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霸隋 >

第185章

霸隋-第185章

小说: 霸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得柴孝和等人皆满脸的诧异之色,张君武也自没卖甚关子,笑着便吩咐了一句道。

    “咦?这是”

    “好神奇的事物!”

    “好东西啊,陛下,此物是”

    张君武这等明显透着神秘意味的微笑一出,众宰辅们当即便全都来了兴趣,几乎同时揭开了托盘上的绢布,露出了内里的事物,只一看,顿时便全都惊呼了起来。

    “此物名为玻璃镜,论及光泽与清晰程度,较之铜镜要强出数倍,只是脆而不经摔罢了,诸位爱卿皆是见识多广之人,且就对此玻璃镜做个估价好了,朕听着呢。”

    玻璃镜的制造工艺同样来自于那场荥阳怪梦中,当然了,只不过是个简化版本而已,较之张君武所知的标准化制造流程来说,尚原始得很,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都高不到哪去,可不管怎么说,放之于这个时代,却绝对属于高精尖之产品,正是张君武准备用来筹集平乱天下之所需的依仗之所在。

    “陛下明鉴,此物实微臣平生仅见,堪称奇珍,若是物以稀为贵,百贯也有人抢,可若是多了,那值得多少可就难说了。”

    这一见张君武言语间明显带着考量之意味,众宰辅们可就不敢胡乱定价了,全都皱着眉头仔细盘算着,好一阵的沉默之后,这才由首辅大臣柴孝和率先打破了沉默。

    “义明这话中肯,这么说罢,此物乃是科学院矿物研究所之最新研发成果,朕准备以此设一由工部主管之工坊,以督造此物,本着物以稀为贵之原则,在战乱未平前,每年能产之玻璃镜最多不超过千块,卿等便据此估个价好了。”

    “二十贯。”

    张君武这么一说,身为首辅大臣,柴孝和自是须得先行做个表率,但见其眉头微皱地想了想之后,这才谨慎地给出了个保守的价位。

    “应该不止,微臣以为当值三十贯以上。”

    柴孝和话音刚落,房玄龄便即给出了个略高上一些的判断。

    “陛下,微臣以为若是绸缪得当,此物再做得大些,卖出个百贯左右应是不成问题,千块而已,光京师一地怕是都供不应求,倘若外地客商闻讯赶来的话,此物恐还能再卖得贵上一些。”

    相较于柴孝和与房玄龄这两位外来者而论,出身于京师豪门的杜如晦显然更清楚诸豪门的底蕴,所给出的价格么,明显往上拉高了老大的一截,已然接近了张君武心中的底限。

    “陛下明鉴,微臣以为杜大人所言应是较符合实情。”

    王诚对京师豪门的财富情况并不甚了解,可对商贾之道却并不陌生,相较于柴、房二人的保守而论,他明显更倾向于杜如晦的答案。

    “陛下,微臣以为朝廷行商贾之道,有与民争利之嫌也,殊不可取,还请陛下三思则个。”

    萧瑀就是个直性子,想到甚就说甚,他从本心里就瞧不起商贾之道,更别说以朝廷来行商了,先前不愿多言,那都是强忍着罢了,这会儿见君臣几个闹得实在太不成体统了,哪还憋得住,但见其面色阴沉地便从旁闪了出来,也不管是否张君武乐意不乐意,亢声便进谏了一番。

    “时文此言差矣,盐、铁之利皆归朝廷所有,照这么说来,此不也是与民争利么,嘿,朕其实并不在意所谓的嫌疑不嫌疑,但消能有利社稷稳固者,皆是可行之道,儒家不过百家之一而已,所谓独尊,也不过是从董仲舒开始罢了,朕并不以为完全可取,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于朕看来,儒、法、兵诸道皆属社稷必须之道也,不可偏颇了去,重武轻文必亡于内乱,重文轻武必遭外侮,文武并重,兼以法治,方才是长治久安之良方也。”

    在治国理念上,张君武明显受那场怪梦的影响极深,并不完全认同世人所谓的儒家思想,以往之所以不公然提及此事,不是他不想说,仅仅只是因着屁股尚未坐稳大位,不愿多生事端罢了,而今么,军心已固,荡平天下之大势已成,他自是不会再有那么许多的顾虑。

    “陛下,圣人有云曰:重农重商乃君子与小人之分际也,万不可不察。”

    饶是张君武苦口婆心地解释了那么许多,奈何萧瑀生性固执得很,又岂是那么容易能说服得了的,这不,张君武话音方才刚落呢,他便又搬出了圣人之语录。

    “朕的看法与卿有所不同,在朕看来,无农,则社稷不稳,无商则国不富,两者本无矛盾,强将二者对立,实是大谬之事也,朕想要的是富国强民而非闭塞自守,欲达此目的,两者本就须得兼重,此事无须再谏,朕自有分寸,玻璃镜之事,便由工部尚书阎立德负责筹备,朕自会亲自主抓,为今夏之用兵山西筹得足额之军资。”

    尽管早就知晓萧瑀的性子执拗无比,可见其如此之不识趣,张君武还是不免被弄得很是不爽,只是鉴于其之所言乃是出自忠心,张君武也自不会去跟其多做计较,一压手,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最后的决断。

    “陛下圣明,臣等别无异议。”

    这一见张君武的脸色都已有些不好相看了,可萧瑀还在那儿张口要辩论个不休,柴、房二人赶忙紧着称颂了一声,愣是将萧瑀即将出口的话语都给生生憋了回去

第二百九十一章引蛇出洞(一)() 
“主公。”

    太原城南,秦国公府的内院书房中,一身白袍的侯君集正端坐在屋子一角的一张几子后头,默默地整理着文书,突然听得一阵沉闷的脚步声在屏风处响了起来,赶忙循声望了过去,入眼便见李世民面色凝重地行了进来,心头没来由地便是一沉,自不敢再端坐着不动,紧着便起了身,很是恭谨地拱手行了个礼。

    “嗯”

    李世民的心绪显然不佳,并未回礼,也无甚言语之解释,仅仅只是闷闷地长出了口大气,便即拖着脚走到正中的文案后头,一撩官袍的下摆,就此长跪而坐了下来。

    “主公,莫非撤军之议出了甚岔子了么?”

    这一见李世民反应明显不对,侯君集当即便有些沉不住气了,但见其眉头微微一皱,已是紧着出言探问了一句道。

    “嗯,父王之意已决,着四弟率五万大军出太行关,配合杜才学所部,务以全取河内郡为要。”

    李世民显然不愿多谈朝议之详情,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个结果了事。

    “这主公,请恕属下直言,黎阳仓虽是紧要之地,然三面受敌,久守必失,与其到时候被动,还不如借此机会先与郑国媾和,取其利而弃其害,如此,不单可保存我大唐之实力,更可与王世充重修旧好,唇齿相依之下,也自不愁难抗张家小儿之虎视眈眈。”

    一听朝廷决议进一步扩大战事,侯君集登时便急了,微微一愣之下,也不管李世民心情如何,亢声便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君集所言,某何尝不知,唉罢了,不说这个了,史万宝处可有甚新消息否?”

    侯君集都能看得出来的道道,以李世民之智,又怎可能会看不透,实际上,当初他在率部赶去潼关前,便已就河南局势上过本章了,提出的方略便是抢夺人才与兵力,若是可能的话,尽量将黎阳仓之粮秣转运回山西,待得王、窦两家来攻,则联王抗窦,以黎阳仓为筹码,换取王世充之谅解与配合,为接下来应对中华帝国之可能攻击奠定合作之基础,却不曾想李建成、李元吉等皆全力反对这等构思,建议李渊趁王世充遭中华帝国之攻击时,全力巩固河南地盘,以求将黎阳仓重地彻底掌控在手,为此,李世民在朝议时可是没少据理力争,奈何独木难支,李渊最终还是采纳了李建成等人的提议。

    “史将军已在长安联络了一批有志之士,如今已转入了潜伏,随时可待命而动。”

    这一见李世民不愿再多谈朝议之事,侯君集也自没得奈何,只能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将史万宝已潜入长安一事道了出来。

    “唔给史万宝去信,让他尽早行动,不惜一切代价取了张君武那厮的狗命!”

    李世民将史万宝这个长安大侠派回长安,原本只是想着让其利用地头蛇的优势收集中华帝国之情报的,可眼下么,李世民却是改了主意,不为别的,只因李世民隐隐察觉到灭亡之危机正在逼近,不愿束手待毙之下,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不得不拼死做最后一搏了的。

    “诺!”

    侯君集明显对这等刺王杀驾的可能性不甚看好,有心要进谏一番,可待得见李世民疲惫地闭上了双眼,侯君集张了张嘴之后,到底还是不敢再多言罗唣,仅仅只是恭谨地应了一声了事

    长安城东下马陵的一处庄园中,一身白袍的史万宝手持三尺青锋,在后花园的草地上边旋边舞着,快慢变化间,剑气如虹,竟是震荡得空间处处皆是水状之波纹,舞到最后,只见剑光不见人,随着一声脆响过后,剑已归鞘,十步远处的一颗看似完整的小树一颤间,无数的树叶、枝条猛然炸飞,待得尘埃落定,碗口粗细的小树赫然已不见了踪影,只有那满地的碎片无声地宣示着先前那一剑之无俦!

    “好剑法,四爷这招‘万流归宗’冠绝天下,当无敌手矣!”

    剑鸣声方消,却听一声喝彩响起中,一名三十出头的中年汉子已缓步从竹林间转了出来,这人正是原京兆郡丞骨仪之姻亲宋启明,本是大理寺司直史(从六品上),掌海捕之职,为京师有名的总捕头,自张君武攻下长安后,因受骨仪一案牵连入狱,不久逢新君登基而得大赦,因不愿为帝国效力,一直赋闲在家。

    “嘿,可惜未能再跟徐师仁那老牛鼻子验证一番,憾事啊!”

    史万宝显然对自己先前的演武之效果也很是满意,只是不好自夸罢了,也就只是笑着捋了捋胸前的长须,一派做作状地自谦了一把。

    “机会总归会有的,太原来信了,四爷请看。”

    宋启明乃是史万宝之多年老友,自不会不清楚史万宝与徐师仁之间的旧怨——昔日,二人为争北方第一高手之名头,曾于华山论剑过一场,激战百余招之后,史万宝以一招之差败北,一直引为平生之憾事。

    “哦?”

    一听宋启明此言,史万宝的视线立马便落在了其手中拽着的小铜管之上,也自没甚多的言语,伸手接过之后,熟稔已极地扭开了小铜管上的暗扣,从内里倒出了卷纸来,摊开一看,眉头不由地便紧锁了起来,良久不发一言。

    “四爷,您看此事”

    宋启明看似无官一身轻,可实则却是李世民手下负责长安情报收集的两大掌总之一,论及在体系里的地位来说,其实比史万宝要高出不老少,自是早就已知晓了密信里所言之事了的,这会儿见得史万宝在那儿犹豫不决,登时便有些个沉不住气了,但见其眼珠子转了转,便即换上了副卑谦的笑脸,试探着问出半截子的话来。

    “嗯若能一击中的,史某何惜此身,只是倘若不能,就怕打草惊蛇啊,不知宋老弟对此可都有甚绸缪否?”

    史万宝此番受李世民之密令潜回长安,本只以为是要来收集情报的,却不曾想最终居然是要他行刺王杀驾之勾当,个中的风险无疑剧增了十倍不止,就算能成事,只怕自身命陨当场的可能性也自小不到哪去,史万宝虽一向自认豪杰,可在面临生死考验之际,也难免会起畏难之心思。

    “四爷这可就考倒在下了,如今那厮深处大内,强行为之,断无成事之可能,怕是须得寻个其离宫外出之时,方好绸缪啊。”

    宋启明同样领受了行刺张君武之密令,也同样正在为此事头疼不已中,这会儿听得史万宝问起,宋启明的脸色不由地便是一苦,无奈地给出了个解释。

    “说的也是,宋老弟且自去绸缪也罢,史某之剑随时可以出鞘!”

    尽管不是很情愿拿自家的性命去冒险,奈何眼下都已在贼船上了,再想上岸已没了可能,无奈之下,史万宝也只能是强做豪情万丈状地表态了一句道。

    “四爷放心,宋某这就去安排一番,看能否尽快成事。”

    长安这头能动用的人手虽还有一些,可真要论及武艺么,却是无人能出史万宝之右者,在宋启明看来,真要想达成李世民交办的任务,也唯有史万宝出马方才有那么几分可能,正因为此,这一听史万宝有所表示,宋启明紧绷着的心弦当即便就此松了大半,也没再多言罗唣,客气了一句之后,便即匆匆退出了后花园,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不提

    “启奏陛下,李字一号传来紧急线报,据其所言,史万宝已在半月前潜入京师,意图不明,另,一号日前曾接到上头传讯,要其多方打探陛下之行踪,微臣怀疑史万宝此獠之来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