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学,便成为楚人“无政府”主义或“微政府”主义的基本人生观。
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国力的整合却对楚国构成最大的挑战。面对平等分权的各部族,楚国王室最迅速合理的整合方法,便是将他们共同统辖在楚王的指挥下。“法家”便在这种气氛下发展而成,李斯及韩非都是楚国大儒苟子的学生,也就是说法家是以道家为本、儒家为用,乃南北哲学的综合体。不过在无政府及微政府思想盛行的楚国,法家的发展并不成功,反而是殖民文化的秦国,在没有重大包袱的情况下全盘的接受了。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整合完全成功,作战力大增,声势暴涨,正好合乎全面竞争时代的需要,因而各诸侯国争相效尤,国家主义急速抬头。昔日重视社会阶级伦理的封建制度和天下主义,虽有孔孟等大师级人物的宣扬,仍渐趋没落。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至此破灭,结合南北文化的崭新文明即将诞生。
秦帝国的兴衰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击溃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六大强国,中国再度恢复了统一的领导权,版图则包括一直不属华夏文明的楚地和吴越等地方。经由国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洗礼,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政,其权势已非昔日天下共主或周天子所可比拟。为了给自己一个合乎身分和时代需求的称号,秦王政于是自称为“始皇帝”,中国的文明体系至此也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过,秦帝国的政治发展并未成功地迈向崭新的文明。过去的成功经验,限制了她的创造力,反而成了失败的关键。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虽成功地促成秦国政治的整合,使其有能力统一六国。但将这种制度,硬是用在统一后的庞大版图和复杂的文明体系中,却导致了严重的帝国贫血症。军事统一虽算成功,但紧接而来的行政和文化统一则全然失败,统治效率十分低落。因此秦始皇不得不借着长期巡幸来宣扬皇权,最后竟累死在巡视的半途上。
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楚国由于是分权部落国家,因此并未遭到全面击溃。最后主力的项燕军团虽然失败,主将也死于战场,但分布各地的部族仍拥有相当的独立抗战能力。因此早自秦始皇在世时,便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隐言,楚地的游击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秦始皇三次巡行之所以都以楚地为重点,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斗智斗力的楚汉相争
始皇去世后,首先起义的陈胜、吴广使以楚军作号召,初期声势最大的反抗军——项梁军团,更是以楚军主帅项燕的后代自居。二世皇帝期间,六国几乎全部恢复,但楚军系统的反抗集团不但扮演主要角色,人员方面也占了一半以上。
项羽和刘邦也都属于楚人,项羽更是继承项梁军团的楚军嫡系。刘邦的集团大多属楚国的平民阶级,原本是附属项梁军团的副帅,应算得上是楚军的庶系。
中华民族自称为汉族,主要是来自于刘邦所建立的大汉帝国,但刘邦的王朝之所以称为“汉”,却是个偶然的因素。
秦帝国崩溃后,项羽的楚军掌控大权,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侯。由于刘邦集团首先入关,依约定应为关中王,但项羽担心刘邦声势过大,危及本身领导地位,乃将刘邦分封于“汉”,这便是刘邦国号的由来。
“汉”是目前的汉中盆地,属四川省的一部分,跟华夏文明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当时是个偏远的低度开发区,对中原地区或原来泰国首府的关中盆地,交通都非常不方便,算得上是个相当不错的“政治冷冻库”。
日后刘邦在韩信的协助下,复出关中,进入中原,和项羽展开为期四年的楚汉相争。
为了对抗力量日正当中的项羽西楚军团,刘邦展开诸侯大联盟,最后更以四面楚歌(表示楚军也投入刘邦的汉集团),来瓦解项羽军团的士气。所以楚汉相争,可以视为刘邦的楚庶系联合中原诸侯,以对抗项羽的楚嫡系的一场战争。由于刘邦出身民间,没有传统的包袱,他成功以后,一个融合华夏文明及楚文明的新世纪,便很顺利地诞生了——这便是影响中华民族日后发展最为重要的大汉文明。
气质独特的刘邦
刘邦——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王朝的开创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地位却是意外的低。
如果说刘邦由于出身低,所以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不被重视;但是即使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刘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看不够重”。
中国的史书,绝大多数是官方纪录,只要描写到皇帝,难免都视之为天生“异种”的真命天子,特别是开国君王或盛世名君,几乎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被处了腐刑(割切生殖器)的司马迁,对汉王朝政权的大老板们,难免有股无法消除的心结。加上这位撰史的血性汉子,本身又有天不怕地不畏的傲骨,让他大胆地在其作品《史记》中,对他的顶头大老板汉武帝以及汉王朝创办人刘邦,作了相当坦诚的批判;不但和日后史书上的传统“官方说法”有很大不同,也使我们对这位皇帝的人性面,有较多的认识与了解。
这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原本是相当珍贵的“原始资料”,只是习惯于恭读帝王史的中国知识分子,却反而被误导了。因此有不少人,对这两位中国史上少见的杰出领袖,有着相当不公平的低估。
特别是有关刘邦这部分,由于司马迁对汉王朝的“国贼”项羽,不但给予正式地位的承认并编入“帝王本纪”中,对其能力和风范作相当平实的评价;更在比较中,显露刘邦领导风范的不足。
后世的史学家,立刻根据这份“铁证”,严厉批评刘邦的能力和风格,有人以狡猾、阴险的政客视之,有人以其成功只是在善于用人及运气好而已(其实这两点在领袖的特质上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以前的历史地位和刘邦颇为雷同。基于对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特别关爱,日本的史学家和小说家,也普遍较同情短命而悲剧的丰臣王朝,对推翻这个孤儿寡妇的政权,进而建立260余年太平盛世的德川家康,反描写成阴险、狡猾好欺诈的老狐狸。一直到山冈庄人的长篇历史小说《德川家康》出版后,才以生动的笔调,详细的刻划出德川家康的政治个性和争霸心程,也才使日本民众对德川家康转轻视为尊重,更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德川家康”热潮。
本书倒没有如此庞大的野心,为刘邦作彻底的翻案,只是因为笔者本人对刘邦创业个性的一点好奇,希望能以一个崭新观点来对刘邦作一番研讨,更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前辈先进和年轻学者专家,共同来关心这位大汉文明开创者的历史命运。
刘邦的个性的确相当有趣,有时形同无赖、满口粗话、善变又狡猾,但大多时候,他倒相当能压抑自己的脾气,待人宽容而有度量,作事不计较利害,如同颇有修养的长者。诚如西进关中前夕,楚国长老对他的评话:“沛公,长者也。”或许便是指他这种大而化之的性格。但有时候他不只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也的确放纵了些,进而显得稍欠“大家风范”。
不过,他一向讲情义,自认是侠义圈中的道上英雄。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物,便是战国末年四公子之一的魏国贵族快客信陵君,并常以此而自许。从早年的待人处世上,可以看出他刻意模仿信陵君的“影子”,因此也很得乡里中下阶层的好汉们敬重,俨然是黑道中较重侠义伦理的大哥级人物。
每到紧要关头,刘邦倒立刻变得彻底的理性。为了团体目标,他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及风险,甚至忍心牺牲部属,绝不迟疑。彭城战败时,为了加速脱离险境,他连子女都能丢出车外。荥阳对峙中,项羽欲烹杀其父以要胁其投降时,刘邦竟潇洒地要求分一杯羹,光是这种不怕人指责的勇气,已有资格成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了。
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中,刘邦从一出场,便是虚张声势、满口狂言,且经常都是出自肺腑的“吹牛”,连萧何都批评他:“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只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假话由他讲来,却显得特别的自然,并不觉得特别的可恶,这或许便是刘邦最有魁力的地方了。
当代名士吕公,在刘邦未成名时,便肯将掌中明珠送给他当妻子。谨慎又富谋略的萧何,从年轻时便特别关照刘邦,最后更奉献了终身的忠诚。自负极高的韩国贵族张良,便公开表示:“沛公殆天授也(意谓刘邦真是少见的天生奇才)。”常胜将军韩信也是为他至死不悔。
从这些史籍记录中,我们绝对可以确信,刘邦虽有点轻浮,但绝不是只懂得骗人及耍小伎俩的普通小狐狸而已。
猛狮与狡狐
早年,笔者曾在日本阅读到一代史学大师汤恩比的访日谈话记录,其中有段说到刘邦的观点,当时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
这位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竟然表示,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这两位政治领袖的命运也颇多相似处。凯撒早年受制于庞培及克拉苏,刘邦也被项羽打得团团跑;凯撒在帝国建立前夕便遇刺身死,刘邦也在即位不久,于征讨英布的战争中身受重伤,没多久便病逝于任上。他两人都未能目睹帝国之建立、文明的兴起,但由于他们的远见和领导,人类的历史展开了新的纪元。
凯撒在西洋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刘邦比起他来便逊色多了。由于司马迁的公正记载,这位大汉帝国开创者的历史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自称汉民族的后代子孙完全的认同。
汤恩比的一番话,兴起了笔者对刘邦的高度好奇,一直想好好找机会来探讨一番;这位被自家人批评为老狐狸,却为外国学者公认世界最出色大政治家的创业者,两种截然不同观点下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不少人读到楚汉相争的历史,总觉得很纳闷,刘邦几乎常常吃败仗,却是“打断手骨反更勇”,屡败屡战,终能咸鱼大翻身。项羽每战必胜,孩下一场大败,却连生命都输掉了。他们之间的差异,除了运气好坏外,到底还有些什么?
事实的真相和大家的印象,经常有相当距离。平心而论,项羽称得上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但不论战略或战术,刘邦的确都高他一筹,这也就是刘邦跟项羽公然表示的“我斗智而不斗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名政论家马基维利,在其经典名著《霸术》中写道:
一位胜任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狮子般的凶猛,才不会被豺狼欺侮;狐狸般的狡诈,才不会掉入猎人的陷阱,但如果两者不可得兼,则宁可拥有狐狸的特色较为有利些……。
刘邦和项羽的创业个性和争霸历程,正好是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
刘邦大传……第一篇 秦帝国危机
第一篇 秦帝国危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水盛在任何器皿里,都不能太满,太满了便会溢出来,所以在满了以前,最好便停止增加水量。
刀子能用便可以了,如果磨得太锐利,用起来虽较顺手,但容易折断,无法长保。
一个人拥有太多的财富、太高的权势,会遭到别人的觊觎,自己也常因太骄傲而陷入奢靡,反而无法长期保有财富。
由于富贵是一顶危机的警示,因此最需要韬光养晦、谦虚退让,如果反而以自我炫耀而骄人,那就要自招祸患了。
自然的道理,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
刘邦大传……第一章 虎狼之国
第一章 虎狼之国
秦昭襄王晚年,发动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恐怖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坑杀了42万赵国军队最为残酷。前后50年间,中原三强韩、赵、魏之兵力损伤高达百万,壮丁减少一半以上。
咸鱼翻身,异人入主秦政
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国势暴涨。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更力行扩张政策,使这只僻居岐雍边区、原本见弃于中原国际舞台的睡狮,突然咆哮了起来,数十年间,便成了国际间各诸侯闻之色变的虎狼之国。
从寻找不到规划经营人才,因而濒临解散的中小企业,一跃而成天下有志之士争相投效的理想国,秦国成功的速度令人讶异。最后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便是秦昭襄王的曾孙。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原立的太子,在第40年时先他而去世,因此改立次子安国君为继承人。
安国君原本并非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