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二十帝-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孤独。
唐玄宗是一个寿命很长的皇帝,将近80岁的时候才去世,这在古代已经很长寿了,如若不是安史之『乱』的话,相信他的寿命应该更长,可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帝王,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完美,他于762年5月3日离开了他的大唐帝国,被葬于泰陵。值得一说的是,他陵墓的陪葬墓少的可怜,只有高力士一座,陵墓的规格和豪华程度远不及他为自己父亲唐睿宗李旦所修建的桥陵,毕竟此时的唐王朝应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纵观唐玄宗的一生,还是比较坎坷的,他早年参与宫廷政变,为自己的父亲夺回皇位,后又平息了自己姑姑太平公主的作『乱』,继而迎来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唐朝,但在他的晚年却因沉『迷』于杨贵妃,导致朝政不稳,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的鼎盛是他一手缔造的,但大唐的没落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也许,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吧!
就在唐玄宗病危的时候,唐肃宗也一病不起。这时,张皇后急了,她要加快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她与李辅国的关系已经很微妙了,她想借太子李豫之手除掉李辅国。于是张皇后召见太子李豫,向李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李豫毫不思索地就一口回绝,毕竟李豫自己现在是太子,李辅国有手握大权,犯不上与其争斗,再者说也斗不过,而且李豫心里也清楚张皇后是个什么人。张皇后被拒绝后心里很不好受,因此她心生歹意,自己的儿子在朝中的支持率不高,她就想到拉拢二皇子越王李系,想暂且用李系取代太子李豫,把权利握在自己手中,遂与李系密谋,准备废掉太子李豫。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程元振得知,程元振就赶忙告诉了李辅国。
李辅国当时权倾朝野,势力很大,他得知皇后要造反的事情后,先是派人将太子保护起来,继而又很果断的将张皇后、李系等人的阴谋戳破,并当着唐肃宗的面把张皇后抓了起来,此时病重的唐肃宗那受得了这般惊吓,当天夜里就驾崩了,时年52岁,张皇后和李系随后也都被李辅国处死。
唐肃宗死后,被葬于建陵。再看看他的一生,从小生活在开元盛世的和平年代,却也身在宫廷权利争斗中谨小慎微的度过了自己将近20载的太子生涯,最后在风雨飘摇中出任皇帝,最后将安史之『乱』基本平息,也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皇帝,但他也是唐王朝20名皇帝的转折点,之前的皇帝个个名垂青史,而其后的皇帝却很难有所作为了。
在唐肃宗李亨驾崩后,公元762年5月18日,太子李豫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拥立为唐王朝的新皇帝,是为唐代宗,他也是唐朝第一位以长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
第42章 唐代宗李豫(百废难兴)()
在李辅国与程元振的帮助下,李豫成功的当选了大唐王朝的新任领导人,唐代宗李豫那可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在自己当上皇帝后,首先就册封拥立自己的大恩人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在官衔上的级别已经到达最高。
可是这大宦官李辅国并不满足自己所得到的权利,他还想要更大的,于是他就对代宗李豫说道:“皇上您就安心的待在宫里,外面的事全由老奴来替您打理就是了。”
这分明是要架空皇帝的意思,代宗那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他也不好反对,毕竟自己刚当上皇帝,自己的队伍还不够壮大,所以只好默默地准许了李辅国的狂妄要求。自己则私底下抓紧笼络人心,使自己强大起来。
没过几个月,新皇帝李豫就积攒了一些实力,毕竟朝廷还是大唐王朝的朝廷,大多数的大臣还是忠于唐王朝的。慢慢的,李豫开始削弱李辅国的权利,加之还有另一个大宦官程元振,他也想搞倒李辅国,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李辅国受到前后夹击,没过多久就被贬出长安城,被人刺死。
自此,程元振代替了李辅国的位置,但这位公公那也是滥用职权、公报私仇的主儿,他与李辅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左右朝政,闭塞皇帝的视听。
但毕竟宦官祸国才刚刚开始,程元振还是有所收敛,皇帝还是可以合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的。代宗是从安史之『乱』的动『荡』中生活过得,所以他上任的头号事情就是铲除安史叛军的最后余孽——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
唐代宗李豫亲政后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自己的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大军去剿灭最后的安史叛军史朝义。
史朝义也纠集了十几万人马进行反抗,但唐军士气高涨,很快,史朝义的十几万大军就失去了反抗能力,史朝义也仓皇逃走,但还是被唐军追上并团团围住,走投无路的史朝义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公元763年,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彻底平息。李适作为长子并且平叛有功,次年就被立为皇太子。
唐代宗终于完成了自己父亲的遗志,但大唐的盛世景象,从此一去不复还了。代宗为了边疆的平稳,大封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的格局进一步加强。
再来看看程元振,在李辅国下台后,他就想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啥事都想管,啥事都管不好。就在763年,西边的吐蕃国来兵犯境,但混赖的程元振不仅没有做出正确的迎敌策略,而且连这事都没告诉唐代宗李豫,直到吐蕃大军已经长驱直入到关中腹地,离长安城仅仅几百里的时候,皇帝李豫才知道的消息。
来敌太凶,时间紧迫,代宗只好向东逃至陕州,匆忙之下又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统领各路大军讨伐吐蕃敌军,收复长安。
当郭子仪接收到诏书后,身边只有几十名骑兵,他急忙从洛阳赶到武关,沿路召集散兵游勇不过四千余人,直到他到达蓝田时,各路部队才集结起来,但相比于吐蕃敌军,唐军并不占优势,而且吐蕃军占据城墙要塞,属于守势,不宜贸然攻城。
郭子仪就采用声东击西,动摇敌军军心的策略,命令手下潜入城内,散布“郭令公(郭子仪)亲率大军来了!”等等信息,城内的吐蕃将领对鼎鼎有名的大将军郭子仪那是早有耳闻,吐蕃士兵们也都心生胆怯,就这样,四面楚歌的吐蕃士兵不战而逃,陷落十五日的长安城得以收复。
就在这次吐蕃占城事件中,程元振知情不报,隐瞒事实,立马被皇帝疏远,最后死于仇杀。而这次宦官鱼朝恩因为保驾有功,受到代宗信任,被加封了许多重要职位。这鱼朝恩是天宝末年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后随皇帝出逃,后来侍奉唐肃宗并得到其信任,从此开始发迹,在唐代宗在位时权利达到最大。
但过了几年后,唐代宗李豫发现鱼朝恩这厮居心叵测、专权跋扈,也不是什么好太监,因此对他产生了杀意。在大历五年(770年)的寒食节,唐代宗举办宫中宴会后,特意留下鱼朝恩,说是要有事情与之商议。鱼朝恩就这么独自一人来到代宗李豫面前,可皇帝李豫早有准备。
当鱼朝恩前脚刚迈进宫殿门,代宗早就安排好的人就立马扑向鱼朝恩,将他捆绑起来。尽数的罗列了鱼朝恩的种种罪行,然后将他勒死。为了稳定人心,事后发布诏书称鱼朝恩是自缢而死,并赏钱葬之。
铲除鱼朝恩后,朝廷之中还算太平,就是国内外的大小战『乱』搞得代宗很是头大,自安史之『乱』结束之时,唐王朝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对外战争或是对内平『乱』。
唐代宗李豫在位的十几年,外有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反反复复、战战和和,内有手握大权的节度使不时的造造反,但唐王朝的气数毕竟还没有散尽,始终在跌跌撞撞中继续向前前进着。
接下来再说说唐代宗李豫的家庭故事,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孙,唐肃宗李亨的长子,早在天宝年间,就娶了沈珍珠为妃,并生下了长子——唐德宗李适。
就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沈珍珠失去消息,但重情义的李豫一直为她保留着后位,并一直寻找,但李豫不愿看到的是,尽管终其一生,也没能再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
代宗李豫还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独孤氏,李豫和这位独孤妃子的感情非常好,独孤氏也为代宗李豫生育了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和他的母亲独孤氏一样,长得非常动人,很是讨代宗开心。但天妒美女,这位公主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死去了,李豫与独孤氏都非常伤心,没过多长时间,独孤氏也随女儿去了,李豫痛不欲生。
独孤氏死后,被追封为贞懿皇后,但代宗李豫并没有急于安葬,可能是太过于思念,独孤氏是在大历十年去世的,直到大历十三年才得以下葬,灵柩放置在宫中整整三年。代宗整日也是以泪洗面,身体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
在安葬完独孤氏后仅仅一年,公元779年,53岁的唐代宗李豫就驾鹤西去了,他死后被葬于元陵。
唐代宗李豫在位17年,在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却难兴,十七年一晃而过,他的时代结束了。
第43章 唐德宗李适(壮志难酬)()
唐德宗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三长的皇帝,共在位26年,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派人寻找自己的生母睿真沈皇后,大海捞针般地寻人,等到的也只能是遥遥无期地思念。
德宗779年登基皇位,在他执政的前期,重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的气象。而且,他还做出武力削藩的睿智决断,这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想要重振雄风的大唐来说,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削藩不光要有想法,而且要付诸行动。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的节度使李宝臣病逝,按照惯例,节度使死后其官爵和土地由其儿子继承,所以李宝臣的儿子李维岳就上表皇帝请求继承节度使一职。
德宗早就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拥兵自重的弊端,对于李维岳的的请求,唐德宗当然一口回绝。
这可引起了边境诸多藩镇一把手儿的警惕,于是他们也私底下联合起来,准备武力对抗朝廷。这里边有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加上成德节度使,这些藩镇都分布在河北一带,都是安史之『乱』后留下的隐患。
唐德宗既然下定决心要削藩,就要动点儿真格的,他调集部队与东边的四镇展开了斗争,在武力削藩的前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只有魏博节度使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
眼看着形势一片大好,唐德宗李适很是欣慰,在削藩过程中,德宗主要采取以藩镇打藩镇的方法,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逐步削弱藩镇的目的,又可以保存中央部队的实力。
但这种巧妙的削藩方法引起了其它藩镇节度使的不满,幽州节度使朱滔就是其中之一。这朱滔心想:皇帝这样以藩打藩,早晚有一天,各藩镇都会被削弱的无力对抗中央,我也不例外,所以,继续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因此,朱滔冒出了一个想法:联合众藩镇,武力向中央施压。
建中三年(782)年底,幽州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东都洛阳告急!
形势一下变得复杂起来,但还不算太糟,毕竟中央还有部队可以抽调到前线,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让唐德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当时京兆尹供应的饭菜又都是最难吃的,一下子惹『毛』了这些士兵,大军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唐德宗闻讯后急忙出逃奉天避难,值得讽刺的是,当时德宗信赖的禁军将领竟然招不到一兵一卒来保卫王室,反而是宫中的太监们兢兢业业的护送德宗逃往奉天。
哗变的泾原士兵推举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为帝,号称大秦,围攻奉天城。
京师被占,皇帝仓皇出逃,远在前线的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不得已从河北撤军,返回关中,唐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李晟、李怀光等班师勤王,解了奉天之围。鉴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