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耗?”
“目的是在明年下半年发动一场大规模海上决战,彻底打垮我们。”
提尔皮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积极一点,绝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对手。”
“你的意思是……”
“可以想像,明年的地面战争肯定会十分jī烈,不管是西线、还是东线、或者是新开辟的北非与中东战场,双方都要投入大量兵力。同样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不是法国与俄国,而是英国。”冯承乾掏出一根雪茄,点上后抽了两口,才说道,“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英国从海外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资源,以及由英国皇家海军守卫的航线,英国与法国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坚持下去。也许,法国还稍微好一点,毕竟法国本土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农产品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铁矿与煤炭也不缺。英国却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来自殖民地的资源,英国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也就是说,切断英国的海上航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算不上首要任务,毕竟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就算我们投入兵力,也不见得能够达到目的。”
“那你的意思是……”
“这可以做为切入点。”
“这……”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我们打破交战,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得不抽调兵力去对付我们的破交战舰。”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最好的证明,就是斯佩舰队。为了围剿斯佩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动用了一艘战列巡洋舰与数十艘其他战舰。
“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让英国皇家海军分散兵力。”
提尔皮茨刚想开口,冯承乾就压了压手,继续说道:“虽然我们打了两次胜仗,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五艘主力舰,但是在至关重要的战列舰数量上,我们依然处于劣势,而且差距十分明显。两场海战都证明,战列巡洋舰不适合执行舰队决战任务,特别不适合与战列舰对决。可以说,就算我们拥有更多的战列巡洋舰,也抵消不了战列舰数量上的差距,至少在现有战术下办不到。”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只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战列巡洋舰依然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积极作用。”
“你的意思是……”
“你觉得,我们在明年与皇家海军决战有多大的胜算?”
提尔皮茨一愣,说道:“几乎没有,即便能打赢,我们的损失也不小,甚至会因此让胜利变得毫无意义。”
“真的如此?”
“我们不仅要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还要……”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明年还不能与英国皇家海军决战,至少得拖到后年。”
“这么说……”这下,提尔皮茨也反应了过来。
“说得简单一些,明年的战斗,我们的目的依然是削弱英国皇家海军,在规模有限的海战中取得胜利,逐步缩小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差距,为最后的总决战做准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避免两件事情。一是过早的进行舰队决战,二是保存我们的兵力。”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多格浅滩海战已经证明,如果能够合理使用战列巡洋舰,我们就能在海战中取得主动权,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分队没在现场,或者已经被我们击溃。”
“你的意思是,迫使英国皇家海军把战列巡洋舰派往其他战场?”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策划一次袭击行动,让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出动战列舰去追击我们的袭击舰。”
“问题是,这很容易演变成舰队决战。”
“所以,我只需要一艘战舰。”
提尔皮茨一愣,非常惊讶的看着冯承乾。
“我已经想好了,这种有去无回的任务,交给其他人都不合适。”
“你是不是疯了?”提尔皮茨终于忍不住了,“就算我答应你,陛下也不会答应,而且你在帝国海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难道脱离帝国海军了吗?”
“不、不是……可是……”
“事实上,现在有没有我,帝国海军都能正常运转,而且两场海战已经证明希佩尔与雷德尔是值得信赖的舰队指挥官。”冯承乾笑了笑,又说道,“再说了,从始至终,我都是舰队参谋。”
“得了吧。”
“不管怎么说,我已经想好了。”
提尔皮茨长出口气,说道:“我不会让你去冒险,不管你怎么想。”
冯承乾笑着摇了摇头,没有与提尔皮茨争辩。
沉默了好一阵,提尔皮茨才说道:“难道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我俩认识二十多年了吧?”
“三十二年。”
“你还不了解我吗?”
提尔皮茨苦笑着摇了摇头,正是因为他太了解冯承乾,所以才知道,只要冯承乾做了决定,就没有人可以改变。
“好吧,你打算怎么干?”
“我只需要一艘战舰,以及一批志愿官兵。”
“哪艘战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建造的那一艘。”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有舰队决战的机会,而且对我们有利,你一定得把握住,所以必须把主力舰全部留下来,在必要的时候对付大舰队。”
提尔皮茨沉思了一阵,说道:“我不反对,但是必须得请示陛下,由陛下做决断。”
“那么,我们就一起去觐见陛下吧。”!。
第一百零七章 妥协
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来到bō茨坦皇宫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刚刚送走了法金汉与鲁登道夫等陆军将领。
现在,帝国最大的挑战不在海洋上,而是在陆地上。
西线战场上,虽然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战役之后稳住了战线,德皇也打消了法金汉发动战略进攻的念头,战线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英法联军肯定会在近期发动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别的不说,此时英法联军已经在兵力上超过德军,而且囤积的物资也多于德军。
英法联军没能掌握主动权,不是兵力不够、也不是物资紧缺,而是部队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德军的整体素质与整体作战能力明显优于英法联军,因此才能用较少的兵力守住战线。
可以说,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军就是欧洲大陆、乃至全球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更重要的是,德军的现代化工作展开得最早,参谋制度也最为完善,并且长期实行普遍兵役制。
这些条件,使德军拥有极为凶悍的战斗力。
比如,在德军步兵营中,开战的时候就有八tǐng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打到现在已经增强到了十四tǐng,而英国远征军到现在也只在步兵营配备了两tǐng维克斯水冷重机枪,法国步兵营则为八tǐng。
火炮方面,无数次的战斗已经证明。克虏伯等帝**火企业制造了全球最出sè的火炮。
只是,这些优势,依然不足以保证德军在西线取胜,甚至无法保证德军在漫长的战斗中守住整条战线。
法金汉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再无所作为。德军肯定会被赶出法国。
德皇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果德军始终保持防守态势。就等于把主动权交给敌人,最终肯定守不住马恩河防线。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
为此。法金汉提出。至少应该把西线德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师,这样他才有能力发动一场有威胁的进攻。
按照法金汉的意思,他将在阿图瓦与伊普尔,分别针对法军与英军发动一场进攻。
显然,法金汉的要求太高了。
虽然帝国已经完成了全面战争动员,陆军兵力正以每月二十个师的速度增长,但是前线的伤亡也非常巨大,很多新增部队都被用去填补空缺了。德皇手里,还能调动的步兵师不到八十个。如果按照法金汉的要求。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就需要向西线增派六十个步兵师。
这样一来,就无法向东线增兵了。
问题是,如果西线守不住,那么在东线取得的任何胜利都毫无意义,而且鲁登道夫也无法保证在几个月内打垮俄国。
经过反复磋商,法金汉与德皇都做出了妥协。
法金汉把增兵要求降低到了四十个师,即与东线平分补充兵力,而德皇则只要求他分阶段发动两次进攻战役。
正是如此,法金汉策划了即将开始的新沙佩勒战役。首先拿阿图瓦的法军开刀。
当时,真正的重点在东线。
在与冯承乾谈过之后,德皇也意识到,能否迅速击败俄国,将决定帝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得尽快终结两线作战。
虽然帝国拥有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但是要在国境两侧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依然力不从心。
几个月下来,两线作战的困境已经显lù出来。
别的不说,在兵力调配上,帝国陆军就捉襟见肘,往往只能照顾某一个战场,舍弃另外一个战场。
这么打下去,帝国的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施利芬元帅在制订总体战争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击败法国,并且制订了周密的“施利芬计划”。可以说,施利芬很有预见xìng。仅仅四个月,他的担忧就成了现实。
当然,并不是施利芬错了。
施利芬把重点放在西线,有一个极为关键的理由,即法国没有战略纵深,德军只需要推进两百多公里就能攻占巴黎。相反,如果在东线上投入重兵,那么德军要推进两千多公里才能到达莫斯科。如果向圣彼得堡进军,德军面临的困难将更加严峻,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击败俄国。
很明显,在军事上,击败法国要比击败俄国容易得多。
如果施利芬制订的作战计划得到严格执行,战场局势肯定会大不一样。可以说,正是小毛奇葬送了施利芬计划。别的不说,在马恩河战役爆发之前,小毛奇陆续从西线主攻方向上抽调了二十多个师,其中八个师派往东线,十多个师则被用来加强根本没有多少重要xìng的边境防线。马恩河战役打到最为jī烈的时候,如果马肯森与德马维兹能多有几个师,就能击败反扑的英法联军。也就是说,如果小毛奇没有从西线主动方向抽调兵力,马肯森与德马维兹就不会败下阵来。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毛奇的胡乱指挥,英法联军根本没有机会发动马恩河战役,因为马肯森与德马维兹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就有能力按计划行动,说不定已经打到巴黎城外了。
当然,后悔已经没用了。
不管法金汉的能力如何,哪怕是老毛奇活了过来,也不见得能够化解德军在西线战场上遇到的困难。
所幸的是,德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不会受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左右。
以这个时候的战况,除非西线德军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不然就算法金汉发动了进攻战役,也很难取得战略xìng突破。更重要的是,越往后面拖,局面对德军越不利,因为大批英军正跨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而且法国的战争动员也已全面展开,法军正以每个月十多个师的速度增长。
毫无疑问,德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
西线战场已成死局,就算德军短期内无法取胜,英法联军也同样无法在短期内攻破德军的防线。
原因很简单,在战术上还没有合适的进攻手段。
要知道,在由水冷式重机枪、堑壕与重炮组成的防御火力面前,以往的任何进攻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力。比如,称霸战场上千年的骑兵就在这数个月的战斗中成了配角,任何xìng质的骑兵冲锋,在机枪与重炮面前都等同于自杀。结果就是,交战双方的上百万骑兵沦落到了充当侦察兵的地步。
可以说,自拿破仑时代以来,防御力量再次占据了上风。
西线形成僵局,就只能在东线上想办法。
与西线相比,东线战场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战场更加广阔,二是铁路与道路等交通网络极为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线更注重兵力应用,而不是纯粹比拼兵力。
这也是冯承乾建议德皇把重点转到东线,让鲁登道夫与霍夫曼这样的年轻将领担当指挥官的主要原因。
对此,德皇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随着奥斯曼帝国参战,轴心国集团在东线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德军在坦能堡与马祖里湖的两次大胜,已经打垮了俄军的士气与斗志。在俄军眼里,鲁登道夫已经成了不败的战神。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