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庄子的故事 >

第581章

庄子的故事-第581章

小说: 庄子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求向外之物如虚荣、利益等等而失去生命,他们不仅仅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人性的本真。因为!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的虚名。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地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而献身。但是!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安适而这样做的。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先为自己而活,然后才为周围的人和天下人而活。

    为自己而活,才是人性的本真。

    古时候的真人,一副正气凛然地样子,不管别人是什么态度、立场。好像很孤立,无法承受自己的态度、立场所带来的压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虚架子,经受不住考验。又好像那么回事似的,可给人的感觉又有些华而不实。

    当真正面对的时候,他们好像显出怡然欣喜的样子,一点也不害怕。

    当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又好像出于不得已的样子,不得不这样去做。

    当他们真正行动起来后,神色又恢复自然,做出来的结果又是那么地合情合理,让世人挑不出毛病。完事后又显出一副无所谓地样子,他的神情看起来好像刚才不是他做的与他无关,心不在焉好像忘记了要说点什么来表示表示。

    那么?他们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呢?

    他们把刑律当作主体,绝对不做违法的事;他们把礼仪当作羽翼,入乡随俗,尊重别人。把自己的能力当着时间,随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把自己的道德操守当着原则,时刻遵循。

    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他们处处小心,害怕触犯律法而引来杀身之祸。

    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他们入乡随俗,尊重别人别人就一样尊重他们,所以他们能够行走于天下。

    把自己的能力当着时间的人,随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好像欠了别人似的。其实不然!是因为迫不得已!什么叫迫不得已?是因为同为人类,生存不易,不能孤立、独立而生存,人与人、人与万物是相互的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帮助别人、帮助万物,我们是在为自己。

    把自己的道德操守当着原则并时刻遵循的人,就好像有脚的人走过山丘根本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还以为他们是一个路过的人。其实不是!是他们已经养成习惯了。

    所以说!道家与周围人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并不例外,一样遵守律法,一样遵守礼制,一样劳作,一样生活。只是不同地是,他们遵循道。

    其实!无论是道家还是世人,无论如何行事,都不过为了生存。只是!生存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道家是与天为徒,效仿天、效仿道。而世人!是以人为徒,效仿别人,别人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明白是效仿天、效仿道有利于生存,还是效仿别人生活有利于生存的人,他们就叫真人。

    死生是自然规律,并非人为,没有人可以改变,这就是命。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出现那样,并非人为,没有人可以改变,这就是自然。

    作为人,为了生存有时候不得不参与世事,与世俗为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人与万物都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难免不发生冲突、对立。

    人们总是把天看作是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祭祀它。何况道呢?天地万物皆来源于道,我们当如何待之呢?

    人们总是把国君看作是权力者,无法摆脱国君的权力范围。因而!终身愿为国君效死。何况道呢?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国君也是人,也一样来源于道。所以!我应当遵循道,效仿道,以道为师!

    泉水干涸了,小溪沟变成了陆地。生活在小溪中的鱼儿都被困在那里,它们相互依偎,彼此张大着嘴巴出气以此取得一点湿气,彼此以唾沫来相互滋润,苟延残喘。

    如今失去了泉水的源泉,没有了生存的依靠,才想起当初生活在江湖中的自由自在。后悔当初选择了错误的依靠,才来到这条小溪中。既然如此,不如接受现实,把过去在江湖中的快乐也忘却掉,改变一下认知观念,然后!重新选择一下“鱼生”。

    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与痛苦都忘掉,改变一下我们的认知观念。然后!重新规划一下我们的人生。

    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已。人与万物一样,来源于天地之间,来源于道。就让我们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吧!而不是依赖于圣明的尧或者是暴虐的夏桀。

    道用大地来承载着我的形体,让我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又用衰老来让我休息,用死亡来让我安息。所以!既然这样善待我的生前,也一样会如此善待我的死后。

    将船儿藏在山沟里,将大山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很保险了,不会丢失。然而!半夜里却有个大力气的人把山谷和河泽都背走了。藏者还在睡梦中安心地睡大觉,并不知道他藏匿起来的东东被人偷走了。

    将小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面是可以的,不过一样会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面还不让天下丢失,怎么才能做到呢?

    这就要我们有一颗无私的心。我们没有私心,无须隐藏。天下摆在面前,别人偷不去,无须隐藏。

    再则!天地日月星空等一切一切都来源于道,最终回归于道,我们何须有私心?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何须有私心?天下万物各有所归,我们何须有私心?

    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还需要藏天下吗?

    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还需要“偷”天下吗?或者说是占有天下吗?

    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就没有偷与藏的必要了。

    人们往往这样,当意识觉醒后觉得自己是个人后,觉得自己区别于它物,就十分地欣喜,以为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似的,比其它物牛比似的。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道幻化出人(进化成为人),只是幻化过来中的一次、一种,幻化(进化)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觉得自己进化成人了就那么高兴地话?那么!幻化(进化)一次高兴一次,高兴的次数还能够加以计算吗?

    所以!圣人的认知境界远远超过了“社会学”人的范畴,而进入道的范畴。

    圣人认为:人只是进化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一个物种(人)而已。在下一次进化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进化成何物。

    所以!无论将来进化成何物,圣人都能坦然接受、坦然面对。所以!圣人无须隐藏什么。因为!作为道,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圣人无论是对待夭折的事物还是终老的事物,都是一样地态度。因为!此物死彼物生,都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的。都只是一次生命的开始,然后到生命的结束。

    所以!世人要效仿之,要有这样地认知高度和境界。本来就是:人与万物都来自于天地间,来自于道,都有一个共同地祖宗。只是幻化(进化)出来的最后结果不同罢了。一个变成了人,一个变成了其他物而已。

    (译者注:以上从“藏天下”到此止,这一段不好理解,没有读懂道家的道,就无法读懂这一段。这一段其实讲的是境界,认知的境界,圣人达到的认知境界。圣人把自己当成道,无论自己是什么,都能坦然接受。)

    道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然而!它好像又是无为和无形的。无法描述它,但我们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好像是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那种。可以得到它,却见不到它的真面目。

    道就是本,也就是根,万物的来源。在还未出现天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它比鬼神、天帝出现的还要早,它生出天地万物和人。鬼神与天帝是因人的灵智出现后才出现的,所以!道是万物之本之根。

    所以说!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年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

    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

    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

    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

    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

    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江河;

    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

    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

    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

    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

    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

    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也没有人知道它将什么时候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从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skbshge

第1097章 庄子的大宗师白话文(二)() 
南伯子葵问女偊:“你的岁数比我大,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原因呢?”

    女偊回答:“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吗?我也想学!”

    女偊回答说:“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道的,最起码!你不是学道的那块料。

    卜梁倚有圣人一样地智商,可他却没有圣人那样地知识面,我有圣人那样地知识面却没有圣人那样地智商。我想用我所知道的东东来教导他,以他的智商应该能够成为圣人吧!

    不然怎么说:把圣人的知识传给具有圣人那样智商的人,应是很容易的呢?

    我就思考着怎么告诉他,让他用三天时间把天下遗忘掉?结果!他做到了。

    我就思考着怎么告诉他,让他用七天时间把身外之物忘掉,不再追逐名誉、权力、金钱等等。结果!他做到了。

    我就思考着怎么告诉他,让他用九天时间把自己忘掉,不要把自己当人,要把自己当成天地间的一物,与万物一样来源于道。你不是人,你是天地间的一分子。结果!他做到了。

    只有把自己忘掉了,不把自己当人,只把自己当成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与万物一样,只是一个物种。那么!我们的内心才会清新明彻起来,才能看透世事。然后!用这样地心态去面对世事,我们就渐渐地接近道了。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豁然开朗起来,就会与周围的人有着不同地人生追求。

    当我们明白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后,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麻烦呢?是不是?当我们明白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此物死彼物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超越古今的时限,无古无今;

    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无古无今;我们的认知境界也就进入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的观念也就没有了死的观念,留恋于生也就没有所谓的生。

    此物死彼物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那么?你又是怎么得道的呢?是谁教你的呢?谁是你的老师呢?”

    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虚寂深远)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思索)那里听到的。”

    (译者注:这一段文字主要讲学道的,讲学道的好处。开始的时候讲学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会的,其结果却是:只要你明白了这些,一样可以得道。还是那句话:你没有读懂什么是道,你就读不懂这一段文字。)

    skbshge

第1098章 庄子的大宗师白话文(三)()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起相互看着对方,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明白死生存亡都是一样的道理,我就愿意跟他做朋友。”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于是便成为了好朋友。

    不久后,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

    子祀说:“伟大啊!造物者!怎么把你变成这般弯弯地模样了?弯腰驼背,头低到下面来了,五脏都跑到上面去了,下巴都低到肚脐之处了,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骨骨节突出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这是阴阳二气不协调才造成的结果,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