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血红之日 >

第212章

血红之日-第212章

小说: 血红之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喜你!你已经到煤山山脚了。1629年,崇祯入不敷出,加收赋税730万两,同年,陕西大乱。

    收税不行,节流也不行,这么一个大火坑,希特勒这不是自己跳进去找死吗?说来也不复杂——借钱!税收不足,国债来凑,内债借不到就借外债。

    借债之后干什么呢?当然是让工人有工作。德国的优势是重工业,工程领域,希特勒就大肆举债,加大政府投资,举债建设高速公路,“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个办法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工作问题,让德国的经济看到了新的希望。

    但是邓希贤敏锐的发现,希特勒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农产品还是没有,纺织品还是空白,进入兵工厂和工地的工人,虽然拿到了工资,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根据清华大学何谦博士的论文劳动党何以席卷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换成必需品生活质量才可以提高,进入工地工作的工人,生产出来的是高速公路,这个东西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虽然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但短期看是无用的,生产出大量没车跑的公路,实际上是超前建设,不能说毫无意义,至少意义不是那么大。反过来,这些公路如果要举债完成,那么收费迟早要落到德国人民头上,如果不收费,那么就要落到税收上。

    希特勒弄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新政策,实际上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拆东墙补西墙,不断的跟周边国家借款。

    而邓希贤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一个国家急需变卖家产的时候,只要你提供给他要的东西,不管什么都可以买到!这一点在美国已经验证过一次了。

    在一片漆黑的柏林,邓希贤在煤油灯下写下了一个标题德国经济现状及未来的报告。邓希贤或许还不知道,自己会因为这份报告一夜成名。在这份报告中,他准确预测了德国经济的走向,认为德国经过几年的爆发性增长后,一定会陷入债务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赖账!向周边小国借债,“要大炮不要黄油”正是为了将来用武力赖掉所有的债务。

    因此,中国最有利的做法是用农产品、纺织品换取德国的技术,并将其国有化。如果我们可以让德国人相信,中国的工业实力不断攀升,并最终可以生产德国人的产品,那么德国就不会漫天要价。

    更重要的是,人民军必须对日军进行进一步的打击,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能力并不输给日本,那么各个国家的军火商就不会顾及日本可笑的对华军火贸易禁令,让中国获得更多廉价的技术。

    在当时的国际军火市场上,日本可谓是相当的霸道,对中国进行单方面的军火禁运,只要是给中国卖武器的国家和企业,一定会遭到日本制裁,就像疯狗一样(虽然他就没正常过)。就连苏联也因为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的龌龊和对日本的顾忌,不敢向劳动党提供军事援助,而国民党方面如饥似渴的向国际社会寻求军事援助,只要能下单的,一律购买,无论价格如何。客观地说,日本人还是网开一面的,至少在他认为国民党是用这些武器对抗劳动党的时候。

    在1933年的新年,虽然两党还在互致贺电,不过翻脸撕逼已经在所难免,日本人从两方面都已经得到了情报。就在国民政府找德国人购买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时候,劳动党的眼睛已经放到了整个欧洲。代表团最后一站捷克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

    遗憾的是,李承干还是没能找到适合人民军的重机枪。当时的机枪分成两系,德系水冷mg08马克沁和法系哈奇开斯。德国新锐mg13太贵,丹麦麦德森性能太差,都可以忽略不计。捷克人当时确实在研发zb37重机枪,不过这种东西还没定型,就算定型了,复杂的工艺也不是中国的铣削机床搞得定的,人民军装甲兵还是要守着气冷式马克沁过日子。

    相反,李承干倒是发现了一款不错的150口径火炮,斯柯达,当年也是产军火的,虽然他们汽车造的也不错。这款火炮还没有正式定型,不过也在预售之列,口径:149。1mm,初速:570m/s,炮弹重:42kkg,行军重:5900kg,战斗重:5000/5260kg,水平射界:45,高低射界:…5——+70,炮管长:4026mm(27倍径),最大射程:15000m。这款火炮的实际性能也不输给三十二倍十五榴,重量还要轻一些。

    这是李承干从“二师兄”身上得到的结论,加长身管不如增加药室,虽然精度受到影响,但可以用较小的重量达到较大的射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德制f18榴弹炮的设计中规中矩,用小药室长身管方案达到13公里射程(32倍身管15公里),并且确保精度的方法并不见得很高明。在李承干看来,德国人的炮管加工难度大,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对中国不是很好的选择,相反,施耐德公司m1928和斯柯达公司的火炮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那就是——重量轻,射程远。至于精度那是要打得上才谈论的事情。

    李承干因此大胆建议,无视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意见,在重型火炮技术引进上,以施耐德、博福斯、斯柯达公司的同类产品为主,特别是以施耐德m1928火炮为重点考虑对象!

    这份建议与邓希贤的报告一起,递交中央,用一种“进谏”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简单任务”。

第157章 回头路() 
德国人在人民军里一直保持着一支影子顾问团。根源可以追溯到蒋介石的第一任顾问鲍尔,在北伐中,鲍尔亲眼见识了人民军的炮兵应用,对张贯一很有好感,劳动党从德国引进了一些工业项目和德国工程师,也会雇佣一些德国人从事军事训练和装备保养工作。

    影子顾问团由此而来。

    希特勒在军事顾问团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观望情绪浓厚,劳动党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慢慢等。倒是国民政府已经等不及了,随着冬雪的慢慢融化,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了。

    首先是蒋介石拒绝承认西安六条口头协议,然后就是拒绝召开救国会议,联合政府也就无从谈起。

    1933年春的蒋介石确实有这个资本,从德国、日本、意大利,国民党政府进口了大量军火,除了组建起87、88、36三个德械师,还为其他的中央军嫡系配发了德国步枪,配备了一定的火炮,甚至还装备了金陵兵工厂的82迫击炮。

    表面上看,国军的样貌确实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实际嘛

    1933年春,蒋介石拒绝联合政府提议之后,劳动党随即宣布不承认国民党中央政权,这边是推翻暴政,那边是剿匪戡乱,新的战火在旧的战场燃起。

    江西,赤白双方争夺的前线,陈诚的伤心之地。

    1932年的下半年里,陈诚被人民军死死围在赣州,几乎弹尽粮绝。多亏了日本人出手相救这才逃出生天,南疆战役开始之后,江西人民军大量抽掉回援,只剩下粟志裕的第十军和一些地方部队周旋。

    如果换上一个日军将领,这个时候一定会主动出击,至少牵制住人民军主力。可惜陈诚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种胆量,任凭人民军主力退走,白白浪费了一个占便宜的机会。要知道无论什么军队,由攻转守的时候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即便强悍如志愿军在五次战役时也吃了大亏。陈诚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应该知道这一点,当然,也许他不知道,因为当年他被保定军校录取的时候是走后门进去的。

    这位蒋介石的干女婿政治能力或许可以,军事能力也就一个泡兵连长的水平。在赣州龟缩了一段时间之后,面对已经把重装备全部送走的第十军,土木系开始得瑟起来了。

    这个时候的陈诚确实占有优势,人民军主力撤走了,空军也全部调往南线,第十军的汽车和需要汽车牵引的火炮也全部调走了,只剩下驴车驮着的120迫击炮,还有靠人拉肩扛的“二师兄”,火力上早已没了重装师的样子。

    三万余人的人民军野战正规军,对上十八军12个师一共16万人的野战集团,陈诚似乎看到了取代何应钦的曙光。

    当人民军主力撤退的时候,陈诚的18军主力已经被压缩在赣州城内,朝不保夕,其余部队被钉在江西东部,进退不得。湘军何健部在南昌龟缩不出,整个江西只剩下几个各个孤立据点,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

    现在陈诚的18军不仅打通了赣州到南昌的交通线,而且巩固了吉安县城这个据点,此后又攻克新余、宜春等地,将人民军先前开辟为根据地的井冈山和赣东地区全部分割。

    1933年初,陈诚向蒋介石递交江西会战计划书,趁人民军主力被日军重创之际,从已经占领的各个交通线据点出发,南北夹击,中央突破,先打赣东,剿灭匪首刘修养为代表的瑞金区,然后回兵西进,南北夹击,剿灭赣西井冈山地区的赤匪。

    在简陋的前线指挥所里,粟志裕面色凝重起来。“我不同意分兵的意见,而且我建议江西党委和地方部队撤出赣东,合兵一处伺机而动。”

    “不行!”来人厉色道,“江西党委和几千地方部队,这么多的干部群众,你这是拿革命前途开玩笑!”

    粟志裕低头想了一会儿:“刘修养同志怎么说?”

    “让20师向我们靠拢。”

    “这样,两边都打不过。”

    “粟志裕同志!我们已经请示了中央!很快就会回电!”

    中央确实回电了,熟悉湖南情况的李德胜回复,只需要争取时间即可,可以放弃一切坛坛罐罐,军事问题由江西前委便宜行事。

    电报传来,江西省委的行政干部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中央这是要把赣东当弃子!

    人民军前委的参谋们额头直冒冷汗,都在看着粟志裕,只见他一言不发,盯着地图在那没日没夜的看,大家谁也不敢问,正好,白崇禧急匆匆的进来,参谋们的目光刷的一下看了过去。好歹你也是领导,说两句吧。

    “小粟啊,遇到什么难事了?”

    粟志裕没有回答,只是喃喃问道:“如果你是陈诚,会调哪些部队去赣东。”

    白崇禧想了想,说道:“赣州不容有失,这里的部队不能轻动,如果是我,我就调动交通线据点的部队进攻,用赣州的兵力做机动支援。”

    “你说现在,李默庵的人马攻入赣东根据地了么?”

    “嗨!那刘修养的求救电报一封接着一封,要我们到公路上接应呢。”

    “这就对了。”粟志裕点点头,言罢用手指指着五万分之一地图上那个地方:“我们打这里!敲掉国民党军59师陈时骥部。”

    白崇禧皱了皱眉头,说道:“吉安县地形不利啊!你看,前有赣江环绕,后有高山屏障,59师一万多人把守,还有南昌、赣州的增援,我们的重武器只剩下120炮,恐怕很难。”

    粟志裕笑笑:“强弱,地利都是相对的,南昌是湘军何健部,陈诚指挥不动,赣州的部队路远很难及时赶到。至于地形我自有办法。”

    用兵之道不过虚虚实实,吉安县城地势好,兵力足,警惕性相应也就低了,此地前环水,后环山,交通不便,人民军不好进,国军实际上也不好出。

    就在陈时骥守着电台像听戏一样了解战况时,一个消息传来——南面70里的泰和县城遭到攻击,那里有59师一个团。

    土木系的部队在国军中算是能打的,那团长遇敌之后并没有立即陷入慌乱,而是仔细的看了一下形势。赤匪大约一个团的部队从东面向县城攻击,而另有小股赤匪在西面对县城进行袭扰。陈诚立即判断,这是企图突围向赣西逃窜的赤匪主力!遂电令陈时骥立即支援,歼灭这股匪军,与此同时,他也没忘记人民军在赣东大概有两个团的兵力,严令各部注意搜索另一支溃兵的下落。

    陈时骥一时间把大腿都给拍青了,消灭赤匪江西省委的大功眼看就要落到头上,运气简直是爆棚了!他一面督促底下的军官立即集合出城迎战,另一面向东面派出斥候,看看人民军还有没有后续部队。

    吉安县交通不便,只有南面一道狭窄的城门可以出去,陈时骥催了又催,国军士兵排成两列长纵队,稀稀拉拉的向南面开去。平时国军一天的行军距离也就30公里,这一回真的是用急行军的速度往南面赶。

    “师长,是不是让前面的部队停一下,我们以战斗队形向南面搜索前进为好。”参谋看着这个一字长蛇阵,不由得有些担心。

    “没事!我已经让骑兵连打头阵,只要赶过去,今天咱就都是头功!”陈时骥催马回道。

    “师长!我们已经出城三十里,此处前后不搭,山形险要,要不要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