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天下兄弟 >

第5章

天下兄弟-第5章

小说: 天下兄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的话,看了眼孩子,就说到了孩子。她说:大家都知道,我和老田一直没有个孩子,如今有了田村,太不容易了……说到这儿,杨佩佩就说不下去了,眼泪在眼里噙着。众人都明白杨佩佩的潜台词,然后大家就都说:杨护士长,你放心,我们知道怎么做,你和田团长就放心走吧,孩子的事到此为止。

杨佩佩就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走到门口,孩子竟大声地哭起来,仿佛是向他的出生地告别。

人们目送着母子的身影,眼里也含了泪水。

小王护士哽着声音说:大家都听好了,孩子是护士长亲生的,根本就不是抱养的。

众人都默默地点头。

8。新的环境

师部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师机关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里没有部队,只有机关。当了副师长的田辽沈多少有些不适应,他一直是个带兵的人,从当排长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部队,就像农民从没有离开过土地一样。师机关称得上是真正的机关,每天是按时上下班,下了班你不走也没处可去,只能呆在办公楼里。于是他只能在吹号时上班,吹号时下班。

杨佩佩因为丈夫工作的变动,她也顺理成章地调到了师机关的门诊部。门诊部不是医院,人也没那么多,只有几个医生和护士,看一些头痛脑热的病,如果有些急诊或大病什么的,还得去正规医院。杨佩佩也是按时上下班。

到了机关后,工作环境变了,田村又小,家里就请了个保姆。保姆是远郊区人,前两年丈夫死了,带着一个九岁的孩子,一直没有再找人家,就到城里当保姆了,她自己的孩子让家里的老人带着,十几天回一次家看看孩子,早晨走,晚上再回来,工作得勤奋努力。保姆姓张,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因为生养过孩子,带起田村来也是得心应手。

每天田辽沈和杨佩佩下班回来的时候,张保姆已经做好了饭菜,田辽沈和杨佩佩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田村已经睡醒一觉,正是活跃的时候,咿咿呀呀的,显得精力旺盛。田辽沈和杨佩佩就说:小张,一起吃饭吧。

小张是一个知道深浅的人,她说:你们吃,我再逗会儿孩子。

田辽沈和杨佩佩在吃饭的当口,小张就汇报孩子一天中的情况,无非是吃了几次奶,排了几次大小便等。杨佩佩一边听着,一边交代着注意事项,小张表情认真地听着。

杨佩佩一放下碗筷,就抱过田村。她一天都没有抱过孩子了,田村看见她很兴奋,又是笑又是扭身体的。杨佩佩的心瞬间就被融化了,孩子已经把她当成亲人了。

小张一边吃饭,一边道:杨姐,孩子长得可真像你。

杨佩佩就笑一笑道:你再好好看看,不像他爸爸吗?

小张就认真地看一眼田辽沈,田辽沈吃过饭正一边剔牙,一边看着报纸。

小张摇摇头道:孩子还是长得像你,男孩都像妈妈,也许长大了才像爸爸。

杨佩佩就显得很高兴,用脸贴着孩子道:小村像妈妈,小村像妈妈。

这时,田辽沈也放下报纸,走过来,伸出手逗着孩子道:小村真的不像爸爸,我看看哪儿长得像妈妈。

说完,认真地看了眼杨佩佩,又看一眼田村,然后点点头:嗯,小张有眼力,小村长得是像妈妈。

杨佩佩就偷偷地向丈夫吐了一下舌头。

两人自从来到师机关,心态已经是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了。在团里的时候,许多人都知道这孩子是抱养的,不是他们亲生的。那时他们心里的滋味是说不清的,总感到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现在的环境是新的,没有人知道孩子是抱养的。在单位里,有许多人冲田辽沈说:老田,你要孩子可太晚了,我那孩子都小学毕业了,你这是咋弄的?

田辽沈就笑。

在门诊部里,女人多一些,她们也打听杨佩佩生孩子时的一些细节。

有人说:护士长,你都三十多岁了,生孩子就不怕?

杨佩佩就骄傲地说:怕啥?就生呗。

又有人说了:你这年龄可是高危产妇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杨佩佩又轻描淡写地答:是吗?

还有人说:你和田副师长咋不早点要孩子啊?

杨佩佩的脸就红了,但她很快就恢复了常态道:早要晚要都一样,不就是个孩子嘛。

众人就一起说:那是,那是。

这是刚开始的情形,因为新鲜才说一说,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人再说什么了,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偶尔,杨佩佩也会把孩子抱到门诊部去,大都是孩子身体不舒服才有的情况,比如孩子拉肚子、感冒什么的,众人一边看着孩子一边说:护士长,你这孩子长得可真像你。

杨佩佩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回到家里,她偷偷地把自己和孩子关在屋里,一边看镜子中的自己,一边低头看孩子。果然,找到了许多孩子和自己一致的地方,比如额头、鼻子、下巴什么的,她就笑了,这回笑得是理直气壮。

晚上,田村自然和小张睡在一起,她还要为孩子喂一次奶,把两次尿。

杨佩佩和田辽沈住在另外的一个房间里,两人都感到了轻松和愉快,一时间竟没了睡意。

杨佩佩就说:你发现没有,孩子还真长得有点像我呢。

你说这事怪了,是不是谁带他多,他就像谁啊?

杨佩佩说:这就是缘分,老天注定的,要不然咱们怎么就碰上了王桂香,她又一下子生了两个?

田辽沈翻了个身:也不知他们一家怎么样了?

要不,啥时候咱们抽空去看看他们。

田辽沈想了想:算了,咱们还是别去,要是走动起来,等孩子大了,他们要是反悔,把田村要回去怎么办?

杨佩佩说:我是担心那个孩子,他毕竟是田村的哥哥。我真担心他们养不活那个孩子。

要不,你明天抽空给他们寄点钱去。想了想田辽沈又补充道,地址就别留真的了,咱们在暗地里帮帮他们吧,都挺不容易的。

杨佩佩点点头。

田村,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

一个星期天,小张回家了。田辽沈和杨佩佩抱着孩子在公园里转,正是春天的季节,花也开了,树也绿了。孩子看到这崭新的世界,似乎也很兴奋。

杨佩佩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咿咿呀呀地教田村说话:这是树,这是花……

田村突然就叫了声:妈妈——

杨佩佩一时怔住了,田辽沈也怔住了。

杨佩佩冲田村道:你再叫妈妈,我的孩子,你再叫妈妈一声。

田村似乎受到了鼓励,清晰地又喊了一声:妈妈——

杨佩佩更紧地把田村抱在怀里,脸贴在他的身上,半晌才抬起头,这时的她已是满脸泪痕了。

那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后来他们坐在椅子上,看着田村就那么睡着了,阳光照在他的身上,暖烘烘的。

杨佩佩仍哽着声音说:他会叫妈妈了。

田辽沈望着远处,也有些感动。

杨佩佩又说:孩子都是先会喊妈的,过几天他就会叫你爸爸了。

田辽沈就说:好,好哇,有个孩子可真好。

半晌,杨佩佩又说:要是孩子大了,咱们一家会是什么样呢?

两人都不说话了,沉浸在对未来的遐想中。

9。艰难的成长

刘栋没有夭折,这多亏了田辽沈和杨佩佩一家的帮助。他们给王桂香寄了奶粉,还有一些钱,虽然没有写明他们的地址和名字,但王桂香知道,这是杨佩佩一家所做的努力。

这些援助虽然杯水车薪,却往往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刘栋的命。刘栋在两岁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肚子胀得像小山一样,憋得孩子眼睛凸着,青筋毕露,一连几天吃不下饭,只能喝点水。他们想给孩子看病,可拿不出一分钱,于是王桂香就泪水涟涟地去到邻居那里借钱。邻居家的日子过得也并不比王桂香一家富裕,况且自从有了刘栋,他们一家从借白面,到最后只能借玉米面,已经把全村的人家借了个遍,直到现在仍还不上这些人情。那时候,一碗半碗面,也许就能救人一条命,吃食比金子还贵重,这是多么大的人情啊。如今,孩子危在旦夕了,他们只能求了东家借西家,全村走遍了,他们只借到一块五毛钱。刘二嘎和王桂香回到家里,看着躺在炕上奄奄一息的刘栋,只能用无助的眼泪洗面了。他们在心里问自己,好端端的一个孩子,就要这么走了吗?

就在那天下午,乡邮递员给他们送来了二十元钱的汇款单,不用问,这是杨佩佩一家寄来的钱。就是那二十块钱,救了刘栋的命。其实孩子得的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消化功能紊乱。住了两天医院,刘栋就出院了,剩下的钱又给孩子买了些炼乳,因为买炼乳要比奶粉便宜。就这样,杨佩佩一家,支持着王桂香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刘栋三岁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了,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大刘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刘草七岁,也要上学了。三个孩子就像三级台阶,站在那里错落有致。

王桂香就很有成就感地感叹:三个孩子刚好,要是再多一个,怕真的养不过来了。

她这三年来,一直担心丈夫刘二嘎埋怨她把孩子送人的事,时不时地她也会想起来,一想起来,心里就很空落。

这么多年来,一家人都忙于生计,活着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他们真的很少有时间想起刘栋的弟弟。

刘二嘎和王桂香心里清楚,如果不把孩子送人,也许两个孩子都活不到现在,他们为有今天的生活感到知足。

夜晚的时候,孩子们都睡着了,刘二嘎和王桂香躺在炕上,在一天的时间里,他们只有这会儿才有时间、有心情说说话。他们说的话大都围绕着刘栋的弟弟,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只有那个最小的不在身边,那个孩子就成了他们遥远的念想。他们把更多的思念和种种对孩子的想象,都倾注在远方不知音信的孩子身上。

王桂香就说:也不知那个孩子咋样了?

他们不知孩子现在叫什么,他们也不可能给孩子起名字,在他们这里,孩子没上学前,家人以及周围的人只称孩子的小名,起名字是为了给孩子落户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一提起田村,称呼的就是“那孩子”。

刘二嘎望着天棚:一准错不了,人家是部队的高干,能亏了孩子吗?

也不知孩子长得咋样了?

王桂香还是在田村满百天的时候见过一次,现在孩子都三岁了,她再也没有看到过。十指连心,她是十月怀胎生的田村,虽然没有养过他一天,但实际上,他还是她的孩子,她不能不在心里记挂着。

刘二嘎听了王桂香的感叹,也陷入了想象中。半晌,有些无奈地说:也许这辈子咱们也见不到那孩子了。

王桂香听了,眼角就有了泪,在黑暗中只有她自己能感觉到。

半晌,她哽着声音说:要是在我临死那天,那孩子能回来叫我一声妈,也算我没白生他一回。

刘二嘎似乎有了火气,就有些不耐烦:孩子送人了就是送人了,别再七想八想的了。

王桂香毕竟是女人,她说到伤心处,吸溜着鼻子说:他是我生的,你不让我想,我就不想了吗?

刘二嘎转身趴在炕上,卷了支纸烟,深深浅浅地吸着,然后道:那个孩子肯定比刘栋享福,人家是城里人,爸爸是高干,孩子以后准错不了。

他以后生活得再好,我也是他妈呀,你也是他爸。

听王桂香这么一说,刘二嘎不再说什么了,扭着头,看了眼躺在炕上的三个孩子,咳一声道:当爹娘的就是命贱,生多少个孩子都是个想。

王桂香又叹:我真想看那孩子一眼,就是一眼也行啊。

你就死了这份心吧,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哪有收回来的道理。

王桂香委屈地说:我没有想要回来,只想看一眼。

刘二嘎挥挥手,认真地劝道:人家给咱寄钱、寄东西,为啥真名真地址都不敢留?还不是怕咱们去打扰人家。你这时候要去看孩子,人家会咋想?

王桂香幽幽地说:理是这个理,可俺老忍不住想那孩子。

以后你就不要再想了,孩子是人家的了,和你没关系了,咱们不能做那种说话不算数的事。别忘了人家可没少帮咱,要不是他们的帮助,咱刘栋能有今天?

王桂香不说话了,她把自己蒙在被子里,默默地流着眼泪。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想起那孩子,总要默默地流一回眼泪,远方的孩子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三岁的刘栋刚刚会走,细小的身板完全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王桂香一看到眼前的刘栋,就一脸的愁苦,她有时呆呆地望着刘栋,喃喃自语着:也不知你弟弟长得有多高了。

刘栋就迷惑不解地问:我弟弟,我弟弟在哪里?

王桂香自知失言,忙打岔:我乱说呢。

刘栋就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