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血幽灵 >

第187章

铁血幽灵-第187章

小说: 铁血幽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Х纸缦摺�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后,双方签订了《拉瓦尔品第和约》,首次将“杜兰线”称为阿印两国的边界线。

    印巴1947年分治后,根据《蒙巴顿方案》,西北边境省经由全民公投,多数人选择加入清真之国。杜兰线,从此成为清真之国和山人***共和国的边界线。但山人***共和国历界政府,都拒绝承认杜兰线的合法性,巴阿双方围绕“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斯坦”问题,长期争执不休。

    从印巴分治开始,清真之国中央政府继续采取英印当局的统治政策,给予部族区充分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部落区的日常事务,以此换取部落区加入清真之国。

    1970年人民党上台执政后,**布托宣布对西北边境省份政区进行重新划分。原属于部落区的迪尔、斯瓦特、奇特拉尔、马拉康德保护地和哈扎拉地被划归西北边境省。俾路支斯坦的部落地区,即兹霍布、锡比、罗拉赖依和查盖依,则成为俾路支斯坦省的一部分。

    剩下的部落地区,即被称为部落代理处的莫赫曼德、库拉姆、开伯尔、巴贾乌尔、奥克拉扎依、北瓦济里斯坦和南瓦济里斯坦等7地,以及被称为“边境地区”的白沙瓦、科哈特、坦克、班努、拉基和德拉伊斯迈尔汗等6地,被宣布为“联邦管辖部落地区”。

    在部落地区由英印当局于1872年颁布的《边境犯罪法则》一直沿用至今,中央政府的法律不适用于部落地区。长期的无政府状态,使得部落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无法深入部落区,部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

    沿途所见,让虞松远和兄弟小队,越发担忧。如果北极熊利用部族之间矛盾,“信号旗”藏匿在部族区,那清理他们的难度将很困难。而北极熊与山人***共和国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我们更不能直接卷入。山人***共和国和清真之国的矛盾、清真之国部族自治权与中央政府治权的矛盾,统统不能介入。

    看着峡谷内路两边或山坡上,一个又一个帕特人部族居住区,高墙深院,森严壁垒。虞松远越来越感到,这里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陷阱,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其中。他对此次任务的难度和艰险程度,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沿盘山公路蜿蜒北上,道路崎岖,极为险峻,山谷中最宽处有二三百米,最窄处只有10多米。两边山峰陡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中途下车,回首俯瞰,来路犹如一条游动的长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更觉惊险而神奇。

    沿途各种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与公路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在山涧穿行。沿途几乎每个山头上,都耸立着古代和近代修建的要塞、碉堡或炮台,居高临下,虎视着山涧通道和关卡隘口,这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最有力的见证。

    虞松远等人在车上都暗暗称叹,如果此时斯贝茨纳兹部队占据两侧制高点,仅凭一支普通的SVD狙击步枪,就能轻易截断这条关乎生死的生命线。虞松远忽然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此刻,或许有一双眼睛,正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他们整个采访组的一举一动。

    前进过程中,还遇到两个大型的驼队,单峰骆驼较少,骡子约有一二百头。最少有一个连的游击队员或“圣战者”,在伴随掩护。这还是在清真之国境内,如果进入山人***共和国境内,该需要多少人掩护,才能确保安全?

    毛虫感叹地说道,“这些骡子是他乡遇故知了。”队员们闻言,都产生了浓浓的乡情,心里挺不好受的。没错,这些高大的骡子,都驼着沉重的军火、装备,它们都来自兄弟小队的故乡中国。

    山人***共和国战争爆发后,CIA为使大量武器能及时运到抵抗组织手中,曾伤透了脑筋。西南亚长期陷于战乱中,役使型大型偶蹄动物如毛驴、骡子等较少,他们曾一度想用飞机,将M国的骡子或驴,运载到山人***共和国。

    可翻越浩瀚的太平洋,用飞机将骡子运到西南亚,根本不可行。万般无奈之中,M国转而求助中国,最后从中国西部、北方省份,购买了数千头、上万头骡子,顺着古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冰大坂,进入清真之国,解决了运输难题。

    这些骡子,承担起了支援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国际义务,很多都战死、或累死沙场。

    途中休息时,五名队员都与骡子来了个亲密接触。可这些在异国他乡为正义而战的骡子们,对从它们故乡来的人,似乎并没有多少格外的亲热。或许,沉重的劳动,炮火销烟的熏陶,凶险的战场环境,已经让它们顾不上想这些乡情了。

    和平弥足珍贵,对战乱中的国度和人民,乡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奢求?

    skbshge

第十二章 不屈的民族() 
越是深入开伯尔山口峡谷,越是让人心惊。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结构,让人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山口峡谷,未来仍将是西亚地缘政治中的敏感区域,是一块各方势力必争的战略要地。

    进入峡谷约30公里,便到了沙加依堡,这里是开伯尔山口峡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公路两旁的山坡上,涂得五颜六色的墓碑随处可见,那都是英国人在1878年第二次英阿战争中留下来的。

    公路旁的干河床里,新建了很多横七竖八的三角型大水泥礅子,这是清真之国为阻挡北极熊的铁甲洪流,而专门布设的。开伯尔山口峡谷内的防卫也很严密,行了30公里,已经经过了四个检查站,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值勤的清真之国边防军人。这一切,似乎时刻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离这里并不遥远。

    当年,古代雅利安人,就是通过开伯尔山口,入侵过印度平原和印度河流域。波斯以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也是从这里入侵到印度河大平原,并直下印度洋。近代以来,英国和北极熊为争夺中亚霸权,也曾在这里打得不可开交。

    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国,最大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南下取得印度洋不冻港。彼得大帝临终前遗言称,“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在冷战中,北极熊最大的梦想,也是通过这里直下印度洋,并建立永久性不冻港。

    继续驱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采访组来到地处制高点的兰德库特小镇。兰德库特山口更为险峻,已经废弃的小型要塞,建在路边的小山顶上,把守在山口的两边。而山下的简易公路,就是在当年英国人修建的山间便道上重新修建的。

    1879年9月,喀布尔爆发反英大起义,第二次英国–山人***共和国战争爆发。在战争开始时向喀布尔进军途中,英军马德拉斯工兵团和驻白沙瓦野战部队的掘矿兵,修建了贯通整个开伯尔山口的简易道路。

    这是途中一个较大的村镇,约有近万人口。一条街两旁有几十家商店,到处摆放着***喜欢吃的甜食、油炸食品、奶制香蕉和大石榴,以及各种蔬菜和日用品,附近的居民都到这里的巴扎贸易,过往行旅多在这里歇脚。

    小镇的房屋都是白色的石头建筑,象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在阳光下耀眼得很。小镇居民分属几个帕坦人大部族,几家和平相处,互不干涉。

    从当地人慢悠悠的生活节奏,虞松远感觉,斯贝茨纳兹或“信号旗”的“闪电”突击小组,如果隐藏在这里,还真是一个极好的藏身之地。因为,小各部族的男人们,主要工作就是为过往商队提供保护,以获取收入。几乎所有的男人,进进出出,都背着中国的56式***,是武装人员再好不过的隐蔽场所。

    对这个小镇,必须进行深入调查。

    要离开兰德库特小镇时,虞松远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这有点说不清理由,就是一种感觉,潜意识中的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

    在兰德库特小镇不远处,是开伯尔山口峡谷最狭窄处,这里建有阿里清真寺,也是一座小型圣陵。这座圣陵是为纪念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约公元600年左右)而建,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侄子和女婿,第一批***教皈依者之一。他在麦加卡巴天房(即克尔白)里出生,因此被认为地位极其神圣。

    在圣陵的上方,还有一处废弃的要塞,位于山口的最高点。要塞由山人***共和国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1793-1863年),于1837年建造。圣陵和堡垒坐落在险峻崎岖的高地,俯瞰着深深的峡谷,山脚下就是峡谷中的河床或浅滩。

    这里地势极为险要,两侧都是崇山峻岭,是封锁开伯尔山口峡谷的要害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1842年)和第二次(1878年)英国与山人***共和国战争期间,英阿两国军队,多次在这里发生惨烈战斗。

    出镇子不久,汽车开始沿山路下行,经过一道陆军检查站,进入一片开阔地。这里不仅是峡谷中的一个绿洲,同时也是一个制高点,地势极为险要。两侧山峰逐渐收紧,只留下了不到十米宽的路面,然后又突然展开,形成一个庞大的峡谷,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人***共和国平原。

    这里有一个小村庄,就是巴阿两国交界处的托尔哈姆部族。托尔哈姆部族驻地并不大,四周绿树环绕。在村寨的前方,设有清真之国的边防哨卡,清真之国的星月国旗在上空飘扬着。站在村头高处,能看到不远处的喀布河谷地。河水象一条白色的玉带,曲折穿行在群山之中,逶迤远去。

    两国边界在这里只有一道铁丝网相隔,对面约一百米处,便是山人***共和国边境哨卡。

    说来也巧,路边竖立的简易路牌表明,从边境线到喀布尔是225公里,坐汽车需要4个多小时。而从边境线到***堡,乘汽车也只有4个多小时。从托尔哈姆到白沙瓦,仅有一个多小时路程。

    “哨卡控制交通要道,驼队怎么通过?”林柱民不解地问。

    毛虫说,“喀布尔政府军的哨卡,早就被买通。夜晚,只要给点钱,一般对商队进出,基本不敢管。后方几公里,还有北极熊第40集团军一个哨卡,有120毫米重炮守卫。商队只要绕过北极熊哨卡,就能畅通无阻。”

    站在巴阿两国的边境线上,看着从开伯尔山口进进出出的大批山人***共和国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些人,多数是从山人***共和国逃出来的难民,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涌入清真之国。

    山人***共和国处于高原地带,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四,有“高原山国”之称。放眼向山人***共和国境内望去,一座座黑黝黝的大山,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上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长,就像是大象的脊背,倔强地绵延伸展开去。

    在大山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时隐时现的驼队或人流,在慢慢地蠕动着。作为两国之间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所有人在试图打开这座大门的时候,都遭到激烈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开伯尔山口始终不可逾越。

    山人***共和国有30多个民族,普什图族占山人***共和国人口40%以上,他们与清真之国的帕坦人是同一个民族。要想了解山人***共和国人,就要先了解普什图族。而要了解山人***共和国的普什图族,就要先了解清真之国的帕坦人。

    他们同宗,有着相同的习惯和品格,有着共同的信仰。帕坦人主要居住在清真之国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一带,约有800多万人。他们皮肤呈深褐色,体格健壮,颧骨突出,男人一般穿着肥大的长裤和长袖上衣,留着胡子。成年妇女多数从头到脚穿着黑色或褐色的罩袍,只在眼睛处留两个小孔。

    这是一个剽悍、尚武的民族。

    在艰苦的环境、长期的游牧生活和无数次遭受外来侵略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来一种“山”一般的性格,他们勤劳、勇敢、剽悍,对敌人决不屈服。当年英国殖民者在鸦片战争和在印巴长期统治时期,三次发动侵阿战争,山人***共和国是没有被征服的国家,普什图族是没有被征服的民族。

    帕坦人有的一个村落就是一个部族,有的是很多村落是一个大部族。势力强大的大部族,中心村落会被一圈高墙围住。围墙四角有碉堡,上面有枪炮射击孔。围墙顶端,隔一断距离,也有射击用的城垛。

    帕坦人的住宅,则更像是一座座的碉堡。几乎都有高墙围绕,每一家都建有炮楼式高高的瞭望塔,墙上有射击孔,从里面观察外面一目了然,而从外面却看不到里面。帕坦人的住宅,不仅严格禁止外人擅自进入,甚至在外面拍照也不允许,违背了则要受到严厉惩罚。

    帕坦人的男人外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