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83章

帝国风云-第383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是在火炮的具体型号上,依然有着极大的差别。
    别的不说,“依阿华”级的排水量就比“南达科他”级高了一大截。
    在排水量增大的同时,“依阿华”级的最高航速比“南达科他”级高了五节,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三节。如此一来,就需要更大的推进功率。在同样采用八座燃油锅炉与四台蒸汽轮机的情况下,“依阿华”级的推进功率达到了二十一万二千轴马力,比“南达科他”级高出了百分之六十多!
    这是个什么概念?
    说得直接一些,在“依阿华”级上,根本不可能采用“南达科他”级的动力系统,必须采用功率密度更高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说,“依阿华”级必须采用全新的动力系统,而这套系统的工作温度与压力必须更高。
    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往往就意味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带来的,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事实上,在进行船厂测试的时候,“依阿华”号与“新泽西”号就暴露出了动力系统不可靠的问题。当时,造船厂的工程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两艘战舰锅炉的工作压力与温度达到设计指标,也就无法达到最大输出功率。结果就是,为了达到军方提出的航速,造船厂在进行海试的时候做了手脚,把两艘战舰的排水量限制在了四万六千吨以内,而且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测试时机。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依阿华”号是在顺水的情况下,达到了三十二节的最高航速,而“新泽西”号则没能达到这一速度,其测试得到的最高航速只有三十一点二五节。
    要知道,这都是轻载时的最高航速。
    按照美国海军的标准,最高航速对应的是标准排水量。
    以两舰在测试时的表现,如果达到标准排水量的话,航速都将降到三十一节以内,而在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航速能否达到三十节都是个问题。
    当然,动力系统输出功率不足,只是问题之一。
    此外,还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动力系统的可靠性。
    虽然建造“依阿华”号的纽约海军造船厂,以及建造“新泽西”号的费城海军造船厂都坚持认为两艘战舰的动力系统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绝对能达到海军提出的标准,但是海军在验收的时候,发现两舰动力系统的一些子系统的故障间隔时间都远低于标准,从而导致整套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严重偏低。
    只是,美国海军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说白了,如果要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测试,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两艘战舰出海,按照海军的标准航行数千、甚至上万海里,才能知道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有多高。可是在当时,美国海军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
    要知道,两艘战舰第一次远行就是前往太平洋,编入太平洋舰队。
    除了动力系统,两艘战舰的续航力也存在问题。
    虽然美国海军的要求是在十五节的情况下达到两万海里,而且造船厂提交的建造书中也是这一标准。但是在随后的航行测试中,美国海军发现两舰的实际续航力要比设计续航力低得多。
    只是,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弥补这个缺陷了。
    这就是,在前往珍珠港的途中,两艘战舰在巴拿马停靠,进行了燃油补给,而计算出来的燃油消耗量,表明两舰的实际续航力连一万二千海里都不到,而导致续航力降低的主要因素有两三个,一是锅炉的燃油效率严重低于设计指标,二是装载的燃油质量不过关,三是油巢设计不合理、无法达到最大载油量。
    显然,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并不容易。
    所幸的是,这个问题不算严重,即便只有一万二千海里的续航力,也足够了。
    主要就是,此时的美国海军不再需要前往西太平洋作战,主要战场在夏威夷群岛,因此对战舰续航力的要求已经大幅度降低。
    事实上,动力系统功率不足的问题也不算严重。
    要知道,在第72舰队里面,除了四艘重巡洋舰与两艘大型巡洋舰,另外四艘战列舰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八节以内,战斗航速还不到二十七节,因此即便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最高航速不到三十节,也是跑得最快的战列舰了。此外,中国海军的五艘快速战列舰的实际最高航速也在三十节以内,并不比“依阿华”级快。
    至于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如果维护保养良好,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当时,两艘“依阿华”级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在火力与防护上。
    与“南达科他”级相比,“依阿华”级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用mk7型十六英寸舰炮取代了mk6型,不但身管长度提高到了五十倍径,而且采用了更大的药室,能够发射威力更大的穿甲弹。
    问题是,两艘战舰上的十八门主炮都没有做测试。
    在前往太平洋之前,两艘战舰甚至没有能够搜集完弹道参数。结果在航行途中,两艘战舰在波多黎各附近逗留了一天,全面测试了主炮。后来又在巴拿马与夏威夷群岛进行了同样的测试工作,才收集到了足够多的弹道参数。
    完成这一系列测试后,美国海军发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在全装药发射新式穿甲弹的时候,mk7型的身管磨损情况极为严重,身管寿命恐怕连一百发都不到。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要知道,这意味着在进行一百次全装药发射之后,身管由磨损导致的误差将严重影响到炮击精度。
    当然,对一场海战来说,一门主炮打一百枚炮弹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炮备弹量都没有这么多。“依阿华”级平均每门主炮的备弹量为八十枚,而且只有大约六十枚是穿甲弹,其中新式穿甲弹的数量肯定在三十枚以内。
    再说了,并非所有时候都需要全装药发射炮弹。
    当时,两艘“依阿华”级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防护能力上,而且这是一个致命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弥补的缺陷。发现这个缺陷的,并非两艘战舰上的官兵,而是美国海军专门负责验收战舰的测试部门。要命的是,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艘战舰已经抵达珍珠港,编入了太平洋舰队。

第三百六十三章 质量缺陷
    原创第三百六十三章质量缺陷
    战后,对“依阿华”级的负面评价,主要就集中在其防护设计
    在“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上采用了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后,美国海军继续在“依阿华”级上应用了这个设置,并且采用了大的倾角,提高了防护效果。这么做,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这就是,“依阿华”级的型宽受到了严格限制。
    在同时期的战列舰中,吨位与“依阿华”级相当的,型宽都在三十五米左右,而一些吨位不如“依阿华”级的也不止三十三米。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俾斯麦”级,型宽就达到了三十六米。
    过窄的型宽,严重限制了“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厚度。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坚持采用倾斜设置来提高主装甲带的防护能力,或者是在达到同等防护要求的情况下降低主装甲带的厚度。
    当然,这一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只是,在防护侧重上,向外倾斜的主装甲带主要针对远程炮战,在近距离炮战中,这种设置方式的帮助并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倾斜的角度太小了,增加的相对厚度非常有限,不足以应付近距离打来的穿甲弹。
    根据战后的估计,“依阿华”级主装甲带的实际防护效果在三百八十毫米左右。
    显然,这个数值已经不低了。
    同期的战列舰中,采用传统设计方式的几种战列舰,主装甲带的厚度都没有达到三百八十毫米,比如“俾斯麦”级为三百二十毫米,“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为三百五十毫米,“黎塞留”级为三百三十毫米,“前卫”级为三百五十六毫米,只有“乔治五世”级的关键部位达到了三百八十毫米,而要以装甲厚度为衡量标准,在防护上全面超越“依阿华”级的只有日本海军还没来得及建成的“大和”级。
    问题是,装甲厚度只是衡量防护性能的指标之一。
    在决定防护能力的众多因素中,还包括装甲钢板的质量。
    显然,在这方面,美军战舰就算不上是好的了。
    当时,好的装甲钢都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一点,在帝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厚度上也看得出来。“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带,厚处只有三百二十毫米,但是在实战中,其防护能力强于“乔治五世”级。原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俾斯麦”级上的装甲钢的质量比英国皇家海军的好得多。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技术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正是有了质量优良的装甲钢,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制造出世界上好的坦克,在大战爆发前打造出世界上强大的装甲部队。
    大战爆发前,美国的钢铁业也非常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其支柱产业。
    要知道,美国早建造摩天大厦,世界上第一栋钢架结构的大楼就在美国纽约,而没有发达的钢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像帝国大厦这样宏伟的建筑物,不可能有金门大桥、遍布全国的铁路等等。
    问题是,战前的美国钢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
    说得简单一些,美国大量生产的都是普通钢材,而不是用来制造战舰的装甲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美国在大战爆发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只有海军建造战舰需要装甲钢,陆军几乎没有坦克战车。显然,仅仅是海军的需求,根本无法为钢铁企业提供足够的订单。要知道,即便一年建造一艘主力舰,装甲钢的用量在两万吨以内,而一座大型钢铁厂一年的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能有世界上先进的炼钢技术,与其机械化部队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就着手打造机械化装甲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企业也不可能飞速发展,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研制、生产性能加出色的装甲钢。
    可以说,在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在特种装甲钢领域的研制能力并不强。
    虽然在参战之后,巨大的军事需求推动了钢铁业发展,美国的钢铁产量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连续大幅度增长,但是在特种装甲钢领域,要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生产力,还有前期的科研积累。
    显然,这正是美国的弱点。
    到了一九四三年,问题变得加严重了。
    这就是,美国陆军也在疯狂的扩充装甲部队,并且大举向红俄与英国提供坦克等装甲兵器,因此美事工业对装甲钢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了一个严重结果,即装甲钢的产量满足不了需求。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曾经设法提高装甲钢的产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也正是如此,美国制造的坦克战车性能平平。拿“谢尔曼”4型坦克来说,其战斗重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黑豹”相差不大,但是在火力、防护与机动性能上,都远远比不上“黑豹”。
    在海军的战舰上,这样的问题也存在。
    事实上,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体现得十分明显。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在美国参战前夕开工建造的,等到了组装装甲的时候,美国已经投入战争,而且承担了主要的援助任务。在一九四一年,美国为红俄提供的武器装备就占用了上百万吨的钢铁产量。此外,美国还得为英国提供援助,帮助英国皇家陆军在北非与德意联军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战车的制造优先权显然高。
    结果就是,用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的装甲钢的质量严重缩水。
    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依阿华”级所用装甲钢的硬度标准非常低,根本没有达到美国海军提出的低要求。要命的是,这些钢板在制造之后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即便做了筛检,在发现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正确处理。比如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就有三分之一的装甲钢板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有问题的钢板都应该返厂,即回炉重炼。可惜的是,美国海军根本没有这么做,只是要求厂家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就装到了战舰上。
    把装甲钢的质量考虑进去的话,“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防护就不怎么样了。
    甚至可以说,“依阿华”级的防护还不如前两艘“南达科他”级,因为这两艘战舰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主要建造工作,因此装甲钢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
    当然,即便没有装甲钢的质量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