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甲午-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力配合你们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计划帝**队是不便参与的,所以你们必须保证这次行动万无一失,至于何时开始行动,等待伊藤博文首相的裁断吧!………不要太着急,我相信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完这句话的时候,川上操六脸上没有丝毫的轻松,反而显得无比的凝重和忧虑,帝国与清国的这一战,如果最后的命运是要靠玄洋社这样一次政变来获得,真不知道对帝国前途来说,是不是一种悲哀?
所有被前面两三章搞得有些头痛的朋友不要着急,治理国家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很琐碎很厌倦,通常都是这样开始的。不要着急,风云突变马上就要开始了。
最近订阅、月票、打赏都有点少哈,都去看盗版了,掩面痛哭,声泪俱下,这心里面的苦,该向谁去诉啊!
第十七章 迷雾中的开始(八)()
绍基在上海又盘桓了三日,由林启兆陪同拜会了在上富商家族,洋人的洋行商会等,为下一步在江南展布经济埋下些许伏笔,铺设点人情场面后,便带着梁启超坐着总督官船直奔江宁而去。
吴绍基离开上海后不久,这些天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上海租界里那幢小洋楼里酝酿了数日的康有为,连续几日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由甲午北洋舰队的悲怆失败,由日本这样一个尔小国如何能够幡然振兴,居然让煌煌大清节节败退痛失海防根基,再到如今的山东半岛大捷,大清缘何一再获胜却不能真正击败日本,继而便是振聋发聩的登高一呼,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大清当万众一心,筹措募集款项,重振北洋舰队!大清不可一日无海防,海防不可一日无海军!
康有为的文章一经在《时务报》上发表,在京城的谭嗣同立刻同声相应,不仅在京城原文转载了康有为的文章,还专门雇人将《时务报》分送京城内的皇亲贵胄官绅士子,甚至就连茶馆酒肆也让人张贴了出来。一时之间京城内外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群情激奋,募款之势如火如荼。
在上海,无论是以南浔张家为首的南浔四大家,还是在上海滩风云一时的买办世家席正甫席家,以及与北洋关系密切的唐廷枢唐氏家族,这个时候都是率先便站了出来,慷慨解囊带头捐款,上海各界尤其是商界也是云集响应,捐款的风潮随着康有为那几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席卷了整个上海和江南各地。
这样的场面让林启兆也是有些莫名的惊诧和振奋,起初他心中还多少有些担心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暗中也和像南浔张家、上海滩的唐氏家族沟通过,希望他们能够带头出面募捐,先把声势造起来。没想到康有为的那几篇文章一发表,还没等南浔张家和唐氏家族带头出面整个风潮便已经被搅动了起来。
这便是时势大,汹涌澎湃,一往无前!任何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都会涌动起这样势不可当的潮流,康有为的文章便是这份时势大潮中的一把火,点燃了举国上下压抑已久的激奋之情。
不仅上海各界踊跃捐款,有为的文章发出三日,手握北洋财政大权的盛宣怀,便随即以轮船招商局的名义捐款60万两白银,还发动北洋体系内的各种实业、大小官员共计筹款万两言重振北洋舰队,北洋上下责无旁贷!
湖广总督之洞率先捐出一个月的俸禄,并明电天下,号召湖广各界及各地督抚为大清海军捐款,为振兴国势助力。
紧接着两广总督李瀚章,闽浙总督宝泉尾随其后,各地督抚先后闻声响应连偏远穷困的云贵也表示云贵虽财力据,不敢为天下先,也甘于天下后。
绍基总督的两江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其实也用不着吴绍基花费过多心思,还没等他的官船到达江宁,扬州、苏州、常州一带那些家产万贯的盐商们,便在自年前就开始的观望猜测中达成了一致,这些和官场中互通消息的盐商们反应极快,这样的时候难道会看不出风向火候。皇上要重振北洋舰队吴绍基又是皇上的心腹重臣,这时候捐银子,既是帖了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的心,给他老人家拿了脸,又何尝不是顺了皇上的意。
经过一番协商后。各地_商按照往年捐派地规制。凑足了一百万两银子准备交由两江总督衙门捐给林启兆、康有为等人在上海设立地捐款处。没曾想消息刚刚放出去。银子还没有送到两江总督衙门。从江宁将军衙门又递了话出来。春节前刚刚到任地江宁将军景铭说了江自古便是国家财赋重地。值此国家危亡之际当为天下表率。况且两江总督吴绍基吴制台地面子。恐怕也不只一百万两银子吧?
这其中地意思大家伙还能明白谓天下表率。自然是要靠银子来说话地。虽然明知道这是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拿自己这些人下刀子。但是此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退回去已然是不行了。既然是要做足面子。盐商们也只能把心一横。陆续又认捐了六十万两银子。总共一百六十万两交到两江总督府内。
而此时京城里面。人心民气更是沸腾到了极点。茶馆酒肆中。不时有学子们拿着康有为地文章朗朗诵读。念到热血沸腾处。整个屋内便是一片轰然叫好声。热闹地场面比起往日看戏听说书还要畅快。
普通小民生计尚且艰难。自然没有多余地钱款可捐。但是心里却是恨不得拼了命地在这股子潮流大势中喝彩助威。街头巷尾。市井民间到处都是一片热火劲。
鬼子屁大一点地方。都能捐款买兵舰。咱大清四万万人。还能给小鬼子比了下去?………
如今在陆地上小鬼子给打地没了魂。将来咱大清再把海军建起来。看他东洋
还能蹦多久!……
谭嗣同设在京城的时务报馆,这些日子以来,每日里都是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官绅商贾清流士子们像赶集一般涌了过去,里三层外三层,挤馆里面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每一笔捐款交到募款处后,经由报馆负责募款的人高声唱出,屋内屋外立时便是一阵喝彩声。捐款之人此时少不得便是对众人团团一稽,脸上全然是一份说不出的光彩和得意。还有不少清流士子们来到时务报馆内捐款的木箱前,更是连名字也不署,放下银子便转身而去。
挥洒之间,只是彼此拱手抱拳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更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一直安安静静呆在颐和园里的慈禧,忽然出人意料的颁下懿旨,着太监总管李莲英从宫中的日常用度中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用于大清购买兵舰,重建北洋舰队。慈禧的懿旨一经颁布,朝廷之中顿时一片震动。
京城中的皇亲贵胄文武官员此时都是有些坐不住了,如此的风潮涌动太后都捐出了银子,这个时候谁要是再看不出潮流大势,这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就算是白混了。
慈禧懿旨颁布的当日,以军机领班大臣奕为首,王府宗亲、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纷纷派人往谭嗣同的报馆捐款,不少官员背地里懊悔的是直跺脚,别说皇上在一旁看着,单单是这样既得名又光彩的事情,平日里想要有这样的机会都寻不到,这个时候怎么就落在了后面呢?
其实这也是再正常不过初朝廷之中的大多数官员都没有把康有为的那几篇文章放在眼里,不过是几篇书生意气的文章罢了,能激起多大的风浪出来?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几篇纵论时势号召募款的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生生的把甲午风云以来的民心人气激发到了顶点。
对于慈禧宫中用度中拨出五十万两银子的举动,光绪倒也没有感到有多少意外。甲午以来太太在民心人望上连着跌了几个大跟头,眼瞧着这么好一个延揽人心的机会,她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她要真的能耐得住性子,那才是稀罕事。更何况从宫中用度中拨款,说穿了也不过就是表面文章而已,这银子最后还不是从内务府中出,自己这个做皇上的,又怎么会在慈禧的日常用度方面克扣缩减,凭白的招人诟病非议。少不得光绪又给内务府下了道手谕后的日常用度一切如旧,不得有丝毫缩减。
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候,光绪没精力也不想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面过多计较,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借势,风潮既然已经起来了,趁着这股民心人气,他正好把几件过去不太好办的事情正言顺的办下来。放眼天下,谁又能比他更善于借势,又更懂得借势?
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经过此前光绪召集军机处多次商议后,终于颁布了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的旨意。
“从前设总理各国事务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即日起由军机领班大臣奕和李鸿章牵头,着手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之各项事务李鸿章为外务部大臣,入值军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紧接着第二日,光绪又不动色的颁布了第二道旨意,以甲午之战中,朝廷军事指挥颇多掣肘不利事权专一为由,宣布仿效德国成立总参谋部,以兵部尚书陈卓为总参谋部参谋长,负责今后大清编练新军及战事运筹谋划。在总参谋部之上,另设立军府,以李鸿章、孙汶、陈卓三人为军府大臣,李鸿章为正,孙毓汶和陈卓为副,一应军国大事,概由军府总揽负责,可不必经军机处直接陈奏。
比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光绪的第二道旨意则显得厉害了许多,朝中自然不乏有心之人,这个时候见皇上借着朝野内外的这股风潮,对朝局的这一番调整布局,都不免暗暗心惊和感慨。
设立军府和总参谋部,并可以绕过军机处和六部直接陈奏,明摆着是在分军机处的权了。虽说是以李鸿章为正,孙毓汶和陈卓为副,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军府究其实是一个空架子,实权其实都在总参谋部陈卓手里,皇上这是在朝廷架构之外,借设立总参谋部将军权牢牢的握在了自己手中。
再联想到太后的那道拨款的懿旨,此刻谁还能看不明白眼前的大势?太后不过是顺应这份潮流大势,而真正推动这份潮流大势往前走的,不正是如今紫禁城中的皇上?
晚上还有一更,今天这更来得晚了点,鞠躬致歉!
第十八章 迷雾中的开始(九)()
府和总参谋部的架子是搭起来了,然而千头万绪~刚开始。一旦与日本的和谈结束,国家趋于稳定,军制改革就将全面推开,编练新式军队和裁撤各省的绿营、练军、防军,将地方督抚手中掌握的军队大权逐渐收归朝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成为总参谋部未来五年内的头等大事。
这些天来,除了冷眼旁观在这样一个潮流大势中,各色人等的态度和表现,徐徐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朝局变革架构外,光绪将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军制改革方面,每日雷打不动都要在总参谋部里呆上几个时辰,和陈卓等人商议未来展布的种种措施和谋划。
这日下午,光绪刚刚从总参谋部回到紫禁城内,远远的便见到刑天站在殿外的台阶下面,和几个小太监嬉笑着晒太阳。
这个刑天天生就是一副嘻嘻哈哈自来熟的性子,当初救驾受伤后,在宫里又养了大半个月的伤,和宫里的这些太监都混得脸熟,此时见刑天和几个小太监在那里有一句没一句的瞎侃,光绪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冷冷的哼了一声。
一见皇上站在不远处,几个小太监吓得赶忙噤声,规规矩矩的跪在地上不敢说话,刑天也连忙收起了刚才那份嬉笑的神情,小跑了过去极熟练的一个跪地问安,虽说样子肃然许多,可一抬头,目光中还是带着那份嬉皮笑脸的神色。
“你一个统兵将,和那些个小太监厮混什么啊?让外人看到成何体统!”光绪也没给他颜色,皱着眉头呵斥道。
刑天也不辩解,顺着光绪目光嘿嘿一笑恭敬敬的站在一旁说道,“微臣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刑天的性光绪还是了解的,外表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相当周密细致,在大事上面绝不会犯糊涂,就是有时候总给人不拘小节的感觉。此刻光绪见刑天一副低眉顺眼的认错态度里也明白这个家伙不过是摆出个样子,心中未必以为然,当下不由得又敲打了刑天几句。
“做大事讲究气度格局成天嘻嘻哈哈大没小的样子,将来怎么能威服你的部下?不要仗着朕喜欢你,就一味的放纵自己,看看陈卓,那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风范!”
刑天拼命的点头,显得态度极其诚,就只是脸上的神情多少有些古怪。
看他副认错地态度绪也是无可奈何地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