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六朝仙侠传 >

第73章

六朝仙侠传-第73章

小说: 六朝仙侠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起九曲黄河阵中,那些前赴后继,最终身形俱灭的道门前辈,周诚觉得自己和东方灵已经是幸运的了。

    自从周诚凝聚成顶上三花,成就太乙玄仙后,原本就异常庞大的神念再次暴涨,如今他的神念已经到了一种恐怖的程度,仅仅凭借那几乎化为实质的神念,周诚已经能轻松的移山倒岳,翻江倒海了。

    而他对连山归藏的理解更为深刻,许多原本无法理解的玄机,如今周诚也有了一些模糊的猜测。刘徽留下的那册笔记,还有浑天仪的真正用处,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一无所知了。

    楼船继续缓缓而行,很快一艘逆流而上的小舟迎面向着楼船驶来,那小舟之上有八人划桨,而且每一个人都肌肉结实,动作整齐划一,一看便是军中健卒。

    很快小舟便停靠在了楼船旁,而后一个被贴身放置的防水牛皮袋出现在了桓温的楼船上。

    “真人,桓温有事求见。”牛皮袋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桓温手中,而桓温也第一时间查看了里面的信笺。

    听到船舱外桓温的声音,周诚微微的抬起头,却没有起身的样子,只是口中随意的说了一句:“何事?”

    “我们在建康的人传来消息,朝廷上下对真人之事还举棋不定,甚至有传言说,会稽王司马昱与殷浩商议,欲不接见真人。”桓温立在门外,微微躬身说道。

    “听闻如今皇帝年幼,是褚太后临朝,司马昱辅政?”周诚的声音缓缓从船舱中传出。

    桓温没有因为自己立在舱外答话而不悦,依旧恭敬的答道:“不出真人所料,不久前何充去世,会稽王已独掌朝政。”

    何充是王导钦定的继承者,也是王导死后东晋朝堂的中流砥柱,更是力排众议让桓温出镇荆州的伯乐。

    只可惜当桓温攻伐巴蜀时,何充却离世而去,实际上何充的离世,也代表着桓温在朝堂失去了话语权。

    现如今桓温虽然携带灭国之威返回建康,但他却只是一员大将,在整个朝堂上依旧毫无作为。

    “既然朝廷举棋不定,那便帮他们做决定吧,调动江陵大军,跟在咱们身后便可。”周诚的声音再次响起。

    此话一出,桓温也面露惊容,不过只在片刻的挣扎之后,他便一脸坚定的说道:“我这便去办。”

    桓温对着船舱一拜,便转身离开了。

    船舱之中的周诚似乎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事,他手掌一翻,一册古籍便出现在手中,封皮上写着山海经三个字。

    手指微微一动,翻开书页,周诚便认真的看了起来。

    很快一份以桓温名义发出的军令传至江陵,三万精锐大军,大小船只数百艘,船队连绵江面十余里,浩浩荡荡的顺江而下,很快这个消息就先周诚一步传到了建康。

    一时间建康城山雨欲来,褚太后与司马昱等人更是连夜聚集,开始商讨起对策来。

    褚太后真名褚蒜子,如今才不过二十五岁,而褚蒜子未出嫁前便是有名的才女,所以她的临朝摄政并没有出现朝纲混乱,外戚专权等现象。

    只是在羸弱的东晋,出现了桓温这样一个立下灭国大功的人,让褚蒜子也左右为难了起来。

    若重赏桓温,以褚蒜子的聪慧,她能看出桓温有才,而越是有才之人便越难掌控。若不重赏,又难堵悠悠众口。

    所以如何封赏,后续如何对待桓温,这个度便很难掌握。

    再加上桓温莫名其妙的请立一个道人为国师,便让建康朝堂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不过现在三万精锐大军顺江而下,令褚蒜子等人也不得不做决定了。

    “桓温私自调动大军,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还请太后早作决断啊!”台城太极殿的一处偏殿之中,中军将军殷浩首先表明了自己立场。

    殷浩便是司马昱为制衡桓温而启用的重臣,所以他的立场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桓温的对立面。

    褚蒜子眉头紧皱,如今皇帝年幼,朝中大事都需她来决断,一个不好便是万劫不复。

    作为一个有见识有才学的女子,她不希望这个王朝毁在她手上,作为司马家的媳妇,她更不希望这个家族断送在她手中。

    “会稽王有没有觉得,此番安西将军行事,颇为蹊跷吗?”许久之后褚蒜子面露疑惑的看向司马昱。

    司马昱是东晋建立者司马睿的幼子,他的辈分极高,算起来已经是如今的皇帝司马聃的爷爷辈。

    所以在第一代东晋建立者陆续离世后,司马昱走到了前台,承担起了他的身份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褚蒜子的问题,司马昱也有所察觉,甚至这几日也在不断思考,因为原本他与桓温私下关系也不错,只是走到如今各自的位置上,两人不得不相互猜忌起来。

    “太后所虑,臣也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桓温已经据有数州之地,数月来朝廷未对他进行封赏,一直也不见有何异动。然而他如今突然调动军队,似乎更多是不满朝廷没有同意册封云台道人的请求,或许问题便出在这云台道人身上。”司马昱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他对桓温颇为了解,倒是猜到了八九不离十。

    在司马昱看来,如今桓温掌握着大量实际的好处,要不要朝廷的封赏其实都无关紧要,而真正让桓温以武力相逼的,只是与这个云台道人有关。

    “既然如此,那便大礼迎接这位云台道人,至于是否册封国师之事,待见过这位云台道人再说。老实说本宫还真好奇,这云台道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褚蒜子见自己的想法与司马昱不谋而合,心中都是大定不少,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臣这便修书一封劝阻桓温,不过反正是要封赏桓温的,不如就先封他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样也可堵住悠悠众口,至于其它封赏待他们来了建康再定不迟。”有了太后拍板,司马昱也进一步的完善着对策。

    太后与会稽王已经定下了对策,殷浩与其他几位重臣便也没有再说什么,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着桓温,还有那神秘的云台道人抵达建康。

第110章 女中笔仙() 
会稽郡山阴县,这里不仅有周诚推算中的东山,还是会稽治所,内史府所在。

    如今的会稽内史,正是大名鼎鼎的王氏子弟王羲之。

    当王导离世后,琅琊王氏第三代便渐渐远离了东晋权利的中枢,不过王羲之作为琅琊王氏第三代中的佼佼者,依然领着右将军之职,以会稽内史的身份,掌控着会稽郡。

    内史府的后院,王羲之气定神闲的提笔书写,自从离开建康出镇会稽,王羲之给人的映像就是寄情山水,或深居简出沉迷书法。

    似乎岁月已经磨去了那位曾经意气风发少年的锐意,曾经那些豪言壮志,那誓要踏碎蛮夷,重整山河的气概,也被酒气与诗书掩盖。

    王羲之的字是写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洒脱飘逸,说当世第一人也丝毫不为过。

    但是卫夫人传给他的,那些可演化风雷,那些惊天动地,可破阵杀敌,可屠佛灭神的字道神通,却是不见了踪影。

    只是十余年来,王羲之手中始终握着那支紫毫笔,这一支笔在王羲之手上,写尽了世间所有的文字,而且每一种文字都有着无穷的变化。

    “夫君的这幅字中,有四十九个‘也’字,四十九字却字字不同,而又字字赏心悦目,夫君的技艺越发高深了。”不知何时王羲之的身后出现一个端庄秀美的妇人,这妇人满是崇敬的看着王羲之写下的字,脸上也尽是自豪与幸福之情。

    “夫人这么晚了还没休息?听说你最近开始亲自教导献之了,献之在诸子中悟性最高,又得夫人这‘女中笔仙’教导,他年献之成就当真令人期待啊!”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紫毫笔,转头看向身后的妇人。

    这妇人便是王羲之的结发妻子,郗氏女郗璇,因为她书法造诣极高,被世人称作‘笔中女仙’。

    两个当世书法大家结为夫妻,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而王羲之自从卫夫人逝世后,便沉迷书法如同入魔一般,他几乎诸事不理,甚至连家中子女王都从未教导过,一切都由郗璇操持。

    “夫君也知我女中笔仙之名,子房又如何看不出,夫君书法造诣已然空前绝后,然而这并不是夫君真正的书法之道。夫君曾对我说过,你的笔还有你的字,是用来杀人的!”郗璇认真的看着王羲之,将藏着心底多年的话说了出来。

    子房便是郗璇的字,而随着王羲之的子女的日渐长大,他的书法之道也越发精深,也唯有郗璇知道,距离王羲之书法之道大成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郗璇很期待这一日的到来,她想见识自己最崇拜的夫君,大成的书法之道究竟是怎样的惊天动地?

    但是她又惧怕这一日的到来,因为他知道,王羲之的道是杀人,是用笔用字杀人。

    “愿这一日晚些到来吧!”王羲之伸手抚摸着郗璇的脸颊,这个一生沉迷书法的男子,在自己妻子面前还是露出了柔情的一面。

    王羲之对郗璇也多有亏歉之情,他知道自己注定无法陪自己的妻子走完一生。他永远记得,当年卫夫人用生命书写下那些惊天动地的文字后身体的变化。

    “不说这些,有件事需要告知夫君知晓。安西将军灭成汉归来,距离建康已经不足三日路程,不过一日前,安西将军调动江陵精锐顺江而下,目标直指建康。从朝中传来的消息看,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神秘的云台道人。”郗璇一只手握着王羲之的手背,从自己脸颊上轻轻拿开。

    那些沉重的话题她也不想过多谈及,转而说起了建康与桓温间的交锋,虽然这些话题也不轻松,但至少他们在会稽还能做一个旁观者。

    “云台道人,待他入建康时,我倒是想去见上一见,对了再叫上安石兄。”王羲之没有对朝堂和桓温间的交锋发表意见,倒是对传闻中的云台道人很感兴趣。

    如今谢安也在山阴,就在东山之中建了个族学,在山上草庐中教导谢氏孩童子弟。

    谢安选择山阴这个地方,或多或少也是因为王羲之在这里,两人虽然远离了前线与朝堂,但依旧时常相聚,只是所谈内容从无外人知晓。

    当王羲之前往东山寻找谢安,相邀前往建康的时候,桓温的楼船距离建康也不过只有一日行程了。

    这个时候以司马昱私人名义发出的一封书信,终于出现在了桓温手中。

    信中不仅提及了对桓温的封赏,也明确表示了,褚太后想要见周诚的意思。至于能不能封国师,云台观能不能成为东晋的国教,就需要会面之后具体谈了。

    “你觉得这是司马昱的意思?还是那位褚太后的意思?我怎么感觉这信中多有讨价还价之意!”周诚拿着司马昱的书信,脸上露出了颇为玩味的笑容。

    其实他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封信表面上是司马昱所写,实际上表达的多为褚蒜子的意思。

    “真人明鉴,字迹确实是司马昱的,行文语气也基本吻合,只是有些地方却是不像司马昱处事风格。”桓温心中对周诚更是佩服,对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周诚仅凭一封信,就看出了许多,这绝非常人能做到的。

    周诚面露微笑,将书信放下,而后很随意的说道:“这个褚蒜子倒是有些意思,常言江左人文荟萃,才子佳人多如过江之鲫,想来此番能见到不少了!”

    周诚说的随意,可是桓温却一脸尴尬,直呼太后名讳,就算桓温如今也不敢。

    只见周诚说罢,身前一张空白信笺自动飞起,似乎有光晕在上面流转,桓温看得不是很清楚,只觉得那信笺上好像凭空多出了一些字。

    随后信笺就在桓温的注视下,翩然的飘出了船舱,接着化作一道流光射入天际。

    片刻之后,一纸信笺出现在云台观上空,信笺如枯叶飘落,正好落入云台深处,那座精致的绣楼中。

    很快留守云台的弟子就发现,掌教别院旁,有一方光彩四溢的锦帕升起,上面隐约还有一个秀丽绝伦的身影。

    眨眼之间,那锦帕便化作一道流光,向着江东方向而去。

第111章 何为圣人?() 
“真人,前面就是建康的门户石头城。过了石头城,只需小半日便可入建康,城中有一秦淮河,夜间灯火辉煌,两岸景色宜人,若真人喜欢,我这便命人先行安排。”船头之上,桓温指着远处一座巨大的石山对周诚说道。

    “建康啊!这里我曾经生活了数年之久,那时候这里还叫建邺。”周诚目光越过石头城,看到了更远处繁华熙攘的城池,目光之中满是回忆之色。

    桓温闻言微微一愣,建邺这个叫法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