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44章

甲申天变-第44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天之下,也只有赴死军才奉太子为正统,为了抓住这最后的一束救命稻草,杨廷麟说什么也不同意东宫和赴死军有任何不睦,一力主张所有的分歧在波澜不惊中解决。

可李闯灭亡了大明,逼死了先皇,现在竟然要和闯贼余孽合流,这道心理上的关坎他们无论如何也越不过去。

“杨督军,”

听到李四以官职相称,杨廷麟也知道李四要说很重大的事情,神色一肃。

“此事我正要上奏太子,刚好你提起,就由我来口述你来执笔,上个条陈,把这事情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免得生出许多不必要的是非。”

“李指挥果然心思缜密,原来早就想到了此点,甚善。”杨廷麟本就是学官,文字功夫自然是十分了得:“李指挥说吧,我给你润一润……”

铺开纸笔,只等李四开口。

深深的吸口气,猛然呼出,李四说出沉酝在胸中甚久的话:

“自天地开辟,华夏立为万里神州之中央,威加四海,德被八荒。环顾四方蛮夷者,无不视我壮美河山为肥膏,侵占华土屠戮汉民,神州赤县多染腥膻……”

“昔有五胡乱华之祸,前有蒙元灭宋之灾。同胞子弟几遭屠戮,国有倒悬之危民有泣血之急……”

“自万历年始,建奴枉顾我国朝之哺育,以怨毒报国朝之仁心,以恨念回我国朝之恩德。强占我两辽之地,肆意扰乱中原。我子弟父兄为奴者万千,终成关外白骨之丘,我姊妹同胞日遭奸淫泣血哭号者千万。忍辱含垢残喘于世者无不南顾王师……”

“甲申之变,建奴入寇,窃我神器伪为中原之主,天下汉子俱为奴矣,天地色变风云含悲,华夏神圣之地竟成鞑虏跑马之所。天下危急,大汉危急,神州诚已到存亡断续紧要关头。当此国家民族将倾之际,天下同胞当奋起抗争,以颈中鲜血挽神州气运,用项上头颅扶大汉千秋……”

“李四不才,与赴死之壮士同盟血誓,凡剃发事鞑数典忘祖之宵小,为难戴一天之死敌,必诛之;凡有与鞑虏言和者,为我辈之死敌,必诛之……”

“狂澜即倒大厦将倾,李四一介草民,与万千赴死之军同誓:天下间诛鞑者,无论贼寇淫囚,皆为我之兄弟;不论身在何处,俱为志同道合之友,皆受赴死之军保护。诚期天下共屠鞑豺,盼共赴义举……”

“为虎作伥者,杀!”

“擅妄言和者,杀!”

“屠我同胞者,杀!”

“淫我姊妹者,杀!”

“易我衣冠者,杀!”

“毁我宗庙者,杀!”

“占我山河者,杀!”

一口气吐出七个杀字,腾腾杀气惊的杨廷麟手腕一抖,偌大的墨滴染上纸面。

“青天在上厚土在下,共鉴此誓言:未扫尽天下腥膻,未匡扶汉家基业,赴死军宁赴死而绝不封刀,”

“吧嗒”一声轻响,杨廷麟手中墨笔已掉落在地,李四还在大声说着:

“恳请太子,为大明计,为炎黄后裔计,摒弃前嫌,顺应天道。臣,大明忠诚伯,赴死军指挥使,太子校典李四惶恐……”

纸面上好几处墨点,杨廷麟捧着这片小小的纸页冷汗淋漓。良久方才说道:“此……此甚于冉闵之屠胡令……”

长路漫漫荆棘征程

第七十九章 求人赈济有用吗?

郾城。

比不上开封洛阳这些大邑,却也比临颍要大的多。

前番李闯三次围攻开封,屡屡受挫,而郾城则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这座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的城池之下,曾有总数破百万计的人马争相竞逐,旷日持久的大战让郾城数次淹没在血火之中。

就是在郾城,先不说闯军和明军的累累死伤,仅在此一地,闯军就战死头目二十余,而大明王朝则有一个亲王一个总兵官外加两个总督饮恨于此。

小小郾城,活生生就是闯军和明军的绞肉之场。

直到如今,郾城周遭来不及掩埋的尸骨依旧遮野蔽道。每到傍晚,荧荧磷火盛如漫天星斗坠落。

郾城历经战火,好几拨人马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往来厮杀,光是城墙就被闯军不歇气的扒过两回,最后一次还是明军自己扒的。

原因很简单,真正的战略要地是开封,郾城只能算是侧翼,无论是谁想要染指开封,必然要对郾城下手。旷日持久的轮番大战让双方都对坚城要塞心生恐惧,撤离之前都会做出扒低城墙的举动。

久而久之,郾城的百姓和地方官也就习惯了,养成一种笑看城头王旗变换的玩世不恭心态。以至于到了后来,李自成大军一来,这边闯军旗号就挂起来,闯军一走,就又是大明的属地……

这种心态看起来荒唐之极,却很有效的避免了郾城重蹈开封的覆辙,使得小城百姓免受屠戮之苦。

当赴死军和白莲乱民开赴城下的时候,郾城立刻四门紧闭,做出坚守不出的姿态。

待到联军摆开阵势环逼,士卒伐木垒土准备攻城的时候,紧闭的城门忽然洞开。

郾城的几个地方官主动出来谈判,无非是“与民无争则开城假道”“行屠城之举必玉石俱焚”云云。

李四自然是满口答应,一再保证只是想进城修整,绝无他想。

形势是明摆着的,就算郾城决死抵抗,以赴死军和白莲乱民的实力也能用人数上的优势破开城池,何况郾城早已不是什么金堂要塞,被拆的乱七八糟的城墙根本就不可能有效保护城池。

地方官这么做看似是软弱可欺,也是迫于无奈之下的上上之举,就算是死守也不能挡住敌人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敌人的保证也是唯一的办法,最起码保证了城中百姓的人身安全,尽管这种保证只是口头上的,也比没有要强的太多。

何况类似的事情郾城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无论是赴死军还是白莲众,都很满意。

而开进城中之后,这些外来者的表现还算让当地百姓放心,最起码没有拖着刀子满大街杀人,更没有挨门挨户的“借粮”“拉丁”,这已经比几次进出郾城的李自成和左良玉部要文明的多了。

唯一让人有点小小不满的就是那些个白莲乱民。

白莲众进城之后,立刻分散开来,或十几人一伙,或几十人一队,沿着郾城的大小街道,挨门挨户的大唱《劝赈歌》。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凄苦的歌声此起彼伏,郾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唱着劝赈歌的白莲众。

开始的时候,人们惧于白莲众的声势,还不得不拿出些米粮。后来看这些人也不过是唱唱歌谣,并不会真的动刀动枪的明抢,反而不肯出米了。

反正你们最多也就是堵住我家门口唱歌,格老子就是不出钱米,难道你唱歌还能唱的我掉一根汗毛?

和白莲众满世界唱劝赈歌相比,李四和赴死军上下则要显得更加斯文。

客客气气的找到衙门上,索要当地地籍户册府库案档等一应官样文书。

“这便是郾城所有在册案档,”对于赴死军的这一手,张祈丰早有预料,早早的就准备好了。

张祈丰张大人,严格的说也不算是什么大人,只不过是本地的一个举人,曾为衙门襄办而已,不入流的小官,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县级政府的三等秘书。

当年李闯大兵铺天盖地而来,知州等几位大人倒是个个热血,一再豪言要和李闯决一死战,甚至带着几十个家丁领头守城。

结果……结果自然是被李闯不费吹灰之力的砍了脑袋。

还是张祈丰主动输粮给闯军,这才保住全城百姓的性命。

后来平贼大将军左良玉的大军又是铺天盖地,这一会张祈丰有了经验,不等明军开口,再次主动输骡马若干,再一次的使郾城免受兵祸。

后来闯军和明军展开拉锯大战,轮番的占领郾城,张祈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反正就是谁来伺候谁而已嘛。

几次三番的这么一折腾,地方官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反而把权利完全下放,只剩下个举人张祈丰主持郾城局面。事情是明摆着的,无论是谁当了地方官,都要重蹈张祈丰的老路,将来无论是哪方势力取胜,这样做都等于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由着张祈丰去做吧,做好了地方官员的功劳,做不好是他自己个顶黑锅……

无论是名声不怎么好的闯军,还是名声更糟糕的左部,都没有给郾城造成特别大的伤害,至多是在撤兵的时候把城墙扒了而已。

现在郾城的城墙和没有也差不多,不过郾城百姓的安全感却很高,有张祈丰这么个能人,比有坚城要塞管用多了。

试看那些壁垒雄伟城门巍巍的大城,哪个不是遭受血光刀兵之灾?

当李四索要郾城府库土地人口等案档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张祈丰立刻就毫无保留的拿了出来。

郾城的府库早就空空荡荡能饿死老鼠,张祈丰也不怕赴死军抢掠。

然而这位赴死军的指挥使好似对府库的兴趣缺缺,而是把所有案档交给一个面貌萎缩形容如鼠的家伙。

“老东西你尽快把百顷以上的大户统计出来,”李四笑着对魏无牙说道:“然后按照每亩一百三十斤计算田赋,我只征收这一年的,以前的既往不论。”

每亩一百三十斤,相当于六成的产量,几乎把佃户上缴的地租统统拿走。

张祈丰这才知道这位赴死军的指挥使大人的目标不是府库,而是那些大户的粮仓。

“大人,不行啊,一百三十斤,这太多了,”张祈丰又拿出他对付李闯部和左部的老办法:“不如由备置筹集些粮米骡马,容我三几日的功夫……”

“一百三十斤还多?”

“实实的是太多了,按照这个数量征收,郾城饿死者众。”张祈丰脑门子上的汗都冒出来了。

“饿死者众?哼……”李四哼了一声,不客气的说道:“这些地方士绅大户的地租最少也要在一百六十斤每亩,他们怎么就没有想想天下无地的佃户会不会饿死?我只拿一百三十斤还给他们留了口粮呢。我倒要看看,他们究竟是留粮食还是留性命。”

腾腾的杀气让素来圆滑的张祈丰打了个突,想分辨几句却终于没有胆子开口。

长路漫漫荆棘征程

第八十章 道不同

按照赴死军以往的作风,对这些骨子里都肥的冒油的地主士绅就没有客气过,从来都是抢干拿净,一枚铁钉也不会留下。

可这回和以往不同,还真是给这些地方上的老爷们留了面子,仅仅是按照田籍索要粮食而已,并没有以往那种蝗虫一般的作风。

对于这些士绅地主来说,赴死军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江山易主的事情多了,可士绅地主从来就是风雨不倒,永远是地方上最大的实力派。无论是谁做了朝廷,都要拉拢一下的。

一百三十斤的田赋,抵上朝廷十几年的税赋了。

可是……朝廷,现在哪里还有什么朝廷?

“别给脸不要脸,你们每年征收的田租都不止这么点,真要是逼急了我们,啥事情也做的出来。”

少不得要发生些流血的事情,见血之后,地主们反而安分了许多。

一百三十斤确实是太多了,可没有多到让大伙冒着生命危险的地步,仅仅是一年田租的大部分而已,还是买个平安吧。

和白莲乱民大唱劝赈歌相比,赴死军的强力手段无疑更有实效。三天都不到的时间里,囤积在大户士绅仓房里的粮食就大部分归了赴死军。

和以往的惯例一样,赴死军取得这些资材之后,并不是占为己有使其成为军粮,而是尽数交给他们身后的百姓。

如果把整个迁徙队伍比作一个人的话,李四就是大脑,所做的事情就是协调和指挥这个整体。而赴死军则是人体上的双手,可以取得必要的资材,可以攥紧成拳头打击敌人,为身体开辟前进的道路。

而那些数以万计的百姓则是血肉躯体,才是这个整体最为重要的部分,

这些乡亲大多拥有军属的身份,子弟父兄多是赴死军成员。赴死军所取得的一切战果都要缴过来给他们,再经这些乡民之手按照一定规则统一分配下去。

在没有系统的政治纲领之前,这种近乎于原始的方法保证了物资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更保证了赴死军不会蜕化成闯军第二。

因为赴死军的使命是保卫和战斗,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必去做。

血缘和乡土这两条纽带,把整个迁徙队伍捏合成一个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虽然在数万人的队伍中,只有赴死军才是真正的战斗部,但所有人都是在为这个整体服务的。

除李四等少数几个人之外,谁也没有看出这其实就是一个全民皆民的大军,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