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龙战三千里 >

第62章

龙战三千里-第62章

小说: 龙战三千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炮口径一般在8。5~20毫米之间,枪全长110~130厘米;而武士头领所用的铁炮称为侍筒,全长约100厘米,口径18毫米。这种火绳枪,其射程使用直径13毫米标准弹丸时,可达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内,不过,由于侍筒比较粗,所以发射的弹丸最大可达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应的有所增加。
【射击战术】
总论——说到十五、十六世纪火枪战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段射击术了,能够把这种远程火器的杀伤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密集的方式施加于敌方身上,是当时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包括后期欧洲战场上壮观的方阵枪队,都是从三段射击术引申而来的。其实这种阵法古已有之,只不过内容不是火器,而是弓弩。
从理论上讲,经过严格训练的弩队,配合掩体完全可以战胜早期的火枪队。我的这种信心,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军弩兵,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重型秦弩,据专家考证有效射程可达900米,而在实际作战中,双方距离往往更近,弩的杀伤力也更大。
弩兵是秦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秦军是中国古代史上表现最出色、实力最强大、最不可思议的军队,它的强大,不仅来自于军队建设本身的强大,更来自于极具活力的军事思想。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军事强国,关键是要有先进、正确的军事思想做支撑。
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作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15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铳和佛郎机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对鸟铳战法更是做了详尽阐述。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后金骑兵的决死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日本——织田信长的“三段射击法”——将士兵分为三组,一组射击时,另两组填弹引火。每一击之间有七八秒的间隔,如此轮番射击,再配合防马栅,这种战法充分体现了信长超前创新的能力,欧洲出现类似的战法是在17世纪后。
铃木重秀的“铁炮狙击法”——每一杆铁炮由四人使用。在射击手左右后各设一人。每击一发后,左边的人填入子弹,右边的人填入火药,后面的负责点火。每一击之间只要四五秒,实在是最快的铁炮术了。
另外还有伊达政宗的“骑铁”战术,以装备火枪的骑兵冲前,冷兵器骑兵次后,步兵在最后的一种进攻战术。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优于日本、理论上也采取了轮替射击术,但由于兵制和军事思想的落后,实际运用水平并不如日军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1】日军铁炮的装填与射击
1.首先,将“胴乱”别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话),火药袋别在右胸上。“胴乱”是个小金属筒,里面正好装了一回射击时用的火药和弹丸。它名字来源于表面精致的涂绘,还有制作非常精美的弹筒带(犹如今天装弹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写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将火枪枪口朝上立起来,用火药袋向巢口注入用于一回射击的火药。不能绝对盯着手来补充火药,视线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敌人。
3.接下来就是装填弹丸。火绳枪用的是铅弹。
4.听到“咔咔”的声响就知道弹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枪通条时不要用力过猛,力量适中的话一次就可以把弹丸送到位。
5.拿下火盖,打开火皿(枪上的小洞,纯铜的,和枪的内部有联系),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药,只在里面放一点火药。关上火盖的时候注意不要让火药溢出来。
6.点火,夹起火绳。实战中要注意火种千万不能熄灭。
7.决定了射击姿势之后,就三点成一线瞄准焦点。尽量等敌人逼近了再扣扳机射击。后坐力相当大,用右脸颊固定的枪托后退的时候,注意脸颊要有意识地避开。
【附2】明军鸟铳的装填与射击
1。 鸟铳火药预装在小竹筒内,约铳口可容几钱铅子一枚,即每桶装药几钱。火药多则铅化,火药少则子无力。
2。 射击时首先装火药入铳,用搠杖送实,方下铅子一枚,又搠杖送下,至火药上。
3。 将火门取开,用另装细火药倾入鸟铳火门内,向上振摇,火药入线门,将火门闭之,以火绳安入龙头。
4。 前手托铳架中腰,后手开火门,即拿铳架后尾,人脸贴架尾之上,用一只眼看后照星对前照星,前照星对所打之人。
5。 用右手大食指拨扳机向后,机勾入龙头,落在火门,火药燃铳响。
鸟铳之所以打得准,在于枪管长且直;火药之所以不夺手,在于前手拿在铳腹;瞄准之所以精确,在于两手俱托铳身,不用考虑临时点燃火绳。
火炮简介
【各式火炮性能】
虎蹲炮 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用于杀伤敌密集队形。
迅雷铳 类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灭虏炮 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大将军炮 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大碗口铳 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铳,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佛郎机炮详述】
来历及发展
来历 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炮,名曰佛郎机。
发展 明叛王朱宸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开始私造佛郎机,这是中国最早仿制西洋炮的开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进行仿制,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数据性能
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
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
佛郎机与红夷炮的区别
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 
,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程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
【日本丰臣时代火炮】
当时的日本,作战时普遍应用了火枪,炮的数量既少,质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时期,火炮才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大阪攻防战。在这之前的关原合战中,石田三成军虽然也曾使用过炮,但只是单方面偶尔为之,谈不上实质意义的炮战。
在日本战国史及侵朝战争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还应该算是大筒。广义上来讲,大筒是一种大口径铁炮(日式火绳枪),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区别是扳机击发,其口径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称为大铁炮,其中超大口径者,近于小型火炮。
大铁炮:长90厘米左右,重量在20斤以下,口径在20~30厘米之间,射程300步开外。
要塞大筒,行军时需要两个人抬着走了,长140厘米左右,重20斤以上,类似清朝的大抬杆,其口径在40厘米左右,射程可达四五百米。
现存的一尊大筒,口径达80厘米,重一百余斤,使用的弹药是号称“千人杀”的大威力霰弹,射程可达800米之远,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颇高。当然,这种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经是江户时代。
日本战国时还出现过一种“火矢筒”,状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径极大,差不多有水桶那么粗,不过筒身极短,这种武器据笔者猜测,应该是一种近距霰弹武器,而且并没有在战争中得到普遍应用。
【附1】明军的炮弹
明军火炮发射的弹丸有三种:实心弹、霰弹、开花弹。
实心弹——这种炮弹内部没有火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人员杀伤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或靠击中其他物体,使之碎裂飞溅,造成间接人员杀伤。
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斤铅铁小丸构成,也有装填碎石的,射击时一打一大片,以杀伤人员为主,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射程近,有效杀伤约在300米内(一说500米内)。
开花弹——这是爆炸性弹丸的别称,内部装有火药,因其炸开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而得名。中国自南宋末期就出现了铁壳开花弹,其改进型曾被元军用于征讨日本之役。炮射开花弹在明代中后期得到广泛应用,如宁锦大捷,就是使用这种炮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