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印度洋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即“马尔代夫海战”就此宣告结束。
这场海战,基本上确定了印度洋的局面。
虽然第二印度洋舰队在四天后进入了孟买港,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与皇家空军也在月底的时候向印度增派了两百多架作战飞机,增强了驻印英军的空中力量,而且这些战机大多部署在孟买附近,让中国舰队难以偷袭孟买港内的第二印度洋舰队。但是自此之后,第二印度洋舰队就很少外出活动,基本上成了一支“港口舰队”,并没有为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做出太大贡献。
当然,这场海战,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启示。
八月份,中国海军就颁布了一条新的作战规定,即在战斗中,航母上的航空指挥军官可以决定是否让带伤返航的舰载机降落。如果航空指挥官认为降落有危险、或者会对航母构成威胁,就有权命令飞行员在附近的海面上迫降。当然,如果飞行员也认为降落存在太大的风险,也能自行决定是否在海面上迫降。
当时,中国海军还投资研发专门用来回收受损舰载机的装置。
只是,直到大战结束,这种装置都没有研制成功。此外,随着斜角飞行甲板的大型航母出现,降落的安全问题也有了很大改善。
事实上,这场海战,也正是推动了中国海军开始建造斜角飞行甲板的航母。
在此之前,冯承乾还在犹豫是否需要在“明成祖”级之前建造一种吨位适中,但是作战性能有很大改善的舰队航母。毕竟,“明成祖”级的设计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将在一九四三年开始建造,而“唐太宗”级的第二批占用着船台,因此几家主要造船厂已经没有多余的建造能力了。此外,在两批“唐太宗”级服役之后,即便除掉战损的航母,中国海军也有十一艘舰队航母可用,而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服役,在一九四五年才有可能超过中国海军。也就是说,海军对舰队航母的需求迫切性并不高,如果“明成祖”级能够在一九四五年建成服役,就能够应对新的威胁,确保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依然有足够的兵力优势。
马尔代夫海战后,冯承乾立即批准了“白起”级的建造项目。
当然,前面已经提到过,“白起”级原本是做为快速战列舰设计的,而冯承乾批准的则是舰队航母。
说白了,冯承乾玩的是移花接木的手段,把建造快速战列舰的经费拿来建造舰队航母。
就此,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性能最突出、参与海战最多、收获战果最的舰队航母终于从设计图纸变成了现实。
事实上,“白起”级也是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中唯一能够与“埃塞克斯”级抗衡的舰队航母。严格说来,“白起”级的综合作战能力超过了“埃塞克斯”级,是大战期间最出色的舰队航母。
相对而言,“白起”级最大的改动,就是采用了斜角飞行甲板。
受排水量限制,“白起”级与后来出现的大型航母有很大的区别,即依然只有两部液压弹射器,一部安装在舰首起飞区的右侧,即一号升降机的前方,另外一部安装在降落区的左侧,也就是二号升降机的前方。也就是说,“白起”级的航空出动能力,只比“唐太宗”级稍有改善,主要就是升降机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大大缩短了战机从机库到起飞点所花的时间,此外待飞区的面积也更大,因此可以让更多的战机在甲板上待命,减少了提升战机所花的时间。真正的改进,在回收战斗机上,即“白起”级在采用了斜角飞行甲板后,降落区与起飞区隔开,而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整个起飞区都用来安放已经降落的舰载机,因此不会出现“唐太宗”号上那样的事故。此外,如果回收的舰载机不太多,即没有占用起飞区的停机点,那么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白起”级还能使用起飞区的弹射器,让舰载机升空,具备了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出动舰载机的能力。当然,在出动大规模攻击机群的时候,这种办法就行不通了。
由此可见,“白起”级主要就提高了回收舰载机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即便降落失败,舰载机也不用停下,而是可以直接从降落区前端飞出去,再返回进行第二次降落。在前两种舰队航母上,降落失败的舰载机就只能用回收网阻拦,无法复飞。
当然,这也对舰载机的飞行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或者说改变了降落方式。
以往,舰载机在降落的时候,飞行员别无选择,而且为了避免撞上已经降落的战机,必须降低发动机的速度功率。说得直接一点,飞行员在降落的时候,基本上是孤注一掷,不管成功与失败,都得落到飞行甲板上。在“白起”级上,飞行员在降落的时候,不但不能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还应该让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以便在降落失败、也就是没有挂住阻拦索的情况下,有足够的速度复飞。只有在成功挂住阻拦索之后,飞行员才能够收回油门。
为此,中国海军还在“白起”级服役之后,组织所有飞行员进行了适应训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有所获
相对而言,受到影响更大的是英国皇家海军。!。
不可否认,在这场海战中,斯科特错过了很多机会,而且导致最终结果的是他错误的袭击了中国海军的油水补给舰,从而使李向龙大致判断出了第二印度洋舰队的行踪,并且在次日午抓住了机会。问题是,如果斯科特手里的两艘舰队航母不是“光辉”级,而是与中国海军的“唐太宗”级旗鼓相当,至少在舰载机数量没有太大的差距,斯科特也不会犯那么多的错误。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斯科特有两艘足够强大的舰队航母,手里有足够多的舰载机,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其他战术,也就有可能把握住机会。在整场海战中,斯科特最缺的就是可用的舰载侦察机。
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也认识到,衡量舰队航母的主要标准是使用舰载机的能力。
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或者是计划建造的舰队航母,即新的舰队航母,都要求载机量在八十架左右,确保在出动侦察机与防空战斗机之后,还有足够多的舰载机组织发起一次攻击行动。
事实,在这场大战中,八十架的载机量就是舰队航母的最低标准。
除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几艘异类的舰队航母之外,在大战期间服役、以及建造的舰队航母的载机量都不低于八十架。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包括战败的日本在内,所有舰队航母的载机量都在八十架左右。即便日本海军在大战前建造的几艘舰队航母,其载机量也在八十架左右。
当然,有这认识的不仅仅是英国皇家海军。
这场海战,也让美国海军认清了舰队航母的主要价值。
只是,美国海军存在的问题恰恰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反,即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后,认为舰队航母的舰载机数量是越多越好。
结果就是。美国海军调整了“埃塞克斯”级的载机标准。
在一九四二年初,美国海军要求“埃塞克斯”级的载机数量不得低于一百架,最好能够达到一百零四架。为此,美国海军还总结出了一套理论,来证明一百零四架的载机量是最为合理的。
必须承认,美国海军总结的理论并没错。
在这一百零四架中,包括三十二架战斗机、三十二架俯冲轰炸机、三十二架鱼雷攻击机与八架备用飞机、或者是勤务飞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缩小中队编制的情况下,确保三个主要机种都有两个中队,从而在执行任何任务的情况下,都有足够多的舰载机用于制定第二项任务。
事实,到大战后期,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也采用了类似的编制,只是不是缩小中队规模,而是扩大了中队规模,并且相应增强了小队的职能,以此降低了扩大规模对指挥造成的影响。
问题是。当载机量达到一顶规模之后,影响航空作战的就不是载机量了。
说得直接一点,在舰载机的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影响航空作战的是航母出动与回收舰载机的能力,以及组织进攻的能力。
航母只是搭载记载机的平台,而平台的作业效率。直接决定了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
对此。中国海军已经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了。要知道,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前,中国海军就开始限制舰载航空兵联队的规模。比如,“唐太宗”级在理论可以搭载五个中队。而实际搭载量只有四个中队,即减少了一个中队。通过减少一个中队。“唐太宗”级的航空作业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也就是说,在搭载更少的舰载机的情况下,“唐太宗”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以。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剩下的几艘“秦始皇”级甚至把舰载机的数量压缩到了六十架左右。当然,这时候的“秦始皇”级已经不再用于舰队作战了,其主要职能是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直到马尔代夫海战之后,美军才认清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美国海军降低了“埃塞克斯”级的载机量,其标准搭载仍然是四个中队,且每个中队的战机数量在二十架左右。也就是说,“埃塞克斯”级在大部分时候,其载机量只有极限能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通过减少载机数量,“埃塞克斯”级的航空作战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很大一截。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说,这场海战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启示,即一向受到重视的主力舰已经不再是海战主力。
要知道,在这场海战中,双方离得最近的时候,还不到两百公里。
在以往的任何一场海战中,这都是一个近得不能再近的距离,只要双方的舰队司令官不打算撤退,那么接下来登场的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而且舰队决战的最终胜负将由主力舰决定。
问题是,在这场海战中,主力舰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在整个战斗中,双方的快速战列舰都没有相遇,而且都没有使用过大口径炮弹,甚至没有机会使用其主炮。
相反,英国皇家海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在防空作战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这场海战中,第21舰队被击落的三十七架舰载机中,有二十四架是被两艘快速战列舰的高射炮击落的!
此外,“唐太宗”号受损,也与第二印度洋舰队的快速战列舰有关。即那架撞了“唐太宗”号舰岛的战机,就是被“约克公爵”号的高射炮击伤的,不然这架战机肯定不会在降落中出事故。
事实,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也只有那两艘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提供了掩护。
相反,当时同样在掩护航母的重巡洋舰根本就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两艘重巡洋舰只击落了三架敌机。
这些都表明,曾经称霸大洋的战列舰,已经沦落到为舰队航母打工的地步了。
受此影响,英国皇家海军非常果断的取消了“狮”级战列舰的建造项目,而且还打算取消“前卫”级的建造工程。只是,“前卫”号已经开建,而且舰体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主要结构都已确定下来,如果停止建造,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也不可能对改善皇家海军的舰队结构提供多大帮助。结果就是,“前卫”号的后继舰的建造全部取消,而“前卫”号被保留了下来。只是,为“前卫”级设计的双联装十六英寸炮塔还没有完成,而且单独为这艘战舰生产、或者是引进十六英寸舰炮都很不划算,因此皇家海军临时修改设计,为“前卫”号配备了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有意思的是,当时用在“前卫”号的,并不是全新的炮塔,而是从已经退役的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拆下来的,而且没有做任何本质的改动。
结果就是,这艘皇家海军最后的战列舰,成了个花架子。
在拥有接近四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五万一千吨的满载排水量的舰体,只有四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最高航速也只有三十节,比排水量相当的“依阿华”级低了不少,其装甲防护也与“乔治五世”级相当,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只是,得益于巨大的排水量,“前卫”号的内部空间非常惊人,做为旗舰使用时,能为舰队司令部的官兵提供极为充裕的居住空间。此外,“前卫”级的甲板面积比“乔治五世”级多了三成,因此在服役的时候,创纪录的安装了八十门四十毫米高射炮,是整个大战期间,装备此类高射炮最多的战列舰。
“前卫”号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再无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