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360章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360章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仗打起来,也就更有把握。”

“不。暂时没有这个必要。”李世民说道,“伊慎与曲环固然是良将,朕对他们的能力从来就没有过怀疑。只不过,现在调一师从关中西进,少说也要一两个月才能赶到。这一两个月,我军要消耗多少钱粮、浪费多少战机?再说了。龙骧卫是大唐地未来庭柱,朕不想拔苗助长。四年了。朕好不容易才拥有了一支像样的龙骧卫。暂时不想拿他们来冒险。再说了,赤松德赞的三十万大军。在朕眼里没什么大不了。眼下朕就用手中的人马来对付他,绰绰有余。”

李光进和浑髯孕闹幸幌玻袂榫捅涞眯朔芷鹄础R蛭橇私饣实邸;实凼且桓龃永床幌不洞蹬Fぁ⒁膊磺嵋妆硖娜恕<热凰党嗨傻略薜娜虼缶皇裁纯删澹蔷捅硎舅ㄈ挥辛似频兄ā

李世民又向乌重胤询问了一下长安的各项情况,各方各面都作了详细地了解。皇帝出征的这大半年时间以来,长安还算安宁。太上皇李适依旧每天上朝,尽职尽责的当着他的傀儡监国皇帝。宰相武元衡和陆贽之间配合得越来越融洽。整个朝廷在他们的领导之下,就如同一台运转顺畅的机器,有条不紊。上一次李世民钦点的科举三甲柳宗元、刘禹锡和白居易,都被武元衡下放到了地方州县,从小吏做起慢慢积累学识。没几个月,这三人所在的州县都民生得治农桑齐整,得了一致好评。武元衡对自己栽培的这几个门生要求也异常地严格,长安城内都远近闻名。另外有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李世民比较地感兴趣。那就是,当日被派往淮西蔡州担任刺史地裴度,因为政绩评估出色,阁部宰相一致认定要将他调回长安朝廷供职。众宰相上表皇帝,请皇帝定夺该如何处置。

李世民略作寻思,脸上就露出了微笑。想起当日,裴度正是在他御书房里左右伺候的中书舍人。派他出去担任地方官,一来是煅炼,二来也是为了让他职累一些政绩。像他那样地人,中书省正缺。

于是,李世民大笔一挥,裴度平步青云从一个地方刺史,一跃成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例宰相。

其实,这只是个水到渠成的人事安排。早在几年前,李世民就注意到了裴度的王佐之才。这样的人,就是一国宰相的不二人选。更重要的是,他还很年轻。qisuu奇书com中书省的孔巢父、姜公辅等人都有些老了。年轻地裴度加入进去。未来的几十年里,中

个皇帝身边的智囊团会越来越管用。

料理完一些从长安的事情,李世民心中略感舒畅。因为他离京已有七八个月了。整个朝廷大局,仍然在他的掌控之中。当皇帝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忠臣和贤臣。但往往忠心的不能干,能干的不忠心。眼下景兴大唐,却有一大批既忠心又能干的能臣名将,这让李世民感到非常地幸运。武将方面,四大元帅虽然缺了一个,可是剩下的三个都是可以独挡一面的。新进倔起的李光进和李光颜。基本可以顶替李去世后留下的空缺;年轻一代的将军中,李愬与薛平隐隐已经可以挑起大梁,房慈也打响了名头,徐韬则是少见的猛将。四个年轻的少年将军,就是大唐的未来。文职良臣则是从来都不缺乏。以忠诚贤良闻名的武元衡、陆,是满朝臣工地领袖与楷模。

这样一个景兴大唐,日臻完美,国力蒸蒸日上。

此刻的李世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

对比数年前苏醒前地那一刻——奉天小县被朱泚叛军所围时的情景。十年之后,大唐就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换了人间。

这一切,比当初缔造贞观大唐更让他有成就感。

“大非川一战,我军必胜!”李世民信心百倍。扬起拳头说道,“众将士,大唐盛世,从我们的手中开始打造!”

李光进、浑⒗類濉⒀ζ降戎诮慷偈币幌吕戳司瘢肫氲墓笆忠话荩笊档溃骸霸感碇停 

李世民提起精神,目露精光的看着众将。说道:“今日犒军歇息,明日大阅兵。大决战马上就要来临,朕要求每一名将士都提起万分的斗志和激情,准备打这一场重振大唐地重要战役!”

“是!”众将大声应诺,个个豪情万丈。

第二日辰时,十余万兵马整齐例队排在县大军营前。

初夏的阳光已有几分狠辣,照射在将士们的铠甲兵器上折射出万道金光。千军万马如同棋盘整齐的罗列在大校场上。一阵风过,无数旌旗战袍猎猎飞扬,如同万万里大河惊涛拍岸。十余万人的呼吸行动带起气流。鼓吹着千丈黄沙凌空飞舞。

朝阳长烟,百里雄劲如虎。

李世民一身戎装站在占将台上。眼神依次扫过眼前的将士们。

十余万人。除了呼吸鸦雀无声。十余万双眼睛,一起看着那个主宰天下独断乾坤的王者。

李世民拔出剑来掣在手上。停顿了片刻,然后大声说道:“大唐的勇士们!子民们!朕的兄弟同胞们!”

“大非川,即将见证我们地辉煌与光荣!即将见证大唐的倔起与复兴!”

“这是一场,关乎大唐百年荣辱和亿兆子民生死存亡地殊死之战!”

“此战若胜,我大唐将重新回到霸主帝国之位。昔日盛唐气象,将重临人间。我们,就是缔造这一切地千古功臣,同时也是这一场旷世之战的主宰者!朕要你们每一个人,拿出必胜地信心、拿出百倍的雄心,将不可一世的吐蕃人打垮,赶回高原永世不得兴风作浪!”

“要让他们知道,大唐才是真正的王者!”

“任何挑衅、欺凌、污辱我们大唐的敌人,终将没有好的结果!”

“朕命令你们——拿起刀枪,战胜吐蕃人!”

众将士如同醍醐灌顶,个个身上如同一道电流掠过。站在前例的将士们情不自禁的大声道:“得令!”

紧接着,后排将士也大声怒吼——“得令!”

十余万人层层吼下来,如同无底深海爆发的海啸,惊涛层层卷浪冲天。

李世民站在点将台上,感受着阵阵怒吼汇成了气流迎面扑来,身后的战袍都兀自飞舞起来。

过了许久,怒吼声方才停歇。

李世民拔剑上扬指向苍穹,大声说道:“永远记住,你们是大唐皇帝御驾亲率的王者之师,必将战无不胜!”

“王者之师,战无不胜!——”

千层怒涛一般的怒吼声,再次回荡。半空中的流云似乎也惊骇的飞走远遁。远在数十里之外的吐蕃人,几乎都能听到了。

此时,赤松德赞正闷坐在大拂庐里,看着战场上捡回的论莽热的大刀与头盔发呆。

一名近侍轻巧巧的走进来,在赤松德赞身边说道:“赞普,唐军似乎正在进行大阅兵。李漠亲自上台鼓动士气。”

“知道了。”赤松德赞摆了一下手,示意侍人下去。

站在一旁一直不敢吭声的尚结赞,上前拜了一礼说道:“赞普,看来李漠是想与我军进行大决战了。”

“是人都知道。”赤松德赞漠然的说道,“他的两路援军已经连续破了我六道防线,围逼大非川而来;前日一战,我军先锋大将论莽热被斩士气低落,而他正士气如虹;西川韦皋一路人马斩关夺将已经抢渡怒江成功,攻下墨脱城深入我高原腹地直接威胁到了都城逻些。这样大好的局面下,他当然要总攻了。”

尚结赞听到这些,心里一阵颤悠,好不容易沉住了气,说道:“赞普,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赤松德赞从卧榻上坐起身来,眼睛看向虚无的帐外,一字一顿的说道:“迎上,战——之!”

尚结赞轻轻的颤抖了一下,再不敢说话。其实今天的这个局面,他早就有所预料了。很早,赤松德赞就做出了放弃一切固守大非川的决定。就是要集中一切优势力量与李漠决斗。

当这一天终于要来临时,尚结赞却发现,赤松赞普和整个吐蕃,只剩大非川最后一个赌本。

第三卷 九鼎

第45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一)

天以后。

马勋与史敬奉两路兵马的动向,已经无须派快马密使向皇帝通报情况。因为西征军已经差不多与马、史二人的军马连成了一条大战线。彼此严丝合缝的将赤松德赞包围在了大非川百里疆域之内。

史敬奉一路,从鄂陵湖、扎陵湖横穿而入,掠过格尔木,完全切断了赤松德赞与高原内陆的联系;马勋一路,则是强渡黄河横扫吐谷浑,从积石山脉以东杀奔过来,在赤松德赞大军西南侧形成了合围冲击。

李世民将的大军,也由城军屯向前推进了六十余里,驻扎在了松白原以北、靠近青海湖的地带。

这样一来,李世民、马勋、史敬奉三路人马,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姿态,将赤松德赞的大军包围在了腹中。西北又有青海湖这个天然屏障,赤松德赞已经宛如笼中之鸟。

众将惊讶不解,为什么赤松德赞就这样轻易的束手待毙进了包围圈,而没有作任何的挣扎。其实,只要他全力攻打一路,至少可以撞破史敬奉或是马勋的战阵突围而出,大可不必坐等被包围进来。

李世民为众将解惑:“赤松德赞这样做,大概是出于三个目的:其一,大非川地势对他有利,易守难攻。一但他放弃该地,想要再夺回就难于登天了。其二,他三十万大军的补给辎重非常庞大。人马容易突破,粮草辎重却是难于行动。就算他的兵马能够突围而出,带不出粮草辎重,他的人就要活活饿死、冻死在雪域高原上;其三。基于以前两点,赤松德赞现在不突围采取一个固守姿态,是想要绝地反击。他想用生存地危机激发将士们的斗志,来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毕竟有三十万大军,我军无论如何不敢小视。倘若真的这时候发起总攻与他拼个死活,正中他的下怀。”

众将一起问道:“那我军该当如何?”

李世民淡然一笑:“围而不攻,令其自溃!”

李光进瞬时醒悟,拱手一拜赞道:“陛下高明!敌军孤守穷地,总有粮草用尽的一天。到时候。他士气必然大跌军心散。”

李世民点了一下头表示认可,说道:“朕早就说过了。大非川一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大唐与吐蕃综合国力的大比拼。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赤松德赞明明知道要被包围也不敢突围,就是因为吐蕃的所有东西他都带到了身边。兵马、粮草。甚至可能还有女人和财物。他能逃到哪里去?千万里雪域高原上,已经没有供他裹腹的东西了。所以,他无可奈何只能困守孤地准备做最后地绝地反击。从大的战略上讲。我军是必然胜利的。因为大唐日渐强盛,已经远远盛过昔日不可一世地军事强国吐蕃。但是,在战术的安排上,我们仍然要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个小地闪失和疏漏,都有可能酿成兵败,致使功败垂成。马勋与史敬奉已经与我军联成一线,彼此之间的联络容易许多了。韩愈,朕这里有两封亲笔信,派人送去交到他们手中,叮嘱他们务必按照信中所说的办事。不可有半点闪失。成败在此一线之间。”

“微臣遵旨。”韩愈小心翼翼地接过了李世民的亲笔信。马上出帐办事了。

过了一会儿,浑炙档溃骸氨菹拢嗨傻略薜牧覆葑苡泻木〉囊惶臁?墒俏揖囊彩且斐5木薮蟀。∏安痪梦谥刎方屠戳覆荨?梢运凳抢×饲镣蚩唷J蚴覆菟偷较兀负跸牧肆覆荼旧砣都壑狄陨系娜肆ξ锪ΑGㄑ尤站谩N掖筇埔布负趸岜恍楹拇 !

李世民拧了一下眉头,坚决果断的说道:“就是大唐天下所有人都砸锅卖铁,朕也必须要打赢这一场仗。消耗受损的元气顶多三五年就可以康复;但是吐蕃问题,却是困扰大唐百余年的顽症痼疾。大家都是为将之人,见多了负伤的将士在疗伤时地情景。许多将士四肢受了重伤。为了救得性命不得不踞掉手足。相比而言,消耗些许钱粮、损失一些元气,又能算得了什么?如果能彻底解决吐蕃问题,将是泽披华夏九州子孙万代的大好事情,一劳而永逸。众位说一说,这点本钱投得值不值?”

众人一起拱手拜道:“值!”

“那好!”李世民意气风发,大声说道,“就请众将随朕一起,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记住,我们是在干一件有着非凡历史意义的大事、造福华夏子孙万代地大事。任何不必要的顾虑全部抛开!大非川,就让它成为我们建立不世勋业地地点!”

“末将得令!”众将一起大声应诺,心中都油然而升一种优越的自豪感与强烈的使命感。

西征军军营四十里西南方向,马勋的大军正在整休。

大将马勋已经解了战甲坐在帅帐里,捧着皇帝的一封亲笔信细读。读罢后,他忍不住哈哈的大笑。

近侍副将上前问道:“大都督何故发笑?”数年前李世民改组军制,马勋就任梁州都督,成了山南道一带最重要的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