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 >

第21章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第21章

小说: 雪刃之侦察兵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里发动大家集思广益研究打坦克的方法,要基本做到每个班有一至两件打坦克的武器,每人要掌握两至三种打坦克的方法。侦察兵的装备没有重武器,研究来研究去,无外乎就是挖防坦克壕,用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炸,用火箭筒打,燃烧瓶烧这类办法,只是打的方法、角度不同罢了。

战士们见过真坦克的很少,大多是通过电影,挂图了解个大概模样,说起来很抽象,也没什么热情,作动作都是模拟的,看起来怪滑稽的。连里两个当兵前做过木匠的战士,根据挂图上坦克的样子和结构按1:1尺寸,花了几天功夫,用木头做了个苏军装备的T-62型坦克模型,刷上绿油漆,别说,手艺真不赖,打远瞅还真像。其他连队听说了,大老远的跑来参观,一个个‘啧啧’称奇。看完嘴里都说好,心里又犯了‘攀比’的毛病,你一连能做,我二连也能做…张鹏上课的时候,在通讯营就看到个怪模怪样的泥塑T-62坦克。

训练结束后,‘坦克’完成了使命,大家开会决定了它的命运――来次真格的,用炸药包把它炸了。爆破手选的是这次打坦克训练中最突出的一个新兵――八班的刘二伟,战士们隐蔽在一条离‘坦克’四十多米的山沟里,刘二伟全副武装,背着枪,夹着炸药包从‘坦克’的正前方发起冲锋,只见他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隐蔽,甩颗手榴弹炸起烟雾,掩护自己,像模像样,跟真事儿似的,左滚右翻的终于冲到‘坦克’跟前,把炸药包塞到底下,拉燃导火索,侧滚翻后,快步跑回战壕。十来秒后,‘轰’的一声巨响,炸起漫天的尘土和木屑,大家觉得整个山都在晃,耳朵‘嗡嗡’直响,从天而降的‘炮筒子’(一根碗口粗的圆木)如果不是被树杈挡了一下,好悬没砸在连长脑袋上。

“刘二伟,你用了多少炸药?”连长拎着刘二伟的脖领在大声吼。

“我…我按你讲的用药量啊,没…没多加呀!”刘二伟吓得脸色苍白,哆哆嗦嗦的说。

“你他妈的傻啊!我讲的是炸真坦克的,那是铁的,你炸的他妈的是木头的。再加点量,你把我们都炸死得了!”连长气急败坏的嚷。

刘二伟从此落了个‘装错药’的美名!

天气转凉,秋天到了,侦察营的官兵帮助奋进公社的乡亲忙完秋收,开始考虑怎样返回营区。下山的简易公路已经抢通,但干部们决定不乘车,而是选择徒步穿越大山后,到**国道,行军返回营区,整个行程约500公里,进行一次长途拉练。计划上报后,很快得到上级批准。

部队马上行动,清理多余的物资,通讯营的装备比较多,而且贵重,集中后用车辆运回,领导们安排学兵队和一些伤病的战士同车返回,张鹏死活不干,只好把他留下。

按照计划,侦察营和通讯营组建临时联合指挥部,明确拉练的指导思想,主要围绕“吃、住、走、打”四个字进行,检验部队在野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耐受能力、适应能力、作战能力,同时开始战前动员,使战士们明白拉练的意义与重要性。

指挥部抽调侦察一连六班,通讯营的一个无线班和一个工兵班组成先头排,由侦察连副连长李玉山和通讯三连副指导员萧红星领导,执行侦察探路,选择行军路线的任务。先头排在天刚放亮的时候草草吃过点干粮就先出发了,他们必需在大部队出发前为他们选定一条适合的行军路线。

五百多人的大部队出发时,侦察班已经在大山里跋涉了两个多小时,班长赵海带着张鹏走在先头排的前边,担当整个队伍的向导。张鹏背负着15公斤的装备,这还是大家照顾他,其他战友的负重都在25公斤以上,他在近半年的野外训练中,显现出惊人的识途本事,一幅小型军事地图,看两遍就能记住各个要点的方向及地形地貌,即使在漆黑的夜晚行进,也很少出错,有时连长拿不定主意时,都要询问张鹏的意见,这也是赵海喜欢把带在身边的一个原因。

虽然天气凉爽了许多,张鹏还是出汗了,平时训练作尖兵没觉得有什么,可是现在后面跟着长长的一串队伍,一旦出错,大家都要跟他走冤枉路,这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任务。张鹏清楚的知道自己走120步是整整一百米,上下坡要增减几步是100米。在行进中,每隔几百米,都要和拿着地图、指北针的班长与地形地物相比较,在确认无误后留下标记,引导后边的队伍,遇到危险的路段,还要提醒跟在后面的工兵班整修,树立警示牌。

为便于大部队行军,先头排选择的路线大多是山谷和山脊,那里的障碍比较少,相对容易通过,提高行军速度。如果是侦察班单独活动,张鹏绝对不会走这样的路,不但容易暴露目标,一旦遭到伏击,那就是活靶子,连躲的地方都没有,再一个是下坡,‘上坡容易下山难’大家都懂,行军每个人的负重都很大,背负重物后人体的重心原本就不稳,上坡时体力耗损导致的精神松懈,往往要累积到下坡时出现,在有断崖的危险地方,先头排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设置安全绳。大部队行军可以行进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先头排没有这个服气,他们必需不断向前,再向前!

午饭大家吃的都是带的干粮,由于是在山脊上行军,不可能找到水源,只能喝水壶里的水,张鹏解下自己的水壶喝了一口递给班长,班长喝完再递给下一个战友,直到喝完这壶水,因为身上的带子太多了,喝一回水要整理半天,太耽误时间,只好像这样,大家集中喝一壶水。

“报告,指挥部要求通话!”通信班的战士把耳机话筒递给先头排排长李玉山。一翻对话后,李玉山挂掉通话,说:“指挥部说,正午天气热,饮水消耗大,要求我们找一条背阴的山谷,同时解决饮水问题!”

“那咱们只好往回走了,退回200米,有道缓坡,可以下到一条向西的山谷,而且背阴,谷底很深,应该可以找到山泉!”张鹏说出自己的看法。

李玉山掏出地图,和几个班长看了下,点点头,确实如张鹏所说,“好,改变路线,张鹏继续做尖兵!”一行人迅速吃完手里的干粮,整理好装备,掉头回走。

第三十四章 长途拉练(二)

找到折返点,张鹏和班长看到大部队离他们两公里左右,正在休息。俩人为争取时间,没有走超过直线距离几倍‘之’字路线,而是在草密的地方直接滑下去。下到谷底,发现有底部有10多米宽,前一阵的山洪将里面杂草冲得很干净,光秃秃的地面上布满拳头大的砾石高低不平和一丛丛顽强的荆棘,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稍不留心,就会将脚扭伤,或被荆棘刺伤。前行的途中可以看到泉水从石缝中渗出,只是量太小了,只够两三人饮用。

转过几个山坳,前行了大约八公里,张鹏和班长再次核对地图,方向稍有偏离,但大致不错,又走过一段后,一道高五米的石坡横在谷底,两边的山峰陡峭,仿佛一下子掉进了死胡同。数米高的石坡,单人根本无法逾越。

为翻越这道石坡,先头排曾想用战备十字镐、小铁锨修成石梯向上攀登,但终因上无牵引点、下无支撑点,滑不留手而对它无可奈何。先头排只好组成塔式人梯分批向上传递,攀越过的人再用绳索把石坡下的人员拉上去。固定好几条攀登绳,留下四个人接应大部队,顾不上休息,又出发了。

一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后,先头排终于走出了这条深谷,让人眼前一亮,洪水的冲击在这里形成一个小盆地,不断涌出的泉水汇成一条小溪,旁边开满五彩的野花,犹如走进世外桃源,一群侦察兵的到来,打扰了这里千百年的宁静。排长李玉山看看地图,深山里不会有村庄,这里地形开阔,又有水源,是个在好不过的宿营地。

“今晚就在这宿营了!”李排长一锤定音。

李排长指挥大家划分好各连的宿营地,做好标示,免得大部队到时引起混乱。张鹏找了个干燥的地方,解下身上的装备,把枪和班里的战友架在一起,松开绑腿,人轻松多了。跑到泉眼处,喝足水,洗把脸,甘甜清凉的泉水把满身的暑气一下褪下去了,张鹏觉得汗毛孔都透着舒服。后面大部队的陆续到来,标志着第一天四十公里山地行军的结束。

行军队伍中最苦最累的是先头排和炊事班,先头排不必说了,炊事班除了行军是背负更加沉重的炊具外,别人到达宿营地后可以马上休息,他们却要立刻垒锅搭灶,收集柴火,淘米洗菜,解决百十号人的吃饭问题。张鹏对炊事班最有‘感情’,主动帮助他们拣柴火,到各班收集每个人自带的大米(为减少炊事班的负担,每个战士除了个人装备外,要背三天食用的粮食,到宿营地后,再收集到一起,统一做饭)…好像他也是个炊事兵。

饭后,各连布置好哨位,生起几大堆篝火,第一天的行军,大家并没有感到特别疲惫,各连不断的互相拉歌,通讯营的女兵还跳起舞来,几个多才多艺的吹着笛子,口琴伴奏。张鹏没这个兴致,悄悄的到炊事班领了明天要吃的干粮,把水壶灌满开水,用脸盆舀了点热水,回去烫脚。在家时,父亲张全义就告诫过他行军最主要的是要喝上水,烫过脚。听着战友们的拉歌声,张鹏铺好行李,合衣钻进被窝,他必需要休息好,明早还要提前上路。他睡的很沉,连长几次查铺,给他拉被子,都没有醒。

行军,全靠两条腿,这既是对体力、耐力的考验,更是对脚力的考验。一连三天的山地行军。兵贵神速,走,既要走得动,又要走得快,更要走得通。为达到“动、快、通”的要求,指挥部根据兵种自身的特点,行军路线有意选择安排湿地、沙石路、山沟、陡坡等多种地形和道路,不断穿插的急行军开始让人疲惫不堪,俗话说‘人行十里无轻载’,长途行军,一个空水壶都会在你的肩膀上留下深深的勒痕,何况还要背负二三十公斤的装备。张鹏的已经肩膀红肿破皮,汗水一痧,钻心的疼,好在脚还没有起泡。

穿过‘解放鞋’的人都知道,它虽然轻便耐磨,但是鞋底薄走山路硌脚,拉练由于负荷重,路难行,汗水不易挥发,脚板很容易打泡。拉练的第二天,不少战士的脚上都起了大小不等的泡。战士们用针将泡穿透,然后用头发系在穿透的泡上,让泡内的积液流出,泡就会慢慢地消下去,那两天,一到宿营地,男兵就找女兵要头发,穿水泡。

张鹏看一群男兵一瘸一拐的围住女兵要头发,心想这么下去,女兵们会不会变成尼姑。但这个办法,对行军一日、多日休息的打泡者来说,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但对连续行军的打泡者来说,却不起多大作用。连续行军,使不少人的脚掌上大泡套小泡,新泡套旧泡,甚至泡连泡,成了血脚板,每走一步,都会疼得钻心。干部们见状会劝他们进收容队,但没一个战士愿意被收容。战士们心中有一个共同信念:平时多吃苦,战时少流血;平时怕吃苦,战时是逃兵。谁如果被收容,便会感到莫大耻辱,人前抬不起头。因此,大家都暗暗下定决心,脚走不成了,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

走到大山的外缘,途中渐渐有了人烟,先头排又多了项任务――号房子,一般在村庄宿营会选大一些的村子,那样房子多,地方大,好安排,有学校的村子是首选,单独住在学校里不扰民。农民是最朴实的,谁家都会把最好的屋子腾出来让子弟兵住,生产队主动帮助收集柴草,派人做饭,烧开水,部队进村前也会整理军容,打起精神,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排着整齐的队伍进村,离开时,按照传统替房东挑满水,扫净院子。村里的大娘大婶,看张鹏这么小的孩子满头大汗的跑来跑去,都会心疼的塞给个鸡蛋,领回家喝点水休息一会。小孩子见他与自己同龄已经是解放军,都很羡慕,张鹏这个‘伪军’也感到很自豪。

进入平原,部队在离目的地还有200公里的一个大型军工厂,才进行了休整,补充给养。那是个万人大厂,职工俱乐部的一角就可以安排他们这五百多人宿营,厂子对他们开放了澡堂,这是战士们半年来第一次洗热水澡。职工食堂免费让他们就餐,晚上专门给他们放了场电影,这里的干部职工很多人都有当过兵的经历,使大家有了共同语言,也知道战士们最需要什么。

第二天,厂里组织一批女民兵给他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晚上开了联欢会。部队为厂里的民兵举行军事表演,联合进行了一次军民战备演练。三天的休整,细心的照顾,使战士们恢复了体力。

最后一段路是国道,用不着先头排侦察探路,他们已经走了一天一夜,只短暂的休息了三次,吃饭都是在行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