真美妙也”

    “既然如此,不妨多饮上几杯”

    “……”

    茶过两巡,孔疑达显得很高兴,聊的很欢。李斌多了一千多年见识,对春秋历史也说的头头是道。

    “孔大人,敢问儒家如何兴起?”李斌道。

    “起于春秋,兴于秦汉”

    “即起于春秋,兴于秦汉,那就是儒家在当时非常适应其国策民政”李斌说道这里一顿,继续开口道。

    “敢问孔大人,儒家到现今可曾变过”

    “不曾,老夫愚钝,我先祖之学,研习的不曾彻底”孔疑达叹道。

    “非也,孔大人,你可曾想过,自汉始,我华夏大地经历了几个朝代,而儒家之学却从未变通。恕我直言,非是大人不够精研。而是时代在变,儒家之学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今之国策民政了”

    “一派胡言,小儿妄论也”孔疑达脸色突变,手指着李斌,双手有些颤抖。

    “呵呵,孔大人不必如此,我实无恶意,大人可知我如何跟我师尊学习的”

    李斌看着孔疑达愤怒的脸色,突然想到如果能改变儒家,那后世还会不会有闭关锁国,会不会有八国联军侵华。想到这里又说道。

    “一句君子远庖厨,便在厨房只可有女子身影。孔大人,我听过一事。一落魄的家族中只剩下一对母子。其母病重,已不能下地。进不得厨房。也不允自己儿子进去做吃食,两日后其母饿死,而他的儿子抱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